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主体性与审美关系理论研究_第1页
身体主体性与审美关系理论研究_第2页
身体主体性与审美关系理论研究_第3页
身体主体性与审美关系理论研究_第4页
身体主体性与审美关系理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身体主体性与审美关系理论研究当代理论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根底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以人的感性理论克制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制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提醒出人与世界的根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理论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主体性;身体;审美关系;艺术本质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22)08-0127-05高波(1979),男

2、,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山东济南250001)审美关系是当代美学的根底问题之一,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它来源于主体性哲学的主客体关系范畴。主体性哲学是指近代西方自笛卡尔开场的认识论哲学,它确立了意识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导致了意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二元对立,主客体的对立成为近代主体性哲学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的关键问题。虽然自鲍姆嘉通开场美学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体系仍然植根于近代主体性哲学中,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一样被视为纯粹的意识活动,因此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矛盾同样成为美学的内在矛盾。当代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

3、正是从这一矛盾入手,试图通过在新的哲学立场上对审美关系的重新阐释来克制主客体的对立,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感性理论主体取代意识的主体性地位。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在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中提出“身体主体性的概念,与感性理论主体有内在的相通性,对于审美关系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意识哲学的感知概念与身体的失落笛卡尔通过“普遍疑心的方法,以“我思取代了客观世界的本体地位,从而使主体性哲学成为一种意识哲学,意识获得了相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地位。我们说意识主体性确实立导致了主客体的分裂,这是因为:(一)意识主体是自身封闭的主体,客观世界只能通过感官经历或者说主体的感知行为被把握,世界的本体存在

4、那么是意识无法直接把握的;(二)意识主体是理性的主体,感官经历以理性观念为根底,通过感官经历呈现出来的客观世界就需要靠理性的主体给予意义。首先,主体性确实立标志着视角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移到对主体自身的关注,即将客观世界复原为主体的意识,这一转移表达在思维方式上那么是反思意识对直观意识的取代。反思是主体性哲学最根本的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主客体二元分裂的根源,因为反思是对意识本身的认识,对反思而言只有意识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根源、即本体论的问题对反思没有意义,它只有作为意识的对象才能被主体把握。这样,客观世界与意识主体就对立起来,并且主体性哲学的核心问题就从本体论问题转向了认识论问题

5、,即主体的认识与客观世界如何相符合的问题。其次,反思又是一种理性的意识行为,“我思的自明性就是指意识在反思中承受理性(笛卡尔称为“自然之光)的检验,这意味着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在逻辑上先于主客体的对立,意识的主体性确实立以理性为前提,而意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优先地位以理性对感性的优先地位为前提。因此要克制主客体关系的内在矛盾必须首先解决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问题,但二者的矛盾根源于反思,反思天然地将感性与理性划分开来并确立了理性对感性的优先地位,在意识哲学的立场上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确定感官经历或者主体的感知行为的属性是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因为它是连接内在的意识世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的通道,它不仅是

6、主体以认识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根底,也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根底;而认识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感性现象把握理性本质,它已经内在地预设了二者的对立,从而认识活动的理性主体与感性对象之间也就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这就是说,感知行为与认识活动不是一回事,感知比认识更根源,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应该建立在感知行为的主客体关系之上,而不是相反。但在主体性哲学中感知与认识被混淆起来,感知被视为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姆嘉通在?美学?中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而建立在感知行为之上的审美主客体关系也就受到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的影响,同样预设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正确理解感知行为的属性是解决审美

7、关系问题的重要条件,而克制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那么是正确理解感知的前提。感知与人的感觉器官或者身体有着亲密的联络,在意识哲学之前的身心二元论中,感知被视为身体的一种功能,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表达为身体与心灵的对立,虽然身体是非理性的,并且相对于理性观念的自明性,感官经历是不可靠的,但身体在身心二元论中仍然有着比拟重要的(虽然是负面的)作用,甚至对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地位。但意识哲学通过“普遍疑心将身体的主体性地位与自在的客观世界一同取消掉了,身体不再是感官经历的根源而成为它的内容,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就转变为意识主体的两种认识方式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感知不再是身体的功能而附属于意识主体,是意识主体

