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_第1页
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_第2页
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_第3页
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_第4页
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18573181 摘要 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 摘要:网络时代公民的言论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但是在网上发表言论的同时可能会触及他人的隐私,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限制是现代法治发展的需要。本文对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对网络言论的特点和言论自由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大概了解网络言论自由方面的基本知识,接着对网络言论自由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网络言论自由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对消极影响情况下产生的侵权案件进行了论述。之后就对国外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障与限制方面的规定进

2、行了阐述,以期能反思我国现行立法对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立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网络时代 言论自由 法律 保障与限制引言互联网的出现,为每一位公民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言说平台。然而,自由和平等从来都是受条件限制的。网民只能享有正义和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自由,他们不能超出这个限度。互联网也只能在正义和法律法规所要求的范围内给予网民最大限度的平等。在互联网这个不断扩展着的自由空间或社区里,需要“民主人”即具有现代人基本心态的网民入住。积极参政议政,反映民意,畅所欲言,但又不滥用公民的自由权利,做出非理性、非正义的行为。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尊重他人的隐私,不滥用权利

3、,宽容,心平气和地争论等等,这是当代文明社会网民的日常共识和行为规则。 一、网络言论自由概述(一)网络言论的特点网络言论,作为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言论形状,除了具有传统言论(主要是基于报刊、电视、广播构成的言论)所具有的看法性、评价性、自发性、地下性等特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民意化。网络言论的民意化是社会提高的表现之一。在以往的三大媒体对信息和言论垄断的状况下,媒体传达宣传的意味比较浓。当受众接触到媒体上的各种旧事和信息时,他们发生的各种意见和看法,普通只会构成一个行动言论场,而无法构成媒体言论场。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旧事媒体的垄断位置。近年来的各种价钱听证会就是来

4、自网络言论的压力而让民众争取到的知情权、表决权。2.躲藏性。网络传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人际传达进程中,网民的身份是躲藏的,传达主体通常运用的昵称、ID、网名。符号学者卡西尔曾经说过,人是符号的植物。借助符号,人们才干了解世界,把握 环境,表达志愿,完成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网络的传达主体是符号化的人。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活中说:“后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真正的团体化”,“团体不再被湮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开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求和希望的时机”。 3.互动性。互联网中的言论传达打破了传统媒体传达时的单向性的格式。网络自身所具有的互动性,

5、使网民可在网络空间里就自己关心的话题自在地陈说观念、停止交流,意见双方或许多方可以停止充沛的互动,并逐渐在互动的进程中,稳固或许改动自己已有的意见,从而构成对社会事情的看法和评价。例如在2007年发作在陕西的“华南虎照片事情”,正是由于网络言论的互动而把网民分化成“打虎派”和“挺虎派”。 (二)言论自由及其作用1、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具体是指人人享有的以口头、书面以及其它形式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思想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核心内涵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绝不受任何无故的侵犯和剥夺;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自由伴着人类存在的始终,它是一种最基

6、本的自由。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综合考查我国宪法谱系、保障言论自由条款的具体表达方式、以及立法原意,我国言论自由之“言论”,不仅包括口头形式,还应包括书面形式。言论自由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表现方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言论自由在更宽广的领域得到实现。所谓网络言论自由权,其实就是言论自由权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其核心依然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只不过网络的特殊性使其表现形式区别于现实社会。 网络言论属于言论自由的保护对象,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一方面,言论权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其

7、核心内涵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绝对不受任何无故的侵犯和剥夺;另一方面,任何一项自由都是有限的,不存在绝对的权利和自由。 言论自由也是一种有限权利,并且还是一项容易发生冲突的权利,借助网络这种新形式的言论自由、由于其固有的特征,使得这些冲突更加明显和激化,都需要加以限制。当然,网络毕竟与以前的载体有实质的区别,网络言论自由具有它的特别之处。因此,在具体保护和限制的范围、方式和方法上,与传统的言论自由应区别对待。 2、作用(1)促进民主一种理论认为: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关键,因为候选人的公开讨论是使竞选期间选民知道如何选择的根本要素。借由言论,人民得以影响政府决策,而且,足

