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写文化苦旅的读后感写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1余秋雨文化苦旅记述了一些中国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当然 也有例外,比如腊梅一文,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但它与 余秋雨大多数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差异较大,在此不作评论) 。说实话,这类文章并不属于我喜欢的范畴, 然而从文学的角度来 讲,它们却是很好的。余秋雨的文章语言优美,描写详细生动,这一点在莫高窟一 文中尤为突出。“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 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 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 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
2、这个天地欢呼。”这一段描写的是莫高窟中唐代艺术的部分,用到了 比喻、夸张、拟人三种修辞手法,融入余秋雨自身的感受,仿佛整幅 画面都呈现在眼前,这无疑印证了余秋雨本人极高的文学功底。同时,从余秋雨的文章里还可以看出他对各类文学艺术的欣赏水 平很高,他对这些文学艺术有深入且独到的理解。依旧以莫高窟 一文为例,文中写得到“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 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这两句话便点出了莫高窟使 无数人留连的原因, 在那里每一个图案都独一无二, 每一个人物形象 都仿佛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个人不喜欢余秋雨的文章主要是因为我觉得他的文章往往过 于跳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几篇文
3、章在我看来,主题不够鲜明, 与文章本身有些脱节 (当然也有可能使我个人的偏见, 这一点我无法 作出解释)。就以狼山脚下为例,开头写狼山的名字没有附庸风雅改成 “琅 山”,而且用了一段不短的文字来批判很多景点的名字文绉绉的,但 实际毫无内容科研, 让我以为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但接着余秋雨又笔 锋急转去写狼山脚下骆宾王的墓, 还讲了一连串骆宾王的故事, 我又 以为作者是想借狼山引出骆宾王, 然后以骆宾王为中心展开描写; 但 作者同样没有在骆宾王身上停留, 又写到了状元张謇以及他的平生事 迹,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骆宾王,除了墓穴建得比较近以外,我看不 出他们二人有任何相关的地方; 紧接着第四段写长江经
4、过狼山入海了, 这个结尾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返回来重读才发现原来在第一部分快写 完的地方提到了长江,有了一个比喻, “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 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 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 怎么 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我承认这句话说得很有哲理,但我并不认为 这么短短的几行字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 所以我此时仍不知道这篇文 章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讲述两个名人的故事, 其实大可以不 必如此麻烦,耗费这么大篇幅把两人用“坟墓”联系在一起。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查了百度百科,百度给出的解释是: “站 在狼山脚下,作者抚今追昔,从骆宾王,到张謇,写他们对于大海的 追求和企盼,在这里,
5、大海不仅仅是一种广博胸怀的象征,更是一种 开放的文化状态的象征。 只有突破封闭性和传统性, 在开放的状态下, 文化才能显出它的微型机和活力。 狼山脚下用文化的眼光来理解 历史,使我们感觉到了文明追求中沉重的脚步, 文章借历史传统和历 史遗迹来启迪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文明呈现出它的灿烂,必 须突破文化的保守性和狭隘性, 必须正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只 有这样,现代化才能与文明同步。 ”这个解释,恕我无法认同。 我不知道这段解释是否是余秋雨的本 意,但我个人通过阅读认为,如果这就是文章的主题,这么整篇文章 最多只有一半可以响应这个主题,其他的内容就显得无关紧要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狼山的名
6、字进行评判, 我不太明白作者此番言 论的意义,也许可以说明“突破文化的狭隘性” ,这一点我表示认同, 但最后提及长江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尤其是那个具有一定哲理性 的比喻,更与解释中所说的主体不相关。张謇也说得通,他因科举而当官,后来却“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 葬品,站在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瞭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这 个例子我认为是可以附和主题的。但其他的内容就说不通了, 骆宾王如何能成为文化状态的象征? 百度又给出了一番我认为及其不合理的解释, “这个天才文人并未因 坎坷遭遇而磨灭了博大的胸怀,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 作者并进一步推测骆宾王因露峥嵘说漏了嘴, 而走上了新的旅程,
7、 选 中了长江和狼山, 静静地在那里终结了波涌浪卷的一生。 诗人在生命 将枯之时, 选择狼山作为归宿, 实际就是在借狼山那独特的地势向后 人倾诉:尽管饱受压抑,但生命脉不能被框死。 ”我并不认为一个连 真假都不知道的故事可以让人杜撰出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言论; 即便这 些理解是正确的,我也同样不认为他们可以与文化状态连接起来。当然,或许文字中还藏了一些我目前为止还看不明白的内容, 也 可能这些百度上的解释并非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那么恕我眼拙, 不 知道余秋雨这篇文章想要说些什么。 如果把它单纯地当作一篇游记的 话,那我认为它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说,余秋雨的文章在语言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借鉴的,
8、但在一些文章上就不必花什么功夫了,比如我上面列举的这篇文章, 在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后除了把自己越绕越乱之外没有得到什么收 获,余秋雨一些文章的意义藏得比较深,至少对我而言难以理解,而 我对此类文章的做法就是看过以后想不通就算了, 既不是我喜欢的文 章,又没有办法读懂它到底想要说些什么, 那积蓄花时间就纯属浪费。写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2回望过往的时光, 总会发现如此多的极好的诗文都是在文人墨客 的足迹中诞生的。 他们总会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壮美的山河, 而同 时也会令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美景跃入人们眼中。 虽说如今有无数大学, 图书馆讲授着人文或古代文化,但那种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真 正的文化却是
9、这天地间的山山水水。初读文化苦旅,只觉作者的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那些各异 的景色之中:敦煌莫高窟,三峡,洞庭湖,天柱山,西湖但他又 不只是单单记录景色这么简单而已, 内里有着许多对过往人们故事的描写,使得旅程中似乎又融入了一丝丝的沉重与思索也许是人生的经历让作者深感苍老,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对 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 ” 坐着的心思或许正是古时文人的心思, 都会在如画的景色面前大发感 慨。当自己的回忆与经历与某地的自然、文化、人情相融合式便形成 了自己的独特思想。如今的我们早失了那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了。 每天都为 生计而打拼着, 没了欣赏和善河
10、山的闲情逸致, 更没了关注文化生活 的心。我们都惧怕于闯荡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 即使那里有着非尘的 美景,却还是宁愿身居嘈杂的都市,假惺惺地与别人相处,却不愿远 行,感受真性情。这是进步,亦是倒退?而同时,国庆长假的各个景点令人望而兴叹的拥挤, 一片片山林 因旅游开发而失了自己本真模样, 尽管有许多的人前去游玩, 但令人 感到困惑的是, 我们游历的似乎并不是自然的潇洒, 而是人潮的壮观 了。真正的欣赏不是这样的 。古时文人墨客的游历总是伴随着诗词文化的欣赏, 他们只微微伫 立,便有了联贯千年的力量。这力量只由少少的方块字组成,却能穿 透时光, 使人文的力量注入大地之中。 这种微妙的力量是只有在
