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1页
课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2页
课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3页
课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4页
课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案(教师用)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理论支持】据《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本课需要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些内容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以及影视作品已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依据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构建情景、设置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构建的能力,帮助其完成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同时还可以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群体学习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层次练习,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习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其特点及深远意义;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需要,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预习思考题及答案: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朝代,这一朝代王位是怎样进行传递的,与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有何不同?答案:夏朝;王位通过王位世袭制进行传递;“公天下”变成“家天下”。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一套怎样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答案: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受封者应尽哪些义务、享有哪些权利?答案: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力: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2、你怎样评价西周的分封制?答案:积极作用——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级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作用——分封制含有分裂割据的因素,不利于国家长久的统治。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什么是宗法制,其目的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答案: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2、如何认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基础知识填空答案: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1、夏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2、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并传位于自己的后代,这样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3、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2、内容: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受封者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也有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的权利。3、作用: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4、分封制的衰落:由于受封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力量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搞清楚大小宗之间的关系)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可由学生熟悉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并由此引出“禅让”的含义,教师重点指出禹不仅继承了部落联盟长的权位,还享有极高的威望,这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制奠定了基础,由此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思考题请学生不看课本口头回答;填空题答案请学生上黑板书写。三、布置学生自学:课内探究1——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点拨方法:从王位世袭制的推行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方面来思考。参考答案:“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课内探究2——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点拨方法:从分封制对西周的统治产生的影响来看参考答案:积极作用——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级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作用——分封制含有分裂割据的因素,不利于国家长久的统治。课内探究3——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点拨方法: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密不可分。参考答案: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课内探究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点拨方法:从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来分析参考答案: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四、教师精讲点拨: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看待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2)主要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诸侯在其属地内享有的权力: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评价:积极性——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级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性——分封制含有分裂割据的因素,不利于国家长久的统治。2、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弄清大小宗之间的关系?(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周王正妻所生长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是为大宗;其他儿子则分封为诸侯,是为小宗;此制度同样适用于诸侯、卿大夫、士位的传递。宗法制的推行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政治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兄弟关系——大小宗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五、课堂反馈训练: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D.国家政权讲评策略:此句简单可以直接翻译参考答案:B2、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①异姓功臣贵族②同姓王室贵族③先代帝王后代④边远氏族部落首领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讲评策略:分封制的对象是贵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参考答案:D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A.“周王一卿一诸侯一士”的等级序列B.“周王一诸侯一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C.“周王一诸侯一卿一士”的等级序列D.“周王一诸侯一士一卿”的等级序列讲评策略: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参考答案:C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讲评策略:根据嫡长子继承制进行判断参考答案:B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而者并无关系讲评策略:紧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以及大宗和小宗的相对关系进行解答。参考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二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问题:(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何在?讲评策略:第一二问可以在对文言文的解释基础之上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回答,第三问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可从由“服从”走向“不服从”来思考,至于原因可从诸侯在其领地内拥有的强大的独立性来思考。参考答案:(1)诸侯要按期朝觐述职,违者要受处罚。周王与诸侯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2)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周王不再受诸侯尊重(3)自西周晚期周朝统治开始发生危机,王权日趋衰落,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原因:分封制下诸侯虽是周王的属下,但在领地内却是国君,享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独立性,一些诸侯趁势坐大,不再服从周王的命令。课后提升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参考答案:B2、在西周宗法制之中,卿大夫之祖为()A天子其他各子B诸侯其他各子C诸侯长子D士之长子参考答案:B3、下列对宗法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为中国古代所独有D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参考答案:C4、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②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③其核心内容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④它与分封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参考答案:D5、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A)①君臣关系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③等级从属关系④兄终弟及的关系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参考答案:D6、山东简称齐鲁,起源于()A大汶口文化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参考答案:B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并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注意关键信息“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分别说明的是分封制的办法与维护措施。第(2)问材料三“嫡子”“庶子”“大宗”“小宗”等词可判断是宗法制。第(3)问据相关史实可回答。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学案(学生用)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其特点及深远意义;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需要,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学习重难点】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2、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课前延伸【知识梳理】阅读“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子目,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朝代,这一朝代王位是怎样进行传递的,与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有何不同?