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蔡正敏主讲11/16/2022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蔡正敏主讲11/11/2022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11/16/2022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16/2022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11/20223第六章弘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11/16/2022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11/11/20224第(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和方略的形成,经历了长期探索。
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任务。
2.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11/16/2022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3.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原则被确定下来。
4.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任务及措施。11/16/2022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课件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课件2.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制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法规有序运行。推进法制建设,有利于营造民主团结的政治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协调平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有序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11/16/2022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3.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法治的使命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是统一的。加快法制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共进,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协调各方利益,让全体人民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11/16/20221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二、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内涵的科学阐述。11/16/20221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依法治国的内涵11/11/(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包含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以及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价值取向。11/16/20221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包含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维护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确认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使命。依法治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11/16/20221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效能依法治国的标志主要不在于法律的多少,而在于法律是否由人民制定,是否切实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决定着法律的性质,而法律的性质又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它的效能。依法治国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和原则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11/16/20221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效能11/11/2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11/16/20221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3)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治之上的特殊公民。11/16/20221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否得以确立,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成败。(1)首先,要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11/16/20221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2)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法律不能朝令夕改,法律适用的结果也不能随意被推翻;法律的内容应当统一,下位阶的法律不得与上位阶法律相抵触,更不能从部门、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土政策”、“土办法”破坏国家法制的统一。11/16/20221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11/11/202(3)最后,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克服“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思想。在个人权威与宪法和法律存在分歧的场合,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11/16/20221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最后,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作为宪法原则确定下来,更加明确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最根本方略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规范人们行动的标准首先是法律。11/16/20222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国家倡导全体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并不是把这种道德要求变成全体公民的法律义务。在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发生冲突的场合,在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抵触的情形下,最终应当坚持法律的立场,依法办事。这也是以德治国不同于传统“德治“的根本所在。11/16/20222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国家倡导全体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并不是把这种道德要求变成(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1.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产生于同样的经济基础,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与中国古代的“德治”或“人治”概念不同,它仅针对精神文明建设而言,与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法治并非同一层面上的问题。11/16/20222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1.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2.法律强调规范指引,而道德强调舆论导向
法律强调规范指引,重在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强调舆论导向,重在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并进而间接地调整外部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规范可以视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社会所能允许的最低的道德行为标准,超出了这个标准或“底线”,就会妨碍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而必须用国家机器的强制手段,即用法治来防止社会成员越过这条“底线”。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德治国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1/16/20222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法律强调规范指引,而道德强调舆论导向法律强调规范指引,(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反之,推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11/16/20222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依法治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1/16/20222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一个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政治领导核心,来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而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11/16/20222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的广离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就无法得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无从实现。依法治国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党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者、实施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谈不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11/16/20222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离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就无法得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无从实现(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否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评价依法治国成败的关键。11/16/20222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构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是人民通过法定程序授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依法施政;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未经人民授权或者超越人民授权去发号施令,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在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能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也是检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11/16/20222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接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力实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1/16/20223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力实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治国理政的过程。11/16/20223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1/16/20223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1/11/202232第六章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一)法治与法制1.“法治”与“法制”,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1)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的前提。(2)“法治”就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11/16/20223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一)法治与法制11/11/202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1)“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人治因为强调“具有高尚道德人的统治”,因此在有的场合也与“德治”相通用。11/16/20223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1)“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2)“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来治理社会,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其规范作用。而“人治”则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法治与人治的分野在于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3)从主体上看,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11/16/20223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治理念的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的。11/16/20223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治理念的概念11/11/2022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于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与反映。
