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全套课件358_第1页
《普通逻辑》全套课件358_第2页
《普通逻辑》全套课件358_第3页
《普通逻辑》全套课件358_第4页
《普通逻辑》全套课件35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逻辑》欢迎进入逻辑之

----“学逻辑学有什么用呢”?

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和要求:这一章是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普通逻辑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作用。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普通逻辑的对象,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普通逻辑不是研究思维内容,而是只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2)逻辑常项在逻辑形式中的地位。考核要求1、识记: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理解:(1)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逻辑形式。(2)逻辑常项在逻辑形式中的地位。3、简单应用:(1)从各种不同的具体判断和推理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逻辑形式。(2)识别各种逻辑形式中的逻辑常项和变项。(3)根据判断和推理的不同逻辑形式列举出具体的判断和推理。“逻辑”一词的由来λóyos(逻各斯)→Logic(英音译)→逻辑

三个发源地:1、古代中国—“名辩”名学、辩学(研究语言表达和辩论技巧的学问)2、古代印度—“因明”(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3、古代希腊—逻辑学日本学者用汉字把Logic意译为论理学,论理指议论、论证的条理。

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理则指“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

现代中国已通称为逻辑学,简称为逻辑。一、逻辑一词的四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逻辑”也是个多义词。一般来说它有以下四种含义:(一)客观规律性——指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如:资本主义的逻辑和社会主义的逻辑是根本不同的。(二)思维的规律性——泛指事物的规律。如:说话写文章都要符合逻辑;我们要实事求事地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判断。一、逻辑一词的四种用法(三)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在贬义上指某种错误的理论、观点,意在批判和讽刺。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保护”,这纯粹是强盗逻辑。(四)与“逻辑学”同义——特指研究思维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如:为了搞好管理,实现科学决策,学点逻辑是十分必要的。二、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普通逻辑学?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演绎推理普通逻辑(日常应用的自然语言)

形式逻辑:传统逻辑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逻辑学: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特制符号(人工)数学方法

辩证逻辑:研究人类辨证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属于世界观,尚在专家们的争论之中,我们不研究它。(二)思维的逻辑形式:

1、概念、判断、推理。2、思维的逻辑形式(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1、逻辑常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有确定的逻辑含义并始终保持不变的部分。2、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可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加以替换。如(1)一切商品都是有价值的。(2)一切狗都不是人。(3)如果离开了女人,那么男人就容易迷失方向。(4)如果男人有了钱,那么他就容易变坏。二、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二、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四)思维的基本规律1、同一律2、矛盾律3、排中律(五)简单的逻辑方法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上述方法之所以称为简单的逻辑方法,是相对于辩证逻辑来说的。主要有:1、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3、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的方法4、寻求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

三、普通逻辑的性质

(一)工具性质的科学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所以有时把普通逻辑又叫做“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形式的真假条件,只研究当具要某一个形式的思维是真的时候,具有另一种思维形式的思想是真的或假的。形式逻辑不研究某一个具体的思维事实上究竟是真的或假的。

如:如果狗嘴里能吐出象牙,那么死人也会变活人了。狗嘴里能吐出象牙,所以死人会变成活人。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知,这门科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思想时必须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所以,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三、普通逻辑的性质

作为一门给人们提供思维工具的科学,逻辑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提供任何具体的科学知识,但任何科学知识都需要借助思维形式结构来承载具体的思维内容,所以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在其他科学里被当作是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学是各门科学建立的基础,或如列宁所言“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二)全人类性的科学逻辑学这一工具是具有全人类性的,它不以任何民族、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的意志所转移。它所提供的知识是全人类进行思维的一种共同的、必要的工具,它的规范作用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四、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从已知进到未知,获取新知识。(二)有助于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三)有助于揭露谬误,驳斥诡辩。(四)有助于培养分析的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弗兰西斯培根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2004年7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教材及参考书目姜成林主编《普通逻辑学》(修订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普通逻辑》编写组编:《普通逻辑》(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4版。如何学习《逻辑学》?逻辑学类似于数学,它是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科,因此,要学好它,必须在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日常语言和各门科学实际问题做大量的逻辑分析和逻辑推导练习,使逻辑知识转化为技能。只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和规则,而不会进行逻辑的实际操作,那不算学好了逻辑。因此,学习本课程,要认真做好各章练习题。结语:

愿逻辑学成为我们的有用工具!

