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横跨3年6个学期的教学,课时量巨大,共309课时。任课教师多,大纲中的课时及内容安排,仅供任课教师参考使用,具体操作应根据每学期的具体安排酌情变动。第一编先秦文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先秦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先秦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三、教学时数39课时四、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观看有关音像资料。五、教学内容教学要点:1.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2.文学史内容3.文学史学习方法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绪论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先秦文学概论2.先秦文学的特点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先秦神话及先秦文学创作概论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原始歌谣的起源及其特点

2.上古神话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上古神话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诗经》的名称、收集、编订与传授

2.《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3.《诗经》的内容

4.《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参考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诗经》的采集、整编、分类与传授第二节:《王风·君子于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第三节:《豳风·东山》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第四节:《豳风·七月》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第五节:《大雅·生民》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第六节:《诗经》其他作品简介第七节:《诗经》艺术特征及地位与影响阅读篇目:《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豳风·七月》《小雅·采薇》、《大雅·生民》背诵作品:《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卫风·氓》、《小雅·采薇》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先秦散文兴盛的时代成因

2.春秋笔法与“春秋三传”

3.《左传》的艺术成就

4.《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参考教学时数:1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先秦历史散文概述第二节:《左传》第三节:《战国策》第四节:《尚书》、《国语》及其他叙事散文第五节: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阅读篇目:《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苏秦始将横》背诵作品:《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时期

2.《论语》的艺术特点

3.《孟子》的艺术特点

4.《庄子》的文学成就参考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孔子其人与《论语》简介墨子其人与《墨子》简介第二节:《孟子》第三节:《孟子》仁政思想与艺术特征与老子其人其书第四节:《庄子》第五节:《荀子》第六节:《韩非子》阅读篇目:《论语·学而篇》、《孟子·不动心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背诵作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楚辞》的文体概念

2.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篇目

3.《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九歌》、《九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5.屈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参考教学时数:1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屈原与楚辞第二节:《离骚》篇名涵义与创作年代第三节:《离骚》文本解析第四节:《九章》文本解析第五节:《天问》、《九歌》文本解析第六节:宋玉等其它楚辞作家阅读篇目:《离骚》、《九章·哀郢》、《天问》、《九歌》背诵作品:《离骚》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二编秦汉文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秦汉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秦汉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三、教学时数20课时四、教学方式1.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2.开展课堂讨论。3.观看有关音像资料。五、教学内容教学要点:1.秦汉文学概论2.汉代文学主要成就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汉文学概论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赋的起源及其特点

2.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3.汉赋四大家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汉赋流变与枚乘《七发》阅读篇目:《鵩鸟赋》、《七发》、《西京赋》讲授篇目:

《七发·观涛》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司马迁的生平、思想

2.《史记》体例

3.《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4.《汉书》与《史记》比较参考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史记》成书与体例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的思想;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体例;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第二节:《史记》的思想价值第三节:《史记》作品解析第四节:《史记》的艺术成就第五节:《史记》的历史地位与研究现状阅读篇目:《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留侯世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刺客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讲授篇目:

《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苏武传》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汉乐府的名称及其分类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其意义参考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汉其他史传作品及汉乐府第二节:汉乐府作品解析第三节:汉乐府作品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阅读篇目:《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孤儿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背诵作品:《孤儿行》、《饮马长城窟行》讲授篇目:《东门行》、《陌上桑》、《十五从军行》、《孔雀东南飞》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五章

汉代五言诗

教学要点:

1.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参考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及《古诗十九首》

第二节:五言诗作家作品解析

阅读篇目:

《古诗十九首》、《四愁诗》

背诵作品:

《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讲授篇目:

《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西汉时期主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2.王充《论衡》的思想价值及其意义