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一套怎样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1、夏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2、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并传位于自己的后代,这样王位在______中传承,“______”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______所代替。3、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___、___等,掌管政务;地方封___和___,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阅读“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子目,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1、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受封者应尽哪些义务、享有哪些权利?2、你怎样评价西周的分封制?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______,扩展西周的______。2、内容:武王把一定的___和___分别授予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受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义务,同时也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权利。3、作用: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____________⑵加强了______,扩大了______,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4、分封制的衰落:由于受封者有相当大的_____,随着诸侯力量的日益壮大,到_____,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阅读“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子目,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什么是宗法制,其目的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是用____________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____,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_和___继承上的矛盾。3、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搞清楚大小宗之间的关系)4、影响: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____________。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2、你有哪些要提交小组讨论?课内探究一、课内探究1——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课内探究2——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三、课内探究3——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四、课内探究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五、反馈训练: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D.国家政权2、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①异姓功臣贵族②同姓王室贵族③先代帝王后代④边远氏族部落首领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A.“周王一卿一诸侯一士”的等级序列B.“周王一诸侯一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C.“周王一诸侯一卿一士”的等级序列D.“周王一诸侯一士一卿”的等级序列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而者并无关系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二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问题:(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何在?课后提升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2、在西周宗法制之中,卿大夫之祖为()A天子其他各子B诸侯其他各子C诸侯长子D士之长子3、下列对宗法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为中国古代所独有D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②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③其核心内容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④它与分封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5、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①君臣关系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③等级从属关系④兄终弟及的关系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6、山东简称齐鲁,起源于()A大汶口文化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并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课案(教师用)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新授课)【理论支持】据《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本课需要掌握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及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内容学生通过初中学习虽已有所了解,但本课涉及到的一些专业名词、概念比较深奥,难以理解、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将本课划分为统一六国、创建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意义三个学习目标,并按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方面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层次设置问题(填空、简答题、材料题、评价)。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既能够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群体学习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层次练习,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习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及其意义,以皇权为中心的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为中心的中央官制的确定,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的确定,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间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与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预习思考题及答案:一、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朝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是什么?答案:根本原因——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原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广大人民久经战乱渴望统一;秦始皇雄才大略的个人因素2、如何看待秦朝统一六国?答案: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初并天下后,秦始皇是如何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答案:初并天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显示其权势、地位,把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并制定“皇帝制度”来维护皇帝的尊严与权力,规定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了解并掌握秦朝的中央官制。(弄清楚官职、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关系——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朝为什么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其设置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分封制包含分裂割据的因素,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而郡县制的推行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基础知识填空答案: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统一的原因:⑴根本原因:秦朝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⑵社会原因:人民久经战乱,渴望统一⑶经济原因:商鞅变法为其统一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⑷个人因素:秦始皇雄才大略,谋略卓越2、过程:秦朝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先后灭掉了_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结束分裂、完成统一。3、影响: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_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开始采用至“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2、首创皇帝制度:(1)皇位世袭: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2)皇帝独尊: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3)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3、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1)丞相:地位——为百官之首,职能——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御史大夫:地位——副丞相,职能——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3)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4)关系:在地位、职责、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之手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推行郡县;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2、推行(1)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2)县令或县长是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3、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课内探究导入新课:阅读课文引言,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引言中的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就什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建议,为什么?并由此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思考题请学生不看课本口头回答;填空题答案请学生上黑板书写。三、布置学生自学:课内探究1——比较西周分封制,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点拨方法:首先要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点,其次从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的角度,分析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参考答案: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在其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征派赋税、建立军队,享有很强的独立性;而秦朝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前提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有皇帝直接任命,官位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于中央;秦通过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课内探究2——中央集权制的确定有何影响?