8、感性的认识方式。这种对感知的理解并没有把握到感知的根源形态,是我们在反思中通过对感官经历的分析而得出的认识。在反思中感官经历被分解为感性材料与主体对感性材料的统摄,人的感觉器官承受外界刺激而向主体提供的只是色彩、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杂乱的感性材料,只有主体的统觉通过理性观念将这些感性材料交融为一体时我们才真正把握到了客体。也就是说感知对象不是一个自身完好的客体,而是“材料与“形式的综合体,“要将这些所谓的材料与我们实际所知觉的事物图表接合到一起,应该推测出一种由记忆、知识及判断来完成的对感觉的设计,即由形式来设计物质,因此也就从主观的拼凑过渡到客体的世界。1(P91-92)很显然,这里的“

9、形式就是指主体的理性观念,这意味着感官经历要以理性观念为根底,单纯的感性材料不具备任何主动性,感官经历的这种属性使它的提供者身体的作用仅在于为意识主体认识活动提供材料,而不具备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性。意识主体越是显示出其主动性,客体就越显示出其被动性,事物成为主体的有意义的对象不是根据自身,而是根据主体,是主体赋予对象意义,如,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立法。意识的主体性的全面确立意味着身体主体性的全面丧失,有“厚度的身体被简化成了透明的感觉器官,能动的身体被复原为感性的客观事物,虽然身体在主体性哲学中还有其位置,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设定而存在,即作为自身封闭的意识的“界限而存在。但在现象

10、学家看来,反思对感官经历的分解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现实情况是在前反思的感知中我们获得的不是纯粹的色彩或声音等感性材料,事物总是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反思对感官经历的分解只有在我们获得了关于客观事物完好的感知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反思掩盖了感知行为的本质。梅洛庞蒂指出:“知觉不是一项智性活动,不可能从中区分出一个不连接的物质与一个智性的形式。据此研究,形式就存在于感性认识之中,传统心理学所说的不连接的感觉是一个毫无根据的假设。1(P77-78)因此理性观念对感官经历的奠基作用也就是不成立的,感官经历不是主体通过理性观念对感性材料的整合:不能将知觉分解,使之成为各局部或各感觉的拼合,因为在它那里整体先

11、于局部,并且另一方面该整体也不是观念的整体。我所发现的意义终究不是概念范畴的:假如它属于概念范畴,所提出的问题会是我怎样能从感性材料中辨识它;并且我还要在概念与感性之间设置中介,然后在中介之间设置中介,如此繁复,不一而足。1(P10-11)感官经历或者说对事物的感知本身是形式与材料的统一体,它不依赖于意识主体的统觉作用,因此感官经历的来源身体也不只是意识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或一条通道,主体不是封闭在内在的意识世界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相对立,而是通过身体直接来感知世界。二、身体主体性对主客体二元论的克制身体是随着“别人问题的提出回到我们的理论视野中来的,“别人也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12、主体性哲学要保证知识的客观性就无法回避“别人问题,因为“客观的意味着对所有个体而言普遍有效的,而“别人主体确实立是共同主体确立的前提,但意识主体被设想为先验、理性的,即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别人问题就被取消。然而客观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普遍意识只是一个建立在理性、感性二元论根底上的理论假设,不能真正防止唯我论和不可知论的危险。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本质复原的现象学方法,认为现象与本质或者理性与感性并不是对立的,通过对现象的直观即可以把握本质,这恰恰提醒了“别人缺席的危险。因为通过现象学的复原,胡塞尔不仅悬置掉了主体无法通过认识活动把握的自在世界,同样也悬置掉了主体性哲学所设定的普遍意

13、识,使意识主体真正成为一个孤独的主体,从而使知识客观性问题产生了困难,因此“别人问题就进入了他的理论视野,只有“别人的意识主体被确立才能通过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构造客观的世界,而身体是解决“别人问题的关键环节。胡塞尔认为:意识主体可以通过感官把握客观事物却无法把握“别人的意识,意识被封闭在各自的身体内,“别人意识不能自身显现,而只能在对“别人身体的注视中“共现出来。详细地说,主体可以通过对“别人身体的审视联想到自己的身体,进而通过联想将自我意识与身体的本质联络转嫁到“别人的身体上,从而构造出“别人的意识。对胡塞尔而言身体不同于“躯体,躯体显现为物,而身体那么是主体的表征,它与主体有着某种本质性的关

