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课件_第1页
中国文献学课件_第2页
中国文献学课件_第3页
中国文献学课件_第4页
中国文献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献学主讲人:叶斌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和任务一、文献的含义:“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汉、宋学者加注释时,把“文”解为“文章”,“献”解为“贤人”,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人。宋元之际马端临,名其著作曰文献通考,他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总序)司马迁写

2、史记,一方面要“ 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另一方面,又做了大量实地的调查工作,所谓“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为撰写史记作了大量实地调查的工作。在史记中,可随时看到司马迁“探访耆旧”的痕迹。比如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郦生陆贾列传:“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等等。现代“文献”的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见1985年1月31日国家标准局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根据这一定义,文献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

3、声像馆及至家庭私人所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及任务: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从时代上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从科学上则又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族群看,则又可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等。文献学的任务,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做了很精当的概述,即“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

4、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3)简牍 简牍,即竹(或木)简与木版的合称。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版牍呈四方形,亦称“方”。把诸简编连在一起称“册”,是编连诸简的象形字。“册”通策,亦称“策”。古人常说的“简牍”、“方策”就是指写在竹片木版上的书籍。 (4)缣帛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的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一般称为帛书。丝织品又称素、缯、缣,故亦可称之为“素书”、“缯书”、“缣书”。还可简称为“素”和“缣帛”。帛书的产生大概在春秋简牍行时

5、,已开始用丝织品写文章。因简牍笨重,保存、携带、阅读都不方便,于是在使用简牍的同时,出现了缣帛。 (5)纸张纸张,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书写材料,是较为理想的文献载体。 (6)胶片与磁带胶片,感光材料的总称。胶片的构造,主要有片基和感光层两部分。 磁带,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带上,涂敷一层粉状磁性材料制成。磁带可以用来记录声音、图像、数据或其它电信号,免去文字印刷和书写,是一种记录和贮存文献的最新载体。 二、编述。所谓“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藉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用新的义例,改编为另一种形式的书籍出现。仅管那里面的内容,不是作者的创造而是从别的书内取来的;但是经过了细密的剪裁、镕铸,把旧

6、材料变成更适用的东西,这便是“编述”。简言之,编述就是集合各种文献资料,重新加以编排整理,“述而不作”,称为“述”,也称“编述”。 三、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为抄纂。 第四节 编纂形式的体裁 一、总集总集,指多位作家诗文词曲之汇集。其单收一人之作者为别集。总集可单收一种文体,亦可兼收多种文体,亦可兼收历代 。二、别集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多数别集都是汇集文学作品,有的别集则还包括论说、奏议、序跋、书信、语录、传记等,内容较为宽泛。 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7、。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如 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骈字类编。清阮葵生茶馀客话文章分类:“唐志:类事之书,始於皇览。通考:类事之书,始於梁元帝同姓名录。 晁氏 亦云: 齐 梁 喜徵事,类书当起於此时。”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 唐 宋 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第五节 古代文献的散亡一、文献的散佚:(一)有形的摧毁: (1)秦始皇焚书 (2)王莽之乱 (3)董卓之乱 (4)八王之乱 (5)侯景之乱与周师入郢 (6)宇

8、文化及兵变 (7)安史之乱 (8)黄巢之乱(9)靖康之变(10)绍定之祸(11)乾隆年间的编四库全书(12)鸦片战争以后(13)日本侵华战争期间(14)十年浩劫(二)无形之摧毁 (1)重德轻艺(2)以新掩旧(3)重视文词,鄙弃朴学(4)因人废言(5)秘不示人(三)现存文献的类别和数量:(1)经部文献 (2)史部文献 (3)子部文献 (4)集部文献 (5)现存历史文献的数量:参考书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张家 璠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大出版社)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大出版社)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记录文献的载体:在我国纸张尚未发明之前

