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古代学前教育史(上)共46张课件_第1页
第一编古代学前教育史(上)共46张课件_第2页
第一编古代学前教育史(上)共46张课件_第3页
第一编古代学前教育史(上)共46张课件_第4页
第一编古代学前教育史(上)共46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编 古代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第一编 古代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第二节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幼儿教育第四节 古代幼儿的游戏与童谣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一、胎教的发轫二、胎教的发展三、胎教的“理论”依据一、胎教的发轫一、胎教的发轫 1.何为胎教? 2.史料记载,我国实施胎教的历史,上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期西周文王母亲太任。 列女传: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刘向说,正因为如此,文王天资极高,聪慧明圣,智力超群,最终成为历史上一代贤明君子。(刘向:烈女传.周室

2、三母)一、胎教的发轫文王之孙成王的母亲周妃也实施过胎教。汉.贾宜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太平御览人事:“气禀贤妣之胎教”,故终成贤明君主。文王之孙成王的母亲周妃也实施过胎教。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细密的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约束。颜之推:“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细密的胎教制度,以加强从特点: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特点: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二、胎教的发展1.秦汉之后,胎教得到了进一

3、步发展。 中医理论的介入,使得人们对胎教的认识与实践更加符合科学。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2.隋唐以后,我国医学迅速发展,与胎教有关的儿科、妇科日渐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科。二、胎教的发展唐.孙思邈外象内感。唐宋医学家医学家在要求孕妇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孕妇饮食的调摄。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妇人受孕之后,切应忌食一些不可实之物。元.朱震亨格致余论:由于胎儿与母同体,母亲的热、寒、病、安均会无一例外的直接传达给胎儿。唐.孙思邈外象内感。明.万全从医学角度对情绪给胎儿的影响作了较为科学的解释:“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

4、气上,思则上脾而气郁,忧而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上,未有补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第一编古代学前教育史(上)共46张课件总结:汉唐之后的许多医学家在论述胎教之道时多持“胎养与胎教相结合”的观点。明.许相卿:“古者教导贵豫,今来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辛辣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书,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总结:汉唐之后的许多医学家在论述胎教之道时多持“胎养与胎教相三、古代胎教的“理论”依据(一)“母子同体”说(二)“外象内感”说(三)“生长发育”说三、古代胎教的“理论

5、”依据(一)“母子同体”说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一)“母子同体”说(二)“外象内感”说孕妇接触到的外部各种物象,会直接被体内胎儿所感应。外象:外借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母体内胎儿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感应。“胎在腹中,随母听闻”。(二)“外象内感”说(三)“生长发育”说建立在中医学基础之上的胎教理论。根据医学获得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发育阶段的认识,要求孕妇注意自己的饮食和情绪调节等。(三)“生长发育”说第二节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第二节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二、家庭教育中及其承担的角色三、家庭

6、教育的内容四、家庭教育的类型与原则、方法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一)成人(二)成材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一)成人人:个人生理上的 社会和文化概念 目标:使幼儿成为好学好静、恭顺听话,“俨如好人”的“小大人” 朱熹:幼儿不要养成好吃、挑嘴的毛病,最好不要靠近热闹的地方,不要养小猫、小狗、小鸟之类的小动物,应远离赌博、踢球、放风筝等无益之事。崔学古幼训家庭教育的目的(一)成人家庭教育的目的(二)成材家族繁衍、光宗耀祖缙绅士族:提升家族地位,壮大家族。平民百姓:学会手艺,减轻家庭负担。家庭教育的目的(二)成材家庭教育的目的二、家庭教育者及其承担的角色家庭教育者:所有家庭成员,比受教育者年

7、长者。父亲、母亲、祖辈、叔伯、兄长二、家庭教育者及其承担的角色承担的角色: 角色:占据不同地位、承担相应义务并运用其能力去适应不同类型期望的个体。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长辈对晚辈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但同时又必须承担者教育者的角色。家庭教育者及其承担的角色承担的角色:家庭教育者及其承担的角色长辈所承担的教育者的角色 知识经验传递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行为的示范者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宋.司马光居家杂仪第一条:“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 家庭教育者及其承担的角色长辈所承担的教育者的角色家庭教育者及其承担的角色安全的提供者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家庭教育

8、者及其承担的角色安全的提供者家庭教育者及其承担的角色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一)基本的伦理道德(二)为人处世(三)幼仪规矩(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五)卫生习惯与身体保健(六)生活与劳动基本技能训练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一)基本的伦理道德 孝 俭 信吕氏春秋.孝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西周以后,孝道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也就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1.要求幼儿从小养成顺从父母意志,服从父母教诲的习惯。 2.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如:二十四孝。家庭教育的内容(一)基本的伦理道德家庭教育的内容宋.陆游放翁家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清.唐彪:“童子幼年,不可衣之罗绮裘裳

9、,恐启其奢侈之心,长大不能改也。”礼记.曲礼上:“幼子常视毋诳”家庭教育的内容宋.陆游放翁家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二)为人处世“外圆内方”、为人以善。左传.隐公三年:“爱子,教之以义方,雕琢切磋,弗纳於邪伪。”清.张履祥训子语:“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家庭教育的内容(二)为人处世家庭教育的内容(三)幼仪规矩进行合乎礼仪姿态的训练。 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不倾听”。进行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进行初步的交往应对的礼仪训练家庭教育的内容(三)幼仪规矩家庭教育的内容(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 识字 习文 属文 作诗 基本计算 听解四书家庭教育的内容(四)基本

10、的读写算知识家庭教育的内容(五)卫生习惯与身体保健个人卫生家务养育得法免受伤害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清.李毓秀弟子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五)卫生习惯与身体保健清.朱伯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身体保健 金.张从政:“儿未坐时,卧以赤地,及天寒时,不与厚衣,布而不绵。及能坐时,以铁铃、木壶、杂戏之物连以细绳,置之水盆中,使一浮一沉,弄之有声。”清.朱伯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六)生活与劳动基本技能训练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技能教育(六)生活与劳动基本技能训练四、

11、家庭教育的类型与原则、方法(一)家庭教育的类型(二)家庭教育的原则(三)家庭教育中的常用方法四、家庭教育的类型与原则、方法(一)家庭教育的类型 从计划的周密性分:计划性教育 随意性教育 从教育者的不同来看:长对幼的教育 兄对弟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类型(二)家庭教育的原则 1.及早施教 宋.司马光居家杂议:“子能食,饲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和唱诺、万福、安置。稍有知,则教之数与方名。” 2.慈严结合 “养不教,父之过。” “慈母多败儿” 韩诗外传:“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心,以养育其子弟;”(二)家庭教育的原则曾参:“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司马光对此总结道:“慈而不训,失尊之义

12、;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曾参:“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3.一视同仁4.正面教育 南宋.朱熹小学:“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3.一视同仁(三)家庭教育中的常用方法1.劝诫2.体罚3.吓阻4仪式5.示范(三)家庭教育中的常用方法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幼儿教育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幼儿教育一、宫廷幼儿教育的意义 对未来统治者和天下未来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