@谢谢@第二章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概念,理解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要识别不同种类的概念,特别是学会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要理解概念外延之间的各种关系,掌握概念间属种关系的逻辑特征;要能熟练运用欧拉图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正确掌握定义、划分、限制、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要学会识别并纠正常见的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教学重点与难点:(1)明确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区分各种不同种类概念,特别是集合与非集合概念;(3)能用欧拉图表示各种概念;(4)定义和划分的规则。主要内容第一节:概念的概述第二节:概念的种类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第五节:划分第六节:定义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内容简介:一、什么是概念二、概念与语词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考核要求:1、识记:(1)概念

(2)概念的内涵

(3)概念的外延2、理解和应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识别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一)概念是反映对象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二)属性:就是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属性=性质+关系+功能”

1、特有属性与非特有属性:在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有些是事物自身特有的,有些是非特有的。所谓特有属性就是只为该事物所具有,而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

(二)属性2、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就是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概念必须是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只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形成科学的概念。事物的科学概念必须是揭示其内部的本质属性。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二、概念和语词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所反映的思维内容,是通过语言的基本单位--语词来表达的。(一)概念——语词——词项三者关系1、概念:哲学、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2、语词:语言学范畴,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单位。3、词项:逻辑学范畴。它是对语词的逻辑抽象,表达语词的逻辑内容。三者关系:词项是可以充当简单命题主项和谓项、表达确定概念和逻辑性质的语词。(二)概念与语词的关系1、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2、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3、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概念。4、同一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概念。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概念的内涵就是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也可叫做概念的含义。(二)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对象。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质的方面-所谓概念的外延-适用对象-数量范围-量的方面-所指第二节概念的种类

内容简介: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三、正概念和负概念考核要求:1、识记:(1)对概念进行三种分类的根据。(2)集合概念2、理解和应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识别某个概念属于何种概念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这是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即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不同作出的分类。1、单独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表示时间、空间的概念,包含了数目序列或最高程度的摹状词,包含了指示代词的词组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是唯一的。2、普遍概念:它的外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即它的外延可以包含许多事物。一般来说,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表达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这是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区分类和集合体:一个类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这些事物都是属于类的分子,其中任何分子都具有这类事物的特有属性,二者之间是属种关系。一个集合体,却是由许多事物作为部分有机地组成的。集合体中的部分不必具有近个集合体的特有属性。类-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属种关系;集合体-集合概念-整体与部分关系同一语词,有时表达集合概念,有时表达非集合概念,我们必须根据语言环境注意区分。三、正概念与负概念这是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而划分的。正概念:又叫肯定概念,它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负概念:又叫否定概念,它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一、内容简介: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3、真包含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二、考核要求:1、识记:(1)概念间的五种基本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及欧拉图示。(2)属种关系。2、理解:判定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欧拉图是否准确。3、应用:(1)识别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2)从给定条件出发,推出指定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

概念间的五种关系(一)全同关系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间的关系是概念外延方面的关系。根据两个概念的外延有无重合部分或重合部分的多少,可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五种关系。(一)全同关系:指两个词项的外延完全重合,即外延上的同一关系。对于A、B两个概念来说,如果A的全部外延是B的全部外延,并且B的全部外延也都是A的全部外延。

A外=B外并且B外=A外如: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巴金-《家》的作者等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注意: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虽然外延重合,但内涵却不尽相同,所以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与不同语词表达同一概念也是有区别的。欧拉图示:A、B指某一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即A真包含于B,B外>A外。如:长篇小说-小说;苹果-水果;彩电-商品欧拉图示:BA(二)真包含于关系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即A真包含B,A外>B外。如:学生-大学生;法律-刑法;党员-优秀党员注意: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是互逆的,如果A真包含于B,那么B就真包含A;如果A真包含B,,那么B就真包含于A。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叫种概念,所以具有真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是属种关系,具有真包含于关系的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欧拉图示:AB(三)真包含关系指一个概念的 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工人-青年,教师-党员,大学生-优秀党员欧拉图示:AB(四)交叉关系指两个词项的外延毫无重合的关系。如:动物-金属,合法-不合法,男人-女人欧拉图示:全异关系又可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1、矛盾关系:具有全异关系的A、B两个概念又同时包含在另一个属概念C之中,并且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即A外+B外=C外(一般是正负概念)如:勇敢-不勇敢,成年人-未成年人,党员-非党员欧拉图示:AB(五)全异关系2、反对关系:具有全异关系的A、B两个概念同时又包含于另一个属概念C中,并且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外延C的外延,即A外+B外<C外。(一般是两个正概念)如:白色-红色,中国-美国,马-牛欧拉图示:(五)全异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习题请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组词项外延间的关系1、A-干部B-党员干部C-高级干部2、A-法学B-社会科学C-语言学D-科学3、A-鲁迅B-思想家C-文学家D-革命家4、A-案件B-重大案件C-历史案件D-现行案件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内容简介: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二、概念的限制三、概念的概括考核要求:1、识记:(1)概念的限制;(2)概念的概括2、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3、简单应用:分析并确定某个具体的限制或概括是否正确。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呈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少,外延越大。A内>B内,则A外<B外;A内<B内,则A外>B外。如:中国文学家-文学家,中国高校-内蒙古财经学院二、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如:国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学生-优秀大学生注意