3.汉末清议之文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汉代政论文阅读篇目: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本课程是对元明清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元明清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19课时(本课时数为参考教学课时数,具体实施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而做适当调整。含自学1课时)1.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2.开展课堂讨论。3.观看有关音像资料。第一章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教学要点: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2.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思想3.曹操诗歌的文学成就4.曹丕诗歌特点5.曹植的文学成就6.建安七子与蔡琰7.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8.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9.嵇康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参考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节三曹与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第三节正始文学阮籍《咏怀诗》;嵇康诗歌及《与山巨源绝交书》;魏晋风度;正始玄学思潮对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的影响;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嵇康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阅读篇目:《短歌行·对酒当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白马篇·白马饰金羁》、《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赠白马王彪》、《美女篇·美女妖且闲》、《洛神赋》、《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登楼赋》、《悲愤诗·汉季失权柄》、《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考核要求:识记、领会、分析、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二章两晋诗坛教学要点:1.两晋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太康文学的基本特征3.左思的文学成就4.东晋玄言诗的产生参考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两晋的社会、政治、思想状貌;两晋文学的创作倾向;太康文学及其代表人物陆机、潘岳;左思的文学成就;刘琨简介;郭璞及其《游仙诗》;东晋玄言诗的产生及其特点阅读篇目:《悼亡诗》、《咏史·郁郁涧底松》、《扶风歌》、《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考核要求:识记、领会、分析并论述第三章陶渊明教学要点:1.陶渊明一生的分期2.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4.陶渊明的影响参考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陶渊明一生的分期;陶渊明任真自然的思想性格第二节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咏怀、咏史诗的内容及其特点;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思想上对后世的影响;艺术上对后世的影响阅读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考核要求:识记、领会、分析、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教学要点:1.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2.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自学)3.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自学)参考教学时数:2课时(课堂教学1课时,自学1课时)教学内容: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影响;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影响;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阅读篇目:《子夜歌》、《西洲曲》、《华山畿》、《那呵滩》、《石城乐》、《地驱歌乐辞》、《陇头歌辞》、《敕勒歌》、《木兰诗》、《李波小妹歌》考核要求:识记、领会、分析、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教学要点:1.南朝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谢灵运与山水诗3.鲍照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4.永明体的基本特征5.谢朓诗的艺术成就6.宫体诗的特点参考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诗风山水诗的产生;谢灵运生平简介;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第二节诗风转变与鲍照诗歌艺术诗风转变;鲍照生平简介;鲍照作品的思想内容;鲍照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阅读篇目:《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代出自蓟北门行》考核要求:识记、领会、分析、综合分析并论述参考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曹操的诏令、曹丕与曹植的书札、王粲等人的辞赋;骈文的基本特征;南朝骈文、辞赋与散文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阅读篇目:《哀江南赋序》、《洛神赋》、《别赋》、《与宋元思书》、《水经注·三峡》考核要求:识记、领会、分析、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教学要点:1.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2.《搜神记》的思想艺术特点3.《世说新语》的思想艺术特点参考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古代小说的源头;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代表作品;《搜神记》的思想艺术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产生的原因;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作品;《世说新语》的思想艺术特点;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影响阅读篇目:《韩凭妻》、《阳羡书生》、《世说新语》(四则)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八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教学要点: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参考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永明体与沈约、谢朓诗歌艺术永明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沈约生平及诗歌;谢朓生平简介;谢朓诗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阴铿、何逊等南朝作家;其他作家及其作品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与宫体诗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梁陈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阅读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相送》、《晚出新亭》、《五洲夜发》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九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教学要点:1.