11、远离 尘嚣的宁和境地中才能真切感受到的。 山水千万年间不曾改变过, 如 今的我们也应只用与古人同样的眼光打量世界, 而非改变它们的面貌。听自然之声,感受古风古韵。赏美景 如画,回味人文悠长。文化苦旅 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 余秋雨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 让我们阅读后留下了丝 丝挥之不去的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 索写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3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 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 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 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
12、历 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 轻松自在。 整本书还没读完, 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 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 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 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 大字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余 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 优美的文辞, 引领读者泛舟 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 个读者的脑海里。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 而文化苦旅 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
13、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 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 是开一代散文新 风的第一位诗人。 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 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 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文化苦旅 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 告诉了我 们更深一层的道理。跟随作者走到书中, 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 走上前去 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 石洞依旧壮观,石像. 壁画依然不言。 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 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 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
14、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 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 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 . 深层的蕴藏。“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 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 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 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 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 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 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
15、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 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 .满眼.满脑的渴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 长进的机会, 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鍊, 每每在这一次又一次 的跋涉中得到一种抒发、一种寄托。文化的传承,在历史的转盘中进 行接替,中国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古迹中留下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 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类的记忆中越磨越淡, 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 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余秋雨曾说: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在心理上过著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 没有这种重叠, 生命就会失去 弹性,很容易风乾和脆折。 或许是因为如此,余秋雨先生在埋首於
16、砖块般的典籍中后, 那不同於案头的年龄悄悄作祟, 突然涌起向苍天 大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不停呐喊著的渴望,一股热潮、令人无法抗 拒的诱惑,不停地冲击著心灵,澎派的思想犹如一阵巨浪,要求超脱 现实的束缚,寻求最终的寄托,没有人知道旅程的终点,无情的岁月 不断地雕刻, 即便生命的终点将在不远的哨站, 但生命的价值却是不 朽的承诺。中国的文化, 落在山重水复中, 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中国千年的内 涵。道士塔中的无奈,因为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圆籙,将令人歆羡的 中国艺术文化, 用极少数的钱财来换取难以计数的敦煌文化, 偌大的 中国,岂无维护古文物的能力, 听任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 沙漠,使敦煌文化走
17、向黑暗。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看远不如长城宏大, 却注定要稳稳当当 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麼,它却实实在在 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 而它至今还在为无 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且不论古今的各种观点、利益价值、科学性都 是无懈可击的。它是一种具有灵动的文明,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 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它,孕育了中国 悠久的文化,是文人思想的泉源,创造了美和感性。三峡,中国最惊心动魄的奇媚风光,还记得白帝城这首诗,及白 帝城所熔铸的两种声音、两番神情: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 与沉郁,对自然美的观点与对山河宰权的争逐。诗人的悲沧
18、,风情万 种,两岸猿声啼不住,一路上风声飕飕,江流溅溅,江涛高一声、低 一声,留下了美丽的忧伤,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渊薮。而今却 因经济上的开发,需在三峡上筑大霸,原本美丽动人的篇章,慢慢地 殆尽,昔日的忧伤、热情将不再复见。穿越了那种现代又非现代的历史古迹, 旅途中的经历感受, 古代 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的人文山水 ,中国历史的文化魅力是摆脱不 了的,在山水历史间的跋涉中,历史增添了声色和情致,累积了越来 越多的人生经验。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在辉煌的华夏文化的背 后,原来还有著这样一则则的故事,读文化苦旅,使自己有了更深一 层的历史知识, 更打从心底崇拜那一件件扣人心弦的历史史迹, 心之