(1)概念的限制必须是由属概念到种概念。(2)单独概念不能限制。(3)限制概念必须使概念外延缩小。三、概念的概括就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如:优秀大学生-学生,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注意(1)概念的概括必须是由种概念到属概念;(2)哲学范畴不能概括;(3)概念的概括必须使其外延扩大。★★概念的限制-增加内涵(加限制词)-缩小外延-由一般到特殊概念的概括-减少内涵(去限制词)-外延扩大-由特殊到一般第五节定义一、内容简介:1、什么是定义2、定义的种类和方法3、真实定义4、语词定义5、定义的规则6、定义的作用二、考核要求:1、识记:(1)定义(2)定义的结构(3)属加种差定义。2、理解:定义的三条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3、简单应用:运用有关定义的知识分析某个定义是否正确。

一、什么是定义(一)定义:就是提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二)定义的构成:=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定义项(三)定义的逻辑形式:DS就是DP(四)定义的方法:1、揭示概念内涵的;2、说明或规定语词的。二、实质定义(或真实定义)(一)实质定义:揭示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定义。(二)方法:属+种差定义步骤(1)揭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2)揭示被定义项的种差;(3)构成定义项。(4)构成完整的属+种差定义

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级动物。被定义项联项种差属概念二、实质定义(二)实质定义的类型:(种差反映内容的不同)1、性质定义:特有或本质属性2、发生定义:事物发生或形成的过程中的本质情况3、关系定义: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4、功用定义:事物的本质功能和作用三、语词定义实质定义是要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科学概念的定义都属于真实定义。此外,还有语词定义,这种定义只是对语词的意义给予解释,而不一定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三、语词定义(一)说明性语词定义:就是对一个已有确定词意的语词作出说明或解说。一般用于撰写词典、语文教学以及理论宣传工作中。如:“单方”也称“丹方”,是指民间流传的药方。“犊”就是小牛。“乌托邦”指没有的地方。(二)规定性语词定义:就是对一个新语词规定一个确定的意义,或对旧语词规定一个新意义,或对一个语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给予规定。如:“三讲”“五讲四美”是指。。。。。。“四个现代化”、“新四化”“双百方针”是指。。。。四、定义的规则※

对于真实定义,要下得正确,必须遵守以下几条规则:(一)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即DS=DP。

逻辑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定义过宽:DP>DS;定义过窄:DP<DS。(二)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逻辑错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错误。定义(三)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不得用比喻。逻辑错误:“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代定义”错误。(四)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或定义项不应包含负概念。逻辑错误:“定义否定”的错误。如:民法不是刑法。直线是不曲的线。第六节划分内容简介:一、什么是划分二、划分的方法1、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2、二分法三、划分的规则四、划分的作用五、分类考核要求:1、识记:(1)划分;(2)划分的结构;(3)划分的方法。2、理解: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3、简单应用:运用有关划分的知识分析具体的划分是否正确。一、什么是划分(一)划分就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如: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社会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二)划分的结构:母项+子项+划分标准母项:被划分的概念。子项:就是从母项中划分出来的概念。划分标准:就是把母项划分为若干子项的根据。(三)区分划分和分解1、划分:母项与其若干子项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也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个种概念,或把一类对象分为若干个子类。2、分解:是把一个具体事物分成若干部分,各构成部分不具有其整体的本质属性。二、划分的方法(1)一次划分:就是根据划分标准对母项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个层次。(2)连续划分:就是把母项划分为若干子项之后,再将子项作为母项继续进行划分。如:小说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又划分为古代长篇小说、近代长篇小说和现代长篇小说。(3)二分法:就是根据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如:考试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三、划分的规则(一)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即各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逻辑错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划分不全:各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多出子项:各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如:生物划分为动物和植物。颜色分为红、黄、蓝、白、黑色。重工业有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造纸工业、采掘工业。三、划分的规则(二)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逻辑错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如:人分为工人、农民、青年、妇女。高等学校分为全日制高等院校、业余高等院校、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和文科高等院校。(三)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逻辑错误——““子项相容”的错误。如:文件有内部文件、绝密文件、军事文件。城市居民分为汉族、少数民族、工人与干部。(四)划分的特殊形式1、分类:是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进行的划分。(1)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要比划分的标准有更高的要求,凡能区别对象的一般属性都可作为划分的标准;(2)作用不同:划分是由日常实践的需要决定的;分类则是关于某类对象的知识的系统化,它被固定在每门科学中,并在科学发展中长期起作用,具有较大稳定性。例如:门捷列夫关于化学元素的分类,就是在科学史上有重大价值的分类。2、列举:与划分的区别是,列举并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外延,列举是揭示概念一部分外延的逻辑方法。如:(1)恒星有太阳、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等(2)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列举虽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外延,但它也要遵循两条规则:每一次列举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列举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判断的逻辑特征;1、明确判断及其逻辑特征(有所断定、真或假);2、了解判断与语句的区别和联系;3、掌握判断分类表;4、掌握性质判断的结构(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及其种类(A、E、I、O、a、e);5、掌握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矛盾、差等、反对、下反对);6、掌握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7、掌握推理与句群的关系;8、掌握推理分类表;9、正确理解推理的正确性和逻辑性问题;10、掌握性质判断直接推理及其各种推理形式、规则(包括根据逻辑方阵的推理和判断变形的推理)。。教学重点与难点:(1)性质判断四种对当关系的逻辑特征及其应用;(2)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计划课时:4主要内容第一节判断的概述第二节性质判断第三节推理的概述第四节性质判断直接推理第一节判断的概述内容简介:一、什么是判断二、判断与语句三、判断的种类考核要求:1、识记:(1)判断;(2)判断的逻辑特征;(3)简单判断;(4)复合判断。2、理解:普通逻辑不研究具体判断的真假,只研究各种判断的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判断之间的真假。一、什么是判断1、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断定即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如(1)金属是导电体(2)胡锦涛是安徽人(3)5大于3。2、判断的基本特征:(1)判断都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2)判断都有真假。下列语句是否是判断:(1)什么是正义?(2)请关门。(3)啊,祖国母亲。(4)你好吗?