我们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共识性、指导性的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11/16/20223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社会主义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一)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运作必然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优越性和科学性,必然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1/16/20223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一)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正确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同时还要坚持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实行专政。11/16/20223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正确体现人民(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反映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11/16/20224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反映和坚持共产党(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中国的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必定要反映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1/16/20224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五)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是一个基本政治原则,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11/16/20224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五)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是一个基本政治原则,也(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11/16/20224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11/16/20224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更为完整的表述。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11/16/20224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11/11/(二)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11/16/20224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11/11/(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要实现法治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及时高效的原则。11/16/20224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1.实体公正,是法律本身根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能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内容科学,本身就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精神。一切执法、司法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做到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11/16/20224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实体公正,是法律本身根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能充分体现人民的2.程序公正,就是要求执法和司法活动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要让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当事人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以程序公正保障实现实体公正,并增强社会公众对裁判或决定的认可度。11/16/20224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程序公正,就是要求执法和司法活动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要让裁3.及时高效是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在合法或合理的时限内,避免执法、司法期间的拖延,从而及时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实现。11/16/20225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及时高效是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在合法或(四)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任务。11/16/20225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四)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11/11/(五)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1/16/20225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五)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11/11/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11/16/20225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11/11/20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宪法和法律权威的维护,不仅有赖于法律外在的强制性,还有赖于公民内心认同法律的自觉性。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公民法律修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11/16/20225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依法治(一)学法学法,就是自觉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首要表现,同时也是守法用法的重要前提。公民学习法律知识,既要学习具体的法律规范,即法律、法规对某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又要学习法律原理、原则;既要学习实体法律规范,即实体权利义务的规定,又要学习程序法律规范,这样才能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11/16/20225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学法学法,就是自觉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并在日常生(二)守法守法,是自觉遵守法律。包括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培养守法意识,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关键,也是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所在。如果法律制定出来了,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那么不但立法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也丧失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因此,我们在强调学法用法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培养守法意识,只有这样,学法用法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取得实效,法治国家的构想才能实现。11/16/20225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守法守法,是自觉遵守法律。包括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11(三)用法用法,是自觉应用法律处理问题,维护法律秩序和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表现。处理涉及法律的问题,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当遇到法与情、法与理的冲突,即使人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情、不合理,也不能漠视、违背或搁置法律。11/16/20225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用法用法,是自觉应用法律处理问题,维护法律秩序和自己的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的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但在国家机关作出修改或废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该法律。当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习惯运用法律的武器,寻求法律救济,而不是盲目的私力救济,否则,不但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利维护,还容易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11/16/20225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的国家机关提出修改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是加强公民法律修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主要包括权利义务相统一、重证据和讲程序的思维方式。11/16/20225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则是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律修养。判断一种行为、主张是否合法,只有通过权利义务分析才能做到。11/16/20226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一方如果不存在了,另一方也不能存在。2.权利义务的对等性,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首先就要克服重权利轻义务或者重义务轻权利的片面思维,培养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律思维方式。11/16/20226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11/11/202261(二)重证据1.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说,在处理涉及法律的事务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查清事实,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在诉讼程序中是凭借证据来认定相应的事实的,并以此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这就是重证据的根本原因。11/16/20226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重证据1.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11/12.证据的含义和特征(1)证据的含义所谓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2)证据的特征基于证据的客观属性和法律属性,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证据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异断。其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的,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最后,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非法定形式的证据,或者非法得来的证据,应当被排除,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依据。11/16/20226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证据的含义和特征(1)证据的含义11/11/202263(三)讲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因此,讲程序是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11/16/20226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讲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一方面,法律程序规定了人们从事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是合法有效的。另一方面,法律程序规定了人们的程序性权利与义务,告诉人们在实施某种法律行为的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或者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11/16/20226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方面,法律程序规定了人们从事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告诉人们法律程序作为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与必要条件,对于维护实体正义具有积极意义。公正的法律程序通过抑制、分工、间隔等功能设计对权利进行有效制约,克服执法、司法的随意性,从而保证法律运作的结果客观公正。公正的程序,本身也体现了正义。通过让当事人参与法律运作的过程,不但体现了对当事人的尊重,而且使其更容易认可法律运作的结果。由于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更为直观,因此也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在我国,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公民培养讲程序的法律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实体与程序并重,才能“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11/16/20226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程序作为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与必要条件,对于维护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观1.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是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体和政体的稳固、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涉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重要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11/16/20226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观11/11/22.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内容体系的总观念。11/16/20226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内容体系的总观念。11(1)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①政治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②国防安全是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传统的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没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就根本不可能有国家安全。11/16/20226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①(2)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即国家安全除了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外,还应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内容。