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篇范例_第1页
人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篇范例_第2页
人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篇范例_第3页
人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篇范例_第4页
人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篇范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篇范例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笔算乘法(不进位)授课人:严建国教学内容课本第五册第56页例1,练习十三第1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2、 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准备: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件、小棒。 教 学 过程一、复习导入(出

2、示课件)1、口算:30650076003224117304308412803 学生先口算,后指名学生说出是怎样口算的。2、像412 这样的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呢?3、出示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二、探新1、出示图片(课件)师: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

3、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三、分类评价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1摆学具求得数。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2连加法。12121236 3数的分解组成。10330 236 30636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1摆学具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2根据乘法

4、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四、学习竖式1、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看看老师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五、巩固练习。1、笔算下面各题: 1422123423221433322142、学校大门两边各有

5、342盆花,共有多少盆花? 学生试做,后订正。六、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七、作业:练习十三第1题.第二篇: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笔 算 乘 法济水南街学校贺青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按口算估算笔算的顺序编排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和估算”的巩固和应用。笔算的教学又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两个层次,本课时只学习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四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

6、位数及混合运算做准备,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理解其算理。学生在面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个新知识时,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想到了拆数的方法,通过口算解决;有部分学生能在他人的帮助下计算出正确结果;还有部分学生在计算完成24248之后,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针对学生这些具体情况,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借助学生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

7、确进行计算。(二)问题解决方法与数学思想:教学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反馈测评三步,让学生自学,对学,互学,群学,帮学等方式,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自我展示,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

8、理,掌握笔算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 ,方格纸, 授课时间:一节课(40分钟,10分钟导,10分钟学生学,20分钟练习)教 学 设 计 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 你能快速说出答案吗?1220 1030 2410 2032 2140 1820 2. 你能说出列竖式笔算方法吗?229246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问题吗?你能帮她们解决吗?2. 学生思考,交流,(自学,对学) 3. 列算式 24124. 观察一下,和前面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怎么算?用学过的方法能解决吗?(分组讨论,交流) 5. 板书:2本 24248元

9、) 10本 2410240(元) 12本 48240288(元)6.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引导列竖式的方法 (板书课题)7. 动手列竖式,问:遇到什么问题吗?怎么解决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法可以吗?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办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帮学个别学生。 分组展示。 点评方法。问:十位上的1怎么办呢?拿出格子纸试一试怎样填写?问:144, 4写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122,2写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问:240后边的0可以去掉吗?有影响吗? 问:48和240怎么办? 8. 算法回顾。9.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方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怎样用竖式计算24乘12. (课件演示

10、) 10.对比强化。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计算时,那一步最关键?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1. 游戏 找位置(课件展示) 2. 动手作一作:2313 3331 4312 1125 3. 我是小医生3222 3132= 1312 112532 3 1 1 3 1 1 22 3 2 12 2 5 64 6 2 26 5 5 24 9 3 13 2 2 304 15 5 166 2 7 5 四总结全课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习就是这样,不断的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利用今

11、天的学习方法,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作到学以致用。 五作业练习十五第1和第2题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2412288元 2 4 1 2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 2 8 8第三篇: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我的教案2.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笔算乘法(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初

12、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挂图【情景导入】1.计算。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口算。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新课讲授】1.谈话导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要付多少钱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给大概的钱,必须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掌握笔算乘法。 我的教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

13、位) 2.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王老师要付的钱。板书: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多少本书,计

14、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4)讲解14乘12竖式。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

15、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 我的教案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10的积。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来,得168)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3.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4.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5.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

16、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先看2313,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2)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3)23乘13得多少?(4)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对,算完后互相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评一评,谁完成的最好。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 从题

17、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每排22个鸡蛋,共13排)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算呢? 我的教案指名说一说。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5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笔算乘法(不进位)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

18、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本节课从学生课堂 我的教案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第

19、四篇: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李慧 黄河中心校 2014年11月11日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习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