19、 向往也彷佛身历其境中, 种种的意象和画面都浮现在眼前, 穿越时空 的钟又再度响起,正呼唤著我们去探访另一个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 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 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 平一平心跳, 回归于历史 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 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 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 品。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 学评奖中夺得首奖。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 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
20、的历史构成。 余秋雨先生 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 下的这些文章, 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而且也为当代散文 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 那是一种苦涩的回 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 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 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 ,他的人生是富 有弹性的, 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 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 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 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 如他对中国
21、文化日益沦陷丧失 的悲伤感慨, 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 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 老年人沧桑的惋惜。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 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 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 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 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 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 中国古 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 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 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 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 是逆人而行, 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 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 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
22、根结底, 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 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 不 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 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 便永远无法 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 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 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 出自己的车辙印。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写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4 不止一次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 。每次浏览 于那文化底蕴十足的文字间,我都会为之所描绘的名胜古迹而陶醉。可是,我总是对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书名怀有不
23、解的疑惑: 先生为 何称旅行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为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循着先生的脚步,开始西行。旅途 很幸福。我看见了尘封已久的兵马俑,我流连于大漠深处的月牙泉。 我幸福,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幸福,因为荒无人烟 的沙漠竟有如此一片绿洲。我的幸福是形体上的。翻开文集,游于文字之中,再借先生的眼睛去观察,我却感受到 了一丝苦。 我用心灵与兵马俑对话, 触到了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 叹息;我用心灵与月牙泉私语,感到了风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弹指间 灰飞烟灭的惶恐。我感到苦,这苦是心灵上的。我惊异,用心灵去旅游,竟能在幸福的旅程中品出一丝哀伤! 再次翻开先生
24、的著作,再次随着先生游敦煌,历兰州,攀沙山, 览西湖我深深地明白了: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景象。 一次次 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接触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 甘甜。我想,先生苦苦前行,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对中国文 化的反思, 是对中国国民素质的反思。 这种反思正是为了守候中 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这心灵的苦旅,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余秋雨, 成就了独一无二的 文 化苦旅,但成就更多的,是人们从苦旅中品出的幸福,一种为历史 之丰富、文明之灿烂的古老中国而骄傲的幸福。对往事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沧桑感。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在 生活道路上跋涉时, 有了越来越多的触动心灵的回忆, 这些回忆又提 炼成每个人各自的幸福。 生活中没有经历过苦旅, 就像是没有灵魂的 木偶浑浑噩噩地走完了人生道路, 丝毫感受不到幸福所在和生命的意 义。我想,我们都无法不老,但我们还有可能年轻。 试想在若干年后, 当我们已老去, 开启心灵深处的那一坛老酒时, 定会有一种苦涩后的 回味,焦灼后的会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日培训文件课件
- 瓯海区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安全方面的培训内容课件
- 广西荣登堡木业有限公司年产8万立方米生态板和50万张PET贴面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北海港铁山港西港区北暮作业区5万吨级航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广西晟宇通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项目新增生物质锅炉环境影响报告表
- 猫咪的科学课件
- 农业无人机租赁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研究
- 农业无人机租赁平台运营效率优化与市场盈利能力分析报告
- 犬感染性疾病课件
- 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第二版)
- 五倍子提取物对临床分离鸡源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 2025年反洗钱知识竞赛多选题库及答案(共70题)
- 2025时事政治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公职考试)
- 2025年秋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DB32 T538-2002 江苏省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标准
-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2024年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试题题库
-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物理试题
- 癌因性疲乏治疗指南
-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教材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