①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它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抵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11/16/20227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即国家安全除②科技安全是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③文化安全是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文化安全,还必须特别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11/16/20227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②科技安全是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威胁④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⑤社会公共安全则是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法治,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11/16/20227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④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二)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基本法律义务。1.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主要包括:(1)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人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2)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3)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向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及时报告;11/16/20227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基本法律义(4)遇调查如实提供情况的义务;(5)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6)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7)不得非法持有、适用窃听、窃照灯专用间谍器材等。11/16/20227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4)遇调查如实提供情况的义务;11/11/202274第六任何组织和个人进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公民和组织在维护国家安全中享有的检举、控告的权利11/16/20227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进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三)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让公民树立全新国家安全观,全面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重要前提。1.1994年8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3.1996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1/16/20227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让公民树立全新国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蔡正敏主讲11/16/20227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蔡正敏主讲11/11/2022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11/16/20227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16/20227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11/20223第六章弘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11/16/20228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11/11/20224第(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和方略的形成,经历了长期探索。
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任务。
2.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11/16/20228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3.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原则被确定下来。
4.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任务及措施。11/16/20228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课件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课件2.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制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法规有序运行。推进法制建设,有利于营造民主团结的政治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协调平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有序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11/16/20228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3.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法治的使命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是统一的。加快法制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共进,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协调各方利益,让全体人民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11/16/20228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二、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内涵的科学阐述。11/16/20228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依法治国的内涵11/11/(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包含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以及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价值取向。11/16/20228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包含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维护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确认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使命。依法治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11/16/20228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效能依法治国的标志主要不在于法律的多少,而在于法律是否由人民制定,是否切实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决定着法律的性质,而法律的性质又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它的效能。依法治国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和原则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11/16/20229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效能11/11/2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11/16/20229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3)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治之上的特殊公民。11/16/20229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否得以确立,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成败。(1)首先,要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11/16/20229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2)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法律不能朝令夕改,法律适用的结果也不能随意被推翻;法律的内容应当统一,下位阶的法律不得与上位阶法律相抵触,更不能从部门、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土政策”、“土办法”破坏国家法制的统一。11/16/20229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11/11/202(3)最后,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克服“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思想。在个人权威与宪法和法律存在分歧的场合,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11/16/20229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最后,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作为宪法原则确定下来,更加明确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最根本方略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规范人们行动的标准首先是法律。11/16/20229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国家倡导全体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并不是把这种道德要求变成全体公民的法律义务。在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发生冲突的场合,在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抵触的情形下,最终应当坚持法律的立场,依法办事。这也是以德治国不同于传统“德治“的根本所在。11/16/20229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国家倡导全体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并不是把这种道德要求变成(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1.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产生于同样的经济基础,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与中国古代的“德治”或“人治”概念不同,它仅针对精神文明建设而言,与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法治并非同一层面上的问题。11/16/20229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1.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2.法律强调规范指引,而道德强调舆论导向
法律强调规范指引,重在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强调舆论导向,重在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并进而间接地调整外部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规范可以视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社会所能允许的最低的道德行为标准,超出了这个标准或“底线”,就会妨碍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而必须用国家机器的强制手段,即用法治来防止社会成员越过这条“底线”。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德治国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1/16/20229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法律强调规范指引,而道德强调舆论导向法律强调规范指引,(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反之,推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11/16/202210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依法治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1/16/202210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一个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政治领导核心,来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而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11/16/202210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的广离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就无法得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无从实现。依法治国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党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者、实施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谈不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11/16/202210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离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就无法得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无从实现(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否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评价依法治国成败的关键。11/16/202210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构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是人民通过法定程序授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依法施政;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未经人民授权或者超越人民授权去发号施令,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在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能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也是检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11/16/202210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接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力实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1/16/202210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力实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治国理政的过程。