二、判断和语句1、任何判断的表达和存在都离不开语句。判断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句则是判断的物质外壳或语言表达形式。2、本质区别:第一、判断作为思维形式,是精神形态的东西,语句作为语言形式,是物质形态的东西。第二、任何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第三、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第四、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三、判断的种类性质判断简单判断判非模态判断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复合判断假言判断断负判断

或然判断(可能判断)模态判断必然判断第二节性质判断内容简介:一、什么是性质判断二、性质判断的定义和种类三、性质判断主、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四、性质判断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五、性质判断A、E、I、O主、谓项的周延性考核要求

:1、识记:(1)性质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形式;(2)根据主、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确定给定性质判断的真假;(3)同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的对当关系;(4)A、E、I、O四种性质判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2、理解和应用:(1)根据给定的性质判断的真假,画出表示主、谓项外延关系的欧拉图。(2)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对当关系确定给定判断的真假

。(3)根据主项或谓项的周延情况,确定相应的性质判断的质和量。一、什么是性质判断(一)定义: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叫直言判断。如(1)张三是内蒙人。(2)所有人生而平等。(3)有的党员是没有党性的。(二)结构:主项+联项+谓项+量项主项:在性质判断中所断定的对象的概念,用“S”表示。谓项:表示对象所具有的性质。用“P”表示。(二)结构联项:表示主项和谓项之间的联系。包括肯定和否定的联系,即“是”或“不是”。联项表现的是判断的“质”量项:表示主项的数量范围。量项分为两种全称量项:“所有的”特称量项:“有的”*关于特称量词“有的”“有些”逻辑学中的特称量词“有些”(有的等)与自然语言中的“有些”的含义是不同的。在自然语言中说“有些东西是什么”,还暗含着“有些东西不是什么”;说“有些东西不是什么”,还暗含着“有些东西是什么”。逻辑学中说“有些S是P”没有暗含着“有些S不是P”;说“有些S不是P”也没有暗含着“有些S是P”。逻辑学中所说的“有些”是“至少有一个”的意思,至多可以多到全体。二、性质判断的种类1、按质(联项)肯定判断:S是P的不同否定判断:S不是P单称判断:某个S是P2、按量(量项)不同特称判断:有的S是P全称判断:所有S是P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是P-SAP-A

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不是P-SEP-E3、按质和量特称肯定判断:有的S是P-SIP-I

的结合不同特称否定判断:有S不是P-SOP-O单称肯定判断:某个S是P-SaP-a单称否定判断:某个S不是P-SeP-e三、A、E、I、O的真假关系判断S和P的的关系类型真假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SAPTTFFFSEPFFFFTSIPTTTTFSOPFFTTTSPPSSPSPPS四、同一素材A、E、I、O的真假关系同一素材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指的是具有相同的主项和谓项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真假相互制约关系,又叫对当关系。如: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SAP)所有的乌鸦都不是黑的。(SEP)有的乌鸦是黑的。(SIP)有的乌鸦不是黑的。(SOP)

