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疮疡培训课件_第1页
中医治疗疮疡培训课件_第2页
中医治疗疮疡培训课件_第3页
中医治疗疮疡培训课件_第4页
中医治疗疮疡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治疗疮疡中医治疗疮疡疮疡一疮疡的定义二、病因病机:以热毒、火毒最常见?三、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 2、全身症状:发热恶寒,大小便等。 3、特殊体征:如走黄、损骨、透膜、关节病变等。四、治疗:以外治为主,内外结合治疗。严重者要配合西医西药治 疗。具体治法: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清热解毒为最常用治法 外治:根据疮疡的初、中、后期;辩症以阴阳为纲。 外用方法:药物疗法:1膏药 2油膏 3箍围药 4掺药 5草药 手术疗法: 其它疗法: 五、护理:饮食、精神、起居、换药等。中医治疗疮疡2疮疡一疮疡的定义中医治疗疮疡2第一节 疖定义: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有“火疖”

2、“暑疖、热疖”之称。据病因病症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相当于西医:疖、疖病、皮肤浅表脓肿。特点(1)局部症状: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肿、易脓、易敛。(2)季节性:多发于夏秋季,四季皆可。(3)好发部位:头面、枕、臀等皮脂腺丰富易摩擦处。病因病机外因:外受湿热(暑毒)风邪内因:老从体弱消渴等慢性病,脾虚内生湿热等。 幼儿体弱,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或因治护不当或体虚,病邪留恋致疖病、蝼蛄疖。主要:湿热暑邪蕴蒸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中医治疗疮疡3第一节 疖定义: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小的急性化脓性第一节 疖诊断1、临床表现:要点:局症:皮肤

3、红肿热痛,范围3cm 全身症: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等。(1)有头疖:一小肿块,中心有一脓头,23天化脓,出脓即愈。(2)无头疖:一小肿块,中心无脓头, 23天化脓,出脓多迅速愈合。(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坚硬型:疮肿小,根脚坚硬,溃破出脓坚硬不退,复发,此愈彼起。多发型:疮小,相联三五枚,溃脓后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状。(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多发,反复发作,可全身散发,此愈彼起,或间隔周月再发。(消渴病、习惯必便秘、营养不良者易患)有头疖、无头疖为常见症,蝼蛄疖、疖病为常症治护不当之变症。2、实验室检查:必要时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中医治疗疮疡4第一

4、节 疖诊断中医治疗疮疡4鉴别诊断1痈:多单发,无头,局部顶高色赤,皮薄光亮,肿势范围大69cm,初有全身症2颜面疔疮:初有粟粒样脓头,根深如钉丁,范围大36cm,出脓晚有脓栓初有全身症3囊肿型痤疮:好发面颊部,初为坚实,挤之有白色粉样物质,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长.中医治疗疮疡5鉴别诊断中医治疗疮疡5蝼蛄疖中医治疗疮疡6蝼蛄疖中医治疗疮疡6治疗、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常见证气实炎盛者治法: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暑热浸淫证:常见证夏秋季者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疖病反复、散发。治法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加减。体虚毒恋,脾胃虚证:泛发全身,伤口难愈,

5、脓水稀薄者。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初起:多为阳证,千捶膏、金黄膏。成脓:切开排脓,掺九一丹、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蝼蛄疖:十字切口,垫棉法,有死骨者需取出死骨。中成药:清解片、六应丸或六神丸。预防与调护注意卫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厚,疖病忌鱼腥,调大便。防暑降温:积极治疗旧病,体虚者,增强体质。中医治疗疮疡7治疗中医治疗疮疡7第二节 疔定义: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 而危险性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 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等处。据病位和性质不同有不同病名: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颜面疔疮:苍形小,根深,坚硬状如钉丁。易走黄危及生命

6、。手足疔疮:肋胀坚硬,疼痛剧烈。可损筋伤骨影响功能。红丝疔: 继发手足疔疮后,红丝一条或数条迅速向上走窜,亦可走黄。烂疔: 皮肉迅速大片坏死脱落,状如卸肉脱靴,见于农民战士疫疔: 初如蚊迹蚤斑,中有脐凹,日有水疱,日干黑坏死,有传染性,有传染性。见于畜牧业或皮毛制革者。中医治疗疮疡8第二节 疔定义: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 而危险性大的颜面疔疮定义:发生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命名:因部位和形态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眉心疔、印堂疔、眉棱疔等。特点:1、局部症:疮形小,状如粟米,坚硬根深状如钉丁。 2、全身症:热毒症显重,反应剧烈,变化迅速 ,易造成毒邪走散。病因病机内因

