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语文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

2、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

3、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

4、,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

5、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

6、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

8、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

9、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 “大河无水小河干”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 “治大国若烹小鲜”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A 3. D 4. 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

10、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 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

11、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

12、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

13、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4段。

14、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第3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

15、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

16、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17、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穷人树一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我已经脱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

18、的脸庞。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土里。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青草下面,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二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

19、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一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三1910年10月28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

20、中。托尔斯泰蹑手蹑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但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11月4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11月7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盟者、受惠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

21、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四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一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X光一样透视着社会和人间的奥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

22、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五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

23、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傍晚,我们离开了托尔斯泰庄园。夕阳西下,岗峦起伏,奥卡河碧波荡漾。我的心里涌动着那首淳朴的歌谣,那杂树丛生的墓地和那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在眼前挥之不去。(取材于徐贵祥穷人树,有删改)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部分中,先后用“难道,他就在这里”和“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表明自己由惊疑到不得不相信的心理过程。B. 第三部分中,写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只想让自己属于自己,而不想总是纠缠在人世间的各种责任中。C. 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

24、侧面突显出托尔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特点。D. 全文通过对作者在托尔斯泰庄园所见、所思、所感的叙写,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慕,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7.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家经历的结晶,例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都与托尔斯泰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此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遥在少年时曾经有一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这对他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平凡的世界折射了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B. 曹雪芹早年曾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他的生活陷入困顿。这段经历成为红楼梦的创作之源。C.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

25、,他经常跟当地渔民一起出海捕鱼,其间他积累了丰富经验,小说老人与海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D.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少年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湘西秀丽的风景、淳朴的风土人情深深印在他的心中,这些内容在他的边城中有所体现。8. 文中两次提到“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分别有什么作用? 9. 文章题为“穷人树”,请分析“穷人树”在文中的内涵。【答案】6. B 7. C 8. 第一次,用列队哨兵写(刻画)托尔斯泰墓地青草的整齐,表现托尔斯泰墓地的庄严肃穆、简单朴素,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第二次,用列队哨兵写(烘托)托尔斯泰墓地青草的刚劲,表现俄罗斯人尽可能保持名胜古迹生态

26、的理念,表达了对这种理念及坚守的敬重之情。 9. “穷人树”指的就是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聚集的那颗小树;“穷人树”是人们用手托举着为他送葬的起点;“穷人树”被当作托尔斯泰的代称,用以表现他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而不想总是纠缠在人世间的各种责任中”分析错误,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这些突出托尔斯泰的意义之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小说老人与海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27、错,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老人与海中的故事原型就是这件事。并非是海明威自己亲身经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在结构上可考虑从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等作用。本题可先用概述性的语言写出“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什么,然后结合着以上两种一般性的作用组织答案即可。

28、第一次,结合前文“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是在写青草的整齐,借以烘托墓地的庄严肃穆,有利于表达情感;第二次,结合前文“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此处也写青草如士兵一样列队,是写托尔斯泰墓前青草的刚劲,同时更表现了俄罗斯人“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的精神和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根据“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

29、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可知,“穷人树得名是因为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其下聚集”,“穷人树”指的就是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聚集的那颗小树;根据“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可知,“托尔斯泰逝世后,那棵穷人树是人们用手托举着为他送葬的起点”;根据“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得出“穷人树后来被当作托尔斯泰的代称,用以表现他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

30、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

31、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

32、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注】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公仲侈:韩国相国。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

33、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B.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等观点。C. 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D. 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34、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是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B. 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C. 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D. 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2)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14. 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

35、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功劳,文侯拿出一箱群臣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2)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我要以进攻宜阳为诱饵,来讨好武王。 14. 举乐羊和曾参的事例强调君王对臣子信任的重要性。与秦王订立盟约。甘茂久攻未胜,樗里疾和公孙衍进谗言,武王起疑心,甘茂让武王坚定信心,为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以及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产生了疑惑,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

36、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中,“也”“而”不能连用,“也”后宜断开,排除AD;“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中,“而”表转折,“王”是后句的主语,“而”前宜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多用于朋友之间”错误,应该是多用于臣子向君王行礼。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错误,甘茂并未推辞,只是要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后文也有“我以宜阳饵王”,可见攻打宜阳是甘茂主动想做的。故选A。【1