11/16/202210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1/16/202210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1/11/202232第六章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一)法治与法制1.“法治”与“法制”,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1)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的前提。(2)“法治”就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11/16/202210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一)法治与法制11/11/202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1)“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人治因为强调“具有高尚道德人的统治”,因此在有的场合也与“德治”相通用。11/16/202211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1)“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2)“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来治理社会,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其规范作用。而“人治”则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法治与人治的分野在于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3)从主体上看,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11/16/202211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治理念的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的。11/16/202211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治理念的概念11/11/2022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于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与反映。
我们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共识性、指导性的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11/16/202211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社会主义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一)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运作必然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优越性和科学性,必然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1/16/202211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一)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正确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同时还要坚持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实行专政。11/16/202211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正确体现人民(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反映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11/16/202211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反映和坚持共产党(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中国的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必定要反映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1/16/202211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五)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是一个基本政治原则,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11/16/202211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五)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是一个基本政治原则,也(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11/16/202211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11/16/202212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更为完整的表述。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11/16/202212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11/11/(二)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11/16/202212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11/11/(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要实现法治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及时高效的原则。11/16/202212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1.实体公正,是法律本身根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能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内容科学,本身就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精神。一切执法、司法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做到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11/16/202212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实体公正,是法律本身根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能充分体现人民的2.程序公正,就是要求执法和司法活动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要让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当事人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以程序公正保障实现实体公正,并增强社会公众对裁判或决定的认可度。11/16/202212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程序公正,就是要求执法和司法活动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要让裁3.及时高效是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在合法或合理的时限内,避免执法、司法期间的拖延,从而及时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实现。11/16/202212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及时高效是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在合法或(四)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任务。11/16/202212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四)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11/11/(五)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1/16/202212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五)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11/11/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11/16/2022129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11/11/20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宪法和法律权威的维护,不仅有赖于法律外在的强制性,还有赖于公民内心认同法律的自觉性。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公民法律修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11/16/2022130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依法治(一)学法学法,就是自觉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首要表现,同时也是守法用法的重要前提。公民学习法律知识,既要学习具体的法律规范,即法律、法规对某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又要学习法律原理、原则;既要学习实体法律规范,即实体权利义务的规定,又要学习程序法律规范,这样才能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11/16/2022131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学法学法,就是自觉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并在日常生(二)守法守法,是自觉遵守法律。包括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培养守法意识,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关键,也是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所在。如果法律制定出来了,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那么不但立法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也丧失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因此,我们在强调学法用法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培养守法意识,只有这样,学法用法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取得实效,法治国家的构想才能实现。11/16/2022132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守法守法,是自觉遵守法律。包括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11(三)用法用法,是自觉应用法律处理问题,维护法律秩序和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表现。处理涉及法律的问题,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当遇到法与情、法与理的冲突,即使人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情、不合理,也不能漠视、违背或搁置法律。11/16/2022133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用法用法,是自觉应用法律处理问题,维护法律秩序和自己的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的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但在国家机关作出修改或废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该法律。当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习惯运用法律的武器,寻求法律救济,而不是盲目的私力救济,否则,不但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利维护,还容易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11/16/202213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的国家机关提出修改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是加强公民法律修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主要包括权利义务相统一、重证据和讲程序的思维方式。11/16/2022135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则是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律修养。判断一种行为、主张是否合法,只有通过权利义务分析才能做到。11/16/2022136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一方如果不存在了,另一方也不能存在。2.权利义务的对等性,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首先就要克服重权利轻义务或者重义务轻权利的片面思维,培养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律思维方式。11/16/2022137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11/11/202261(二)重证据1.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说,在处理涉及法律的事务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查清事实,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在诉讼程序中是凭借证据来认定相应的事实的,并以此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这就是重证据的根本原因。11/16/2022138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重证据1.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11/12.证据的含义和特征(1)证据的含义所谓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2)证据的特征基于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服药品管圈管理体系
- 《层级概览排序》课件
- 《康复评估技术》课件
- 财务管理能力实验
- C++实现LeetCode(38.计数和读法)
- 保密法颁布0周年宣传活动情况总结模版
- 幼儿园小班糖果课件
- 2025关于办公室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商业大厦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承包合同-confidential
- 2025太阳能供暖系统安装合同
-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3章 单元综合测试卷(北师陕西版 2025年春)
- 2024年公司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 NCCN化疗止吐指南教程
- 《小王子》讲解+知识点+教案+课件
- 2025年甘肃兰州市事业单位招考(86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 系统为例
- 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查房
- 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
- 拍卖合同范本大全(2025年)
- 中医临床诊脉教学
-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与战略稳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