9、,各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写材料,比如印度人用棕榈叶抄写佛经,巴比伦人用泥板,埃及人用纸草,小亚细亚人用羊皮。 我国在纸发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载体(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2)金石:“金文”指商代至秦汉时期青铜器上面铸上或刻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秦以后,普遍以石刻代替金刻。“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刻石记功。共刻了峄山、泰山、芝罘、东观等七块刻石。东汉灵帝“熹平石经”、三国齐王曹芳“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石经”(现存西安碑林)。(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

10、等。(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汉书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当指缣帛 。 简牍长沙马王堆帛书 1957年在西安灞桥出土的纸雕版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三国志文帝纪裴注引胡冲吴历“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遍与张昭”。北堂书钞引崔瑗与葛无甫书“今遗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东晋元兴三年(404)桓玄自立为皇帝,下令说“古无纸,故

11、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初学记卷21引“桓公伪事”)从此确立了纸作为主要文献载体的地位。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称作“作”、“著作”。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2)编述:集合各种文献资料,重新加以编排整理,“述而不作”,称为“述”,也称“编述”。(3)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

12、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为抄纂。丛书:丛字具有总括、聚集之意。汇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成一套大书,而自立名称的书,称为丛书。 类书:汇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为“类书”。它把许多古籍中的原文,按其性质内容,分门别类的编排、摘录,汇集成书。第二节 古代文献的散佚及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及数量一、历史文献的散佚:(一)有形的摧毁:隋书牛弘传记隋秘书监牛弘在开皇初曾上书请开献书之路,总结了隋以前文献所遭受的“五厄”:(1)秦始皇焚书、(2)王莽之乱、(3)董卓之乱 、(4)八王之乱、(5)侯景之乱与周师入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补论“十厄”:

13、(6)宇文化及兵变 、(7)安史之乱 (8)黄巢之乱: “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旧唐书经籍志(9)靖康之变 、(10)绍定之祸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又补论“四厄”:(11)乾隆年间的编四库全书:孙殿起称“在于销毁之例者,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类数量几与四库全书相埒”。“每叹我国古籍自秦政焚书后,实以此次查禁为书籍空前浩劫!”(清代禁书知见录序)章太炎为此作哀焚书一文。(12)鸦片战争以后 、(13)日本侵华战争期间 、(14)十年浩劫 。 (二)无形之摧毁: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归结为五个方面:(1)重德轻艺 :马端临:“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无一卷流

14、传至今。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文献通考经籍 序) (2)以新掩旧、(3)重视文词,鄙弃朴学 、(4)因人废言 、(5)秘不示人 。(三)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和数量:(1)经部文献:唐文宗时,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刻成石经。北宋中叶又将孟子补刻上。故有“十三经”之说。(2)史部文献:A、纪传体文献: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史书 。 B、编年体文献:按年月的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C、纪事本末体文献: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 D、典志体文献:以记典章制度为主的史书 。 E、实录文献:汉以后,出现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

15、“起居注”。以起居注一类史料为依据而修成的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称为“实录”。F、史评文献:即史学理论著作。 G、历史地理与方志文献:历史地理是历史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方志是以地域为记载中心,记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H、笔记文献:为随笔杂录之作,可补正史记载不足 (3)子部文献:子部书是诸子百家的个人著作 。子部还有一此科技文献。(4)集部文献:为个人的诗文总集 。(5)现存历史文献的数量:依据:A中国丛书综录共收录单种文献38891种。B孙殿起贩书偶记:记清以前遗存的单刻本文献1万种,清人著述16000种,共26000种。C、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1978年普查

16、全国180家图书馆收藏的方志文献共8500多种。仅这三本书的统计就已达67391种,此外还有小说、戏曲、佛、道、经藏等,估计现存文献约为八万种。 思考题:“文献”古今含义有何不同?我国保留下来最早最完整的历史文献是什么?古代历史文献的载体(流传形式)主要有哪些?解放前后我国在简牍文献、缣帛文献方面有哪些重大发现?有何意义?古代文献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哪“五厄”、“十厄”、“十四厄”?现存史部文献主要有哪几大类?各类有何特点,有何代表作?什么是实录?现存最完整的实录有哪几部?什么是丛书、类书?有何特点?“十三经”、“二十四史”各包括哪些著作?“十三经”的基本内容如何?第二章历史文献的版本第一节 版