四、同一素材A、E、I、O的真假关系

反对关系

A

E

I下反对关系O

矛盾关系四、同一素材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一)矛盾关系:AO,EI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即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必真。(二)反对关系:AE同假不同真,即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真假不定。(三)下反对关系:IO。同真不同假,即一真另一真假不定,一假另一必真。(四)差等关系:AI,EO

由全称到特称:全称真,特称必真,全称假,特称真假不定。

由特称到全称:特称真,全称真假不定,特称假,全称必假。A、E、I、O对当关系练习推知

已知真AEIO推知已知假AOEIIEOA五、A、E、I、O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性(一)什么是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性A、E、I、O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问题,是关于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如果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都得到断定,该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否则,就称为不周延的。注意:(1)主、谓项的周延性,是对于它们所在的判断而言的,概念无所谓周延问题。(即概念-外延,判断-周延)(2)主、谓项的周延性,是相对于判断的形式结构而言的,不是相对于判断所断定的对象本身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二)A、E、I、O主、谓项的周延规律第一、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第二、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第三、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第四、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第五、单称判断作全称处理。A、E、I、O主项与谓项情况表全称-周延总之,主项周延-量项(量-特称-不周延

肯定-不周延谓项周延-联项(质-否定-周延判断类型主项谓项A周延不周延E周延周延I不周延不周延O不周延周延第三节推理的概述主要内容:一、什么是推理二、推理的种类考核要求:1、识记:推理;演绎推理;必然推理。2、理解:演绎推理的有效性。一、推理及其结构(一)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二)结构:前提+推理联项+结论前提: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根据已知判断推出的新判断。推理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常见的推理联项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根据…可知…,既然…就…一、推理及其结构(三)推理的逻辑形式:

1、SAP2、MAP3、S1是PPISSAMS2是PSAP......

Sn是P

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

所有的S都是P(四)推理与句群任何推理都由句群表达,但并非任何句群都表达判断,推理必须由前提推出结论。根据推理中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进程的不同分为三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一)非模态推理:1、简单判断推理:(1)性质判断推理①性质判断直接推理ⅰ)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直接推理

ⅱ)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②性质判断间接推理(三段论)(2)关系判断推理

2、复合判断推理:(1)联言推理(2)选言推理(3)假言推理(4)二难推理(二)模态推理:前提和结论是模态判断:必然、可能二、推理的种类三、推理的正确性与逻辑性推理的正确性(1)推理的前提真实(符合客观实际)

(2)推理的形式有效(合乎逻辑规则或逻辑规律)

推理的逻辑性:就是推理形式有效,合乎逻辑,即推理形式完全遵守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和有关推理规则。一个推理是否有逻辑性,只涉及到推理的逻辑形式即推理形式是否有效,而与其前提内容的真假无关。第四节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主要内容:一、根据“逻辑方阵”中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1、根据差等关系进行的推理;2、根据矛盾关系进行的推理3、根据反对关系进行的推理;4、根据下反对关系进行的推理二、根据判断变形进行的直接推理1、换质法;2、换位法;3、换质换位交替使用法考核要求:1、识记:(1)对当关系推理的有效式。(2)换质法和换位法的基本有效式及其规则。2、理解和应用:(1)辨别给定的对当关系的推理是否有效。(2)辨别给定的判断变形推理是否正确。(3)连续地进行换质位推理和换位质推理。

明确几个概念性质判断推理:前提和结论都是性质判断。直接推理:只有一个前提的性质判断推理。包括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和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性质判断推理。如三段论。一、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A

反对

E差差等等I

O下反对

1、矛盾关系的直接推理:真→假(“—”表示假或否定)SAP→SOPSEP→SIP

SIP→SEP

SOP→SAP假→真:SAP→SOP,SEP→SIP,SIP→SEP,SOP→SAP矛盾对当关系直接推理2、差等关系推理:全称真→特称真:SAP→SIP,SEP→SOP特称假→全称假:SIP→SAP,SOP→SEP3、反对关系推理:真→假:SAP→SEP,SEP→SAP4、下反对关系推理:假→真:SIP→SOP,SOP→SIP二、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就是通过改变前提的形式从而推出结论。所谓改变前提的形式:一是指改变前提的质,即把前提的联项由肯定变为否定,或由否定改为肯定。二是指改变前提的主、谓项的位置,即把前提的主项改为谓项,把谓项改为主项。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换质法——换位法。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基本形式总要综合运用。