7、:饮食不节,恣食醇酒炙辛辣厚味,内脏蕴毒。外因:风热火毒。诱因:皮肤破损如昆虫咬伤、抓伤。病机: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诊断1.部位:多见于眉、鼻、唇、颧等。2.症状:颜面忽起粟状隆起,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红肿热痛剧,全身症重。中医治疗疮疡9颜面疔疮定义:发生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3.局部症:初期:一粟状样脓头,或痒或麻渐红肿热痛,36cm,坚硬根深如钉丁。 中期: 57天,肿增,浸润,痛剧,脓头溃破。 后期: 710天,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出,肿消痛止。4.全身症:重症初起有寒热症,中期明显加重,后期减轻,热退身凉。 治护不当,可致疮

8、顶陷色黑无脓,四周暗红,肿势扩散失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有壮热,烦躁,走黄。5.并发症:走黄;流注;附骨疽。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要时作细菌培养。.鉴别诊断疖:发于颜面,小于3 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中医治疗疮疡103.局部症:初期:一粟状样脓头,或痒或麻渐红肿热痛,3颜面疔疮中医治疗疮疡11颜面疔疮中医治疗疮疡11颜面疔疮中医治疗疮疡12颜面疔疮中医治疗疮疡12治疗:内治清热解毒为大法,不宜求其消散,忌用发散药。外治采用箍毒消肿、提脓祛腐、生肌收口。内治:火毒蕴结证:红肿高突,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9、 火毒炽盛证: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红热疼痛,伴高热泪盈眶头冯,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犀黄丸、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捶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醋调外敷。 成脓:宜提脓祛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千捶膏盖贴,若脓出不畅可用药线引流,中央变软,可切开排脓,切口方式。 溃后:宜提脓祛腐,脓尽改生肌散。中医治疗疮疡13治疗:内治清热解毒为大法,不宜求其消散,忌用发散药。外治其他疗法:必要时可用抗生素,支持治疗。中成药:蟾酥丸,35粒,小儿减半,吞服:犀黄丸,每

10、次3克,每日三次。预防与护理1、有全身闰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并减少患处活动。2、忌内服发散药,忌用灸法,忌早期切排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3、平素不要过食膏梁厚味,病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中医治疗疮疡14其他疗法:必要时可用抗生素,支持治疗。中医治疗疮疡14疔手足部疔疮定义: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部位和形态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其预后变不同 。特点:1、初起肿痛无头,易损伤筋骨,影响手足功能。 2、因部位、形态不同有不同名称,其预后不同。蛇眼疗:位:指甲旁 西医:甲沟炎 并发:脱甲。蛇头疗:位:指顶端 西医:化脓性指头炎 并发:损骨。蛇腹疗:位:指中节 西医:化脓性腱鞘炎

11、 并发:损筋影响功能。托盘疗:位:掌心 西医:掌筋膜间隙感染 并发:损筋伤骨并走黄。足底疗:位:足底 西医:足底筋膜间隙感染 并发:红丝疗。中医治疗疮疡15疔手足部疔疮定义: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部位和形病因病机外因:外伤染毒竹、木、针、骨、刺、虫蛟等致手足皮肤破损染毒。内因:内脏蕴毒。托盘疗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火毒炽盛,足底疗因湿热下注病机: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胜肉腐,甚或腐筋伤骨。 诊断 1临床表现(1)多有外伤史。(2)局部症状中医治疗疮疡16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疮疡16蛇眼疗:指甲旁一侧轻红肿痛,23天后成脓,(甲下灰白或黄色),溃后易甲壳溃空或胬肉外突,或脱甲 蛇头疗:指