37、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反”,同“返”,返回;“功”,功劳;“箧”,箱子;(2)“羁旅”,寄居;“者”,表判断,的人;“饵”,名词作动词,引诱、讨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乐羊的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君王对臣子的信任。曾参杀人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也是通过这一例子欲打消秦王或因人言造成的怀疑不信任,取得其信任。“于是与之盟于息壤”,与秦王订立盟约,加深信任。根据第三段可知,“甘茂五个月未攻打下宜阳,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向武王进谗言,武王召回甘茂进行警告

38、,甘茂让武王坚定了信心,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这坚定了武王信心,让武王信任甘茂。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进攻三川,取周王而代之。”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长期以来,在宜阳积聚了两郡的人力和财物,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面临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功劳,文侯拿出一箱群臣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跪拜两次后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孙衍他们都是韩国的近亲,倚仗和韩国的关系来进行非

39、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岂不落个欺魏之名,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吗?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镇定自若地织着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的母亲仍然神态镇定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扔掉梭子翻墙跑了。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以及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产生了疑惑,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

40、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秦兵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侈结怨,如果宜阳攻不下,不能建立战功,您就会走投无路了。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功。樗里疾、公孙二人即使是攻击您,也无济于事,并且秦国民众就会对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深恶痛绝。”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大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就要听信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这时武王才又坚定信心,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

41、茂指挥作战。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不前进。秦国右将军的属官军尉说:“您如果不严明赏罚,论功行赏,以鼓舞士气,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我要以进攻宜阳为诱饵,来讨好武王。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侈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添补公家的偿金。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周密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

42、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注】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朝等友人的。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B. “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生机盎然。C. “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D. “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16. 这首词蕴含

43、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 C 16. 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写词人想趁着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错误,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向西斜去,写出了作者因光阴消逝与友人仍悬于两地而不能相见的感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写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受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用燕子无处栖息来渲染,形象而凝重。此情此景,使作者想起

44、了朋友。“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转而写对友人的思念。“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又回到自己,感慨光阴易逝。光阴,也只用三个字轻点,有年华流逝之感。“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这一问,来得突兀,“

45、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与友人共勉;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根本目的是“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_”,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

46、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3)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_,_”,如此重物轻人,绝非一代英主所当为。(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统治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答案】 . 举先王之政 . 兴利除弊 .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度 . 非秦者去 . 为客者逐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弊”“惧”“溢”“驱”“哀”“鉴”。三、语言文字运用及整本书阅读(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着董

47、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想要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_地走着,他随意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又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充满了乐趣。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

48、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故乡,那是我_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仍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_。( ),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18. 请依次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因为故乡是不可复制的B. 故乡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C. 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但是童年是不可复制的D. 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最少答出两种

49、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漫无目的 取之不尽 触手可及 19. D 20.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比作血;运用偏正短语的结构,将炊烟、草房子、河流等乡村景物作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时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典型的乡村景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说一个男孩在田野里悠闲地走着,结合“随意”及后面内容可知他没有目标,可想到“漫无目的”。漫无目的:形容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目标。第二空,结合“宝库”可知,此处指故乡提供无尽的写作素材,可以想到“取之不尽”。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第三空,此处说乡村故事鲜活,仿

50、佛就在眼前,能够得着。可以想到“触手可及”。触手可及:形容距离极近,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文说到童年和童年的故乡,句首以“童年”开头衔接更好,排除BC;由上文“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故乡,那是创作宝库”和后文“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可知,后文“成为血液和命脉”的“情怀和精神”应该是“故乡”给予的,而不是“童年”,排除A。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的能力。从修辞看,“夕阳如血”运用比喻修辞,将“夕阳”比作“血”,写出傍晚时分,西斜的太阳的颜色,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黄昏时

51、分太阳西下时的状态。“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全部是是偏正式短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选取村庄的典型景物,描绘出一幅夕阳下的村庄优美的图画,抒发了对村庄的热爱之情。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乡村事物具体可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描绘出一幅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典型乡村画面。(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21. 下列对大卫科波菲尔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B. 这部小说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C. 小说的魅力,不只在于跌宕起伏的情

52、节,也在于它有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D. 小说环境描写很见功力,尤其是亚摩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和把握名著相关内容和情节的能力。B.“法国”错。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故选B。22. 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53、【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将几个句子压缩成一个长单句,关键是要保持压缩后的句子只有一套主谓成分,原句子的其他部分要变成长单句的枝叶(定语、状语、补语)部分。比如本句,把“林庚成了北大名师”变成时间状语;“令人耳目一新”变成“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的定语;让“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变成“精神思想营养”的定语。然后进行组合即可。四、写作(60分)23. 李世民圣教序中有名言:“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使晶莹淳美)其花;莲出绿波,飞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