17、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一、什么是版本:论衡量知“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版本”一词始见于北宋。宋史邢昺传“(真宗)景德三年(1005),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本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又崔颐正传“咸平初

18、,诸经版本多舛讹,真宗命择官详正”。在此,“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书。它是与写本相对的。二、为什么要讲究版本:古籍的各种版本书,由于刻写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刻写的单位、方式和增删、批点、评注等情况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版本。 如后汉书酷吏樊晔传有“宁见乳虎穴”,江南刻本皆印成“宁见乳虎六”,虎穴变成了六只虎。 陆深俨山外集载,明初名医 戴元礼,在南京碰到一医生追着病人叮嘱“煎药时,一定要放一块锡同煎”。 元礼奇怪,锡怎么可以入药呢?经查问,原来这位医生依麻纱本开的药方。书上误将食字旁的“餳”刻成了“锡”,“餳”即“糖”。陈垣先生曾写有语录与顺治宫廷一文,他通过对茆溪语录两种版本的校勘,证明康熙

19、本卷三载有罗人琮为茆溪(释行森)作的“塔铭”有误,其中引茆溪临终前作的偈语:“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后有的版本作“见”)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场好笑。” 三、历代版本之概述:(1)唐代刻本: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大约是在唐代。据明代邵经邦弘简录记载,贞观十年(636)唐太宗看到长孙皇后的遗作女则十篇,认为皆“采古妇人善事”,有“足垂后代”的价值,便“令梓行之”。“梓行”即雕版印刷。女则是最早的印本书。现存至今最早的唐代印本是1966年在韩国东部庆州佛国寺的释迦塔内发现的汉文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据研究,该经刻印于武后长安四年(704)

20、到唐玄宗天宝十年(751)间。其次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金刚经卷子本,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雕印,用7张纸连接而成,长16尺,后被斯坦因盗窃去了,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无垢净光大陀罗经印刷品 (2)五代刻本:五代后唐长兴三(932),宰相冯道奏请朝廷,由国子监负责,依唐石经雕印“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后,经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历四朝22年完成。接着又扩大范围,雕印了解释九经音、义的经典释文、论语、孝经、尔雅等儒经。以上印本,统称“监本”。私刻本也出现了。据王明清挥麈录载:毋昭裔原家境贫寒,因借人文选、初学记不得,而发愿雕印。后做

21、了后蜀宰相,实现诺言,先是动用家资刻印了文选、初学记、白氏六贴,继之出资办学,刻印九经。毋氏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私刻家。 文殊师利菩萨像(五代刻本) 宋代刻本(3)两宋刻本:A、官刻:分中央、地方两种:中央以国子监为首,其刊印装潢精美,校雠详审。北宋监本书,仅有乾德三年(965)刻经典释本30卷和太宗端拱元年(988)刻周易正义14卷,藏北京图书馆。其余大都是南宋的翻刻本和刻本。如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两汉书、史记,是南宋时依北宋杭刻修补后重印的。 中央刻本还有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刻本。地方刻本有茶盐司本、转运司本、安抚司本以及府、州、县学、书院等刻印的书,现存国图的有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刻的通鉴即为

22、茶盐司本。B、私刻本:又称家塾本。据叶德辉书林清话统计私刻有46家之多。著名的有岳飞之孙岳珂刻印的相台五经。有奸相贾似道的门人廖莹中刻印的“九经”。陆游之子陆子遹所刻陆游渭南文集50卷。史书方面,有建安黄善夫刻印的史记三家注、建宁蔡琪的汉书集注等。C、坊刻本:南宋的书坊至少有20余家。比较著名的有杭州陈超经籍铺、建安余志安的“靳有堂”和余仁仲的“万卷堂”。 (4)元刻本:A、官刻:中央主管刻书的机构是秘书监的兴文署和艺文监。保存至今的有兴文署至元二十七年(1290)所刻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等。地方官刻,一般由地方各级机关、各路儒学或书院刊行。由中书省指派地方政府刊印的也不少。 B、