12、顶端麻痒痛,继则灼热肿胀,色红不显,渐肿大如蛇头状,约10天成脓,剧跳痛下垂加重,溃后久不愈或腐肉外突者,有损骨。 蛇腹疗:全指红肿如红萝卜,轻曲难伸,710天成脓,不溃,久不愈者易损骨影响功能。 托盘疗:全手掌无凹外凸,甚延及前臂,约14天成脓,易损筋伤骨,或并发红丝疗 足底疗:足底痛不能着地,坚硬,35日啄痛,重者延及足背、小腿。 (3)全身症状:除蛇眼疗外,中期多有寒热等症状。中医治疗疮疡17蛇眼疗:指甲旁一侧轻红肿痛,23天后成脓,(甲下灰白或黄色2实验室检查X线摄影片可确定有无骨质损伤。(2)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3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鉴别诊断类丹毒:多有猪骨、鱼虾

13、等刺伤史,或皮肤破损后接触猪肉鱼虾史,症状轻红肿不如手足疔明显,为游走性红紫色斑片,一般不化脓,全身症不显。中医治疗疮疡182实验室检查中医治疗疮疡18蛇眼疔中医治疗疮疡19蛇眼疔中医治疗疮疡19沿爪疔中医治疗疮疡20沿爪疔中医治疗疮疡20治疗宜清热解毒主法,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脓成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加强锻炼。 1辨症论治:(1)内治:火毒凝结证:上肢者。治法: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湿热下注证:下肢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热胜肉腐证:成脓者。治法: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穿山甲。中医治疗疮疡21治疗中医治疗疮疡21外治初期:可外敷金黄膏、

14、玉露膏。蛇眼疗可用10%黄柏液浸泡。成脓:宜及早切开排脓,注意切口方向。收口期: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注意处理胬肉及死骨。预防及护理1、患处休息:忌持重,用三角巾悬吊,掌心者宜手掌向下,下肢者宜抬高患肢。2、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手足外伤。3、其他参见颜面部疗疮。中医治疗疮疡22外治中医治疗疮疡22红丝疗定义:多继发于手足部疗疮后,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寒热等全身症状,又称“红丝疮”“血丝疗”“血箭疗”“赤疗”。相当于 西医:急性淋巴管炎。病因病机外因:手足疗、或足癣糜烂,或皮肤破损染毒。内因:情志抑郁,心火炽盛。病机:毒流注经络,气血凝滞。诊断1临床表现:好

15、发部位:四肢内侧;多有手足疗、或足癣糜烂,或皮肤破损染毒史。主症:红丝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止于关节如上肢肘、腋,下肢胯等,并伴此杏核肿大作痛(淋巴结肿大)。 轻者:红丝细、浅,色红,痛甚,结块多,多无全身症状。 重者:红丝粗、深,暗红或不红,公可触及条索状物,肿重痛,多有恶寒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重者可并发走黄。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长升高。中医治疗疮疡23红丝疗定义:多继发于手足部疗疮后,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治疗宜清热解毒主法,佐活血化瘀,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辨症论治:火毒入络证:红丝细、浅者,全身症状不显。 治法: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火毒入营证:红丝粗、

16、深者,全身症状重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丸。外治红丝细者:砭镰法,并外敷太乙膏掺红灵丹。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若结块成脓者,宜切开排脓,脓尽改用生肌膏。预防及护理参见手足部疗疮中医治疗疮疡24治疗中医治疗疮疡24烂疔 疫疔一、烂疔:1定义: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为 卸肉疗,烂皮疗,脱靴疗。西医:气性坏疽2特点: 病势急、险,灼热肿胀,疼痛彻骨,迅速蔓延,极易腐化,皮肉大 片腐烂卸脱,范围大,疮形略带凹陷,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起走黄,危及生命3好发对象:农民和战士。有手足损伤和接触潮湿泥土史。中医治疗疮疡25烂疔 疫疔一

17、、烂疔:中医治疗疮疡25烂疔中医治疗疮疡26烂疔中医治疗疮疡26烂疔中医治疗疮疡27烂疔中医治疗疮疡27二、疫疔:1定义 :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又名鱼脐疗西医:皮肤炭疽2特点:多发于头面、颈、项、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疔水疱,迅速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重,有传染性,发生走黄3好发对象:畜牧业、屠宰业或皮毛制革业者。中医治疗疮疡28二、疫疔:1定义 :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又名鱼疫疔中医治疗疮疡29疫疔中医治疗疮疡29痈定义:指气血被毒邪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分为内痈和外痈两种,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本处指外痈: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

