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_第1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_第2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_第3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_第4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这里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朋友。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稳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重点: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 2、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笔算和验算 教学内容 一、基此题练习 1、做

2、P5(1)。口算题。 直接写得数。(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快) 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P5(2)前两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3、做P5(3) 先算一算,填一填,再比一比。 提问:哪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多? 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先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 4、做P5(4) 注意指导学生观测场景图,图中的隐含条件是每2个小朋友用一张课桌。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5、做P5(5) 提问: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三辆车的座位? 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课堂作业:P5(2)剩下两题。 四、课后作业(黑

3、板上)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4=777=933=663= 2、48位学生去看电影,有4排座位,每排应当做多少人? 五、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对比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由于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

4、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摸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5、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确切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

6、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测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相互讨论一下。学生回复:有大量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 2、教师陈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测、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7、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测探讨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愉快。这也表达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

8、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相互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

9、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探讨。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页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一致,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把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三、稳定发展 稳定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稳定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

10、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相互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表达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对比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摸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1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好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逐个出示图形) 全体学生齐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1: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1: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摸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乐意来说一说。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

12、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细心观测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课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 (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课件:钟面)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出示课件:红领巾)红领巾的角呢?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课件: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观测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测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13、,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 板书:顶点 边(直直的线) (尖)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把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把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摸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单独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3=72(元)722=144(元) (2)2432 =(?)2 =(?)(元) 三、拓展应用 1、1547125861024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012346789() 4、156836912 32+173(15+35)6 5187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