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_第1页
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_第2页
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_第3页
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_第4页
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水品格胸怀秋水品格胸怀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论语别裁》)“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秋水品格胸怀一、庄子简介二、《秋水》赏析三、拓展阅读秋水品格胸怀一、庄子简介一、庄子简介(一)生平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庄子简介(一)生平“子者,蒙人也,名周一、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河南商丘县东北,一说安徽蒙城县)。做过蒙地漆园小吏。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一)生平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与梁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庄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秋水》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惠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庄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

齐物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物我等都是相对的。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三)思想2、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

“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嘘以湿润、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一、庄子简介(三)思想2、深刻揭露“窃国者为一、庄子简介(三)思想3、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

一、庄子简介(三)思想3、庄子崇尚一种“天人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汉书·艺文志》载有52篇,今本《庄子》存33篇。

《庄子》又叫《南华经》。今本《庄子》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生和后来的道家学者所作。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汉书·艺文志》载有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庄子》一书,风格独一、庄子简介1、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2、《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瑰丽多姿的风格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又一源头。(五)影响一、庄子简介1、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二、《秋水》赏析

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河伯二、《秋水》赏析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天的山洪按季节到来,千百条河流都涌向黄河,河水漫涨得特别大,两岸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沾沾自喜起来,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二、《秋水》赏析(一)文本赏析第一部分第1层:河伯因百川灌河而欣然自喜。(由景生情)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一)文本赏析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一)文本赏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天的山洪按季节到来,千百条河流都涌向黄河,河水漫涨得特别大,两岸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沾沾自喜起来,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二、《秋水》赏析第一部分第1层:河伯因百川灌河而欣然自喜。(由景生情)(一)文本赏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第一部分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北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一)文本赏析第2层:河伯见北海的浩淼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情随景变)第一部分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文本赏析浩淼无际的大海(一)文本赏析浩淼无际的大海第一部分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北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一)文本赏析第2层:河伯见北海的浩淼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情随景变)第一部分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第一部分写河伯由自满转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第2层:河伯见北海的浩淼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情随景变)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我曾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的人,起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目睹了您的无边无际,(如果)我不来到您的这里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那些得大道的人所耻笑。”

(一)文本赏析第一部分写河伯由自满转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第2层:河伯见北海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海神说:“井底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居住环境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什么冰冻,是因为它在季节的变化认识上受到了局限;见识浅陋的人,不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受所受教育的束缚。(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老子《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海神说:“井底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居住环境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什么冰冻,是因为它在季节的变化认识上受到了局限;见识浅陋的人,不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受所受教育的束缚。(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观看到大海,才认识到自己的浅陋,你将成为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的人了。(一)文本赏析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1层:从三个角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

“大理”之一——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写海水之小,先写其大,再转写海水之小。)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入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大海却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处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海水却一直不会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月月都不会改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一)文本赏析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大理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

“大理”之一——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写海水之小,先写其大,再转写海水之小。)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量,无法对它测量。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那是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棵小树存在于大山之中。正存有见闻太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大理”之一——北海在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万物相较犹如马体之一毫末。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估算起来,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于此);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人们称呼物类的数目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类;九州大地到处都有人,凡是粮食生长的地方,凡通车船的地方都有人,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文本赏析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万物相较犹如马体之一毫末。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的末端和整个马体相比吗?(一)文本赏析天地——四海——中国(中原地区)万物——人类——个人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4层:照应首段,收节全文。认为伯夷辞让王位,孔子游说

天下都是“自多”,并对其进行嘲讽。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五帝所相传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劳的天下,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博取声名,孔子以谈论天下事而被认为博学,这是他们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水多一样吗?”(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4层:照应首段,收节全文。认为(一)文本赏析

小结:本文通过河伯与海若之间的对话,形象阐述了小大之辨及其不确定性,得出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指出了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

(一)文本赏析小结:(二)艺术分析1、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庄子·寓言》

寓言即寄寓的言论,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虚构的情节或荒诞的故事来提示一个严肃而深刻的道理。(二)艺术分析1、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本文虚(二)艺术分析2、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22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二)艺术分析2、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二)艺术分析2、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河水和海景描写的作用: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二)艺术分析2、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河水和海景描(二)艺术分析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二)艺术分析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二)艺术分析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二)艺术分析三、拓展阅读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三、拓展阅读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三、拓展阅读