18、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 :(1)局部症: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36cm,发病迅速 易肿易脓易溃易敛。(2)全身症: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3)并发症:一般不损筋伤骨和无走黄、内陷。(4)命名 :因部位命名,本课只讲一般痈,如颈痈、腋痈等;特殊部位的痈在症状和治疗上不同分见它章,如肛痈、乳痈等。中医治疗疮疡30痈定义:指气血被毒邪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分为内痈和外痈两病因病机外因:外感六淫、皮肤受外来伤害等。内因:过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病机:邪毒湿浊留阻肌肤,使营卫不和,缺陷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为痈。中医治疗疮疡31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疮疡31诊

19、断1、临床表现:(1)发病部位:可发生于任何部位。(2)主要症状:初起: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变红(少不红),灼热肿痛,轻者全身症,重者可有寒热等症。成脓期:约714天后成脓,肿渐高,痛渐加重,如鸡啄,按之中软有波动,多伴全身症状。溃后:多脓出黄稠,(外伤者可夹血块水;疮口小可袋脓;气虚者可脓水清稀不易收 口)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鉴别诊断 1脂瘤染毒2有头疽3发: 治疗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主法,并结合部位辨证用药。外治一般按阳证处理中医治疗疮疡32诊断中医治疗疮疡321辨症论治:(1)内治:火毒凝结证:初期 治法:清热

20、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热胜肉腐证:成脓期 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气血两虚证:溃后。 治法:益气营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2)外治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膏。成脓:切开排脓。收口期:先用八二丹药捻,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有袋脓现象者用垫棉法包扎,无效用扩创法。2其他治疗:参见颜面疔疮。预防及护理1、休息:有全身症者注意休息,并减少局部活动。 2、清洁卫生。3、饮食:参见颜面部疗疮中医治疗疮疡331辨症论治:中医治疗疮疡33颈痈定义:指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 :(1)好发于儿童,冬春节多发。(2)局部症

21、:初起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3)全身症: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 病因病机外因:外感风温、风热等。内因:内伤情志、过食膏粱厚味等痰湿热内生。诱因:周围病灶如口疳、头面部等疮疖,毒邪流窜。病机:外邪内热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为痈肿。中医治疗疮疡34颈痈定义:指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诊断1、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多见于儿童,冬春节,诱因:多有口疳、乳蛾、龋齿或头面疖或皮肤粘膜破损史;部位:多颈部两侧,可于耳后、项后、颔下、颏下。(2)主要症状: 初起:结块形如鸡卵,肿胀,灼热,肿痛,(皮色不变)边界清楚,活动不大。成脓期

22、:约45天后,肿渐高,色渐红,痛渐加重,如鸡啄,约710天后,按之中软有波动,脓已成。溃后:多脓出黄稠,约1014天可全愈。并发:炎毒炽盛或体弱者可形成锁喉痈;治护不当可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全身症:初起伴有明显风温外感症状,中期加重,后期随肿消痛止,热退身凉。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中医治疗疮疡35诊断中医治疗疮疡35鉴别诊断痄腮:发于腮部,常双侧同时发病,色白濡肿,酸胀少痛,颊粘膜开口处有红肿,进食时痛,一般不化脓,约12周消退,有传染性。治疗宜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主法。外治一般按阳证处理。辨症论治:(1)内治:风热痰毒证:局部症状加风温症 治法:

23、疏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外治参见痈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膏。成脓:切开排脓。收口期:先用八二丹药捻,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有袋脓现象者用垫棉法包扎,无效用扩创法。 预防及护理参见痈1、休息:有全身症者注意休息,并减少局部活动。 2、清洁卫生。3、饮食:参见颜面部疗疮中医治疗疮疡36中医治疗疮疡36颈痈中医治疗疮疡37颈痈中医治疗疮疡37痄腮中医治疗疮疡38痄腮中医治疗疮疡38腋痈定义:指发生在腋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米疽或夹肢痈。相当于西医的腋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 :(1)局部症:初起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上肢举动不利,约2周后成脓,易形成袋脓。(2)全