8、以使政府官员下台的批评能确保政府官员对其行为负责。在纽约时报与苏利文案中,美国最高法院认为批评政府及政府官员的权利是该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核心意义”。然而“纵使对一个健全政府的政治性表达或对公共事务评论是重要的,对言论及新闻的保障非指政治性表达及对公共事务的评论是不可加以限制、碰触的。” 论者以为:当公民因惧于反击而不去表达其不满时,政府对公民即不会有所反应,从而,政府对于其行为所应负起之全部责任即随之减少。言论自由的拥护者通常断言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责任。 另外,有人立论:对言论自由施加的某些限制,在保护民主制度来讲是不冲突的或必要的,例如,在战后的德国,对支持纳粹的思想加

9、以限制即使前述立论合理化。 (2)发现真理保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基本权最经典的立论为:其是发现真理的根本。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荷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曾在判决中写道:“对一个念头是否为真理最好的测试,即凭其力量在竞争市场中为人接受,并且惟有基于这样发现的真理,才能稳固地达成他们的愿望。”(阿布拉姆与美国联邦政府案)荷姆斯大法官是以很高明的比方“想法的市场”来解释他的说法。 以想法的市场来阐述言论自由招致学者的批评,他们立论:以为各种想法都会进入想法的市场是错的,纵使各种想法都出现在想法的市场上,某些因有较佳资源以响亮宣传使每个人都能听见的想法也会掩盖过其他想法。 另一个

10、论点是:假设真理必然赢过谬误是错的,我们透过历史可知人们可能会受情绪的左右而非受理性的控制。就算真理终将被维护,过渡期间内可能会发生巨大的伤害。总归来说,对上述批评的回应是承认“想法的市场”这个论点是有问题的;然而坚持把决定真相及审查谬误的决定权交给政府可能更糟。(3)提升自主性另一个基本理论是:言论自由是人格及自主性最必要的方面。贝克教授说:“自愿地从事发言行为即从事自我定义或表达。一个反越战人士可能解释:当她在示威行动中反复地呼喊口号“立即停战”时,她这么做并没有期望她的言论会影响战争的持续。倒不如说她参加及呼喊口号吟诵是为公开地定义她自己对这场战争的反对。反战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

11、:用于自我表达的言论,不依赖于与他人的有效的交流、为自我成就及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保障言论因其有助于政治进程或推进真理强调表达的工具性价值之搜寻。美国大法官涂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写道:“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仅服务政治的需求,并且服务人类需要自我表达的灵魂之需求”。崇尚自主性的激烈表达者认为,言论自由做为基本权利才能彰显人的自我,并认为这是建立秩序的必要。常用的说法是“错误的言论也有表达的自由”, 有人反对言论自由是为了寻求真理,在他们看来言论自由促成真理的发现只是额外长出的果实。并确定言论自由的原则之一是:言论的内容是中性的,与真理无关。批评本观点者争论,比起无数其他可

12、被认为属自我的一部分或能促进自我满足的活动,并没有内在的理由判定言论是一个基本权利。(4)发扬容忍另一个解释是:言论自由是构成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容忍”所不可或缺的。李宝灵(Lee Bollinger)教授是本观点的支持者,并且主张“自由言论原则涉及一种特别的行动即:为杰出的自制开拓出一个社会互动的领域,其目的是以发展及证明社会对控制被许多社会遭遇所唤起感觉的容纳度”。自由言论原则被留下与关于帮助形成“社会的智识性格”一模一样。这个主张是在说:容忍就算不是必要的价值,也是一个值得向往的价值,而保障不受欢迎的言论本身就是一个容忍的行动。这样的容忍作为一个典范可激发更多的容忍遍布在社会每一个角落。

13、 批评者主张:社会对于别人的不宽容是不必宽容的,例如那些鼓吹大规模的伤害、甚至鼓吹种族灭绝者,防止前述的灾害比起容忍那些为他们辩护者,应被认为更重要许多。二、网络言论自由的影响(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积极影响首先,从民主建设角度来看,互联网中信息的交互性、及时性、全球性,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权威话语权的垄断。传统的交流和通讯方式难以在真正的程度上体现民意,面对面的交流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有所顾忌。 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听取不同的观点。 其次,从推动文化传播的层面来看,互联网这一全球性媒介极大地节约了传播成本、提高了效率,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加速世界范围内人类知识的传