14、联,“我的身体是某种处在这里的东西。可以说,在我的身体中,我始终存在于这里。无论我到哪里,这个身体的这里都一直随我漂泊,它是我始终无法放弃的绝对空间关系点。2(P149)身体在胡塞尔哲学尤其是后期哲学中已经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仍然不是根底,不具有主体性,但胡塞尔毕竟已将身体问题推向了前台,并且以其坚持意识哲学立场的努力的失败宣告了身体问题的重要性,梅洛-庞蒂等现象学的后继者开场通过对胡塞尔批判提出了身体的主体性问题。在身体主体性的立场上,对事物的感知不能再被理解为感性材料与主体统觉的综合,身体的感知方式不预设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也不预设主体与对象的对立,因为身体本身即为事物的一局部,构成身体的材料

15、与构成世界的材料本来是同一的,世界是身体的扩展和延长,二者融为一体。梅洛-庞蒂认为:相对于意识的单向性,身体具有“可逆性的特点,即身体对自身的感知也就是对世界的感知,它通过感知世界来感知自身,同时通过感知自身来感知世界,身体主体的自身关系不是对象化的自身关系。详细地说,身体的感知与身体的动作是一体的,它通过对自身动作的控制而感知到身体的存在,比方手的触摸动作使我们感知到手的存在,同时触摸这一动作又是对事物的接触,事物的存在是触摸这一动作的前提,因此感知到身体的存在就意味着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反之亦然。通过感知,事物的意义向身体呈现出来,但这意义不是身体赋予的,因为身体与事物的关系不是绝对的主动性

16、与被动性的关系,是动作将身体与事物结合为一个整体,使作为主体的身体与作为客体的事物没有对立起来。正如梅洛-庞蒂所说:是我的目光支撑着颜色,是我的手的运动支撑着物体的形状,更确切地说,我的目光和颜色结合在一起,我的手与坚硬和柔软结合在一起,在感觉的主体和感性事物之间的这种交流中,我们不能说一个起作用,另一个承受作用,不能说一个把意义给予另一个。3(P274-275)不仅如此,身体的主体性还意味着认识活动在意识哲学中的首要地位也被动摇,理论活动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性,意识主体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世界,而身体主体通过理论活动把握世界,审美作为对世界的情感把握活动也就摆脱了附属于认识活动的附属地位。在这

17、里,理论不是指意识层面的道德理论,它相当于意识哲学中与认识相对的情感、意愿等行为,但有本质的不同,即它是身体主体而非意识主体的行为,这些在意识哲学中附属于认识的行为在身体哲学中却居于比认识更为根源的地位。首先,身体的感知不是认识活动的低级形态,相反,认识活动要以身体的感知为前提和根底,相对于感知它是第二性的或者是后发的。身体主体反对意识的主体性但不排挤意识本身,它是一个身心的统一体,只不过我们不能像胡塞尔那样把意识理解为超越身体的纯粹意识,人的意识行为只有伴随着身体的动作才能进展,我们对事物的意识必须立足于对事物的视看,只有视看本身才使事物的本来相貌显现出来。而纯粹的认识活动那么是一种静观,认

18、识对象已经不再是伴随着我们身体的动作而显现的事物,而是经过了某种“加工,成为对象化的、与身体别分开来的事物。其次,相对于认识,情感、意愿等理论行为更贴近身体的感知,因为情感和意愿不是静观的,我们可以在身体感知一个事物的同时对其产生情感和意愿,并且理论行为也可以与身体的动作相伴随,我们的目光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我们抬起手去触摸树上的苹果,这既是身体的动作和对事物的感知,同时也可以被看做情感或意愿的达成;事物既是感知的对象,也是情感与意愿的对象。情感是否具有自身的对象是我们能否解决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关键,因为在意识哲学的立场上,美感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因此康德

19、断定审美判断先于审美体验,而根据胡塞尔对意识的分析,“任何一个意向体验要么本身就是一个客体化行为,要么就以一个客体化的体验为其基疮4(P552),情感是非客体化行为,必须以客体化行为为根底,即情感没有自己的对象而必须借用其他意识行为的对象,这意味着审美主客体关系并未从根本上与认识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区别开来。而在身体主体性的立场上,感知和情感不是分开的,对事物的感知和情感指向可以是同一个行为,情感行为也可以有自身的对象,这就明确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体的属性,审美关系就成为区别于二元对立主客体关系的、建立在身体主体性上的、物我相通、情“景交融的主客体关系。必须强调的是,身体主体性意义上的理论不同于马克