北朝文化与文学2.南北文学的初步交融3.庾信的文学创作参考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北朝的社会、政治与文学概况;北地三才第三节庾信与南北文学的初步交融;庾信由南入北的经历及其创作的前后分期;庾信诗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庾信诗赋初步融合南北文学的意义;王褒简介阅读篇目:《拟咏怀》(三首)、《晚秋》《寄王琳》、《渡河北》考核要求:识记、领会、分析、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四编唐代文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唐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唐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画△符号者为背诵篇目)。三、教学时数63课时四、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观看有关音像资料。五、教学内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的分期(四分法)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1节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第2节唐代文学的分期阅读篇目:(无)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二章初唐文学教学要点:1.上官体的特点与贡献2.初唐四杰的代表作品分析3.陈子昂的文学思想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参考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第1节隋及初唐文学概述第2节上官仪与王绩的诗歌第3节沈佺期与宋之问的诗歌(一)第4节沈佺期与宋之问的诗歌(二)第5节初唐四杰概述第6节初唐四杰的作品赏析(一)第7节初唐四杰的作品赏析(二)第8节陈子昂的生平第9节陈子昂的家世特征及其文学思想第10节陈子昂《感遇》组诗的特点第11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第12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阅读篇目:陈子昂《感遇·其二》《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盛唐气象的内涵2.王维诗歌的禅趣3.高适、岑参代表作品分析4.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5.杜甫代表作品分析6.杜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参考教学时数:29学时教学内容:第1节盛唐诗坛概述第2节孟浩然的诗歌第3节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及其生平第4节王维的佛禅与政治第5节王维诗歌的禅趣第6节王维与孟浩然的异同第7节盛唐边塞诗概述第8节高适的《燕歌行》赏析第9节岑参的边塞诗第10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第11节盛唐其他边塞诗人(王昌龄)第12节盛唐其他边塞诗人(李颀)第13节李白的生平(从出生到42岁)第14节李白的生平(从42岁到去世)第15节李白的思想及性格分析第16节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第17节李白诗歌中的“仙”第18节李白的人物诗赏析第19节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第20节杜甫的生平(早年)第21节杜甫的生平(中晚年)第22节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杜甫第23节杜甫《月夜》、《梦李白》等诗赏析第24节杜甫《兵车行》、《前出塞之六》赏析第25节杜甫《春望》、“三吏”、“三别”赏析第26节杜甫《蜀相》、《春夜喜雨》赏析第27节杜甫《登高》、《秋兴八首》赏析第28节杜甫诗歌的总体评价第29节大历诗坛概述阅读篇目: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使至塞上》《终南山》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蜀道难》杜甫《月夜》《梦李白二首》《春夜喜雨》《兵车行》《蜀相》《秋兴八首》《登高》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1.白居易的文学理论2.中唐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3.韩孟诗派的文学特征4.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参考教学时数:15学时教学内容:第1节柳宗元的诗歌第2节刘禹锡的诗歌第3节元白与新乐府运动第4节白居易的文学理论第5节白居易的讽喻诗第6节白居易的感伤诗第7节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第8节韩孟诗派概述第9节韩孟诗派的文学特征第10节李贺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第11节李贺的诗风第12节中唐古文运动概述第13节韩柳散文的概况第14节韩愈散文赏析第15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阅读篇目:柳宗元《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始得西山宴游记》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石头城》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1.晚唐文学的历史背景2.杜牧的咏史诗3.儒、道、佛对李商隐的影响4.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参考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1节晚唐文学概述第2节杜牧的诗歌第3节李商隐的生平与思想第4节李商隐的政治诗第5节李商隐的无题诗阅读篇目:杜牧《赤壁》《乌江亭》《山行》《江南春》《泊秦淮》李商隐《乐游原》《安定城楼》《贾生》《隋宫》《马嵬》《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五编宋代文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宋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宋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画△符号者为背诵篇目)。三、教学时数46课时四、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观看有关音像资料。五、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点:词的起源,词学常识。中唐文人词,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他南唐词人。宋初词概说。参考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诗词的不同审美,词学常识,词的起源第二节:中唐文人词,花间词,温庭筠其人、词作及地位第三节:韦庄词的艺术特色,冯延巳词及地位第四节:李煜其人,前后期词,伶工之词与士大夫之词第五节:李煜词的评价及艺术特色,宋代文人的生存环境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阅读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谒金门》(风乍起)《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望江南》(春花秋月何时了)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一章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教学要点:宋初词概说。张先词,范仲淹词,王安石词。晏殊词的艺术风貌。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与贡献。