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专题练习试题(精选)_第1页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专题练习试题(精选)_第2页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专题练习试题(精选)_第3页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专题练习试题(精选)_第4页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专题练习试题(精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专题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生物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试管婴儿”在本质上相同的是()A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B将葡萄的枝条插入土壤后生根

2、成活C利用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后代D遗落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发育成幼苗2、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色盲、血友病、佝偻病都属于遗传病B遗传病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C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遗传咨询不能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3、地中海实蝇是一种危害水果和疏菜的害虫,其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经历的时期是()A卵幼虫蛹成虫B卵蛹幼虫成虫C卵若虫成虫D卵若虫蛹4、孟德尔是遗传学的莫基人,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下列不属于他的观点的是()A生物的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B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C人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D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

3、交后代只表现显性性状,后代不会得到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5、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B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C人类进化的先后顺序是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6、家猫是广受人们喜爱的宠物之一。其性别决定与人一致。如图是家猫的染色体组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此猫的性别是雄性B此猫神经元中有19对染色体C此猫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18对XYD此猫的Y染色体来自于它的父亲7、如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B是蛋白质C存在于细胞核中D正常人体的所有细

4、胞中,的数量全部为23对8、人们采用嫁接的方法在一株桃树植株上,获取了多种口味的桃子,下列生殖方式与之相似的是( )A“试管婴儿”的诞生B用种子繁殖大豆C用块茎繁殖马铃薯D高产杂交水稻的培养9、2020年,严重的蝗灾在东非蔓延,估计约有3600亿只蝗虫肆虐。自然选择学说对这类现象的解释是( )A生物体可以产生变异并遗传给后代B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C生物体为了争夺食物等,会出现生存斗争D蝗虫的数量会一直升高,不会降低10、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的原因是( )A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B外骨骼受到损伤C外骨骼限制了蝗虫的运动D外骨骼限制蝗虫的发育和长大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

5、,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人类的共同祖先是_。化石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与_。2、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抗药性这个性状逐渐遗传累积而加强,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从该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变异是不定向的,但_是定向的,都朝着适者生存方向进化。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物质基础是_和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3、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越晚近的越在地层上面,结构_,以_生物为主。从而我们推断生物的进化历程是:(1)由_;(2)由_;(3)由_。4、蝗虫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农业害虫,回答下列问题:(1)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需要经过_、_、和_三

6、个阶段。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_。(2)四川等地曾发生柑橘大实蝇为害柑橘疫情,大实蝇产卵于果皮下,在柑橘内发育成“蛆”潜食果实,其为害类似菜青虫。大实蝇的发育方式属于_。其中“蛆”处于发育的_时期,而大实蝇处于发育的_时期。5、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觋,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次在更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由此推测得出的结论是,比较这四类动物,_类最低等,_类最高等。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生命物质形成的场所是原始大气。(_)2、2020年11月在福建省发现的恐龙足迹群化石,为研究恐龙的生活提供了翔实的资料。(_)3

7、、将一个鸡卵的内容物自然下落到碗里,那么中间黄色的球状物称为卵白。(_)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5、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进化是定向的。(_)四、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1、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实验装置是_国青年学者_设计的。(2)图中B处的气体模拟的是_,该混合气体中绝不会含有_。在B处的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条件下的_,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3)经过一周后,对C装置中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有_生成,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_。(4)D装置是冷凝器,这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

8、下的_过程。(5)此实验表明:在类似于_的条件下,_小分子可以生成_小分子。2、某扦插试验基地着手研究药剂X是否对柳树枝条扦插生根有促进作用。请根据扦插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验步骤及问题。(1)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似的20根柳树枝条分为A、B两组,对枝条的下端进行_处理,这是为了_可以提高柳树枝条成活率。将A组下端涂抹_,B组下端涂抹等量清水。扦插在同样的土壤中并放置在_的环境中培养观察。(2)上述实验中的A、B组的枝条数量不可以选择1根或2根原因是_。3、在下列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培养皿(组别)甲乙丙丁场所阳