(一)换质法推理1、定义:通过改变前提的质(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从而得出结论的直接推理方法。如:有的科学家不是天生聪明的,所以,有的科学家是天生聪明的。所有的狗都是不人,所有的铁是金属,所以,所有狗都是人。所以所有的铁不是金属。2、换质法规则:第一、结论和前提不同质。第二、结论和前提主项保持不变,结论的谓项是前提谓项的负概念。二、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3、A、E、I、O的换质法推理:SAP→SEP,SEP→SAP,SIP→SOP,SOP→SIP(二)换位法推理1、换位法:就是交换前提中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结论。即前提中的主项成为结论的谓项,前提中的谓项变成结论的主项。(S是P→P是S)如:有的科学家是天才,所有动物是生物,所以有的天才是科学家。所以生物是动物。(二)换位法推理2、换位规则:第一、结论和前提的质相同。第二、结论的主项和谓项分别是前提的谓项和主项。第三、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到结论中不得周延。3、A、E、I、O的换位法推理SAP→PIS,SEP→

PES,SIP→PIS,SOP→(三)换质换位交替使用法1、定义:就是交替使用换质法和换位法,从而连续推出结论的直接推理。可以是(1)换质-换位-换质-换位-…连续交替,直到所要的结论或不能换位为止。(2)换位-换质-换位-换质-…连续交替,直到所要结论或不能换位为止。2、规则:使用换质法时,遵守换质法规则;使用换位法时,遵守换位法规则。3、A、E、I、O的换质换位交替法推理:(三)换质换位交替使用法(1)SAP→SEP→PES→PAS→SIP→SOP(质—位)(2)SAP→PIS→POS(位—质)(3)SEP→SAP→PIS→POS(质—位)(4)SEP→PES→PAS→SIP→SOP(位—质)(5)SIP→SOP(质—位)(6)SIP→PIS→POS(位—质)(7)SOP→SIP→PIS→POS(质—位)换质换位推理实例——请客所有该来的都是还没有来的,(SAP)

所以,所有该来的不是已经来的.(SEP)(换质法)

将其作为前提,进行换位推理

所以,所有已经来的都不是该来的.(PES)(换位法)

由:所有已经来的都不是该来的;

我是已经来的

所以,我不是该来的.(三段论推理)

以上所用换质,换位,三段论推理均是有效的.推理过程所有不该走的是走了的,(SAP)

所以,所有不该走的不是不走的.(换质)(SEP)

将其作为前提进行换位推理:

因此,所有不走的不是不该走的(换位)(PES)

再用该结论换质得:所有不走的是该走的.(PAS)

以此作为三段论推理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

所有不走的是该走的.

我是不走的,

所以,我是该走的.

第二位客人的换质,换位,三段论推理也是有效的.推理过程由于主人至此仍然不醒悟“不会说话”的症结所在,于是又气走了第三位客人,第三位客人的推理如下:

或者说他们俩,或者说我

没有说他们俩,所以,说我.

这是一个有效的析取销去推理.

该案例中,其实主人的推理与此不同:

或者说那位没来的,或者说你们三个.

没说他们俩(省略了“也没说你”)

所以,说那位没来的.习题指出下列语句属何种直言命题,并写出其公式1、一切正义的事业都是一定要胜利的。2、凡事物都是有矛盾的。3、有的劳动产品是商品。4、有的植物是乔木。5、有的四边形不是梯形。6、所有有生的不是永生的。习题7、科学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8、事物的发展不是没有曲折的。9、别误会,你的发言大家不是不同意。10、不对!并非所有劳动产品都是商品。11、这个班有的同学是不喜欢运动的。12、并非植物都不是乔木。习题指出下列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情况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科学。2、科学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3、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角三角形。4、自然科学不是上层建筑。5、有些水生动物不是用鳃呼吸的。6、有些农民是发明家。习题7、各行各业都有不称职的干部。8、没有金属不导电。9、不能说所有社会现象都有阶级性。10、并非有的水稻是多年生植物。11、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12、出席会议的人有不是大学毕业的。13、不能说所有的干部都称职。习题指出下列各组命题的真假关系1、华西村没有一户没彩电;华西村有的户没彩电。2、并非所有乔木都是常绿树;并非所有乔木都不是常绿树。3、并非有的物质是静止不动的;并非有的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4、并非所有的物质都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物质都不是静止不动的。5、没有一个人不是有生死的;没有一个人是有生死的。习题1、【02年B】67.犯罪行为不是合法行为,故意杀人是犯罪行为。故此我们可以推出()。A.故意杀人不是合法行为B.不合法行为是犯罪行为C.不是犯罪行为一定合法D.有的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习题2、【02年A】63.凡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都不是公开审理的案件。据此,我们可以推出()。A.不公开审理的案件都是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B.公开审理的案件都不是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C.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可以公开审理D.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有些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习题3.设“并非无奸不商”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所有商人都是奸商。