柳永词对宋词发展的开拓贡献。参考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宋初词观及创作,张先词第二节:范仲淹词对词境的开拓,王安石词,晏殊的生平及《珠玉词》的特色第三节:宰相身份,艺术风貌,作品赏析第四节:欧阳修的生平、词观与词集,生活的两面性与文体分工观念,作品赏析第五节:欧阳修对词的贡献,柳永的生平与重重矛盾,题材内容的新变,《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第六节:《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第七节:柳永词选讲,柳词思想内容,柳永对宋词发展的开拓贡献阅读篇目:《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 《桂枝香·登临送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二章晏几道词教学要点:柳永对后代词人创作的影响。晏几道生平与性情。晏几道词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模式。参考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柳永对后代词人创作的影响晏几道的生平,小山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二节:家庭、经历、性情,小山词写梦模式,悲凉心理第三节:小山词创作模式,作品赏析阅读篇目:《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三章北宋前期诗文教学要点:1、宋初三体的概念。2、欧阳修与王安石的诗文成就与代表作品。3、理清北宋诗坛各体的时间先后关系。4、结合宋诗文坛与政坛予以理解掌握北宋诗风革新运动。参考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宋初诗歌第二节:欧阳修的散文第三节:欧阳修、梅尧臣的诗歌第四节:苏舜钦、王安石的诗歌阅读篇目:《畲田词》(其三)《村行》《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戏答元珍》《淮中晚泊犊头》《明妃曲》(其一)《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醉翁亭记》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四章苏轼教学要点:1、苏轼文学创作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3、理解苏轼的文学创作与人生经历的关系。4、知人论世,理清时代、个人与文学三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其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成就。参考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苏轼的生平经历第二节:苏轼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分期第三节:苏轼的诗(一)第四节:苏轼的诗(二)第五节:苏轼的词(一)第六节:苏轼的词(二)第七节:苏轼的文(一)第八节:苏轼的文(二)及苏轼对后世的影响阅读篇目:《赤壁赋》《后赤壁赋》《超然台记》《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和子由渑池怀旧》《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蝶恋花》(褪残红青杏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江城子》(老夫卿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教学要点:1、对黄庭坚诗歌成就及江西诗派形成过程的学习。2、对江西诗派诗歌理论的理解。3、苏黄诗风的异同比较。4、了解宋代诗人“以学问为诗”的风尚。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第二节:江西诗派及陈师道、陈与义的诗歌阅读篇目:《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寄黄几复》《题落星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九日寄秦觏》《示三子》《登岳阳楼二首》《三衢道中》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教学要点:1、北宋中后期词坛的特点。2、周邦彦词作的艺术特色。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色。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秦观与贺铸的词第二节:周邦彦的词阅读篇目:《满庭芳》(山抹微云)《望海潮》(梅英疏淡)《八六子》(倚危亭) 《鹊桥仙》(纤云弄巧)《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满庭芳》(风老莺雏)《兰陵王·柳》《六丑·蔷薇谢后作》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教学要点:1、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演变的理解。2、李清照《词论》的分析。3、爱国词人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李清照第二节:朱敦儒及南渡初期词人阅读篇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声声慢》(寻寻觅觅) 《永遇乐》(落日熔金)《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教学要点:1、中兴四大诗人。2、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对陆游与南宋诗坛关系的考察。4、杨万里、范成大诗歌的艺术成就。参考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陆游(一)第二节:陆游(二)第三节:陆游(三)第四节:杨万里与范成大阅读篇目:《游山西村》《书愤》《剑门道中遇微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沈园二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小池》《戏笔》《夜宿东渚放歌》《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六、七)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九章辛弃疾及辛派词人教学要点:1、辛弃疾词风的多样性。2、对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地位的学习。3、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分析比较。参考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经历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第四节:苏辛比较及辛派词人阅读篇目:《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南乡子》(何处望神州)《双双燕》(过春社了)《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满江红》(金甲雕戈)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教学要点:1、姜夔词艺术成就及其清空词风的理解。2、吴文英词的艺术成就及代表作。3、宋末词坛的艺术成就。4、结合具体作品予以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词作个性。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第二节:张炎等宋末词人阅读篇目:《扬州慢》(淮左名都)《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齐天乐》(三千年事残鸦外)《过零丁洋》《扬子江》《解连环·孤雁》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十一章南宋的文与南宋后期诗歌教学要点:1、南宋重要散文作家及代表性著作。2、江湖诗派。3、永嘉四灵。4、《论诗三十首》。参考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南宋的散文和四六第二节: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第三节:元好问、金代诗歌与宋代文学总结阅读篇目:《薛氏瓜庐》《乡村四月》《戊辰即事》《国殇行》《论诗》(其十一、二十九)《岐阳》(其二)《外家南寺》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六编元代文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元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元明清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三、教学时数35课时四、教学方式1.