24、身症:初起有明显的寒热等全身症。 病因病机外因诱因:周围皮肤破损或疮疡等病灶,毒邪流窜。内因:内伤情志、过食膏粱厚味等痰湿热内生。病机:气血凝滞,经络阻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而为痈肿。中医治疗疮疡39腋痈定义:指发生在腋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米疽或夹肢2诊断1、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多周围皮肤破损或疮疡等病史。(2)主要症状: 初起: 初起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上肢举动不利。伴有寒热纳 呆等症。成脓期:疼痛 日增,寒热不退,势在酿脓,约1014天后,肿渐高,色渐红,按之中软有 波动,脓已成。全身寒热症加重。溃后: 脓出黄稠,肿消痛止热退身凉,愈合快。若脓水不尽,肿不退,可因切

25、口小引流不畅,成袋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鉴别诊断腋疽:肿块初多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约3月化脓,溃后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收口缓慢,可伴有午后潮热等症。中医治疗疮疡402诊断中医治疗疮疡40治疗宜疏肝解郁,化痰消肿主法。外治一般按阳证处理。辨症论治:(1)内治:肝郁痰火证: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消肿柴胡清肝汤加减,脓成加皂角刺、山甲。(2)外治参见痈成脓:切开时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切口够大,有袋脓则及时扩创,加垫棉法。预防及护理1、参见痈 2、疮口收敛后加强上肢功能锻炼。中医治疗疮疡41治疗中医治疗疮疡41脐痈定义:指发生在脐部的急性化脓性

26、疾病。相当于西医的 脐炎本节内容; 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需手术方可治愈不属于本节范围。特点 :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无臭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 病因病机外因诱因: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痒染毒。内因:先天脐部发育不良,或心脾湿热下移小肠。病机:火毒结聚脐部,血凝毒滞而成。日久不愈可致心脾两伤,气血耗损,余毒难尽。 诊断1、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多有脐孔湿疮等史,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中医治疗疮疡42脐痈定义:指发生在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中医(2)主要症状: 初起:初起脐部微肿微痛,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玲,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酿脓

27、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约1014天后,肿渐高,色渐红,按之中软有波动,脓已成。全身寒热症加重。溃后:若脓出黄稠无臭味者易愈;若脓出臭秽或夹有粪块物质,脐孔下方可触动及条状硬结者,易成漏。则日久不愈。2辅助检查对久不收口者,应作瘘管造影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脐风:脐中不痛不肿,潮经湿润,或湿烂流滋,瘙痒不适,可反复发作。中医治疗疮疡43(2)主要症状: 中医治疗疮疡43治疗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以清火利湿解毒主法。对溃膜 成漏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辨症论治:(1)内治:湿热火毒证:未溃证 治法:清火利湿解毒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汤。脾气虚弱证:已溃 健脾益气四君子汤。(2)外治参见痈成溃者:疮口中

28、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提脓,待脓腐脱尽生加用垫棉法。 预防及护理1、参见痈 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勿用手搔抓中医治疗疮疡44治疗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中医治疗疮疡44委中毒、胯腹痈委中毒:国窝委中穴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木硬疼痛,小腿曲伸不利,愈后曲难伸。胯腹痈:腹股沟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肿胀疼痛,行走困难。病因病机外因诱因:周围皮肤破损或疮疡等病灶。内因:内伤情志、过食膏粱厚味等痰湿热内生。病机:湿热蕴阻,经络阻滞,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而为痈肿。治疗宜清热利湿主法。外治一般按阳证处理。(2)外治参见痈成脓:不宜过早切开,低位引流,切口够大,有袋脓则及时扩创,加垫棉法。预防及护理参见痈中

29、医治疗疮疡45委中毒、胯腹痈委中毒:国窝委中穴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木硬第四节 发定义:指病变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原发性发:初起具有广泛性炎症和坏死的疾病“大、急、快”“疽之毒邪外发”之义。继发性发:痈疖发展而来。痈之大者谓之发之义。特点 : (1)好发部位:皮肤疏松组织处。 (2)局部症: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约有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 (3)全身症:可伴有明显 的恶寒发热等全身症。(4)命名 :发、痈、有头疽命名混杂。 虽名发属于有头疽如“对心发”“莲子发”名痈属发如锁喉痈、臀痈。 (5)常见的发:锁喉痈、臀痈、手发背

30、、足发背等,其症冶不同,下面分别论述 中医治疗疮疡46第四节 发定义:指病变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锁喉痈定义:指发生在颈部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双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相当于西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特点 :(1)好发于儿童。(2)局部症: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 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 (3)并发症:可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证。 (4)全身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外因:外感风温,或患痧痧痘、麻疹之后余毒未清等。内因:体虚。 诱因:周围病灶如口舌生疮、咽喉糜烂等毒

