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

)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避免了官僚机构的臃肿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增强了监察体系的权威2.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标准客观上(

)A.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 B.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基础C.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巩固 D.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3.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反映了(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4.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

)A.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 B.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C.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 D.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5.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6.下表为唐代到宋代科举取士的变化,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宋代科举(

)A.录用的规模日益扩大 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C.程序及录用更趋公正 D.基本沿袭唐代的相关制度7.据统计,宋朝除了中央官学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垫、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宋朝一次科举报名人数常达三四十万。宋仁宗时期的13榜状元,12人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

)A.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 B.造成官僚队伍臃肿庞大C.导致教育选材畸形化 D.致使宗法观念逐渐消亡8.宋英宗时,文彦博为相,台谏官唐介“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制造镶金的绸缎)……以得执政……请罢之”。“时彦博在侧,(唐)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且终被罢相。这说明当时台谏官(

)A.对宰相形成了牵制 B.拥有官吏的任免权C.监察效率极为高效 D.实际权力大于宰相9.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了弥封(糊名)眷录等措施,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社会成员地位平等的实现 B.宰相权力的日益萎缩C.门第观念的淡化 D.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10.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反映了(

)A.国家吏治日益腐败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D.国家监察制度日趋完善11.明朝监察官员形式上受制于都察院,但在实际监察时并不受到其他任何部门制约。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用再经由吏部进行任免事由。要求官员刚正不阿,学富五车,对各项法令熟记于心;若违反相关规定,处以常人的三倍刑罚。上述规定表明明朝(

)①监察机构受到皇权的制约②监察以服务于皇权为核心③对监察官人品学识要求高④监察官的职业危险系数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大明律》规定,对犯诬告罪的予以重罚,“风宪官挟私弹事,有不实者,罪亦如之”,并明文规定:“纠举之事,须要明著年月,指陈实迹,明白具奏……若挟私搜求细事及纠言不实者抵罪。”由此可知,明代(

)A.吏治得到了较好整顿 B.监察权得到法律保护C.重视监察制度的建设 D.司法审判以事实为据13.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14.张居正在明初公文检查条规的基础上创行了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以两本考成文簿详细登载公文的实施要点和完成期限,每月分别送交六科和内阁,六科每半年通查-次并将逾期未完者呈送内阁,由内阁总体问责。这样,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张居正此举(

)A.使首辅实质上掌握相权 B.可杜绝行政运转效率低下C.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体制15.清初,地方官员入京面见皇帝的较少。清中期,乾隆皇帝分批调各地现任提督与总兵前来觐见,后将觐见范围扩大到道府官员、参将和部分知县。对各地官员的各种考核,皇帝亲自过问。这些措施有利于(

)A.杜绝官吏失职渎职 B.削弱军机处的权力C.严密控制思想文化 D.增强对地方的控制16.历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监察官的选任--般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监察官多由帝王亲自选拔,明代先由督察院拟定人员然后由皇帝钦点,民国时监察委员由监察院长提请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正式施行,监察官遵循“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原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代和近现代的监察制度一脉相承 B.监察制度可有效杜绝政治腐败发生C.监察官选拔演变反映政治制度演进 D.监察官选任权都由最高权力所掌握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徙,考详无地”,且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接任魏王后,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官职。中正(品评官)由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材料三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北宋历代皇帝)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通过州府考试的读书人),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以上材料均来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与唐代比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了一套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对政局难以掌控,致使“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加强对官员的考察而提出了考成法。考成法颁布后,兵部尚书谭纶率先稽查兵部积压未办的公案,订立期限,并置账簿三本,分别放在本部、兵科和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检查,每完成一件就划去一件,最后由内阁按照账簿进行核对,官员的黜陟奖罚都与其办事效率和完成工作的实际结果挂钩。张居正以考成法为起点,将献身改革、具有实干精神的官员委以重任,掀起了一系列改革,使危机四伏的明朝恢复了生机。——摘编自王计永《张居正考成法及启示》(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推行考成法的原因,并概括考成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推行考成法的作用。1.A2.C3.D4.C5.A6.C7.A8.A9.C10.B11.A12.C13.D14.D15.D16.C17.(1)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的社会基础丧失;地方大族干扰人才选拔;曹氏父子出于统治需要,改变选官方式。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德才,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发展:唐朝科举制在公平性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可能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宋朝科举制则力图杜绝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