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2.开展课堂讨论。3.观看有关音像资料。五、教学内容教学要点:1.元代社会状况对文学的影响2.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3.元代文学审美情趣的转变参考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明清文学总特征第二节:元代文学的分期第三节:元代社会特点与文学第四节:中国戏曲形成过程第五节:元杂剧繁荣原因、体制的基本特点城市经济的繁荣,演出的商业化观众的喜爱书会才人的才智礼乐文化的松动第六节: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分期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窦娥冤》的悲剧内涵2.《救风尘》等喜剧创作3.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特征参考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思想;《窦娥冤》分析第二节:《窦娥冤》分析第三节:其他公案剧第四节:爱情风月剧第五节:其他爱情风月剧第六节:其他爱情风月剧、历史剧第七节:关汉卿剧作的艺术特色阅读篇目:《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救风尘》《谢天香》《拜月亭》《单刀会》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西厢记》主题的创新2.《西厢记》的戏剧冲突3.张生、崔莺莺、红娘形象分析4.《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参考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王实甫的生平、剧作简介第二节:《西厢记》的主题第三节:第四节:《西厢记》人物形象第五节:《西厢记》艺术特色人物塑造艺术结构巧妙喜剧效果阅读篇目:《破窑记》《丽春堂》《西厢记》背诵作品:《西厢记》长亭送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分析2.《梧桐雨》的主题3.《汉宫秋》中王昭君形象分析4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参考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白朴及其作品第二节:《梧桐雨》分析第三节:马致远及其作品第四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第五节:《伍员吹箫》等复仇剧第六节:《柳毅传书》等其他剧作阅读篇目:《墙头马上》《梧桐雨》《黄粱梦》《汉宫秋》《赵氏孤儿》《伍员吹箫》《张生煮海》《秋胡戏妻》《李逵负荆》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杂剧中心的南移与衰落2.郑光祖《倩女离魂》3.乔吉《两世姻缘》4.秦简夫《东堂老》参考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后期杂剧的衰微、郑光祖简介中心南移恢复科考思想内容回归传统体制上的缺陷第二节:乔吉等作品,《倩女离魂》分析第三节:宫天挺等作品《范张鸡黍》、《七里滩》分析第四节:秦简夫的剧作《东堂老》、《赵礼让肥》、《陶母剪发》分析阅读篇目: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南戏的体制与早期南戏作品《琵琶记》的悲剧意蕴《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参考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南戏概述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的体制第二节:《琵琶记》分析赵五娘形象蔡伯喈形象第三节“荆刘拜杀”阅读篇目:《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散曲的体制和审美取向2.关汉卿、马致远等元前期散曲作家创作3.张可久、乔吉、睢景成等元后期散曲作家创作参考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散曲概述第二节:作品分析第三节:睢景臣的散曲阅读篇目:背诵作品:《秋思》《潼关怀古》《高祖还乡》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七章元代诗文教学要点:1.元诗四大家2.铁崖体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诗文概述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七编明代文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明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元明清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三、教学时数52课时四、教学方式1.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2.开展课堂讨论。3.观看有关音像资料。五、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点:明代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明代新思潮俗文学的发展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文学概述第二节:明代文学特征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三国演义》教学要点:1.《三国演义》的版本2.《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3.《三国演义》的悲剧意蕴4.《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5.《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参考教学时数:1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版本、作者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第三节:《三国演义》的人才观、战略观第四节:“拥刘反曹”倾向的实质历史回顾刘备仁义、曹操奸诈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第五节:《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第六节:《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的创作原则人物塑造:夸张渲染、对比烘托、个性化语言第七节:《三国演义》的人物鲁肃、周瑜等分析第八节:《三国演义》的人物司马懿等分析第九节:《三国演义》的人物众多谋臣形象比较分析:陈宫、贾诩第十节:《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义斗智为主,智勇结合以战争展示人物性格第十一节:“三国”的结构、语言艺术、影响网状结构、多线组合雅俗共赏的语言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阅读篇目:《三国演义》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二章《水浒传》教学要点:1.《水浒传》的版本2.《水浒传》的思想内涵3.《水浒传》的艺术特色参考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成书过程、作者简介、版本第二节:农民起义的必然性“乱自上作”、奸佞当道忠臣受害第三节:宋江形象与招安结局第四节:正义精神的赞颂第五节:李逵形象分析第六节:结构艺术、人物塑造完整而富于变化:前70回单线连环式结构,后30回是横断面结构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第七节:课堂讨论《水浒传》的女性观第八节:课程讨论《水浒传》文化内涵阅读篇目:《水浒传》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三章《西游记》教学要点:1.《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分析2.