31、邪流窜。病机:痰热上蕴结于结喉,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为成。中医治疗疮疡47锁喉痈定义:指发生在颈部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1、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多见于儿童,诱因:多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部位:多颈部正中结喉处(颈痈:两侧,可于耳后、项后、颔下、颏下)。(2)主要症状: 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经23后,肿势扩大(延及两颈,上延腮颊,下至胸前)肿连顺喉、舌下而并发喉风、 重舌 以致汤水难下成脓期:肿势渐局限按之有应指者为脓成。溃后:多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咽喉部溃出,全身症状重者收口慢。并发症:炎毒炽盛或体弱者可

32、形成锁喉痈;治护不当可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全身症: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便秘溲赤,甚或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中医治疗疮疡481、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疮疡48鉴别诊断1颈痈:初起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查对较低小,灼热疼痛 经710天成脓,1014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2瘿痈: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 牵引至耳后枕部,较少化脓。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主法。初兼用疏风清热之品,中期佐以凉血透脓,后期应顾护气血津液,成脓后应及早毁开。必要时配合西药治疗。辨症论治:(1)内治

33、:痰热蕴结证:早期局部症状加风温症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胜肉腐证:成脓期 治法:清热化痰仙方活命饮加减。热伤胃阴证:溃后期 治法:清养胃阴益胃汤加减中医治疗疮疡49鉴别诊断中医治疗疮疡49外治参见痈初期:可外敷金黄散、玉露散或用双柏散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及早切开排脓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收口期: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预防及护理参见痈1、休息:有全身症者注意休息,并减少局部活动。 2积极处理原发病灶。3、清洁卫生。4、饮食:参见颜面部疗疮。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痰壅时取半卧位,初、成脓期宜进半流质饮食。中医治疗疮疡50外治参见痈中医治疗疮疡50锁喉痈中医治疗

34、疮疡51锁喉痈中医治疗疮疡51臀痈定义:指发生于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于肌肉注射引起者俗名针毒结块。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特点 :病势急,病位深,范围 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病因病机急性者:湿热火毒内生或注射时染毒,或从疮疗发展而来。湿热火毒相互搏结,逆于肉里,营气不从,腐肉化脓而成。慢性:多由湿痰凝结或注射器药液吸收不良所致。诊断1、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病史:常有注射史或局部疮疖等史(2)急性者主要症状: 局部:多由肌肉注射染毒引起,一侧初起疼痛,肿胀色红,行走困难,皮肤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 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23天

35、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笛,若伴有大块腐肉脱落,有空腔而需1月方愈。全身症:初起伴有明显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纳差等症状,成脓壮热不退,后期随肿消痛止,热退身凉。中医治疗疮疡52臀痈定义:指发生于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于肌3)慢性者主要症状:多漫肿,皮色不变红热不显,而结块坚硬,有疼痛 或压痛,患难与共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不显,一般经治疗 后多能自行消退。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鉴别诊断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流注: 患处漫肿疼痛 ,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

36、处,有此处未愈它处又起的特点。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主法。外治切开排脓时切口应取低位,够大够深,以排脓通畅为目中医治疗疮疡533)慢性者主要症状:多漫肿,皮色不变红热不显,而结块坚硬,有(1)内治:湿火蕴结证:急性者早中期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证:慢性者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气血两虚证:急性者溃后期 治法:调补气血八珍汤加减。(2)外治未溃时:红肿热显者可外敷玉露膏;红热不显者用金黄膏或用冲和膏。成脓:切开排脓。切口应注意低位够 大够深,并清除腐肉,以排脓顺畅为目的,溃后:先用八二丹红油膏敷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白

37、玉膏,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加压固定。 预防及护理1、预防:肌肉注射时消毒,并注意到使粉针剂充分溶解后再注射。2、休息:减少局部活动,否则使肿势扩散,病情加重。 3、饮食:清淡。中医治疗疮疡54(1)内治:中医治疗疮疡54手发背与足发背定义:1手发背: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特点:全手背漫无边际肿,红热疼痛 ,手心不肿,若溃敛难。久则损筋伤骨。 2足发背:手背部蜂窝组织炎。特点:全足痛高肿,赤红疼痛, 足心不肿。 鉴别诊断(手发背)托盘疔:病在手掌,手掌部位肿胀高突,失去正常掌心凹陷,或稍高突,并有全手背肿胀。 。治疗:手发背:初疏风清热利湿,和营消肿解毒 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 成脓托里