14、递。 再次,从促进自由和交流便捷来看,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只要匿名就不必担心被识破真身、被抓住把柄,这是传统的表达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从弘扬正义的功能来看,近年来出现的黄静案、刘涌案、孙志刚案,由于网络上的民意,对司法机关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案件几起几落、一改再改等都离不开网络言论的推动,从而使判决的结果更进一步接近正义。 (二)网络言论自由引发的侵权案件网络的内容就像人类的思想一样丰富多彩,它有鲜花,也有荆棘;它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因此,在看到网络自由的正面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负面的影响: 如片面性、非广泛性、缺乏理性和欺骗性等,如黄静案中,网络上

15、很多不同的声音无法得到体现,但它却能混淆人们的视听、从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在铜须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广大网民是如何被“锋刃透骨寒”一步步引向被欺骗的境地。 据统计,网民的成分非常复杂,有未成年人、工人、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但是其中占大多数的均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的观点没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都是因为群体效应而产生的。中国互联网有广阔的言论自由空间。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达4亿,网站达378万个,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6亿多个博客,网民每天发布的博客文章超过500万篇,各类论坛每天新增的帖文更是难以计数。中国网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博客、电子邮件、

16、社交网络和手机短信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我们目睹了中国言论自由范围的急速扩大,同时也感受着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给我们带来的无奈的侵权。如博客侵权。博客作为网络新型交流工具的一种,以其低门槛、易操作、交互性尤其是自由表达等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网络言论场所,由于博客拥有者可以对博客进行自由支配,使得博客们(bloggers)可以更随意、更容易、更简单直观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交互相互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似乎更能体现言论自由的精髓所在。 然而正因为博客这种交流工具的个体操作特点,信息从酝酿到发布中间没有任

17、何节点,其信息发布并不需要经过诸如传统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及审核把关这些环节,因此信息的内容会更随意、松散,更不严谨,更没有组织,甚至会经不起仔细推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网络暴民”,所以也会引发更多无谓的口水战甚至官司上身。博客内容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著作权、泄漏商业秘密及他人肖像权、隐私权、泄漏国家机密等。如范曾诉郭庆祥及文汇报侵犯名誉权案、2011年8月,因为一篇发在博客的文章被抄袭,改头换面地发在多家网站上,滕州的郑先生一怒之下将北京某女性网站告上了法庭,7月13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开庭作出调解决定,郑先生获赔5000元。500字博文获赔5000元,为目前国内博客著作权短文诉讼赔偿的最高案例

18、,郑先生也成为中国博客维权第一人。还有博客网站Powerpage和AppleInsider就是因为提前发布了苹果公司明确规定为商业机密的信息而遭到苹果公司的起诉等等案件。另外网络言论自由还表现在人肉搜索中的侵权。从“虐猫女”到郭美美事件,“人肉”的日子里,人们在“除暴安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公民隐私权”、“自媒体的话语权滥用”等系列问题。发生在2010年2月,一部被认为是广西某市烟草局局长的日记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被各大网站疯传。网友看后评价,日记是一部新的“官场现形记”。随后,“日记门”中的女主角被网友一一人肉搜索,照片被公之于众,其中一张被称为“谭某某”的照片尤其引人注目。201

19、0年3月,这张照片上的真人通过媒体澄清,她的身份并非是网上热炒的日记女主角谭某某,她叫吴美俞,是广西外国语东方职业学院大三的学生,她说:“我根本不认识什么烟草局长,我的相片是被人私自弄到了日记门上。”网络流传的相片是她在2009年4月份拍的。当时,她在做兼职模特,为一家广告公司拍照。不知为什么就流传出来,还成了人家的绯闻女主角。之前,有朋友告诉吴美俞,网站有这个图片,应该是被人家盗用了。吴美俞表示,当时她咨询过相关部门,如法律援助,但他们都不关心这件事情,网警也要她提交相关证据,例如,要自己找到首先发帖的人,但人海茫茫,首先发帖的人没有这么容易找到。最后她鼓足勇气找到媒体“不澄清我这辈子就完了

20、。”她说。而相关部门之后也表示,网上热传的所谓“日记女主角”杨某某、盘某某、谭某某3人的身份,经过调查均属不实。2009年8月,上海女孩娄婧参加选秀节目,引发了一场网友关于其肤色的争论。之后,网友对这位“巧克力女孩”的兴趣转变成对她的“人肉搜索”,娄婧的身世被“挖”出来,最后话题也转变成对她和她母亲身世的攻击等等案件。三、国外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障与限制方面的规定关于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公益平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宪法问题。对此,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一)国外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障规定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型媒介,国外很多国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立法将层出不穷的交流媒介纳入到