9、光下阳光下黑暗中阳光下温度()2323235纸巾干湿状态潮湿干燥潮湿潮湿发芽率90%0%90%0%(1)上表的实验设计中共包含了_组对照实验。(2)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可选用_构成对照实验。(3)培养皿放入一定数量种子而不是一粒种子,其目的是_。(4)甲与丙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_。(5)若加入适量的营养液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最好的是_组,幼苗是由种子的_发育而来。4、紫背天葵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菜农常采用扦插的方式对其进行繁殖。对扦插材料处理的方法,将影响扦插的成活率。在处理扦插的茎段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在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还是切成斜向切口?请你设计一个实

10、验,探究哪种处理方法更容易使茎段成活。(1)做出的假设是_。(2)实验步骤:准备20支生长良好的紫背天葵枝条,将它们剪成相同的茎段。将以上准备的茎段分成均等的两份,分别标上标签A与B。将A组的茎段下方切成_;将B组的茎段下方切成_。将两组的茎段插入沙性土壤中,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观察A、B两组的茎段,看哪组先长出新叶,作好记录。(3)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若_组先长出新叶,则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更容易成活,若_组先长出新叶,则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更容易成活。(4)与用种子繁殖的植物相比,紫背天葵采用扦插处理的方法繁殖有哪些优点?_、_。(请列举两点)-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

11、【分析】(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3)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发育成胚胎后,再植回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成胎儿,因此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详解】ABC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将葡萄的枝条插入土壤后生根成活、用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后代,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ABC不符合题意。D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因此,遗

12、落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发育成幼苗和试管婴儿都属于有性生殖,D符合题意。故选D。2、C【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人类的疾病有显性基因控制的,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就是显性遗传病;也有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血友病、白化病等。【详解】A色盲和血友病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D或钙引起的营养缺乏症,A错误。B人类的疾病有显性基因控制的,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就是显性遗传病;也有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血友病、白化病等,B错误。C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

13、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 能性较大,C正确。 D遗传咨询主要利用人类遗传病学、基因诊断技术和数据,对不孕不育、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患者服务,以及产前诊断,结婚,妊娠,生产和婴儿保健的指导。遗传咨询能 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D错误。 故选C。3、A【分析】(1)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发育,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详解】据分析可知,地中海实蝇是一种危害水果和疏菜的害虫,其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经历的时期应该是

14、:卵幼虫蛹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故选A。4、D【分析】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详解】A、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生物的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A不符合题意。B、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B不符合题意。C、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

15、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C不符合题意。D、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AAaa)后代(Aa)只表现显性性状,后代会得到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D符合题意。故选D。5、C【分析】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详解】A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正确。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

16、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正确。C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

17、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错误。D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

18、颈鹿的长颈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正确。故想C。6、C【分析】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19对染色体中一半来自于父亲,一半来自于母亲。【详解】A.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图中表示的性染色体大小不同,是XY染色体,因此是雄猫,正确。B.神经元属于体细胞。从图中可以看出雄猫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18对+XY,正确。C.图中表示雄猫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18对+XY,该猫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18条+X或18条+Y,错误。D.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19对染色体中一半来自于父亲,一半

19、来自于母亲。此图第19对性染色体为XY是雄性,此猫的Y染色体来自于它的父亲,正确。7、D【分析】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详解】A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A不符合题意。B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B不符合题意。C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通常分布于细胞核中,C不符合题意。D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但生殖细胞中只有23条染色体,红细胞中没有染色体,D符合题意。故选D。8、C【分析】(1)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例如利用种子进行的繁殖。(2)无性生

20、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详解】A试管婴儿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错误。B种子繁殖大豆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错误。C用块茎繁殖马铃薯,这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与人们采取用嫁接的方法在桃子植株上获取多种口味的桃子相似,均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正确。D高产杂交

21、水稻的培养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错误。故选C。9、B【分析】自然选择学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个体差异,并且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详解】A蝗灾中并未体现生物的变异和遗传,A错误。B东非蝗灾表现为蝗虫种群的大量繁殖,体现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符合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倾向的观点,B正确。C种内斗争生存斗争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蝗灾中蝗虫大量繁殖,未体现出明显的生存斗

