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_第1页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_第2页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开展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9·德阳期末)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主要是黄金、象牙和黑人,到19世纪初,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国都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一转变反映出西方国家()A.侵略手段的变化B.对外政策的调整C.扩张方向的改变D.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D2.(2019·云南学业水平考试)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说明()A.蒸汽机的创造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B.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工业革命C.蒸汽机和机器的创造导致了工业革命D.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答案B3.以下图为伦敦城市地域的扩展示意图。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早期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C.贸易中心转移 D.阶级对立答案B4.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那么到达4/5。以下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选项是()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D.生产组织形式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答案D5.(2019·石家庄高一检测)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以下表达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A.蒸汽机车 B.多桅帆船C.珍妮纺纱机 D.汽车答案D6.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集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推动东西文化圈大集合的经济根源是()A.文艺复兴的兴起B.商品经济的开展C.造船水平的提高D.宗教扩张的狂热答案B7.(2019·太原高一检测)“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发动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A.早期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B.新航路开辟的条件C.地理大发现的制度因素D.工业革命的背景因素答案B8.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A.奴隶贸易 B.工业革命C.商业革命 D.价格革命答案C9.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垄断组织的出现C.工业革命的开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10.“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答案A11.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C.19世纪初 D.20世纪初答案D12.以下对图示的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A.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B.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C.经济全球化的到来D.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题16分,14题24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材料二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那么代之以信件、、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1903年)(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是和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发生的时代背景。(10分)答案(1)现象:从16到18世纪,玉米从美洲迅速向全球传播。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作用: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2)变化:产业组织规模扩大,出现了垄断组织。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原那么盛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开展。14.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辉。——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创造,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创造者的阁楼作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波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无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8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的条件。(10分)答案(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粗具雏形。(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