23、私刻:叶德辉统计有40家之多。有的往往由名人手写,或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体刻印。传世的有大德八年东平丁恩敬所刻元丰类稿50卷,是元刻本之代表。岳浚所刻春秋经传集解(荆溪家塾本)今收入国图。C、坊刻:其盛况超辽、两宋。据叶德辉统计有30多家。著名的有叶日增的广勤堂、刘君起翠岩精舍、余氏勤有堂。传世刻本有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刻春秋公羊传解诂(何休著),由余仁仲万卷堂刻印。(5)明代刻本:A、官刻:中央各机关都兼事刻书,以司礼监为最。司礼监下属汉、藩、道三个经厂,是专司刻书的机构,他们分别刻印儒、佛、道家经典。 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总计315种,南监本占了87%,其中二十一史最善。

24、藩府刻本:如成化二十三年(1487)唐藩刻文选,嘉靖十三年(1534)秦藩刻史记三家注。B、坊刻:如北京汪谅书籍铺、永顺书坊、南京的富春堂、广庆堂等。徽州余象斗刻印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均为精本。C、私刻:先以吴兴的凌濛初为最著名,经他们刻印的批注、评点等典籍100多种。万历到清初以常熟毛晋为最著名。 (6)清代刻本:A、官刻:1672年,康熙在武英殿设修书处,由翰林院词臣总领其事。清代凡钦定、御制、敕撰以及经史书籍,均由武英殿刻印,通称“殿本”。 地方各级政府及州、县、府学也多刻印书籍。曾国藩创立江南官书局以后,各省仿效,淮南书局、浙江书局、苏州书局、江西书局、福州书局等相继建立。 B、私刻:

25、有的是自著自刻或选刻古籍珍本,有的是辑刻丛书、逸书或摹刻旧书。乾、嘉时期,著名私刻家有鲍廷博、卢文弨、黄丕烈、顾千里等。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收198种书。卢氏刻抱经堂丛书,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C、坊刻:最早的是苏州席氏“扫叶山房”,创设于万历年间,曾补刻过汲古阁本“十七史”中的旧唐书、旧五代史等。在北京、南京、苏州、扬州等地多达几十家书坊。第二节版本的种类 (一)从时间角度分:按刻书时代的先后,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按刻印流传先后,则有祖本、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按原本照样翻刻)、影刻本(影摹原刻本上版)等。(二)按刻印地点分:A、浙本:

26、浙江地区的刻本。五代以后,浙江很多地方都有刻书活动。具体包括杭州本、衢州本、婺州(金华)本、台州本、严州本等,宋代刻本一般用唐欧阳洵体字,秀丽俊俏,字体方整,在宋本中居于首位。B、闽本(建本):福建地区的刻本。其中主要指建宁府的刻本,建宁府是宋明刻书中心之一。还包括建阳本、麻沙本等。宋代刻本采用字体介于颜、柳之间。其中建阳、麻沙本错误较多,因当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刻书既快又多,质量较多,在宋版中较劣。C、蜀本:四川地区的刻本。唐末、五代、两宋成都和眉山刻书业最为兴旺。主要有大字本、小字本、眉山本等,一般用颜体字。多为善本。如著名的大字本“眉山七史”、宋书、齐书等 。(三)按刻印者来分:有官刻

27、本、私刻本、坊刻本三大类。官刻本又分为: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等。家刻本、命名或以堂、以室、或以姓,名目很多。坊刻本则多以书肆、书林、书堂、书铺等命名。(四)按书的内容的增减、评注等情况来分:(1)增订本:指在内容、文字方面经过增补和修订的本子。(2)删节本:指对原书经过删削或仅节取其中某一部分印的本子。(3)足本:指内容没有残缺本子。(4)残本:指内容残缺了部分篇章或书面的本子。(5)批点本:指在书上加上了批语、评论或圈点的本子。(6)注本:指在正文之外,又另加了注释的本子。(五)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2)写刻本:指由作者本人或名家书写上版

