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声声入诗篇_第1页
棒槌声声入诗篇_第2页
棒槌声声入诗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棒槌声声入诗篇沈锡盛

我的家乡在鉴湖岸边,那里江河纵横,鱼虾鲜美。因而人们有不少捕鱼捉虾的独特才干。其中一种叫“敲棒槌头鱼〞的捕鱼法,方法十分奇妙独特。它不但起源年代长久,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而且富有诗意,令众多唐宋文人争相吟诵呢!

捕鱼人先准备一只虾罾(我们家乡又叫虾箐)。这虾罾底呈长方形,长约一米八,宽一米二左右,高约一米五,用丝线编织而成。底部及三面都是丝网,下面网眼密,上面略疏。正面空着,便于鱼虾进去。然后,将两根长约三米、大拇指粗细的竹枝用火烤一下,弯成弓形,并在两根竹枝的中间交错处用细麻绳缚住,做成一个虾罾架子;把那张编织成长方形的网绷在竹架上,使其形成蚊帐状;再用一根劈成人字形的细竹棒固定在网口的绳子上,竹棒上部与竹架缚在一起,使网口拉平而不会往下垂。

捕鱼人划一条小木船,再找一个助手(一般为捕鱼人的子女)。他坐在船尾,把虾罾紧挨河岸放到水里。坐在船舱前部的助手,面向着他,拿出一根一尺来长、小孩手臂粗细的木棒,右手倒握住木棒的前端,把木棒后半部放在船舱边用力上下连续敲击,便会发出“卟卟卟〞连续不断的敲击声;同时用左手划动木桨,使船首向岸边缓缓靠拢。那些在水下游弋的鱼儿,受到木棒敲击声的袭扰和震动,急忙向前逃逸。这时,捕鱼人用船桨把鱼赶往虾罾内,然后把这虾罾缓缓拉出水面,便看到网兜里有大量活蹦乱跳的小鱼儿。于是,捕鱼人把虾罾一侧倾,这些小鱼便纷纷落进了船舱。

接着,再向前划一段路,重复上面的动作。一般在踏道边捕得最多,由于人们洗菜、淘米时常会落下些米粒或蔬菜等碎屑,这些小鱼便都在那里觅食,捕鱼人抓住这机遇去那里捕获,往往收获颇丰。

这种用棒槌(其实是一根形似棒槌的木棒)敲击的捕鱼方法,我们家乡都叫“抲棒槌头鱼〞。因此,这鱼便叫“棒槌头鱼〞了。这鱼大都是小鱼,如螃皮鱼、玉鳝丁,很少有大一点的鱼。不过,这鱼虽小,与豆腐或咸菜一起烧,真的是透透鮮,而且鱼小,刺也较嫩,一烧就酥,不会鲠喉,比那些大鱼还好吃,加上价钱低廉,故而很受大家欢迎。又因这用棒槌敲击的方法辅助捕鱼,因此,听到棒槌声就知道有鱼买了,没等捕鱼的叫卖,人们便都纷纷出来买鱼。

据传,这种用敲棒槌捕鱼的方法,在古代很受文人的青睐。

我们家乡正处在“浙东唐诗之路〞,是历代文人骚客在游历山阴道、泛舟鉴湖等时的必经之处,亦是他们欣赏游玩、吟诗作文的佳地。因此,他们见到乡人用棒槌捕鱼,很感兴趣。在文人眼中耳中,这阵阵的棒槌声,恰似音乐、似吟唱,极富诗意。故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送殷淑三首》中有“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的诗句,北宋柳永也有“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之词句。而这“鸣榔〞便是“敲棒槌〞之意。可见,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文人们一定见过这种敲棒槌捕鱼的场景!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很富诗意的“敲棒槌捕鱼〞我们再也无缘相见,大量年轻人生怕连听也没听到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