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_第1页
“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_第2页
“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_第3页
“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_第4页
“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历【摘要】总结了刘弼臣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的八组“角药的主治、成效、临床运用以及运用角药的特点。【关键词】刘弻臣;角药;肺系疾病临床上将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称为“药对,这是中药配伍的最常用的形式,而三味药一组的配伍也是很常见的,并且源远流长,可以弥补“药对所不能满足的临床病症,有人将此种配伍形式称之为“角药,并认为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沉1。刘弼臣教授为享誉全国的儿科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载,经历丰富,常善用“角药来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疗效显著。我们曾有幸随刘老侍诊抄方,并整理其临诊病历千余份,收益甚多。现将刘老运用“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经历整理如下,以

2、飨同道。1作为主药部分之“角药1.1辛夷、苍耳子、板蓝根辛夷辛、温,入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入肺、肝经,?本草备要?载其“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肾经,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品,?本草便读?言其“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刘老认为辛夷、苍耳子皆辛散性温,能入肺经,善散肺经风邪而通窍;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喉,能祛邪护肺安内宅。三药相配既能疏散风热、通鼻窍,又能内解热毒,清热利咽。同时刘老认为小儿“肺常缺乏,不耐寒热,易为外邪所侵,而鼻咽为肺之门户,往往同时受邪,表现为鼻塞鼻痒、咳嗽咳痰、咽

3、痛咽干等。对此刘老常以辛夷、苍耳子、板蓝根作为主药,与玄参、山豆根、牛蒡子、大青叶等同用,共奏疏风透邪、清热解毒、利咽通窍、防邪传变之效。此法也是刘老“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思想的详细表达。12生黄芪、白术、防风此三味药的配伍取自?世医得效方?中的“玉屏风散,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为补气升阳的要药;防风辛甘微温,性浮升散,善行全身,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成效。?本经?称其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刘老认为小儿肺常缺乏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受外邪侵袭,常常前邪未去又添新邪,黄

4、芪能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配伍白术健脾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三药合用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实卫而御外邪,使玄府闭合有度。故临床常作为主药治疗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及易受外邪、反复感冒的患儿。1.3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南沙参甘润而微寒,能补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兼有补脾肺之气,清肺生津,补气化痰。桑白皮性味甘寒,归肺经。?本草纲目?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那么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故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地骨皮甘、寒,入肺、肝、肾经,能直入阴分,泻肺中伏火,并退虚热,王好古称其“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此三味药的配伍是由泻白散

5、变化而来,刘老认为桑白皮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清降肺中伏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两药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用南沙参代替原方中的甘草、粳米,在于增强方药的养阴清肺之力。三药相配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治其标,又能滋阴润肺治其本,对小儿“稚阴之体起到标本兼顾的成效。临床中常用于咳嗽时间较长、痰多、痰不易咯出、舌红苔黄等病症的患儿。1.4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入肺、膀胱经,?药性论?记载其成效能“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紫苏子味辛,性温,无毒,归肺、大肠经。?本经逢源?载其:“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

6、故紫苏子善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并有润肠通便之功,利于肠中痰浊下降而利肺气;莱菔子味辛行散,即可消食导滞,又能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此三味药的配伍是由三子养亲汤变化而来,刘老用葶苈子代替原方中的白芥子,意在取葶苈子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止咳,以增强泻肺平喘之力。三药相配,泻肺平喘,降气消痰,同时兼顾健脾消食。临床上症见咳嗽、气喘、痰多、纳差时,刘老常用葶苈子3g、紫苏子5g、莱菔子10g作为主药,以泻肺平喘、化痰止咳。2作为次药部分之“角药21前胡、杏仁、桔梗前胡味苦辛,性微寒。辛能宣肺散风,苦能降气祛痰,性寒能清热。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之功。桔梗辛宣苦降、开宣肺气、祛痰利