当河伯破除了自以为是的第一重成见,但随即又陷入小不如大的新成见时,北海若从“量”“时”“分”“始终”四个方面,说明小与大各有不可穷尽的复杂性,其间并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和固定不变的分野,而是相对的,变动不居的和不断转化的,从而进一步破除了河伯将小大之别绝对化的成见。通过河伯与北北海若的两段问答,形象地阐述了小大之辨及其不确定性,得出人类认知与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的认识论判断,进而引申出对得失、生死泰然处之的旷达超迈生存哲学。三、拓展阅读当河伯破除了自以为是的第一重成见,但随即推荐书目:《庄子浅注》(修订本)曹础基著中华书局2006年6月版作业:〔思考与练习〕第二题。推荐书目:秋水品格胸怀秋水品格胸怀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论语别裁》)“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秋水品格胸怀一、庄子简介二、《秋水》赏析三、拓展阅读秋水品格胸怀一、庄子简介一、庄子简介(一)生平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庄子简介(一)生平“子者,蒙人也,名周一、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河南商丘县东北,一说安徽蒙城县)。做过蒙地漆园小吏。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一)生平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与梁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庄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秋水》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惠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二)性格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一、庄子简介蔑视权贵淡泊名利(二)性格庄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

齐物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物我等都是相对的。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三)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一、庄子简介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一、庄子简介(三)思想2、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

“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嘘以湿润、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一、庄子简介(三)思想2、深刻揭露“窃国者为一、庄子简介(三)思想3、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

一、庄子简介(三)思想3、庄子崇尚一种“天人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汉书·艺文志》载有52篇,今本《庄子》存33篇。

《庄子》又叫《南华经》。今本《庄子》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生和后来的道家学者所作。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汉书·艺文志》载有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一、庄子简介(四)创作及艺术特色《庄子》一书,风格独一、庄子简介1、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2、《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瑰丽多姿的风格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又一源头。(五)影响一、庄子简介1、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二、《秋水》赏析

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河伯二、《秋水》赏析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天的山洪按季节到来,千百条河流都涌向黄河,河水漫涨得特别大,两岸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沾沾自喜起来,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二、《秋水》赏析(一)文本赏析第一部分第1层:河伯因百川灌河而欣然自喜。(由景生情)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一)文本赏析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一)文本赏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天的山洪按季节到来,千百条河流都涌向黄河,河水漫涨得特别大,两岸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沾沾自喜起来,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二、《秋水》赏析第一部分第1层:河伯因百川灌河而欣然自喜。(由景生情)(一)文本赏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第一部分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北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一)文本赏析第2层:河伯见北海的浩淼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情随景变)第一部分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文本赏析浩淼无际的大海(一)文本赏析浩淼无际的大海第一部分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北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一)文本赏析第2层:河伯见北海的浩淼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情随景变)第一部分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第一部分写河伯由自满转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第2层:河伯见北海的浩淼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情随景变)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我曾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的人,起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目睹了您的无边无际,(如果)我不来到您的这里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那些得大道的人所耻笑。”

(一)文本赏析第一部分写河伯由自满转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第2层:河伯见北海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海神说:“井底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居住环境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什么冰冻,是因为它在季节的变化认识上受到了局限;见识浅陋的人,不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受所受教育的束缚。(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老子《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海神说:“井底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居住环境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什么冰冻,是因为它在季节的变化认识上受到了局限;见识浅陋的人,不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受所受教育的束缚。(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二、《秋水》赏析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1层:从三个角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观看到大海,才认识到自己的浅陋,你将成为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的人了。(一)文本赏析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1层:从三个角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

“大理”之一——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写海水之小,先写其大,再转写海水之小。)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入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大海却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处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海水却一直不会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月月都不会改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一)文本赏析二、《秋水》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大理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

“大理”之一——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写海水之小,先写其大,再转写海水之小。)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量,无法对它测量。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那是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棵小树存在于大山之中。正存有见闻太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2层:“大理”之一——北海在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万物相较犹如马体之一毫末。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估算起来,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于此);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人们称呼物类的数目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类;九州大地到处都有人,凡是粮食生长的地方,凡通车船的地方都有人,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文本赏析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万物相较犹如马体之一毫末。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的末端和整个马体相比吗?(一)文本赏析天地——四海——中国(中原地区)万物——人类——个人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3层:“大理”之一——个人与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第4层:照应首段,收节全文。认为伯夷辞让王位,孔子游说

天下都是“自多”,并对其进行嘲讽。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五帝所相传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劳的天下,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博取声名,孔子以谈论天下事而被认为博学,这是他们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水多一样吗?”(一)文本赏析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