20、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的方法及乘法竖式的列法和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209=406=4003=6008= 124=223=233=432=2、填一填1)、28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2)、122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百位上是(),表示()个()。3).2个百、3个 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新的一天开始了,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画画比赛,大家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主题图)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1、图片,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交流汇报,板书信息: 板书:3盒水彩笔,每盒12支3、提出问题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支彩笔?板书问题。4、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1)。1232).12+12+12 集体计算12+12+12三、合作探究:1、用什么方法计算123的积,先独立计算,想一想有几种算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分享。2、学生讨论算法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算法,合理的算法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及时进行引导。3分类评价: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1)连加法;(2)口算:103=3023=630=6

22、=36 (3)还有列竖式计算,请学生板演。问:6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3呢?(加强学生对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的理解)4认识竖式(加强学生对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123=36(支)1 2 1 2 6.23 01033 6 36 5.强化练习342(让学生说明算理)6师:那我们在写乘法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呢?(注意:两个乘法的数位要对齐,在左侧写上,然后画上横线开始计算,这和加、减法法竖式的注意事项是一样的。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四、巩固提高1 “做一做”第1题, 第2题多媒体展示,学生在学习纸上计算。2. 对对错错。3.我能行。(两道解决问题练习题) 4.数学小游戏。 5.五、课堂小结回头

23、看,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板书预设:123=36(枝)1 2 3 6.23 30103 361 23 3 6第五篇: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笔算乘法 (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74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师:“元旦”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

24、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葵花?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生:312123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

25、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四、规范格

26、式,归纳方法。师:(课件演示)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333 214 4232 2123 24422 4顺口溜:(抢答)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条腿。 一

27、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月季 郁金香 米兰 百合 6元 12元 14元 22元 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第10课时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28、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激发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二、尝试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自学(2)指名到投影上数

29、。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

30、便。 (2)揭示转化规律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

31、书) 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三、应用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读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

32、数保留整数。 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 ),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这个长方形的( )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 4判断,并说明理由。(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 (单位:厘米) 16 20 15 20四、体验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3、是怎样推导的?五、作业第11课时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P.7475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要求: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口算。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12米,高7米; 高13分米,第6分米; 底2.5厘米,高4厘米二、指导练习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

34、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与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

35、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2.练习: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1.6厘米 2.5厘米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平方米 7米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三、课堂练习四、作业第12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

36、,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激发1出示平行四边形1.5厘米2厘米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

37、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二、尝试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1)看书(2)订正数的结果。(3)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4)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

38、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2)刚才同学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边提问) 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放置。提问:怎样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接把一个三角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怎样才能使上面的三角形倒过来,使它原来的底在上面,底所对的顶点在下面?我们用旋转的方法,按住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不动,使三角形向

39、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也可以左边顶点不动,顺时针转动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3)教师带着学生规范地操作。重点指导:哪点不动?哪点动?旋转多少度?怎样平移?转化的过程中旋转和平移有什么不同?(平移时各个点沿着直线移动,旋转时一个点不动,其它点都绕着不动点转动。) (4)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面积 面积的一半(5)练习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

40、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面积 面积的一半4归纳、总结公式。(1)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同时板书)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完成书空。 5教学字母公式。 (1)学生看书。(2)提问:通过看书,你

41、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Sah2。(板书)三、应用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订正时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所以( )。4练习。5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

42、面积。四、体验今天有何收获?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五、作业第13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教学要求: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填空。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二、指导练习1

43、.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你能在途中再画出一个与涂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看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了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为什么?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涂了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2.练习:一张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 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先求出原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剪去的小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求出剩下部分的面积。因为剪去的是正方形的一个角,所以是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都是正方形边长的

44、一半,所以剪去的面积是2222平方厘米。 3.练习:一块三角形土地,底是421米,高是58米。估算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是多少公顷。分析与解:课先取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近似数400米和60米,再算出这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约是:400602=12000(平方米)1.2公顷。三、课堂练习 练习。(分组完成)四、作业第14课时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

45、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和剪刀。220根同样的铅笔和渠道模型。 教学过程:一、激发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1.8 2.1 2.5 3.2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2”?3厘米3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4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4厘米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5厘米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二、尝试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2.学生操作,互相讨

46、论。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0页书空,并计算出复习(3)的面积。4.汇报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操作过程。先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再使一个梯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使梯形的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书) 强化理解推导过程。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

47、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2”? 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4.字母公式。(1)学生看书(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h2 (板书) (3)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2”?5小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三、应用1.