21、现有法律的管制范围,如日本的立法,美国的法案等。事实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网络管理不但没有扼杀言论自由,反而成为网络言论自由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网络管理没有摧毁互联网自由,反而推动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规范了网络环境下的言论自由秩序。事实上美国那样的崇尚言论自由也是一个特例,很少有国家如此极端的保护言论自由。但美国人对待网络言论的态度是值得学习的,在没有对网络技术完全了解与掌握前,尽量不要用法律进行规制,这种“法律慎行”的态度为包括美国、德国、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所共有。 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十条修正案,简称权利法案,这其中,第一条修正案(the First Amendment)主要涉及言论

22、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内容本身很简单: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尊奉国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国会无权通过限制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请愿自由的法律。200多年来,关于言论自由,产生了诸如苏里曼状告纽约时报案、焚烧国旗案、五角大楼诉纽约时报泄露国家机密案、不自由勿宁死案等著名判例,称美国为世界上言论自由保护宪政实践方面最为发达的国家,毫不为过,甚至对言论自由的强调本身也已成为美国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00多年来,关于第一修正案的判例层出不穷,即使是尊贵如五角大楼,最后也拿拥有第一修正案保护报纸奈何不得。 2004年12月苹果公司向加州圣特拉拉县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有人匿名(即以笔名的形式)通过Powe

23、rpage、AppleInsider博客网站不适当地散布了苹果公司的发展计划,而这部分计划属于商业机密,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苹果公司认为这种随意泄露其新产品信息的削弱其市场竞争力,苹果公司已采取了诸多严格措施来保护公司尚未公开的产品信息,认为是有人非法获取其内部机密信息,苹果公司认为,在未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和散布相关机密信息触犯了加州的商业秘密法,为了确定泄密的来源,苹果公司向法院请求传唤这两个博客发布者(bloggers)的邮件服务提供商,即N,要求其提供博客发布者(bloggers)的姓名,地址,IPdizhi以及包与产品机密信息有关的信件来源等。 当美国时间2006年5月26日,美国加利福

24、尼亚州第6上诉法院在苹果公司商业秘密案中推翻原审判决,裁定苹果公司无权要求博客作者、或者博客组织披露有关苹果新产品计划的泄漏消息来源,并宣布博客和传统记者一样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的时候,被美国学界和大众认为是网络信息发布者在第一修正案下的一次伟大胜利。而在本案中,博客们一直坚持的即是,其应当接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苹果公司则声称,第一修正案不能成为盗窃的通行证。上诉法院不同意苹果公司武断的观点即苹果公司认为大众没有权利知道一个公司的商业秘密,相反,法院认为本案中所说的商业秘密即是公共利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型公司对技术的垄断一定程度上既妨碍了技术的进步,也不利于大众享受新兴科技成果,所

25、以比尔盖茨才导致了旷日持久的反托拉斯诉讼。法院主张保护博客言论,即是出于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的立法精神,也是在苹果公司的商业秘密和公众利益上的一个衡平处理。 苹果公司诉博客一案历时一年多,经过加州地区法院与上诉法院的二审判决,最终以博客网站的胜诉告终。当博客以其自由、随意与个人化为荣耀的时候,也需进行自我约束并开始遵循一定的规则。当本案上诉法院宣布博客属于新闻记者并享有其相应的特权之后,舆论界一片沸腾,这是博客维护自身表达自由权利的典范,也给其他国家如何处理博客时代的言论自由法律规制带来了一定启示。英国1863案例当中总结出来所有涉及文学、音乐、艺术等等方面的评论都属于评论,在这个案例里面指出来

26、对于这些评论应该做宽松的解释,倾向于言论自由,对于评论做一种保护。(二)国外对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性规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公众传播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手段,网络自由也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众所周知,言论自由也不是无限制的和绝对的。至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和内容,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规定。比如,鼓吹法西斯主义在美国不受限制,在德国却是受法律禁止的,日本宪法规定言论自由权利不得滥用,也就是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须为了公共利益,即便是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也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言论自由必须服从法律,尊重社会习俗。网络上的言论也不例外。网上信息流量巨大,很难查找相关责任者。同时,