28、,再刻印的本子。(3)影刻本:指模仿原版刻印的本子。(5)百衲本:衲,原指和尚所穿经过许多补缀的衣服。指选择一本书的不同版片合印的书籍,因其补缀很多,故名。此种版本能集各种好的版本之长。 (6)邋遢本:指书版模糊不清,字迹不清晰的本子,如南宋蜀本“眉山七史”,至元代时,版片模糊,称为邋遢本。(六)根据版式、印色和字体形式来分:(1)巾箱本:指版式特小,便于携带的本子。此名起于宋,清乾隆以后又有袖珍本之名,意谓可以藏于怀袖之中。(2)套印本:指用几种颜色分数次套印而成的本子,两色一般朱墨、套色可多达6种。(3)大字本、小字本:宋人刻本喜用大字,称大字本,如蜀大字本。宋元刻本中所刻字体比一般要小,

29、称小字体。(4)聚珍本:清乾隆间,用木活字刊印永乐大典中的古佚书,乾隆因以活字这个名称不雅,更名聚珍版,因在武英殿印引,故亦称武英殿聚珍本。第三节 版本的外观形式及版本鉴定方法一、古书的装订形式:(1)简策装 、(2)卷轴装、(3)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旋风叶子、(4)蝴蝶装、(5)包背装 、(6)线装 。二、版面各部位的名称术语:(1)版框:又叫边拦,指书籍中每一叶四周最外侧的线框。界行:即行格,版框内用直线分成行格,便于书写和刻印。界行线一般用黑色,称作乌丝栏,用红色的称为朱丝栏。 版心:又称书口、版口、中缝。一个印刷叶分为两个半叶,两个半叶结合的部分就是版心。有版心便于装订折页。书中折缝处

30、印有黑线的称“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黑线细的称“细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没有黑线刻有文字的称“花口”。因版心上下的黑线,好似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所以又叫“象鼻” 鱼尾:书籍的版心位置一般都刻有鱼尾,鱼尾的作用有二:一是装饰,二是折叠。鱼尾在版心上方称为上鱼尾,在下方称为下鱼尾。鱼尾朝同一方向称顺鱼尾,否则称对鱼尾。从鱼尾上下到版框处称象鼻。也有将鱼尾本身称象鼻的。古书的版式清乾隆写本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轴装三、古籍版本鉴定方法:根据封面、牌记和序跋来识别:封面,明清两代出现。其上除书名外,往往刻有刊刻年代、年月、著者名号。如西湖志纂,封面题“乾隆乙亥(1755)刊刻进呈御览西湖

31、志纂,赐经堂藏版”。一看便知是乾隆朝代刊刻的御览善本。牌记,是刊刻在序目后或卷末,书末的刊刻者的名号。如周贺诗集,卷末刻有“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刊行”。由此可知,该书是南宋坊刻精本。序:刻印在正文之前的短文为序;刻印在正文之后的短文为跋。均为作者或与作者有关的师友、长辈、后学者所写。文末署有撰写序跋人的姓名、时间,可由此确定版刻时间,如春秋左传属事20卷,序、跋均写明“万历十三年撰”,说明是明万历年间刻本。 (二)根据批校、题跋、识语来识别:是学者或藏书家写在卷首、卷尾或书的扉页等空白处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对该书内容正误、版刻时代、收藏源流的考证。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吴彩鸾手写本刊谬

32、补缺切韵,背面末尾有明代学者宋濂的题记“右吴彩鸾所书刊谬补缺切韵,宋徽庙用泥金题签,而前后七印俱完,装潢之精亦出于宣和内臣,其为真迹无疑。”未有“宋氏景濂”白文方印。(三)根据藏章印记、书名虚衔来识别:藏章印记,是藏书家或读者盖在书的卷首、卷末或序目前的印章有盖自己姓名、别号的,也有盖室名或闲章的。 (四)根据古书避讳来识别:古书中往往对当代君主等尊者名字相同的字,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方法避开。一般是哪一朝的版刻,避哪一朝统治者的讳 (五)根据刻工姓名来识别。如经典释文,版心下刻有刻工孙勉、徐茂、徐松等人姓名,这些刻工都是南宋绍兴年间杭州人。由此可断定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地区刻本。 第四节 善本