B.所有商人都不是奸商。

C.并非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D.并非有的商人是奸商。

E.有的商人不是奸商。习题4、将“犯罪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判断进行换质位法直接推理,其结论是()。A、犯罪行为不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B、不犯罪行为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C、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D、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习题5、某家饭店中,一桌人在边就餐边谈生意。其中,1个是哈尔滨人,2个是北方人,1个是广东人,2个人只做电脑生意,3个人只做服装生意。如果以上介绍涉及餐桌上所有的人,那么下列关于这一桌人数()的说法是正确的。

A.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8人

B.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8人C.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9人

D.无法确定习题6、已知“没有一个人赞成这个主意”为真,可推知()

A.所有人都赞成这个主意B.所有人都不赞成这个主意

C.有人赞成这个主意

D.有人不赞成这个主意

E.并非有人不赞成这个主意习题7、所有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所有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H是穿白衣服的人。

基于以上事实,下列判断中必为真的是()

A.H是北婆罗洲土著人B.H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C.H不是北婆罗洲土著人D.H是爱斯基摩土著人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三段论及其结构(大项P、小项S、中项M;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2、理解三段论的公理;3、掌握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并能运用规则检验三段论是否有效;4、掌握三段论的格及其规则;5、了解三段论的式(有效式、强式、弱式、省略式等);6、明确关系判断及其结构、种类;7、明确关系推理及其结构、种类、推理形式。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复合判断的真值表;各种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第一节三段论主要内容:1、什么是三段论;2、什么是三段论的规则3、三段论的格和式;4、三段论的省略形式考核要求:1、识记:(1)三段论的定义。(2)三段论的组成。(3)三段论的基本规则。(4)三段论的格和式。2、理解:(1)识别给定的推理是否为三段论。(2)对于用自然语言表达的三段论,写出其逻辑形式,指出其格和式。3、简单应用:(1)分析给定的三段论是否有效。(2)确定从给定的前提能否得出结论。4、综合应用:(1)用三段论的基本规则证明三段论的导出规则或各格的特殊规则。(2)运用三段论的规则、格和式的知识填充未完成的三段论的结构式。一、三段论及其结构1、定义: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如:真理是不怕批评的,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2、三段论的结构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有且只有三个性质判断,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三段论的结构(1)从项的构成来看: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着三个不同的词项,即大项、小项和中项,每个项均出现两次。大项:结论中的谓项,通常用P表示;小项:结论中的主项,通常用S表示;中项:前提中出现两次,而结论中不出现,通常用M表示。中项是联结大小项的媒介,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2)从判断组成来看: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着三个不同的性质判断,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通常大前提在前,小前提在后,但区分大小前提的标准不是看排列顺序,而是看它们包含的是大项还是小项。二、三段论的公理三段论的有效式之所以能从两个性质判断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个性质判断的结论,就是因为它们是以三段论的公理为依据的。1、公理:凡对一类对象的全部对象有所肯定,则对该类对象的每一个子类(或分子)对象也有所肯定;反之,凡对一类对象的全部对象有所否定,则对该类对象的每一个子类(或分子)对象也有所否定。2、欧拉图1)