27、互联网的跨国性质造成了规范言论自由范围的困难,也使得各个社会不同的言论自由要求直接发生冲突。为了推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规范网络言论自由的范围,根据互联网的特点,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网络管理制度,过滤和审查有害信息,建立网络言论自由规范。2000年生效的澳大利亚广播法修正案要求对互联网进行审查,禁止国内少儿不宜的X级的色情内容,封杀海外X级色情内容的网站。德国1997年通过的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即多媒体法)规定,现行法律关于限制包括色情、极端的暴力和侵犯知识产权在内的非法内容的条款均适用于国际互联网。2009年德国联邦议会通过的阻碍网页登录法,要求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保证遵守联邦刑警局每日更新的儿童

28、色情网页禁入清单,从技术上限制用户登录。根据德国刑法184b条的规定,拥有、传播或出于商业目的利用儿童色情内容,最高可判处2-10年刑罚。199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3R安全规则,网上内容的分级、举报、责任等做出具体规定。英国互联网监视基金会(IWF)是政府支持的行业组织,其基本宗旨就是要和网上的刑事犯罪内容作斗争,消灭儿童色情和种族仇恨等内容。韩国电子传播商务法规定,由韩国信息传播伦理办公室对网络“有害信息”进行审查,信息部可以根据需要命令信息提供者删除或限制某些网络舆论内容。同其他国家一样,美国也有一套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根据美国国会在“911”后颁布的爱国者法案,美国

29、安全部门有权查看互联网通信内容,监控并打击互联网恐怖信息。美国2000年通过的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要求所有得到联邦政府资助的中小学和图书馆对连通互联网的电脑采取技术保护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上网接触“淫秽、儿童色情和伤害未成年人”的露骨描述。美国决不容许利用互联网宣扬恐怖主义、侵犯知识产权、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以及从事其他违反美国法律的活动。1917年,美国国会制定反间谍法惩罚敢于合众国军事行动的任何企图、故意引起士兵违抗、兵变或背叛的言行以及故意阻碍征兵计划的言行。美国政府在对互联网进行管理时,并不认为自己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美国的言论自由的判例史中曾风行明确、即刻的危险原则,即强调某一言论是

30、否实际有害,是否带来立即而明显的危害。此外,还有“比例原则”,即根据权利冲突的各方利益的大小、权重等来衡量和取舍。四、我国现行立法对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现行立法对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制言论自由作为一项人权受宪法保护,但宪法在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对其给予了限制。当言论的自由度侵害到国家、社会或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时,这种自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形式,其自由同样是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在我国,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网络管理有效地维护了网络秩序,推动了中国网络言论自由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中国对互联网的管

31、理,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了网络自由的范围,列举了禁止在互联网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的9类信息,主要有: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信息;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信息;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信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

32、封建迷信的信息;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信息;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信息。这些法规规定的限制十分明确具体。(二)我国法规对公民言论自由规制的不足对比国外的成功经验,回观我国涉及博客的相关互联网立法,不难发现这其间还存在诸多问题:1、宪法规定方面的不足 有关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则必须具有明确性。一般宪法在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规定时总是分作两种情况:一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为公民的基本自由。公民的生命、健康、私有财产等一般归入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公民的言论、表述、出版、迁徙自由等一般归入公民的基

33、本自由。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国宪法中得到体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宪法中也有所体现。那些归于基本自由项目之下的各项自由,如出版自由,通常不受民法的保护,其外延和内涵也不像民事权利那么明确;相反,那些归于基本权利项目之下的多项权利,一般都受到民法的保护,其外延和内涵在民法里都有明确的界定。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民事赔偿案件,但是很难发现有关侵害表达自由的民事赔偿案件。这似乎从经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对有关言论自由的规定还不够明确。缺乏对言论自由的保护性规定。有些国家的宪法在赋予公民以言论自由权的同时,还规定了相应的保护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措施。如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

34、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为了实现高标准地保护和促进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欧洲条约成员国同意以下标准:对于信息传递过程的参与者,媒体的内容或其他传送和散发信息行为,政府应当避免审查或任何形式的武断控制、限制。与此相比,我国宪法仅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而对于言论自由权的保障措施宪法并未涉及,这当然也不利于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缺乏对言论自由行使的具体限制性规定。如前所述,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使不得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对行使言论自由所进行的限制都必须是事先由法律规定了的,而且这种限制在一个民主社会是为了服从于一个更高的利益的需要。各国宪法及国际公约中大多在规定公民言论自由后紧接

