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地理位置2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地形特征3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 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教学目标】1 读图说出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 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 黄土 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 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堀、梁、昴、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 原千 沟万壑的地标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4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水土流失原因和危害,说明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 对水土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说出黄土高原位置范围;举例富有特色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关系;解释黄土高原 的形 成;分析水土流失原因和危害难点:分析水土流失原因和危害,说明植被、土质、降水、地形等自然要素对水土影响【策略与技术】策略: 1、图片欣赏,感受黄土高原的华夏文明与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文明摇篮2、读图总结:通过读图说出黄土高原位置3、实验探究:用实验验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4、材料分析:分析推理风成说,及水土流失危害教学技术:使用多媒体 ppt 【评价方案】1、通过小组竞赛形式提问,说出
3、黄土高原人文与自然的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 2、通过观察实验写 出实验报告形式,分析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3、通过课堂自我检测,检测自己对本 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活动】 本节课整合为三大部分内容:黄土高原人文篇、自然篇、灾害篇 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入:【历史篇风情篇】 -欣赏图片教师引领:请同学们听黄河几十几道弯同时看一组图片,看的过程中要记忆,看谁记得 最 多,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这组图片是哪个地区的?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用图片和声音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并提出要求,有利于学生深刻感 性认 识黄土高原的人文特征)教学环节二:【自然篇】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解释黄土高原的形成学生活动
4、:读地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解释黄土高原如何形成教师引领:黄土高原的富有特色的人文特征是与自然环境有一定联系的,来看一看黄土高原 的自 然环境,首先确定位置,黄土高原的面积达 40 万平方千米,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 土厚度达 5080 米,最厚达 200 米,如此厚的黄土怎么来的?至今是一个迷,不过有一种 学说被大家所接 受,阅读材料,推理黄土高原的形成。自然篇(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深刻领会一个认识一个地区首先要认识地理位置,并学会根据材料提取有用信息,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风成说,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提取信息能力) 课堂 评价:通过读图,确定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会描述
5、一个区域的范围,会用自己的话推 理黄土高 原的形成教学环节三:【说风情】学生活动:砸金蛋说风情,男生代表女生代表抽签决定说明哪一个民风民俗。根据材料列举 一个 例子说明富有特色民风民俗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意图:用砸金蛋的形式吸引学生,让风情更具神秘感,更加有趣味,让学生轻松阅读材 料总 结风情与自然环境关系教师引领:老师对刚才黄河几十几道弯这首信天游印象比较深刻,那么信天游与自然环 境有 什么关系?信天游曲风较自由,曲调一高一低,声音高亢,直接反应当地的地表特征 , 通过观察 图片,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在两个山坡上耕作的人很容易就 看到对方,但 是要想跟对方交流却很困难,
6、怎么办,那就需要大声呼喊,而且还得把声音拉 的很长,才能完整 地把声音传送到对方耳朵里,久而久之,这种习惯被保留并被加以加工 , 形成了现在的信天游。 下面请同学们列举一个例子。黄上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积达 40 万平方千米 ,厚度达 50 80米,黄上具有很好的直立性,不易崩塌,人 们挖窑洞时选择在坚硬的地方,所以窑洞的顶既不能直接从 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散热,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 总是落后于外界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陕北和*西北地 X.特殊的地形地貌,是白羊肚于巾产乍 发展的外部内素。出丁风沙经常性的即外山劳作的 人们便击斐随身携带-顼侦物*,来擦拭头顶、脸卜和脖皱
7、灰尘和沙砾,除了春秋网季J 氐御风沙之夕卜,还”以夏人 防 H 西,冬大御密课堂评价:通过自己列举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刻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教学环节四:【灾害篇】学生活动:做实验,观察烧杯内的水土情况,总结结论,根据材料和图片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谈论自己对危害的认识;阅读材料和图片谈论水土流失的危害实验过程:第一组土质不同的情况下,两个同学充当相同的降水,学生观察烧杯内的水土的 情况,第二组降水不同的情况,学生观察烧杯内的水土情况,第三组实验坡度不同,观察烧 杯内的水土情况,第四组实验有植被和无植被,学生观察烧杯内的情况。设计意图:用视频更能震撼学生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做实验,让学生
8、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 直观地感受水土流失,自己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总结水土流失的危害,锻炼学生的提取地 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引领:在辉煌与灿烂的背后也有些许的凄凉,请看视频珍爱家园,引出水土流失, 根据水土流失的画面,谁能观察出有关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请从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出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我 们认识到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破坏者,但同时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保护者,让我们从现 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保护好环境,呵护我们的家园!珍爱家园视频水土流失画面实验报告实验项目:水土流失实验目的:验证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仪器:喷壶
9、、烧杯、斜坡、土、托盘、草皮实验记录:实验实验一土质不同实验二降水不同实验三坡度不同实验四植被不同烧杯内水土多少疏松_多_粘土_少_暴雨_多_小雨_少_缓坡_少 陡坡_多_有_少一无_多_有些村庄和拼地分布在高患而上和发放上黄上高原每年流失的上壤养分相当于上千万吨化肥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末段,黄河携带的黄土几乎全部经过这里,三门峡水文站实测,黄河 最高 含沙量 746 千克/米 3.年平均输沙量 16 亿吨课堂评价:通过视频深刻认识到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实验来实践并总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阅读材料分析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教学环节五: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自我测验学生活动:
10、根据诗歌朗诵来说出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和联想到的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说出 自己对黄土高原的印象,自我测验检测自己所学知识。教师引领:让我们通过诗歌朗诵来加深对黄土高原的印象,通过自我测验来评价自己这节课 所学。 【板书】课堂评价 每空一分,共 10 分。 68 分以上合格, 89 分优秀 10 分最佳成绩奖一、 填空1. 黄土高原是 发祥地2. 黄土高原在_ _以东, 以西,一以南, 以北3. 黄土高原的形成: 说”4. 黄土高原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 严重二. 单项选择1.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A 崎岖不平,红土广布C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D 天苍苍野茫茫2. 下列不属于黄土高原
11、文化风情与景点的是()A 窑洞 B 黄帝陵 C 信天游 D 二人转3. 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是千沟万壑,人为原因是()A 地面坡度大 B 土质疏松C 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 D 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北方地区,学过东北地区,对区域学习有了一个系统的方法, 对黄 土高原也有一些认识,上学期学习黄河时也已接触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知道黄河下 游地上河 的原因是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对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有一定 帮助,所以对黄土高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本节课较为熟悉。效果分析从教学过程看,教学环节完整,重点难点突破较好,整体来看,学生活动开 展得比较顺利,学
12、生活动积极性很高,也很感兴趣从评测结果看,学生对于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分较好,令人满意,基本是优 秀的和 满分,在最后环节,看诗歌说知识,同学们举手的较多,能够说出很多于 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且联想的知识也较丰富,说明不管感性认知还是理性认知都有了一个较大提高。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对兴趣点的把握,及对难点的处理一、 兴趣点把握:本节课通过导入环节,图片歌曲欣赏,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立刻进 入到 学习状态中,中间视频珍爱家园的播放也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水土流失这种生态环 境问题, 实验过程更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印象深刻。最后通过富有 感情的朗诵, 在感情升华
13、中收获本节课的知识,采取抢答的形式,学生兴趣高涨。二、 难点把握对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学生的认识缺少力度,不够直观,本节课用实验很好的 解决 了这个问题,通过做实验,学生能更直观感受水土流失,并可以验证自己的观点,把知 识落到实 处,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同时锻炼 了读图读材料 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总之,通过读图及小组比赛的方式来学习,以图为媒,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分析、用逻 辑分 析推理、用眼观察,用心感受,小组合作比赛,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此过程,老师起 到引导作 用,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探究,实践得出结论,小组学习激励每一位同学集体主义 观
14、念,贯穿于 整个学习,当堂练习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材分析【教材定位】:黄土高原是八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三节内容,属于北方地区,是学习区域地 理 的典型案例,是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前一节教材介绍东北三省 是一个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综合地理区域,又是教材讲述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 全面系统地 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所以黄土高原突出它的特 殊性和差异性, 这是学生必须掌握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按照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逻辑来认识黄土高原,符合初中生 的认 知规律。教材先是介绍了黄土高原人文特征,插图黄帝陵体
15、现华夏文明发祥地,革命圣 地延安体 现了该区域是我国革命摇篮,教材“活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富有特色民风民俗与当 地自然环境关 系,从而更加深刻领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含义。教材通过阅读材料和活动提供证据说明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征是沟壑纵横,教材通过图 6.29 和 图 6.30 中的四幅景观图解释墟、梁、血、川等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体现他们成 因上的联系。 教材通过实验活动是学生深刻理解地表状况与水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分析归纳 千沟万壑的原因。 教材通过图片及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北方地区,学过东北地区,对区域学习有了一个系统的方法, 对
16、黄 土高原也有一些认识,上学期学习黄河时也已接触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知道黄河下 游地上河 的原因是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所以对黄土高原有一定的认识 基础,对本节 课较为熟悉。评测练习(每题一分,共 10 分。 6-8 分以上合格, 8 9 分优秀 10 分最佳成绩奖) 一、填空1. 黄土高原是 发祥地2. 黄土高原在 以东,以西,以南, 以北3. 黄土高原的形成: 说”4. 黄土高原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 严重二.单项选择1.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 )A 崎岖不平,红土广布C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D 天苍苍野茫茫2. 下列不属于黄土高原文化风情与景点的是( )A 窑洞 B 黄帝陵 C 信天游 D 二人转3. 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是千沟万壑,人为原因是( )A 地面坡度大 B 土质疏松C 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 D 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课标分析【课标要求】:1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地理位置2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父亲的病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图形与颜色互相理解的题目及答案
- 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实施的挑战与机遇试题及答案
- 2025汽车工程知识测试题目及答案
- 2025金融科技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广东公务员考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交通政策的相互影响研究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 施工机构设置原则试题及答案
- 特色项目的大学物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拉美文化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集装箱七点检查表
- 天津民间艺术课件
- 智慧旅游电子票务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学习民法典 做遵纪守法小学生专题课件
- 亦庄开发区企业名录
- 机械制图-键连接
- 2022年 江苏省宿迁市中考数学试卷及解析
-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课件).
- 商品混凝土公司员工培训方案(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