48、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拿出渠道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横截面是一个平面。生试做。 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2.做一做。 学生试做。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练习(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形状。 (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使学生体会到:把另外一堆同样形状的钢管倒过来,同原来的一堆摆在一起,每层的根数就变成同样多,即都等于

49、上、下底根数之和,这个和乘以层数得到的根数正好是原来一堆根数的2倍。5.练习四、体验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五、作业第15课时练习内容: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梯形的面积。练习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练习十八第5题。根据学生情况,限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7.20.12 2.40.3 0.212.65 0.381000 0.825 26.13.57.5 3.82.56.2 102.5 4.80.25.20.2 2看图思考并回答。(1)怎样计

50、算梯形的面积? (2)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右图所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二、指导练习1练习(1)名数的改写方法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乘它们之间的进率(2)根据改写的方法将第6题的结果填在课本上。3.6公顷( )平方米 1200平方米( )公顷 4平方千米( )公顷 52公顷( )平方千米 16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0.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2练习: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制成的(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1)生独立审题,分小组

51、讨论解法。 (2)选代表列出解答算式,不计算。 (3)由学生讲所列算式的想法,(4)指导学生讲“(100+48)250”为什么不除以2? (5)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集体订正。三、课堂练习1练习:根据表中所给的数值算出每种渠道横截面的面积。 渠口宽(米) 3.1 1.8 2.0 2.0 渠底宽(米) 1.5 1.2 1.0 0.8 渠深(米) 0.8 0.8 0.5 0.6 横截面面积(平方米)生独立解答出结果并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2练习一个果园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80米,下底是160米,高是50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10平方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平方米?四、作业第16课时练习内容:混合练习练

52、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练习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 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 (上底下底)高2 (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二、指导练习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3米 8米 12米 5.6米 9.5米 12米 5厘米 5.4 分 5.8厘米 5.2厘米 米3分米 5厘米 7厘米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师巡

53、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三、课堂练习四、攻破难题1. 16题: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分析与解: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上底下底214566米 高75966223米 20厘米 2. 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 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 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 的面积是多少? 34厘米分析与解:要求梯形的面积,但不知道高。根据阴影部分是三角形,又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可以求出它

54、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再算出梯形的面积。 高:34023420厘米,面积:(3420)202540平方厘米3. 18题:在下面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5厘米12厘米 25厘米分析与解:以下底为底,一上底上的任意一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剪下的三角形都是最大的。因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变,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也可能是两个三角形。(1525)122240平方厘米 25122150平方厘米 24015090平方厘米 4.思考题 4厘米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72 12 平方厘米。请你算出阴影 厘部分的面积。 米解法一:先算出没有阴影部分

55、 的面积:412224平方厘米, 再用梯形的面积减去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722448平方厘米。解法二: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底与梯形的下底是同一条线段,先算出梯形的下底: 7221248厘米再算阴影部分的面积:812248平方厘米。五、作业三 分数的再认识 单元目标:1、 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2、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3、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4、 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

56、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5、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 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点:体

57、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教学新课。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生

58、: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

59、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二、练一练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三、巩固练习:1、 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2、 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3、 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五、课堂作业第课时教学内容:复习分数的再认识和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晓鸿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

60、多? 学生讨论(2)讲解33页第6、7两题。本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发现了什么。二、独立完成数学课堂作业三、讲评课堂作业。第课时教学内容:分饼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 直接导入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给分数分类的知识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二、 新课1 把下面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2观察直线上各分数(1)找出比1小的分数写在 里,找出等于1或比1大的分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