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兄、倍”等生字,会写“符、欲”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3.情感与价值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三首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三首诗的内容。【教学难点】想象三首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同学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啊?(学生自由回答。)2.这些节日中,有一个节日非常重要,每年为了这个节日,国家运输部门都要早早准备,来应对春运大军。现在,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个了吧?(春节)3.“春节”在古语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元日”。(板书课题)4.从课题里,你们能联想到什么?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发言。)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教师范读古诗。2.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进行朗读。3.全班齐读。4.出示生字。(开火车读)①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②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③教师指导,强调要点。④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5.出示生词,同桌互读。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2.诗中是怎样写的?再读古诗。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画说说古诗的意思。4.集体反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的意思即可。)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四、拓展延伸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气氛)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教师顺势板书。解诗题,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二、整体感知,学习诗歌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本诗以及对本诗的评价。“纷纷”(在诗人杜牧心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春雨的特点。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分析,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行人”“断魂”: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添了愁绪。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到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遥”: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的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引起了无限的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分析,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三、课文展示,深入文本1.展示信息,引发思考。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并收集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2.分组活动,构图绘画。学生:分四个活动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并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在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无尽的思念之情,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读题,释题。题目很重要,它是引导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③题目中有一个字——忆。(指谁?回忆谁?)3.再读课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读题)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一下吧!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生字的认读。“兄”的拼读要注意,是三拼音节。“异”的写法要注意,上半部分是“巳”字,是封口的。“佳”的右半部分是个“圭”字,第二横和第四横要略长。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三、诗文解读,走进内容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诗人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没错,诗中的“独”就是“独自”的意思。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他那孤独的身影。出示句式,学生想象说话:远在异乡,当王维时,却只能。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酸楚啊!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能干什么呢?你的心情怎样?带着感受读诗句。王维啊王维,当别人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思念之情。不管你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怎么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诗句。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萦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学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②换词体会情感。“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b.“倍”(组词:加倍、双倍……)在这里,“倍”就是“加倍”的意思。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指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来说:每逢节,我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家乡人、家乡事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闪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学生补充积累的思乡诗)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你想祝愿他什么?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也一定会面向远方,大声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7.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起这首诗。(学生齐读古诗)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板书设计】元日(宋)王安石解诗题放爆竹读诗文喝屠苏明诗意迎红日悟诗情换旧符清明雨纷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客——倍思亲——少一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脑海中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时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地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那份欢乐,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不足之处]小学生学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最后自然能背诵下来,这一点我做得不足。[再教设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诗意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感情也就体味到了。一首诗在教学时要抓准诗眼,抓好诗眼。如“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暖”字就是诗句的“眼”,在抓准这一“暖”字后,再进一步引出其他内容就顺理成章了。10纸的发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创、携”等生字,会写“术、伟”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了解蔡伦造纸的过程和纸的演变过程。3.情感与价值感受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演变过程,感受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术的生产流程,感受古人的智慧。【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课前利用杂志、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造纸术方面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发明吗?(指名答)2.出示课件,学生初步认识四大发明。3.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教师出示课题“纸的发明”。(设计意图:教师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明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揭示课题。)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2.汇报弄懂了哪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创造、伟大、记录、保存、经验、社会。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4.朗读课文。(五人,每人一段)5.学生质疑。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播放视频,了解古代的造纸术。造纸的过程:(1)切麻;(2)洗涤;(3)浸水;(4)蒸煮;(5)舂捣;(6)打浆;(7)抄纸;(8)晒纸。(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古代造纸的生产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1.小故事《学富五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用什么写字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叫“学富五车”。思考: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2.同桌讨论。看了上面的故事,说说竹简有什么缺点。小组汇报,教师适时对学生给予恰当的点评,教师根据情况出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竹简的笨重,为下文感受新的书写材料做准备。)3.认识帛这种丝织品。讨论:帛有什么优点?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用帛来写字?(帛比较轻便,但价钱太贵了,所以人们不用帛来写字。)四、课外延伸现代造纸资料补充:1.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现代的造纸过程。2.一棵树可以造多少纸呢?教师补充资料。3.现场采访:请问你对平时用过的纸是怎么处理的?小结:同学们,每一张纸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好好地珍惜,不能浪费。虽然现在可以利用回收废纸造纸,但现在的造纸技术严重破坏树木,工厂中排出的废水也污染了环境。老师相信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你们一定会造出更环保的纸!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自由朗读课文,重温课文内容。二、继续新课(一)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教学课件。学生认识麻,了解西汉时用麻造的纸。讨论:西汉时的造纸方法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比较粗糙,不便书写。)(二)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1.故事《蔡伦造纸》。教师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蔡伦是怎样发明造纸术的。2.讨论思考:(1)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2)请你试着说说纸的特点。(既轻便又好用。)(3)蔡伦造纸术为什么能够得以传承下来?(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蔡伦造的纸是当时最佳的书写材料,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三)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说说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小组汇报。教师适时出示课件。甲骨——青铜——竹简——帛——纸(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声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一下造纸术的伟大吧!(全班齐读)1.中国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我们来看看,造纸术是什么时候传到世界各地的。教师出示课件。(中国造纸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学生谈感悟。(祖先真了不起。造纸术太伟大了。我们要发扬先人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2.升华体验。师:同学们,造纸术为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如此大的进步,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为此而感到自豪,希望同学们从小就要学科学、爱科学,像先人那样有更多的发明创造。(设计意图: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感受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督促学生好好学习,发扬先人的创新精神,长大后用科技报效祖国。)三、拓展研究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了中国的造纸术,希望大家课后去认识“四大发明”中的其余三项,感受中国历史的灿烂和辉煌。【板书设计】纸的发明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笨重)→帛(太贵)↓蔡伦造纸(轻便好用、便宜)←麻造纸(粗糙、不便书写)【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课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不足之处]教学中,教师的切入点没有把握好,致使课堂的某些环节显得比较混乱,随意性太强。这也反映了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够,才出现教学不能有的放矢。