35、着有相应的限制性规定。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宣布:“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所必需”然而我国宪法对言论自由行使的限制没有作出专门规定,而是适用宪法对于言论自由行使的统一限制。这种限制的规定有些过于宽泛,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将给予司法机关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在遇到言论自由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时,容易缺乏操作标准而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权造成伤害。2、具体法律规制方面的不足在刑法涉及因言论入罪的罪名有“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诬告陷害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三条第

36、二款规定的“煽动分裂国家罪”如此阐述罪状:“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而其规定语焉不详,给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因为刑法的严厉惩罚,公民有因行使言论自由权而将自己置于丧失人身自由的危险境地的可能。我国宪法中对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只有抽象的宣言式的规定,而对言论自由权的限制则大面积的出现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中,而其条文又语焉不详,不利于言论自由权的保护。3、行政违法行为方面对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侵犯2006年,重庆市彭水公务员职员秦中飞因原创一首针砭时弊的短信而被当地公安机关逮捕关押长

37、达29天,制造了言论自由权的经典案例“彭水诗案”;2009年,在上海务工的青年王帅因在网上发帖揭露老家灵宝市征地中存在的问题,遭到跨省追捕,被拘留八天,因网络发帖造成的“跨省追捕”也第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2010年,兰州大学毕业生王因举报旧日同窗马晶晶在公务员招录考试中涉嫌作弊而遭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警方跨省追捕。纵观上述事件,不难发现这三位公民之所以“因言获罪”,在于他们的言论威胁到了某些地方政府乃至具体官员的利益,而地方官员也正是运用他们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公然侵害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此三案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其反映了言论自由权面临着行政违法行为的侵害。五、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立法的策略(一

38、)完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通过宪法保障作为基本权利的言论自由是宪法的应有之义,通过宪法文本确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也是民主国家的惯常做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而在宪法文本上正式确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规制政府行为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宪法上对言论自由的保障是至关重要的。针对我国言论自由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有必要规定下位法符合上位法,所有的法律都符合宪法。因为宪法关于言论自由权的规定往往是宏观的一个理念或一项原则,而言论自由权的运作则需要具体的普通法律的规

39、制,这就要求那些规定言论自由权的普通法律,尤其是对言论自由权进行了限制性规定的法律,要符合宪法的理念和原则。“有关表达自由的限制方式和限制条件的规定由宪法规定之,具体限制措施由具有较高权威的国家机关以较高位阶的法律规定之。”普通法律的制定只有符合宪法才具有正当性,如果普通法律违反宪法,就会造成法律系统内部的混乱,使宪法最终为架空,成为一纸空文。有关言论自由权的法律应当是公开的,同时也应当是明确的,可操作的和相对稳定的。只有法律是公开的,公民才能通过其规范作用指引自己的行为;只有法律是明确的,才能排除歧义,更好的指引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正如约瑟夫拉兹所言:“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晦涩难懂或词不达意

40、的法律,至少对某些希望受它指引的人来说,具有误导性和干扰性。”法律的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可以防止运用法律的机关行使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2、尽管言论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自由与大多数基本自由一样,可能不易在具体法律中再行作出具体规定,譬如,很难在刑法或民法中规定如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是,可以完善具体法律中与言论自由有关的条文,以间接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只要是未涉及煽动他人以暴力的方法作为达成变革之手段,均受到言论自由的保障。(二)发挥司法审判的引导作用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通过司法机关对公权力机关行为的审查,有助于立法与执法行为的合宪性与合法性,这就是所谓

41、的司法审查制度,也被成为违宪审查制度,在美国言论自由权的宪政史中,具有独立地位,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司法机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抵制征兵第一案”还是“左翼党派第二案”,乃至“焚烧国旗案”和“纽约时报案”都验证了这个不争的事实。司法在现实层面如何保障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是一个关键问题,否则在宪法所宣称的言论自由权被侵害时受害人便无从获得救济。法律的生命在于运行,在现实中无法贯彻落实的法律无疑会成为一纸空文。司法如何保障言论自由权,在笔者看来建立司法审查机制,对公权力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规制,对政府保持时刻的警惕和防范。设计具体的司法审查制度,将涉及言论自由权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行为纳入司法机关的审查范围。与此同时,司法机关应当为受到侵害的言论自由权提供救济,使受侵害者可以通过诉讼途径实现正义,维护自身的权利。(三)政府适时调节中国网民的意见成为中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言论自由权的运用中,涉及话语权的分配问题。互联网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监督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