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版本:教育部 2016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年级:七年级上册课题: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讲课人:单位:时间: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内容标准】内容要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认知提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解读: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 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 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 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 外戚、宦官专权造就的社会动荡局 面

2、,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 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汉高祖“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异同,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局面 出现的共同原因,逐渐养成历史对比意识,掌握历史对比的方法,培养历史对比能力;通过分析表格与史料, 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表现与原因; 同时通过对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局面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3、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认识到政策得当、 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 重要保障。【教学重难点】重点: “光武中兴”;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导课】:利用年代时间轴回顾秦汉的重大事件,形成学生的时空概念。并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引入课题.(设计意图: 1、为学生构建时空概念 2、承前启后,起到时空延续 3、激发学习兴趣)板块一 【反莽续汉 光武中兴】1 、观看视频,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材料: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 王莽传这段材料说明王莽新政有什么影响?2 、请学生完善东汉建立的基本史

4、实:刘秀于公元年称帝,定都,史称。刘秀就是。思考:为什么刘秀建立的朝代被称为东汉,它与西汉有何关系?(设计意图: 1、训练观看摘取有效信息,史料解读能力 2、阅读课本,分析归纳的能 力)3、光武中兴的背景材料阅读: 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n)未解,兵连不 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 桓冯列传(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人们流离失所,村落成 了废墟,田地荒芜。人民无不怨恨在心。)思考: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4、光武中兴的措施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段内容

5、,归纳下列史实所对应的光武中兴的措施: “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建武六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裁并 400 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 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 10 余人,赏罚从严。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鲜卑大都护偏何遣 使奉献,愿得归化。 (设计意图: 1、史料解读能力 2、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3、史论结合的训练)5、光武中兴的结果(1)文物研读思考:文物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局面或精神风貌?(2)数据解析:时间汉武帝东汉

6、初57 年(光武帝去世时)105 年人口(万)6000 万1000 多万2100 多万5300 多万观察表格,光武中兴后经济形势有什么变化?(3)概念解读:(一个朝代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史称“中兴”。)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4)合作探究:西汉出现 “文景之治”P52-53;东汉出现 “光武中兴”P59。思考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 有哪些共同原因和作用?(设计意图: 1、通过文物研读和数据解析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基本常识,知道 论从史出。 2、通过概念解读,使学生学会从过程中得到结论,锻炼概括能力。)板块二 【祸起宫闱 戚宦专权】(1)背

7、景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27231303936341454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和寿命:你能发现此表中的问题吗?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算一算平均继位年龄和寿命: 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 皇帝成年后,他们想要什么? (2)过程:排序识史:请给下面的事件排序。(3)影响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歌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译文: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奸佞小人,反倒封 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这首童谣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主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设计意图: 1、数据的计算既引发学

8、生的兴趣又引发思考 2、排序和简述既能引发兴趣 又能锻炼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段历史的理解。 3、童谣史料的思考和交流进一步培 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思维。)板块三【黄巾起义 谁主沉浮】(1)、观看视频,回答黄巾起义的下列问题:原因: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为什么?)时间:人物:组织:特点: 口号: (2)影响:结合东汉后期州牧分割形势图拓展东汉的瓦解灭亡过程。(设计意图: 1、看视频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经过,同时再一次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分析的能力)【课堂小结】 :(1) 以古鉴今:通过古代王朝(尤其是东汉)升沉兴亡的史实,你觉得今天应从中吸取哪些启

9、示?(2) 课堂回顾:(3)课后延伸:利用毛泽东对刘秀的评价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人物的兴趣,启发学生做课后的任务: 观察人物、评价人物。(设计意图: 1、用联系对比的思考题既作为本课内容的小结又可借古鉴今,达到提升思想 认知的目的。 2、课后延伸的设计吧历史人物进行补充完整,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将 历史延伸到课堂外,使之丰富完整起来。)学情分析首先, 七年级学生刚杰出历史学科时间不长, 对历史思维方式和李世伟无得方法并不熟 悉,所以在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构建。其次, 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和解析能力较低, 在史料阅读和解析时要注意运用译文和 讲解进行点拨释义,逐步培养他们的史论能力

