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_第1页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_第2页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_第3页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_第4页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内容提要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县人,是我国著名优生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站在生物遗产学的角度,以社会生物学理论为根底,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本质、目的、宗旨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位育观为核心、以人格培养、“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育理念。从中表达了他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人格之间关系的深化考虑。关键词“位育人格品格通识教育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是不应当被人们遗忘的。他曾经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结合大学长达18年,不仅担任社会学系教授,而且还担任过清华、西南联大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务;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同时,还是教

2、育学家,在他一生所涉猎广博的诸多学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根底,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化阐发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根本理念和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位育的教育观、全人格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的观点和方法构成了他整体教育思想的根本框架。下面,仅就此略加评述。一、基于“社会位育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到达“以群那么和,以独那么足的理想所谓“社会位育Sialadjustent,是潘光旦从现代生物学理论中引申出的一个教育理念,以此奠定了它在整体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深受西方社会生物学派的影响。1926年回国后

3、,受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n观点的启发,提出“言生物演化者,动辄论生物位育rganiadjustent,晚近治社会生物学与社会学者,亦竟相发探社会位育之说。(1)1932年,他主编?华年?杂志期间,比拟明确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借鉴中国传统典籍?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结合西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阐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谓“安所遂生,这是“位育观的根本涵义。(2)按生物遗传学的理论解释,在生物演化的进程中,物种与自然界之间的互相作用主要反映在“静与“动两个方面,所谓“静者,是指生物在“环境里所处的地位;所谓“动者,是指生物“自身的开展,因此

4、,潘光旦认为,“这种生物现象和人类亦有相通之处。那么,这种相通性和互动性是怎样的呢?他解释道:“社会位育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位,即社会秩序,这是保障任何一个社会稳定的根底;一方面是“育,即社会进步,这是促进一个社会向前开展的动力。这对社会成员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同异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位,是社会秩序,“秩序的根据是社会分子间相当的同;“育,是指社会进步,“进步的根据是社会分子间适量的异,3潘光旦认为,一个社会假如“同而过量,那么,“社会生活便日趋保守,甚至于腐朽以死,假如“异而过量,社会生活的主心不定,甚至消失,演成一种无政府的状况。(4)所以,过分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相宜的,作为一

5、个安康的现代社会来讲,既要重视社会的人文环境,又要根据社会的自然环境,在此根底上给予社会成员充分的开展时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自身展示才能的地方,这是潘光旦“社会位育思想的主要涵义。他认为,“位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成这种位育的功能,“从每一个人的位育做起,而终于到达全人类的位育。(5)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相关系问题,而“位育正是“一切生命的目的,这是“百年来演化论的哲学所发见的一个最根本最综合的概念,所以,用“教育的努力而人各得其位育,人类全部的位育是不求而自致的。他指出“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

6、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与夫共得其相位相育之道,或相方相苞之道。6那么,如何到达“位育的教育目的呢?他又提出了“调适的观点,他阐述到:“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也是变异最多的动物,人也是有相当自由选择才能的动物,惟其群居,而此其所以为群,又和蜂蚁之所以不同,其分子之间,在智能、兴趣、与意向上,有极复杂的差异,(7)因此,人类有了其特殊的“调适功能,主要作用于三个方面,即自然、社会、人类,其结果,也表如今三个方面,即“人要和自然环境调适,于是就有自然科学。要和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调适,于是就有了社会科学。又要和历史经历调适,于是就有人

7、文科学,这种反复调适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演化,“终于教会人类在环境中更进一步的安所遂生的程度,安所遂生,就是调适,也就是我希望到的位育。(8)假如我们站在“社会位育观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就会发现潘光旦所赋予的更深一层次的涵义:即教育完全不是仅仅教会人们识几个字、教会演算、甚至也不是教会人某种生活的技能,而是蕴含着另外一层意义,这就是使人在所生存的环境之中,寻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适宜场所、一种人生依托,使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这几个方面可以和谐相处。所谓“社会位育的全部价值就表达在这里。转贴于论文联盟.ll.潘光旦提出“位育观的重要意义在于,深化和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内涵,使人们对教育观念

8、的理解进步了一步。二、“全人格教育思想之精华涵义潘光旦提出的“位育观,实际上是涵盖了整个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又提出了更为关键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终究是什么?他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端在灌输智识,而在培养一个囫囵的人,(9)“我们要成认每一个人是一个本体,是囫囵的,而不是零碎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囫囵的人。(10)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11)经过陶冶而形成的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表达。人格教育问题之所以引起他的高度关注,是他针对当时教育界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弊端,由感而发。他主要列举了二点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无视通性与性别,而

9、过分强调个性;二是漠视人的意志与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智识,甚至变为“唯一的宠儿,其结果,造成“个人全都成为畸形之人,零星片断之人,而于社会,那么分工愈细,合作愈见困难。(12)潘光旦认为“一个学生原是一个不能分割的人格,现代的学校教育却硬把这个人格凌迟处决了,“此种教育却单单把理智的局部隔分开来,而把其余的局部,或那么根本舍弃,不加存问,这是“举一而废百的教育。(13)潘光旦提出的全人格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他提出了“全人格的根本内涵,即智识、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开展。这既是施行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又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关于智识的教育,他认为绝非单纯的知识