[再教设计]再教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11赵州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拱、横”等生字,会写“赵、省”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精巧又美观的特点。3.情感与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语卡片。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智慧的,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有什么特点呢?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五十多米,横跨三十七米多,桥面宽九米多,是一座单孔拱式桥梁。赵州桥由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形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赵州桥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五十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竟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种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2.理解生字。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有一千四百多年了。石匠:本文中的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样,就叫设计。冲毁:冲破。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或词语的句子读两遍。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朗读。5.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6.初知课文内容。同桌交流: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带着这两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一)学习第1自然段。1.自学第1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介绍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能闻名于世界?留到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二)学习第2自然段。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1)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两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1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2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板书:雄伟、桥长、桥宽)(2)读第3、4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个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第5、6两句话。(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板书:既……又……)(4)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2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特点。(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导语:学习第2自然段,使我们对赵州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文中对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2.深刻理解语言。(1)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2自然段的3、4句)(2)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4)投影中的第2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还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雄伟。)(5)远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有才干的……)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赵州桥,赞美赵州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赵州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3.朗读训练。四、总结、扩展1.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2.扩展:(1)赵州桥在()省()县。赵州桥也叫()桥,它是()朝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多年了。(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又()。(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2自然段,回顾这部分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赵州桥除了雄伟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接着学习第3自然段。二、继续新课(一)学习第3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说赵州桥“坚固”是在哪一自然段?(第2自然段说桥坚固。)3.这一自然段说桥怎样?(桥美观。)4.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5.继续思考:第1句话与第3自然段后边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讨论。)(第1句话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6.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哪个部位?(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7.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可以想象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8.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看见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受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9.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10.研究书中是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1)这个自然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3)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精美的,有代表性的。)(4)作者只描写了3幅精美的图案,其他图案雕刻得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了一样”是因为雕刻得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11.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个自然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12.作者是怎样描写赵州桥的美观的?(对照板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二)学习第4自然段。1.齐读第4自然段。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才干:办事的能力。遗产:泛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句话。(①赵州桥设计得很有特色。②赵州桥坚固,到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它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畅谈收获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板书设计】赵州桥时间:一千四百多年前地点: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设计者:李春雄伟长【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我将探究式学习引入本课中,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并且在课前我还与学生一起收集了许多有关赵州桥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认真备好课,设计了许多优美的课堂语言。[不足之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而我恰恰欠缺了这一点。回顾整节课,读的环节少之又少。正因为读得少,所以本该成为本课设计亮点的地方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教设计]再教时,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景点,理解“闻名”一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为什么闻名于世。在学生读第2自然段时,用实际长度向学生演示赵州桥的长、宽。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择、宫”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与价值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难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师: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赵州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什么叫“名扬中外”?2.(课件欣赏)说说自己的感受。3.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交流预习资料。)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画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指名交流。)2.指名分段读课文,重点正音四个多音字“都”“作”“笼”“乘”。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这幅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阅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时可以用“图文对照法”。)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的旁边。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地读一读,认真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1)读第2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的确了不起。(2)读第3自然段,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3)读第4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面的生动、精彩。老师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5.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你们欣赏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读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些什么?四、单元总结,延伸课外1.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2.师: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读了这些文章,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3.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做专题交流和展示。【板书设计】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人物街市情景【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文章较长,让学生完整地反复朗读全文不太现实,我采用分段朗读理解的方式,对于描写具体的句子充分练读,效果较好。学生欣赏了《清明上河图》,感叹颇多,对于课文的学习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分段仍然是学生能比较轻松解决的问题,对于个别不同意见,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像这样一幅气势宏大的画,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处理第2~4自然段时,对朗读的指导仍然不够,对第4自然段动词描写分析得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用词的妙处。对这三个自然段的处理,我还是以教师逐步引导为主,并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学。[再教设计]研读课文,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画作,一边朗读课文,将学生带入画作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画作的兴趣。中间三个自然段可以由老师先带领学生分析其中一个自然段的写法特点,再由学生小组内用这种学法学习另一自然段,最后自己再用总结的学法或分析出的段落结构特点学习其他语段。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介绍家乡节日时的民风民俗,记叙的时候努力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畅。2.写节日里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时,要把故事发生的经过写清楚、写明白。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教学重难点】如何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介绍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节日期间发生的故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图片和课件。学生课外了解和搜集有关家乡节日的民风民俗。【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出示课件: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四月五日)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的日期,大家记住了吗?三、联系实际观察生活,进行习作练习1.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个节日来讲。)2.在你过节的时候,都发生了哪些一直让你不能忘记的事情呢?也讲一讲吧。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随堂练笔,指导写作在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写下自己的节日印记。要想把家乡节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