33、的选用一、什么是善本:辞源口部善条“珍贵难得的古书刻本、写本”。此说欠妥。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读书宜求善本”条中云:“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总结起来,应概括为: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善本应具有三个特点:A、旧(就时间而言),宋元刻本,去古未远,讹误最少,即使有讹误,也是无心造成的,后人易于刊正。B、精(就内容而言),经后人精校精注,已经纠正讹误,补缺删衍的精校本、精注本。C、稀(就数量而言),数量稀少,孤本独传,世以为贵。二、怎样选用善本:选用善本

34、要注意遵循两个原则:一要辨证,二要求实。所谓辩证,即对“善本”的条件要一分为二,不能绝对化。思考题:我国雕版印刷约出现于何代?官刻本诞生于何时?宋以来历代刻本的书按刻印者来可分为哪三大类?监本、经厂本、殿本、藩府本由哪些机构负责刊印?什么叫百衲本、巾箱本、聚珍本?古书版面各部位的名称如何?什么叫“善本”?善本应具备哪几个特点?类书的性质、起源及类型在我们清理祖国古代文化、研究古代历史的工作中,经常会运用到古代的类书,从其中搜集有关的资料。因为它们总是把历史文献上的各种资料,分类汇辑在一起。因此,类书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类书辑录的资料,一般都不是单门、单类的专题性质的,而是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

35、会的一切知识的,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力玉海李桓序;“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启”。所以,十分接近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当然,现代百科全书的每一词目,总是编写成文,不是专门把有关的原材料辑录在一处;中国古代的类书的编辑方法则一般地与此相反。因此,构成了类书性质的特点兼“百科全书”与“资料汇编”两者而有之。也正因为这样,古类书可以作为了解古代知识全貌的一种工具。类书在古典目录学中的位置类书在我国古典目录学中所处的位置,即是类书的性质,同时也说明它们在古典目录学中的部位及其变革。我国的古籍,自晋、隋以来,按“四部分类经、史、子、集。每一部代表一大类。类书和丛书综赅四部,哪一类都容

36、纳不了,习惯上放在子部中。隋志置类书于子部.杂家末尾。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归皇览于史部类书独立成类类书在子部里独辟成为一类,是始于唐开元时毋煲编古今书录。古今书录已佚,但五代刘晌唐书经籍志是循古今书录辑成的。在唐书经籍志里,丙部子录有十七家,其第十五家为“类事家刀。类书于是脱出了杂家类而独自成为一类。这个变革的重要意义是:(1)认识到类书和杂家书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2)显示类书已更加增加,蔚为大观,既有必要且有可能独自成为一类。明焦虼国史经籍志类家的小叙说:“前史有杂家,无类书。近代纂述丛杂,乃为别出。要之,杂家出自一人,类书兼总诸籍,自不容溷也。芦大体上说出了这两项重要意义。 这个变革

37、的重要影响是:类书从此独占一类,不为附庸,已无异议。由新唐书艺文志以下,到清乾隆中的四库全书总目,到近现代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中国丛书综录子目分类目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等都是如此:隶之于子部而为独立之一类。只是类的名称异子唐书经籍志:新唐志称“类书类刀,宋史艺文志称“类事类,国史经籍志称“类家,中国丛书综录称“典故类,而以“类书力夷为属名;然绝大多数是照新唐志称“类书类,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和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等。类书由类升部南宋初年,莆田郑樵撰通志艺文略,他的分类法打破了四部法,以古今书籍分为十二大类: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六,天文类第七,五行类

