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华玉文化传播途径中的自然地理因素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中华玉文化传播途径中的自然地理因素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中华玉文化传播途径中的自然地理因素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中华玉文化传播途径中的自然地理因素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中华玉文化传播途径中的自然地理因素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南阳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中华玉文化传播途径中自然地理因素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2008 - 01 学 制: 4 年 专 业: 地 理 科 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 - 03 - 19 中华玉文化传播途径中的自然地理因素研究作 者:指导教师:摘要:自然地理因素在玉文化的形成和传播途径中起到关键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否是玉文化产生的决定因素虽尚未有定论,但是通过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大联系。通过玉文化的起源、演变,研究并分析玉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然后举例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的玉文化圈,出土情况,简要列出玉文化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扩散情

2、况,据此提出自然因素对玉文化传播的关键作用的假设。关键字:玉文化;自然地理因素;价值与意义The jade culture dissemination way to study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Abstract: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jad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way to play a key rol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jade culture from the dec

3、iding factor hasnt been controversial, but through our initial found there exist great contact. Through the jade culture of the origin, evoluti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jade culture from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n culture, for example, Long Mountain culture, and the jade cultu

4、re is the Hong Mountain culture, unearthed, brief list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jad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usion, then puts forward the natural factors on the jade culture spread the key role of hypothesis. Key word: Jade culture; Geographical factors; Value and signific

5、ance1.引言我国玉器的起源相当早。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邑。自宋至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玉中心。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玉器作坊,进行生产。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奴隶社会治玉以青铜工具为主。封建社会由青铜工具逐步变为钢铁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鉈、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所以,

6、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玉器起源甚早,发展更是绵绵不绝,玉石演变也是多种多样1。总之,因玉石颜色光性等因素特异,原始人用来装饰、辟邪、显示名利和荣誉;封建时代,打磨加工,进一步利用玉石本身物理特性展现玉的美和尊贵。2研究现状我国疆域广,气候、环境存在差异,地质条件存在差异,玉文化也相应的有不同程度变化。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

7、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

8、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2。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2.1以良渚文化为代表

9、长江流域玉文化圈2.1.1良渚文化的地理环境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西高东低,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气候特点: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其主要特色的古文化。在众多的良渚文化遗址中 ,普遍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如三角形石犁和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由此带动了当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因而,制陶、治玉、纺织等手工业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精致的治玉工艺,表现了当时手工业

10、高度发展的水平,其他诸如漆器、丝麻织品、象牙器等,均表现出当时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江浙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史前文化。2.1.2良渚文化的出土状况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点多,分布面广,尤以杭嘉湖地区最为集中。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其主要特色的古文化。良渚文化玉璧更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特征的器形之一,其出土量很大,分布区域也广,主要出土于以太湖为中心的浙北苏南和上海地区在众多的良渚文化遗址中 ,普遍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如三角形石犁和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

11、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3。由此带动了当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因而,制陶、治玉、纺织等手工业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精致的治玉工艺,表现了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水平,其他诸如漆器、丝麻织品、象牙器等,均表现出当时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2.2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玉文化圈2.2.1龙山文化的地理环境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黄河中下游是我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之一,系夏、商、周直至唐宋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中心,绵延数

12、千年,在孕育华夏文明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HYPERLINK /view/109176.htm t _blank 辽东半岛、 HYPERLINK /view/4141.htm t _blank 江苏、 HYPERLINK /view/5325.htm t _blank 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 HYPERLINK /view/404883.htm t _blank 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 HYPERLINK /v

13、iew/187029.htm t _blank 石器、 HYPERLINK /view/3528755.htm t _blank 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 HYPERLINK /view/172207.htm t _blank 狩猎、打鱼、蓄养 HYPERLINK /view/774170.htm t _blank 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 HYPERLINK /view/6543.htm t _blank 夏、 HYPERLINK /view/29302.htm t _blank 商、 HYPERLINK /view/21496.htm t _blank

14、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何以如此,耐人寻思,涉及原因颇多,其中与环境的关系尤需引为注意4。2.2.2龙山文化的出土状况及其分布遗址数目统计区域,包括仰韶文化遗址80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1000余,下游以山东省为统计区域,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450处,龙山文化近1000处。第一阶段包括仰韶文化前期,大汶口文化前期共有文化遗址不超过1250处;第二阶段为龙山文化中下游共2000余处,是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玉文化出土器物繁多,种类各样。2.3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流域玉文化圈2.3.1红山文化的地理环境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

15、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该区山地、高原、盆地交错分布,位置偏北,气候冬冷夏热,平均气温低,多为干旱区,降水不均匀且相对较少。2.3.2红山文化的出土状况及其分布红山文化分布有异,有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

16、耕,而是以农耕为主,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3.玉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及扩散3.1玉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通过当时的玉文化遗址可以发现玉文化经历了一个在数量上从稀少到众多,工艺上从粗糙到精细,种类上由单一到丰富,价值上由从人身佩饰等实用工具到以神灵崇拜、神权政治为核心的礼仪用器的发展过程。空间分布上,玉文化遗址均分布在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中的第二、三级阶梯上。地形组合上以丘陵、平原为主,少部分分布在中低山区中,地貌成因上均为流水作用。3.2玉文化的扩散一般认为玉文化扩散形式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传递其所占据空间也越来越大,特

17、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从上文玉文化遗址的时间分布中,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流域,由于玉文化的扩展扩散导致了文化遗址数目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5。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迁移后将文化传播到其他区域,如石峡文化遗址中出土和长江下游崧泽文化近乎相同的大玉琮就表现为一种文化的迁移。迁移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不连续性,根据玉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本文认为玉文化扩散具有纬度扩散性、经度扩散性和垂直扩散性三大自然地理特征。1、纬度扩散性对玉文化扩散而言即从纬度上考虑有明显的迁移特征,一般是从北向南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迁移。这可以从玉器遗存在各流域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验证,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最早发现有玉文化遗

18、存,长江流域稍后,而直到玉器文化第二阶段才在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诸河流域出现。而从更为精确的最先发掘点的地理纬度上考虑,玉器遗存的分布从北纬40度左右向30度以及更南的25度左右迁移。纬度迁移规律是由于纬度地带性规律所决定,越往南气候越适合人居。2、经度扩散性对玉文化扩散而言是从经度上考虑有明显的迁移特征,一般是从西向东。从流域上例证即从流域的中上游向下游迁移,如黄河流域从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演化成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从单个文化考虑,如龙山文化的东迁。3、垂直扩散性对玉文化扩散而言一般是从地势高的向地势低,从地形条件好向地形条件复杂的地方迁移,由前文的空间分布和表二中H值变化可以看出。以长江流域为例从海拔近800米的大溪文化演进到平均海拔100米的石家河和屈家岭文化。玉文化扩散的根本动力从内因上在于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受外部环境的约束减小,而对环境的影响力却持续增大;从外因上,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以及如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玉文化的时空扩散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