点拨方法:可从中央集权制与国家一统、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来探讨。参考答案:(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化。四、教师精讲点拨1、秦统一后主要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意义?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央一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方上设郡县制,在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化。2、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功: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为治理庞大的帝国,以法为师,建立中央集权制,首创皇帝制度维护皇帝的地位和权力;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在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修筑水陆交通,推动了秦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过:完成统一后,秦始皇施行暴政,重用狱吏,主推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专制,大兴土木,赋税徭役繁重,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五、课堂反馈训练:1、秦始皇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段话表明秦始皇的意识中所含因素包括()①家天下②皇位世袭③权力不可转移④地位不可僭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讲评策略:这道题目旨在考察皇帝制度,弄清概念,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参考答案:D2、以下关于“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讲评策略:秦始皇自认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显示其权势、地位,把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因此不是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参考答案:B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讲评策略:这题考察的是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参考答案:D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是()A郡、县与诸侯国的大小不同B郡守、县令与诸侯王的权力不同C郡守、县令与诸侯王的产生方式不同D郡、县与诸侯国的作用不同讲评策略:从郡县制、分封制的特点来解题。参考答案:C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参考答案:A讲评策略:扣住材料中的“郡邑”作答。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观察下图:皇帝——中央政府——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郡守)——县(县令)回答:(1)图中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确立于何时?(2)此制度在历史上起过怎样的作用?(3)此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两队基本矛盾是什么?讲评策略:这题考察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较完备的行政机构,难度不大,只要理清基础知识就能轻松解题。参考答案:(1)中央集权制秦朝(2)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课后提升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使秦国势力日益强大B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C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和过人胆识参考答案:C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是()A改国王为皇帝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D皇权至高无上参考答案:D3、秦朝建立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参考答案:D4、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诸卿参考答案:B5、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交通B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参考答案:B6、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参考答案:B7、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

A都是片面的B都是相对进步的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有利于封建统治参考答案:B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B商朝.C.秦国D.秦朝参考答案:D9、某史学工作者在论及秦始皇时说:“秦始皇很懂军事,他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会平天下;但他不懂政治,导致秦朝短命速亡,他不会治天下。”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以上观点。(不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理由正确,均可)参考答案:第一种观点:认为此观点正确。因为: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所以他会平天下。但他完成统一后,施行暴政,重用狱吏,主推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专制,大兴土木,赋税徭役繁重,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所以说他不会政治,不会治天下。第二种观点:认为此观点片面:因为: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为统一创立了政治条件;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始皇却有雄才大略,但他军事征伐的成功离不开以上条件,他的军事才能不是国家统一的决定性因素。秦统一后加强上层建筑,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许多制度,在政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历史创造力,所以他是懂政治的。课案(学生用)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及其意义,以皇权为中心的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为中心的中央官制的确定,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的确定,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间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习重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2、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与影响课前延伸【知识梳理】阅读“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子目,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秦朝统一六国的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秦朝统一六国?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统一的原因:⑴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社会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经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个人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程:秦朝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先后灭掉了__、__、__、__、___、__六国,于公元前____结束分裂、完成统一。3、影响: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子目,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初并天下后,秦始皇是如何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了解并掌握秦朝的中央官制。(弄清楚官职、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开始采用至“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2、首创皇帝制度:(1)____: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2)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3)____: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3、中央官制:在中央设____、____、____三个最高官职。(1)____:地位——为百官之首,职能——____________。(2)____:地位——副丞相,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负责管理全国军事。(4)关系:在地位、职责、权力方面____、____,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之手阅读“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子目,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思考:秦朝为什么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其设置的意义是什么?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背景____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推行郡县;____,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2、推行(1)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______、对下______。(2)____或____是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______,管理___、___、___和___。(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是由___直接任命。3、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意义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2、你有哪些要提交小组讨论?课内探究课内探究1——比较西周分封制,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课内探究2——中央集权制的确定有何影响?反馈训练:1、秦始皇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段话表明秦始皇的意识中所含因素包括()①家天下②皇位世袭③权力不可转移④地位不可僭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以下关于“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是()A郡、县与诸侯国的大小不同B郡守、县令与诸侯王的权力不同C郡守、县令与诸侯王的产生方式不同D郡、县与诸侯国的作用不同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观察下图:皇帝——中央政府——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郡守)——县(县令)回答:(1)图中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确立于何时?(2)此制度在历史上起过怎样的作用?(3)此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两队基本矛盾是什么?