22、争,C错误。D蝗虫过度繁殖会导致食物和空间等生存资源不足,因此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D错误。故选B。10、D【分析】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长大而长。【详解】蝗虫生活在陆地上,为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蝗虫的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每蜕一次皮,蝗虫就增加一龄,一生中共蜕5次皮,变成成虫。故选D。二、填空题1、森林古猿 遗迹 【详解】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

23、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2、自然选择 遗传 变异 适者生存 【详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却能留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适者生存,因此这种现象称为自然选择。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

24、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是抗药性强的细菌。在使用同等剂量的青霉素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抑制杀菌作用,导致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因此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的进化起了选择作用。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细菌的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物质基础是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生物就向着适应环境方向不断进化。3、复杂 陆生 简单到复杂 低等到高等 水生到陆生 【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

25、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故越晚近的越在地层上面,结构复杂,以陆生生物为主。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4、(1) 受精卵#卵 若虫 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2) 完全变态发育 幼虫 成虫 【分析】昆虫的发育是变态发育,根据是否有蛹期又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发育为:卵、若虫、

26、成虫三个时期。(1)蝗虫的发育没有经过蛹期,蝗虫的发育过程正确的顺序是受精卵若虫成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2)大实蝇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差别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其中“蛆”处于发育的幼虫时期,而“大实蝇”处于发育的成虫期。5、鱼类 哺乳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详解】由分析可知,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

27、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说明鱼类比其它三类动物低等、结构简单,也就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是鱼类,最高等的是哺乳类。三、判断题1、错误【详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物质形成的场所是原始海洋。故答案为错误。2、正确【详解】

28、足迹化石是在十分难得的环境下形成的,虽然它只是恐龙生活中的一瞥或是一刹那的活动记录,但却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生活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题干说法正确。3、错误【分析】鸟卵结构有卵壳、卵白、气室、卵壳膜、卵黄、卵黄膜、系带、胚盘,鸟卵中间黄色的球状物称卵黄,外面包绕着的半透明状物质叫做卵白,卵黄和卵白都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详解】鸟卵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集中在卵白部分,将一个鸡卵的内容物自然下落到碗里,中间黄色的球状物是卵黄,外面包裹着卵黄膜,其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白是透明的凝胶状物体,可以为受精卵发育提供水分和部分营养,故本题错误。4、正确【分析】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基因,位于DN

29、A 上,DNA位于染色体上。【详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量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可以分成许多小段,其中每一份就称为一个基因,所以基因是DNA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控制性状,故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5、正确【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详解】

30、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也可能适应环境,也可能不适应环境,但生物进化的方向却是定向的,就是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不适应环境便会被淘汰。故说法正确。【点睛】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生物的进化方向却是定向的。四、实验探究1、(1) 美 米勒 (2) 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3) 有机小分子(或氨基酸) 原始海洋 (4)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或降雨)(5) 原始地球 无机 有机 【分析】米勒实验装置中A装置中的沸水模拟的是原始海洋、B装置中的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大气、正负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闪电、C装置收集到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D装置中的冷却水模拟降雨过程。(1)这个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米

31、勒设计的。(2)B装置中的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大气,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蒸气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在B处的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3)对C装置中的产物进行分析,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装置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像一锅稀薄的热汤。(4)D装置是冷凝器,这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或降雨)过程。(5)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

32、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2、斜切 增加接触面积 药剂X 相同且适宜 防止偶然性 【分析】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详解】(1)实验步骤:取20支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柳枝。将枝条下端均切成斜向切口,这样为了增加接触面积可以提高柳树枝条成活率。将A组下端涂抹药剂X,B组下端涂抹等量清水。扦插在同样的土壤中并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观察。(2)为了防止偶然性上述实验中的A、B组的枝条数量不可以选择1根或2根,应多选几根。【点睛】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扦插的繁殖方法,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3、(1)3(2)

33、甲、丙(3)减少误差(或“避免偶然性”)(4)种子死亡或胚已被破坏或种子正在休眠期(5) 甲 胚 (6)7【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1)本实验设计共有3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以水分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甲与丙以光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甲与丁以温度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2)由于甲和丙中含有唯一的变量是光,因而,此组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3)培养皿放入一定数量种子,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因此用多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可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4)种子在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