《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游记》思想内容人生哲理的语言预意人性美的展示第二节:《西游记》的艺术特色人性、神性与物性的统一奇幻美金线贯珠般的结构阅读篇目:《西游记》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四章《金瓶梅》教学要点:1.《金瓶梅》成书、作者及版本2.《《金瓶梅》3.《金瓶梅》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参考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金瓶梅》成书、作者及版本独创兰陵笑笑生四种主要版本第二节:《金瓶梅》思想内容暴露世情酒、色、财、气的反思第三节《金瓶梅》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世情小说开山网状叙事结构阅读篇目:《金瓶梅》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本章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要点:1.“话本”与“拟话本”概念2.话本与拟话本体制特征3.“三言”、“二拍”成书4.“三言”、“二拍”思想内容5.“三言”、“二拍”艺术特征参考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话本”与“拟话本”产生及体制特征第二节:“话本”与“拟话本”同异及明前白话短篇小说作品流存第三节:“三言”、“二拍”成书及《今古奇观》第四节:“三言”、“二拍”思想内容寓教于乐的创作目的商人题材中体现的思想婚姻爱情题材中体现的思想。对贪官污吏的抨击及清官的市民化第五节:《杜十娘怒沉白宝箱》悲剧内涵第六节:“三言”、“二拍”艺术成就第七节:明文言小说创作概况阅读篇目:《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杜十娘怒沉白宝箱》《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明初杂剧创作2.明中后期杂剧创作3.徐渭与《四声猿》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杂剧创作流变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创作明中后期杂剧创作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徐渭其人与文学思想《四声猿》思想倾向与艺术特征阅读篇目:《四声猿》《歌代啸》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传奇”概念2.传奇生成3.明初传奇创作道学气及八股化4.明中期三大传奇5.吴江派、临川派、沈汤之争参考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传奇的生成及明初传奇创作第二节:明中期传奇创作基本特征及“三大传奇”第三节:明后期传奇创作的繁荣第四节:吴江派、临川派及沈汤之争阅读篇目:《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至情”思想内涵2.“临川四梦”概念3.《牡丹亭》思想内涵4.《牡丹亭》艺术成就参考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汤显祖“至情”思想与“临川四梦”“至情”思想形成及理论内涵《紫钗记》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南柯记》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第二节:《邯郸记》思想艺术及《牡丹亭》成书《牡丹亭》题材来源《牡丹亭》艺术创新《牡丹亭》创作动机第三节:《牡丹亭》“至情”思想演绎及价值意义第四节:《牡丹亭》第十出“惊梦”赏析对杜丽娘青春启蒙的实现途径第五节:《牡丹亭》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阅读篇目:《牡丹亭》背诵作品:《牡丹亭》第十出前三支曲子。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吴中四杰”2.台阁体3.茶陵诗派4.宋濂散文创作5.刘基散文创作参考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前期诗歌创作基本特征及“吴中四杰”诗歌创作第二节:台阁体、茶陵诗派诗歌创作及明前期散文创作基本特征第三节:宋濂及其散文创作宋濂文学思想宋濂散文创作第四节:刘基及其散文创作刘基文学思想阅读篇目:背诵作品: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前七子2.后七子3.唐宋派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中期文学复古明中期复古思潮兴起原因及其价值指向前七子复古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后七子复古主张及对前七子的继承与创新唐宋派复古主张文学复古正反作用阅读篇目:无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教学要点:1.童心说2.公安派3.竟陵派4.小品文5.明散曲6.明民歌参考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李贽其人及其文学思想李贽叛逆思想;李贽“童心说”文学思想李贽散文创作风格第二节:公安派文学创作公安派概念公安派文学创作主张公安派文学创作实践第三节:明末文学创作转型竟陵派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明末文坛第四节:晚明小品文、散曲及民歌阅读篇目:背诵作品: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八编清代文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清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介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元明清文学的时代特点、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2.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3.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原著及有关资料。4.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5.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作业和论文。6.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三、教学时数35课时四、教学方式1.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作启发式教学。2.开展课堂讨论。3.观看有关音像资料。五、教学内容第一章清代文学概论教学要点: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参考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文字狱汉学的兴盛第二节: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初的学术转向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文学中的人文意识第三节: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新兴文体的飞跃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综合分析并论述第二章清代诗歌教学要点:遗民诗人虞山诗派梅村体康熙诗坛袁枚及性灵派诗人参考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遗民诗人顾炎式、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第二节:钱谦益与虞山诗派第三节: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吴伟业的身世梅村体:歌行体的新境界第四节:王士禛与康熙诗坛王士禛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第五节:清中期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清中期诗坛多元格局袁枚及性灵派诗人盛世中的哀唱:郑燮、黄景仁阅读篇目:顾炎武的《精卫》吴伟业《圆圆曲》王士祯《秦淮杂诗》《真州绝句》郑燮的《渔家》《竹石》黄景仁的《都门秋思》考核要求:领会、分析并论述第三章清代词教学要点:阳羡词派纳兰性德浙西词常州词派参考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词的中兴第二节:陈维崧和阳羡词派第三节:朱彝尊和浙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