7、气,同时能利咽、排壅肺之脓痰。杏仁味苦、微温,入肺、大肠二经。?本草纲目?称“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杏仁能“宣能“降,且其辛温能祛肌表之邪,其味苦能令上逆之气肃降,有止咳平喘的成效。刘老认为前胡可降气祛痰,桔梗可排痰利咽,两药相配止咳祛痰利咽的成效较好。而桔梗既升且降,以升为主,杏仁辛散苦降,以降为主,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之效甚佳。前胡能疏散风热,桔梗为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两药相配,使邪从表而解。刘老在临床上治疗痰热郁肺,症见咳嗽、痰多伴鼻塞、咽干等症时,常化裁杏苏散来宣肺散邪、止咳化痰以调肺,方中就常用了前胡10g、杏仁1

8、0g、桔梗5g以宣肺化痰。22芦根、竹叶、牛蒡子?玉楸药解?言芦根的成效为:“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烦下食,治噫膈懊侬。既能清透肺卫气分实热,还可生津止渴、除烦、利尿。竹叶甘寒入心经,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并能清胃生津止渴,兼能利尿。牛蒡子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宣肺祛痰、清热利咽、透疹。刘老用这组药主要取芦根清肺胃之热,同时芦根配竹叶清热生津、除烦利尿,再加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临床症见发热、咳嗽、有痰、咽红、咽痛、口干、口渴,舌红、苔黄等,刘老常用止嗽散加鲜芦根30g、竹叶10g、牛蒡子10g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清肺生津。23枇杷叶、紫菀、百部

9、枇杷叶性味苦平,入肺、胃经。?本草纲目?曰:“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具有和胃降逆、降气止咳之成效,是治疗肺逆咳喘的良药。紫菀性味苦甘,微温,归肺经。?本经?载其“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能温润肺气、开泄肺郁,具有下气化痰之功,为止咳要药。百部味甘,性微温,归肺经。?本草纲目?载:“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成效。刘老认为枇杷叶苦平泄热,长于降逆;紫菀功善祛痰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长于开泻肺郁、降逆定喘;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三药相用,降气祛痰,止咳润肺,化痰中寓润肺之意,润肺又不碍祛痰。临床症见咳嗽阵发、痰多、痰黄、咽红、

10、舌红等时,刘老常用止嗽散或泻白散等配以枇杷叶15g、紫菀10g、百部10g清热化痰、润肺止咳。24紫石英、秦皮、钩藤紫石英甘温,能温散肺寒、止喘嗽、降逆平喘、温养肾阳,?药性论?言其主养肺气。据?本草汇言?记载,钩藤能祛风化痰。秦皮归肝、胆、大肠经,?本草纲目?言其“气寒,味苦,性涩,苦寒可清利大肠,性涩又可防止宣散太过,有清热燥湿、平喘止咳之效2。刘老认为,小儿肺常缺乏,肾常虚,痰虽源脾驻肺,与肾阳虚而不能暖土息息相关,故用紫石英温养肾阳,以蒸运脾土,土旺那么金生,无区区于保肺,有治哮求本之意。秦皮、紫石英、钩藤既能温养肺肾,又能平喘止咳,是刘老推崇的治哮良药2,常与金银花、乌梅、紫菀、五味

11、子等药配伍,用于哮喘、咳喘等疾病的治疗中。3讨论角药是临床中药配伍中的一种方法,它源自于?内经?“一君二臣,奇之制也的根底理论,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3。刘弼臣教授在选取药物组成角药时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用独立成方之角药,此种角药在从前的经方中就常运用到,如前文中提到的玉屏风散,常见的还有很多,如四逆汤、小陷胸汤、小承气汤、茵陈蒿汤4等。(2)由独立成方之角药化裁而来,是将原有的药换用其他药物,是根据小儿发病特点及生理病理特点,选取性味归经主治更有效的药物来配伍。(3)注重药物间互相配伍的关系,首先注重成效间的配伍,成效要能互相配合,不仅强调合用增强某方面的疗效,同时也强调顾护到疾病发生时会出现的兼证;其次注重性味间的配伍,做到升降得宜,宣散得度;最后是注重剂量间的配伍。从刘老的经历中看到,合理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