10、。再次,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力足,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效果分析教学内容:1 、 王老师设计了三个板块,从导课到授课到突破重难点再到总结延伸,每一环节设计环环相扣,循循善诱,整堂课非常流畅的完成了教学目标。2 、 在突破重点时运用视频、史料、文物、数据等历史资料深层挖掘,解决了“光武中兴”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效果非常成功。3 、 在突破难点是运用了数据计算、图像排序、事件简述、人物举例等设计,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是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在轻松的气氛中突破了 难点,效果非常显著。4 、 学生在本堂课中参与了观看、阅读、分析、讨论、合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思维

11、思辨、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是一堂非常高效的活力课堂, 值得学习。5 、 本堂课中,老师还注重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如,历史时空观、国家统一的维护以及以古鉴今等。教材分析1、本课的题目是东汉的兴亡。兴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 整了政治政策,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亡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 政治 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2、本课主要介绍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内容。(1)光武中兴的含义: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快复发展;三是天下 出现兴盛局面。(2)光武中兴的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王莽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造

12、成社会混乱与社 会矛盾加剧。(3) 外戚、 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因:第一,外戚和宦官都是豪强地主中 最腐朽的集团,他们借助不断膨胀的经济力量,交替专权,把持朝政;第二, 自和帝始,皇帝多 幼年即位,母后和外专权。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傀儡境地,往往借助宦官之力夺回权力,而宦 官又借机日渐坐大。(4)黄中起义。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的年龄都较小,皇权旁落于外戚、宦官之手, 豪强地主势力控制着东汉仕途之门,与外戚、 宦官和士大夫相互倾轧,统治集团内讧不断, 东 汉皇帝异常短寿,政治治异常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3、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背景、措施、结果三个方面叙述的。

13、(1)背景部分,内容繁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第一,西汉后期朝政腐败,是王莽改制 的原因;第二,王莽改制失败造成社会混乱与社会矛盾加剧,是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的 背景。(2)措施部分,可以让学生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做一比较, 找出共同点。4、外成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宦官专权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和外戚梁冀 骄横统治的相关史事,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影响。外威和宦官交替专权,深层次的原因是 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当继位的皇帝年幼或无能时 ,宰相不能发挥作用. 大权很容易旁落到外或宦官之手

14、。 这些人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为非作歹,祸乱朝纲。 这充分 暴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评测练习单项选择题1.东汉的建立者是谁(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2.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在位 30 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A.休养生息 B.文景之治 C.王莽夺权 D.光武中兴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4.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统治者调整政策 社会局面稳定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 B. C. D. 5

15、.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B.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C.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 D.东汉政府镇压了黄巾起义,并巩固了政权 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 光武中兴太短暂,外戚宦官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请回答:(1)你能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吗?(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什么变化?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C 2.D 3.B 4.B 5.C6.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刑法,加强对官吏

16、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2)东汉走向衰亡。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农民起义爆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等。课后反思我在设计和教学本课中遵循了“师讲、导、释、论”和“生读、析、议、述” 的双向主体探究法。尽量发挥了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主体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 我运用了视频解读、 史料探究、读图识图等教学方法以生动课堂,拉近时空 距离。在突破重点时运用视频、史料、文物、数据等历史资料深层挖掘,解决了“光武中兴” 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效果非常成功。在突破难点是运用了数据计算、 图像排序、事件简述、人物举例等设计,让学生充分的 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是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在轻松的气氛中突破了难

17、点,效果非常显著。学生在本堂课中参与了观看、 阅读、 分析、 讨论、 合作、 展示等一系列活动, 思维思辨、 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培养了学生们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不足:小组活动和个人表现时量化分数有点随意,最好有记录。课标分析【内容标准】内容要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认知提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解读: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 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 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 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 外戚、宦官专权造就的社会动荡局 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