38、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类第十二。于是类书类不为诸子类的隶属,而与诸子类相并,意味着类书类升级为部级。明正德时陆深撰江东藏书目,嘉靖中晁缥,孙楼各撰宝文堂书目和博雅堂藏书目录,万历中张萱撰内阁书目,清嘉庆时孙星衍撰孙氏祠堂书目等,都把类书和诸子并列,处于抗衡而非从属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虽仍旧贯而把类书类放在子部里,但它也明确类书实非四部的任何一部所可收容的。胡应麟主张独立一部,附于四大部之末。 这样做法,都是发现了类书的内容是包举四部的百科全书性质,因而觉得它们不应当隶属于四部中之一部。我国古代类书是“百科全书力和“资料汇编力的综合体。另外还要加上一条,就是它们的形式是区

39、分门类的。“类书”的名称,本是由此得来。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易系辞传区分门类是为了便于查检,便于按图素骥。后来发明了临事求检的更便捷的编排方式,就是采用“字典式的”依韵编录的方法。这种类书已消失了分类的形式,但是不因此而影响到它们的百科性质和资料汇辑的实质,并且依韵编录也是由便于查检的分类方式衍生的、发展的,所以这种没有分类形式的类书仍然是类书。类书的类别我们现在所说的类书,就是指这种兼具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的古籍。正宗的“类书”,也就是这种性质的古籍。类书的始祖皇览就是正宗的类书,也是标准的类书。其它门类的书籍也往往阑入,象姓氏书、政书,有时甚至是考证笔记,目录书都会列在类书类里。这些,

40、我们就不能认它们为是类书,至少有些不是正宗的类书。1935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卷30子部类书类的分类:类编之属一:通录 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类编之属二:专录 如子史精华韵编之属: 如韵府群玉、示乐大典字编之属: 如骈字类编专编之属:如姓解、职官分纪、帝王经世图谱、小学绀珠、稽瑞、格致镜原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编类书之部所收的类书既是很多,就越加有再详细分属的需要,因此,它按“十进分类法”,将类事之书,也分为十门;每门之下,复按书之多寡,内容、体例之同异,另分系属。兹将门目,属目并各举所收书例,列表如下:流弊有了类书,对于作文、注书,委实方便。但是学人从此不读原书、不究本源,流弊就无穷。四

41、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叙说:“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转辗稗贩,实学颇荒。利用类书的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在1957年5月15日制订了编著中国体育史的工作规划,着手辑集资料,先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经过资料发掘,了解到祖国自古以来体育运动就是丰富多采的。1957年1 1月出版的参考资料第一辑,内有我国古代足球资料汇辑,所有资料,是从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蹴鞠部录出。刘仙洲清华大学副校长编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1962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和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1963年6月科学出版社出版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字资料和绘图。他辑录中国机械工程史料汇编,更

42、曾广泛地利用过各种类书。李俨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前主任(1892-1963)编著中国古代数学史料中国科学史料丛书古代之部之一,1954年出版和十三、十四世纪中国的民间数学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都从唐、宋类书里辑录出来的。利用类书的例子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研究委员会认为:“阐明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优秀传统,端赖大家对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资料的汇集刊印一事,对继承与发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就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故他们在1961年商请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抽出一部分人才,有计划地从事我国古代音乐资料的整理工作。中国音乐研究所首先以将近一年的时间选择了在音乐方面有

43、一定参考价值、在各个历电时期又较有代表性的二十六种古类书的音乐类,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由中华书局影印,在1962年11月出版。它是将这些古类书中的音乐类,以及一些别的门类中与音乐有关的篇章,选择类书善本,以原书二叶(四面)合一页影印;每页上、下两栏,每栏为原书的一叶;共印成一千二百五十页,装一巨册。入选的二十六种古类书是:利用类书的例子北堂书钞 艺支类聚 初学记 臼氏六帖事类集 太平御览 事类赋 事物纪原集类 册府元龟 营 宋臼孔六帖 海录碎事 记纂渊海 新编古今事文类 聚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玉海 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明本大字应用碎金事物绀球* 山堂肆考 新锲燕台校正天下通行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三才图会 稗史汇编天中记渊鉴类函子史精华增补万宝全书新口万宝全书有些类书虽有一定代表性,但它所辑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