38、消毒饮加减 足发背: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五神汤加减。脓成加透脓散。中医治疗疮疡55手发背与足发背定义:中医治疗疮疡55中医治疗疮疡培训课件诊断1、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对象; 好发部位。(2)主要症状:局症四候: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初起:(一候)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样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四周及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明显全身症状。 溃脓期(二三候):疮面溃烂如蜂窝,肿势范围 大小不一,常超过10 cm,甚或大于30cm。伴有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如脓液畅泄, 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渐轻。全身症状渐减。 收口期:脓腐败渐尽,新肉渐

39、生,肉色红活,逐渐 收口而愈,少数有脓腐已脱,新肉不生。(3)预后:发于背部不易透脓,内陷多见;发于四肢易透脓,内陷少见。体虚或消渴史者易内陷。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2)脓培养金刚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3)消渴病患难与共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鉴别诊断发际疮:脂瘤染毒:中医治疗疮疡57诊断中医治疗疮疡57有头疽中医治疗疮疡58有头疽中医治疗疮疡58有头疽中医治疗疮疡59有头疽中医治疗疮疡59治疗 辨虚实,分证论治,谨防疽毒内陷,积极治疗消渴等病,必要时配合西药治疗。辨症论治:内治:火毒凝结证:正实邪盛者红肿高突,灼热 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

40、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热壅滞证:局症同上伴有: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阴虚火炽证:伴消渴者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纳少,便结溲赤 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气虚毒滞证:年者体弱气血不足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少或带灰绿,闷肿胀痛,易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口渴喜热饮,纳少,小便频,神疲,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

41、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中医治疗疮疡60治疗 辨虚实,分证论治,谨防疽毒内陷,积极治疗消渴单验方:公英、紫花地丁、二花、赤芍、丹皮、连翘、蚤休、皂角刺、生草。体虚加黄芪、太子参;热重加川连、黄芩;(2)外治参见痈初期:实证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虚证用冲和膏。酿脓期:先用八二丹等掺疮口,有明显波动感时切开排脓“十”或“十十”字形切口,清除坏死组织。收口期: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疮口有空腔时用垫棉法包扎。2其他治疗控制血糖抗生素 预防及护理参见痈1、休息:有全身症者注意休息,并减少局部活动。 2、清洁卫生。3、饮食:参见颜面部疗疮;消渴病饮食;高热饮食。4、切忌挤压中医治疗疮

42、疡61单验方:公英、紫花地丁、二花、赤芍、丹皮、连翘、蚤休、皂角刺流注定义:指发生在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脓肿。特点 :(1)局部症: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此处未愈,彼处又起。(2)好发部位: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命名因病因病情不同: 暑湿流注: 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 病因病机 病机: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暑湿流注:夏季,外受暑湿,客于营卫。 余毒流注:有疔疮等病史,治护不当,火热之毒流窜入血分。瘀血流注:外伤史或产后瘀露停滞髂窝流注:上述病因,或局部感染史,致使邪毒流窜经络。 中医治疗

43、疮疡62流注定义:指发生在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诊断1、临床表现:(1)好发部位:除头面、二阴、腕、踝等远端余处都可发生,尤以多见于腰、臀、大腿、髂窝。 (2)主要症状: 初起:肌肉疼痛,漫肿微热23天后,肿胀灼热痛渐重,可及包块,全身症状中期:二周肿块中央微红而热,波动感,伴有高热口渴,便秘溲赤等;溃后期:脓出黄稠,红肿热痛渐轻,全身症状渐减。 若溃后身热不退,可能他处又起。预后:可此愈彼起,或致内陷。中医治疗疮疡63诊断中医治疗疮疡63流注:髂窝一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跛行,伴全身症,23天后,局部疼痛,大腿向上、内收不能伸直,腹部前突,脊柱似弓状,710天可及 包块,压痛,1月后成脓,只中软,可在髂窝及腰部破溃,约20 天收口,大腿屈曲需12月恢复。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必要时作细菌增培养加药敏 鉴别诊断1环跳疽:病在髋关节,大腿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