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博物馆之城”心得体会_第1页
打造“博物馆之城”心得体会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打造“博物馆之城”心得体会“博物馆之城”是近年来文化领域的热门词汇,北京、江苏南京、陕西西安等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都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全国各地对于文化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博物馆、文化馆和新型文化空间越来越多,展览活动的质量越来越高。今年,北京率先提出启动“科技馆之城”建设,并将其纳入“博物馆之城”建设整体规划。预计到2025年,实现打造百余个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示范项目、推动千余个场馆基地做优科技教育体验、动员10万余名科技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普服务的“百千万”目标。这样一幅“人文+科学”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令人期待。长期以来,在文理分科的教育环境下,科学与人文虽然看似“老死不相往来”,但文化中饱

2、含科学思想,科学也离不开人文表达。除了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普及,对科学精神的弘扬与科学文化的塑造也是科学普及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因此,如何统筹科学与人文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一,在传承中华文脉中弘扬科学精神。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科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一样,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2001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秉承了科学精神,并运用科学手段,取得辉煌成绩。因此,应不断支持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发展,夯实我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其次,以科学家精神塑造社会文化

3、底色。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不断面向社会,尤其是高校和中小学,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以此为窗口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自信和改革进取的勇气,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三,将科学普及融入文化与旅游发展。近年来,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科普短视频、AR体验等以科学为内核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深受青少年群体的欢迎。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主题公园等文化空间建立科普基地、科幻创作基地,引导以“科技馆之城”建设为载体,促进科技科普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第四,以人文内涵提升优质科普产品供给。优质的科普作品要兼顾人文属性和文化品位。目前,我国科普传播过程中人文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科普作品存在质量不高、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等问题。要鼓励科技与科普工作者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