课后提升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使秦国势力日益强大B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C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和过人胆识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是()A改国王为皇帝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D皇权至高无上3、秦朝建立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4、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诸卿5、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交通B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6、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7、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A都是片面的B都是相对进步的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有利于封建统治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B商朝.C.秦国D.秦朝9、某史学工作者在论及秦始皇时说:“秦始皇很懂军事,他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会平天下;但他不懂政治,导致秦朝短命速亡,他不会治天下。”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以上观点。课案(教师用)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授课)【理论支持】江苏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把握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并用表格形式进行概括。但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集体教学必须辅之于不断的反馈和对学生个别化的帮助。强调利用反馈--矫正程序。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理论。课前预习的习题抽取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抛出这些问题,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关注问题解决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问题探究贯穿始终,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解决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问题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教学目标】1.所有学生能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2.所有学生能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3.所有学生能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优秀学生能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郡国并行.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强化.2.唐中期:节度使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4.元朝:(1)措施:实行行省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_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__察举制._举孝廉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3.隋唐:_科举制度.预习思考题及答案汉初,地方采取的什么制度?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政策因素是什么?设节度使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⑵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⑶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5.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⑵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6.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选拔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汉朝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科举制才学课内探究导入新课: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检查预习情况:明确检查方法课前收取不同类型学生的学案进行抽样批改,总结存在的问题。布置学生自学:学生自主探究题:(1)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参考答案: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⑵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小组合作探究题:(1)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参考答案:⑴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④地方权力分散。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⑵弊端: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教师精讲点拨:知识点辨析:(1)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规律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方法指导:如何整理知识要点首先,阅读教材标题和子目。以本课为例,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教材知识的时间范围是汉朝至元朝。其次,按段落找到每个朝代的措施,再比较各个朝代相似的措施和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有联系的知识一般是重点知识。再次,把相同问题的解决办法列成图示或表格。如本课中“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可以列表如下。时期名称标准作用汉朝察举制品行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不注重才干,世家大族把持要职,导致政权腐败。隋唐宋元科举制才学有利于打破特权,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是选官制度的进步,影响深远。课堂反馈训练: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A:防止宰相权重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参考答案:A讲评策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讲评策略: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参考答案:C讲评策略: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参考答案:D讲评策略: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5.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参考答案:D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进行解答。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参考答案:(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讲评策略: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课后提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参考答案:B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②亦排除。2.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参考答案:C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中发展,C项显然是错误的。3.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参考答案:A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C项是错误的。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但西汉封国制是自上而下解决的,D项是错误的。A与B项都正确,但A、B项较,A包含B。“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参考答案:A结合引文,回忆所学知识,宋代收权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提高地方办事效率。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阅后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1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2分)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1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1分)材料三观察下面一幅图片(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1分)材料四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4)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1分)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1分)“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1分)(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3分)参考答案:(1)世袭。(1分)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2分)【评分说明:本小题学生在答题时,如果摘抄材料,也酌情给分。】(2)察举制度。(1分)推荐。(如果学生回答“推举”、“举”等,都给分。1分)(3)九品中正制度。(1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学生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可给分,1分)(4)隋唐时期。(答:隋朝、隋炀帝时期均可给分,1分)考试。(1分)明清时期。(1分)(5)影响: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评分说明:学生如果回答:“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外选拔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等等,均酌情给分。】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课案(学生用)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认识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了解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及其作用。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学习重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课前延伸【知识梳理】阅读“中央集权的发展”,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1.汉初,地方采取的什么制度?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政策因素是什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阅读“君主专制的演进”,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思考5.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阅读“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思考6.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选拔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

3.隋唐:________.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你有哪些问题要提交小组讨论?课内探究课堂探究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两对矛盾是什么?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课堂探究2——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意义?三、反馈训练: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A:防止宰相权重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5.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课后提升1.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2.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3.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5.“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