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戊戌变法光绪廿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三下午三点,康有为和当时的清廷著名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会见,地点在总理衙门西花厅。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的,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目标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理解:(1)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儒家思想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2)戊戌变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1.甲午的震撼(1)概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
》。该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影响: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马关条约救亡图存2.维新思潮的兴起(1)早期维新思想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
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②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
的政治制度。③评价:早期维新思想,试图在
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它们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民族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①原因:甲午战后,时局危急,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政治制度②代表人物及主张a.康有为:其思想影响最大,《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其
的思想利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b.梁启超:其思想核心是“倡民权”。c.谭嗣同:呼吁“冲决网罗”。d.严复:致力于创办报刊、翻译西书,他翻译的《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托古改制如何认识早期维新思想?提示:
(1)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也为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他们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1.开端——公车上书(1)概况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
。②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拒签和约(2)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
的群体力量。②“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
。知识分子政治实践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①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②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
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2)影响:维新派通过开学会、
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梁启超办报刊3.高潮——百日新政(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
《
》,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救亡团体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决定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4)影响①百日新政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
热情。②新政的许多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
的支持。参政开明地主4.失败——无力回天(1)原因①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由于废除八股取士,读书人对变法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
”事件使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②慈禧加快政变步伐:从新政之初,慈禧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加快了政变的步伐。王照上书(2)概况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诛杀维新派六人,史称“
”。②新政内容除设立的
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戊戌六君子京师大学堂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2)材料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提示:
(1)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君民共治。(2)体现: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设立大中小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但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观点未涉及。1.维新时期的遗产(1)维新运动引发了思想的巨浪,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2)新群体形成:在戊戌变法时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刻地思考过去,力图超越原有的文化和知识局限,去寻求新的思想方向,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3)新气象出现:国家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种种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新学和报纸的风行,起到了开阔眼界、
的作用。解放思想(4)文教事业发展:维新期间,各种社团、新式学堂纷纷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5)认知空间扩大:维新期间,新式书局以及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大量涌现,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
。(6)文明生活方式出现:维新派摒除
,引领时代新风。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风起云涌,在社会上影响尤大。内陆城市陈规陋俗2.历史意义(1)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
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2)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爱国政治社会舆论(2011·三亚高二检测)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D.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答案:
A1.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利弊?提示: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利弊①利: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2.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提示:
著书立说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上书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组织学会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1898年成立的保国会建立学堂创办时务学堂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创办《中外纪闻》,严复创办《国闻报》讲学康有为在广州一带讲学,宣传变法理论论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展开论战 (2011·曲师大附中期末考试)下列说法符合梁启超维新思想特征的是(
)A.借用儒家思想为变法寻找理论根据B.将变法图强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C.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D.借用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全解全析:
答案:
B选项结论理由A×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征B√符合梁启超的思想特征C×是谭嗣同的主张D×是严复的思想特征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对比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第(1)问需从材料中直接归纳主张,而意图则需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通过比较材料一、二得出结论。第(3)问的“主张”从材料中获取,“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实质是考查各政治派别向西方学习层面的不同及其由于阶级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学习内容不同。答案:
(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1.怎样认识百日维新的特点?提示:领导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改革的推动者,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目的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依靠力量以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为依靠进行改革,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过程变法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性质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作用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2.怎样理解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性质?提示:
看一个政治运动的性质,主要看运动的目的、内容和作用,领导者是次要的。甲午战后,变法进入政治运动范畴。归纳维新派的目的,可概括为两点: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从内容看,有些是封建改革,但有利于向资本主义过渡;有些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性质,尤其经济方面。从作用看,结果虽失败,但对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启蒙作用很明显,启示人们进行革命,不久孙中山成为时代先锋。即使从领导者来看,也是维新派推动、策划的结果,他们是变法的顾问、灵魂,光绪帝只是一个挂名或台前领袖。 (2011·高考浙江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解析:
第(1)问从戊戌变法的方式理解,维新派依靠光绪帝,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地方官员大多阳奉阴违,拒不执行。因此导致“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第(2)问要理解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是不甘做亡国之君,力图变法自强,摆脱民族危机,因此说方向是正确的。而维新派不顾形势,仓促推动变法,并且急于求成,实行激进式改革,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使得变法昙化一现。答案: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2.(2009·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请回答:(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解析:第(1)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失败分析其含义,戊戌变法未能改变旧制度而失败,因此,改革必须打破旧制度才能成功,失败原因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方面考虑。第(2)问结合明治维新打破旧制度的措施分析。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3.下图是指戊戌变法中的什么事件?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哀叹说明了什么?答案:
(1)戊戌政变。(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参与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一、阅读与思考
(材料见教材第112页)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答案:
不同意: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同意:(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制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身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规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实现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二、解析与探究
(材料见教材第112页)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答案:
(1)差异①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②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③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2)联系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②清政府不注重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三、自我测评1.简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答案:
(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答案:
(1)主张:实行变法,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主要内容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3.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
(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2)维新派力量弱小,没有掌握实际权力。(3)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1.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孔子换上西装说明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答案:
C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解析:本题围绕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解题关键是审清限制词“关键”。答案:
B3.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