10、灌输,应以“推十合一的科学方法加以传授,防止“泛滥无归或“执一不化的现象;值得强调的是,他特别重视人的情绪与意志的培养,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君子及“士的思想元素,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任重而道远、“士可杀不可辱、“君子见危授命等等,潘光旦对此给予首肯,并赋予新意。他指出“所谓弘,指的就是情绪的培植,“所谓毅,指的是意志的训练,持志有方法,(14)注重这二个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身心的安康好处很大。看似无形却是“桃李无言、下自成溪。对此,潘光旦的阐述是准确的,他说“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貌假设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

11、理生活,实那么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定均有极亲密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贵不偏不蔽,要非持志坚决而用情有分寸之人不办。(15)其二,他提出“品格的陶冶即是人格教育的根本过程。在人格培养中,除了需重视人的心理诸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应重视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人与文化传统的继承,这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无视的问题。潘光旦认为,品格教育由三局部内容构成:“一是通性与个性的辨识;“二是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三是个人的修养与“意志与制裁才能的培植。这三者之间,既有互相递进的关系,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对“人性的深化理解和诠释。在他看来,施行品格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认识人性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格是基于人性的,

12、而人性不是一种单纯的东西,它包括通性人与人之间一样的局部;社会的秩序、文化的继承都与此有关、个性因人而异之处,潘认为:对卓越的个性假如保护周到或培植得当,“往往是文化生活泼进一大步的因缘、性别男女之分,与家庭、婚姻问题关系亲密。(16)只有充分认识人的根本特性,才会对人格教育产生深化的理解。既然“人人既有此三局部的人性,所以“人人即不能无一种要求,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使“此三局部的并重与协调的开展,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的共同中的有其别异的人格,最终,到达人与社会“以群那么和,以独那么足的理想境界。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三、“通识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在潘光旦的教育思想中,“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

13、理念。其思想的来源,显然是吸收和借鉴了中西方学术思想,融汇中西,阐发新知。一方面,他受到英美“普通教育Generaleduaitn和“自由教育(Liberaleduaitn)的影响,并直接将它们译成“通达教育一词。1946年,他还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著作?自由教育论?。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是全盘承受西洋的学说,而是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给古老的观念赋予时代之新意。他对?论语?、?大学?、?学记?等中国儒家经典古籍进展深化的研究,以一个现代学者的目光注入全新的理解和阐发。在比拟中西思想的“异同的根底上,他说道“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其于此种教育之目的,虽未有明白

14、之揭橥,然试一探究,那么根源所在,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华无它,即为一己之修明(Knthyself)是已。此与我国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分毫之差异?(17)在他看来,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止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等观念,都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而且,和近代教育理论之间主要源于西方,并不是完全相抵捂,而是可以互相交融、互相补充的。他的“通识观直接吸收了?学记?的思想营养:“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基于这样的思想根底,潘光旦的“通识教育观在其整个教

15、育思想中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认为,就大学教育而言,“毕竟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他的最大的目的原是在培植通才;文、理、法、工、等等学院所要培植的是这几个方面的通才,甚至于两个以上的综合的通才。它的最大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18“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中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19他认为是“专的过度,造成的结果是“人格的畸形化。“一个专家,假如没有充分的通识做承托,其实就等于一匠人,至多不过比普通的匠人细腻一些罢了。他指出,“以无通才为根底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20“通识教育的内容是哪些呢?潘光旦作了如下阐述:首先,“通识是

16、指“一般生活之准备,“专识是指“特种事业之准备,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人的一生而言,前者的作用显然大于后者。“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有通于人也,所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从社会需要而言,“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21因为,生命的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做人之道应大于做事之道,“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局部,其作用是为人生这一大目的效劳的,“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经过如此的分析,孰重孰轻,自然清楚。其次,“通识的内容应涵盖自然、社会、人文三大方面的知识。即“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分而言之,那么对每门有充分之理解

17、,合而言之,那么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物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那么所谓通也。22从中可以看出,“通者,不是让学生埋头书海中,盲目的泛观博览,也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打破人为的限制,将宇宙、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客观地考虑人生与世界。“通的重点在于“识其会通之所在、“一以贯之之道、“因缘与依倚之理,其实,这是指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言的,即融汇贯穿是谓也。再次,他又提出了施行“通识教育的详细措施。例如:大学不要过早划分院系和专业,至少延缓到第三学年;第一学年中增设“通论类的课程,如“自然科学通论、“社会科学通论、“文化概论、“宇宙与人生。他还提出中国工业化应培养通识型的技术人才的主张。在?大学一解?中,他将工业人才分为二类,一是技术人才,二是组织人才,据此,他认为中国工科院校也应该相应地划分为二类。专科学校重点培养应用型的工业技术人员;大学工学院主要培养工业组织人才,这种组织人才的最大特点是“通才,应该对工程与工程之间,理论与技术之间,人与之间,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添设有关通识的课程,而减少专攻技术的课程。他强调,对工业组织人才而言,开设诸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