20、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的理论活动,将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根底之上,而身体主体的理论尚缺乏历史的维度,相对于社会性理论所包含的消费劳动这一详细含义,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但二者还是有着相通之处,即都反对意识的绝对主体性地位,强调人的感性存在和人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这是审美关系理论可以借鉴现象学的身体主体性思想的根底;并且在详细的理论方向层面,这一思想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三、审美关系与艺术的审美本质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人与世界的根源关系,只有在人将世界作为课题加以认识时主体与客体才对立起来,因此认识论的

21、主客体关系概念是从科学活动中来的详细概念;同样,审美关系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不只是抽象的审美主体与抽象的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是表达在详细的艺术活动之中,包含了详细的艺术主体与艺术对象之间关系的含义。正由于艺术与科学的本质区别,以主体性哲学的二元论主客体关系形式研究艺术本质才是不可行的。科学作为一种静观的理论活动,是对根源的身体感知行为的“改造,因此不具有根源性。梅洛庞蒂认为:科学摆布事物而回绝停留于事物。科学赋予事物内在的形式,并且,由于在这些特征或可变量上面施加事物确实定性所允许的变形,因此,它只会越来越远地与眼前的世界相比照它把整个存在当作“一般的对象来对待,就是说它好似对我们并不重要

22、,然而却又是注定为我们的才能效劳的。5(P125)科学的目的是追求客观事物的“真理,但这个“真理主体的观念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意义上的真理。在科学中,事物只具有认识对象的意义,因此科学不关心事物的感性显现对我们有何意义,更不关心我们对事物的情感与意愿,这就将事物与身体的关系遮蔽起来。科学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正表达了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对梅洛-庞蒂来说,这种态度远离人的存在,科学越是冷静地、客观地探究事物的“真理,就越是分开了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有效的二元论主客体关系对艺术却是无效的,假如根据这种主客体关系解释艺术,我们会陷入艺术本质的解释循环,详细地说,将意识哲学的主客体二元论贯彻

23、到艺术本质研究中,艺术就分裂为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过程和作为客体的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作为主体的审美对象又被进一步复原为对作品的欣赏心理过程,这样,艺术与身体、与物质世界的亲密关系就被剔除掉了。尤其是艺术作品被当作意识主体把握的对象,这是对作品的严重误解,作品本身是一个物而不是抽象的观念或者感官经历,它与身体、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络,这种联络的断裂使艺术家和作品都意识化、抽象化并对立起来。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就成为意识主体与对象、本质的给予者与承受者的关系,然而说艺术家规定了艺术作品的本质或者艺术作品规定了艺术家的本质都缺乏逻辑合理性。作为主体的艺术家不是艺术之美的根源,因为他不是通过“审美意

24、识构造一个美的世界,而是通过身体让世界自身显现。画家手持画笔,琴师指拨琴弦,舞者更是直接以身体做表现的工具,艺术家将身体的感知和感受转化为对物质材料的操作,让世界通过身体进入作品,完好地自身显现出来,画家不同于摄影师之处就在于画家用身体而不只是用工具作画,“正是在把他的身体借用给世界的时候,画家才把世界变成绘画。5(P128)将“身体借用给世界意味着艺术家将世界视为与自身血肉相连的世界,这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摆脱自身与世界相区别的“常识而进入“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恰是审美关系的鲜明表达。而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同样不只是对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的再现,而是事物所存身的世界通过作品显现出来

25、。比方一幅画作总有题材,即它所直接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是有限的,但“画家的世界是一个可见的,仅仅是可见的世界,一个近乎荒谬的世界,因为它是完好的,尽管它只表现为局部性的。5(P134)艺术作品的这种完好性代表的是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完好性,而不是现实事物的全体性,也就是说,这种完好性不是表达在作品内容的丰富上,而是表达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人与世界的亲密关系上。所以,艺术作品的题材无论如何简单,即如凡高所描绘的一双农鞋,其所提醒的关于世界的意义却绝不仅限于对象本身。海德格尔评论说: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潮湿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6(P254)海德格尔在画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