2)PsMPS

M三、三段论的规则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是任何三段论合乎逻辑,即形式有效的充分条件。因此,是否遵守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是判定任何一个三段论是否有逻辑性,即是否形式有效的标准。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共有七条,其中前五条是基本规则,它们具有公理的意义,无需证明。后两条是导出,是由基本规则推导出来的。七条规则中,前三条是关于项的,后四条是关于前提与结论的。三段论的规则规则一: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违背这条规则会犯“四项错误”。如:先生是教书育人的,张三是先生,所以张三是教书育人的。新中国的青年是勤劳勇敢的,小王是新中国青年,小胡是勤劳勇敢的。规则二:中项至少周延一次。违背规则全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如: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主,张三是学生,所以张三是以学习为主。凡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张三是有七情六欲的,所以张三是人。规则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不得周延。违背规则会犯“大项不当周延”或“小项不当周延”的错误。如:所有白马是马,所有的白马是动物,所以所有的动物是马。所有外语系的学生都是应该学好外语的,我不是外语系的学生;所以,我不是应该学好外语的。三段论的规则规则四: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结论。违背规则会犯“两否定推结论”的错误。(一个有效三段论,是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确定小项与大项之间的关系的。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就不能通过中项在大项与小项之间建立任何确定的关系。因为。在前提中,小项的全部或部分外延排斥在中项的.外延之外,大项的全部或部分外延也排斥在中项的外延之外,这样,中项就起不到联结大、小项的作用,从而也就不能确定大小项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从两个否定前提有效地推出结论)如:水稻不是油料作物,水稻不是旱作物,所以?又如:所有孔雀不是哺乳动物,狗不是孔雀,所以?。三段论的规则规则五:如果前提有一否定,则结论必否定;如果结论否定,则前提必有一否定。(前提否定结论否定)违背规则会犯“由否定推肯定”的错误。如:犯贪污罪的都是公务人员,李某不是公务人员,所以李某不会犯贪污罪。规则六:两个特称前提不能推结论。违背规则会犯“两特称得结论”的错误。(请大家证明)。规则七:如果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也是特称。(前提一特称结论特称)违背规则会犯“由特称推全称”的错误。(请大家证明)。规则六:两个特称前提不能推结论的证明证明: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只有这样三种不同情况:两个前提都是O命题;两个前提都是I命题;一个前提是I命题,另一个前提是O命题。可以证明在这三种情况下,都不能推出结论:(1)O——O违背规则四,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结论。(2)I——O或O——I只有一个周延的项,根据规则二,中项至少周延一次,所以这个周延的项必须是中项。根据规则五,前提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即大项在结论中周延,而大项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所以违背规则三,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不得周延。因此这种情况不能得结论。(3)I——II判断的主谓项都不周延,因此前提中没有周延的项,违背规则二,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因此两特称前提不能得结论。规则七:如果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也是特称的证明根据规则六,两特称前提不能得结论,知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另一个一定是全称的。因此,包括一个特称命题的两个前提,共有四种不同的可能情况:A—I;A—O;E—I;E—O。可证明在这四种情况下,若推出结论,结论必是特称的。(1)A—I前提中有一个周延的项,根据规则二,这个周延的项必须是中项,这样大小项在前提中均不周延。假设结论是全称的,则小项在结论中周延,违反规则三,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不得周延。所以假设不成立,即结论不能是全称,只能是特称。规则七:如果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也是特称的证明(2)A—O(3)E—I前提中有两个周延的项,根据规则二,其中一个必是中项,这样大小项在前提中只能有一个周延,不能都周延。根据规则五,前提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假设结论是全称的,即结论为E判断,这时大小项在结论中都周延了,违背规则三,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不得周延。所以假设不成立,即结论不能是全称,只能是特称。(4)E—O根据规则四,两否定前提不能得结论。因而直接排除这种可能。因此,前提由一特称,则结论必特称。注意:规则七段定前提有一特称是结论特称的充分条件,因此不能由结论特称推出前提中必有一特称。四、三段论的格和式(一)三段论的格1、三段论的格是由于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三段论形式。根据中项位置的不同,三段论共有四个格。第一格:中项(用M表示)分别是大前提的主项和小前提的谓项。(完善格、典型格、审判格)M-P

如:所有的公民都要奉公守法S-M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公民S-P

所以,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奉公守法。最为明显表现出演绎推理的特点: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司法审判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三段论的格第二格:中项分别是大小前提的谓项。(结论否定,区别格、否定格)P-M

如: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S-M

我们的军队不是愚蠢的军队S-P

所以我们的军队不是没有文化的军队常用来区别不同对象或反驳肯定判断。再如:凡作案都有作案时间,张三没有作案时间,所以张三没作案。三段论的格第三格:中项分别是大小前提的主项。(特殊结论,反驳格)M-P

如:郭沫若是文学家M-S

郭沫若是历史学家S-P

所以有些历史学家是文学家。通过断定特殊情况来反驳与之矛盾的一般情况。如反驳:人都是自私的。三段论的格第四格:中项分别是大小前提的谓项和主项。P-M

如:有些植物是中草药M-S

中草药能治病S-P

所以,有些能治病的是植物。①

④三段论的格与式2、三段论格的规则第一格:(1)小前提须是肯定;(2)大前提须是全称判断。第二格:(1)前提中须有一个是否定的;(2)大前提须是全称的。第三格:(1)小前提须是肯定;(2)结论须是特称。*同学们可用反证法自己证明上述各格的规则*。(二)三段论的式1、三段论的式:就是A、E、I、O四种判断在两个前提和结论中的不同组合而构成的三段论形式。简单说,三段论的式,就是前提和结论的质(肯定或否定)和量(全称或特称)的组合形式。三段论的式如:所有鸵鸟都不是会飞的,(E)所有鸵鸟都是鸟;(A)所以,有些鸟不是会飞。(O)这个三段论就是:EAO式2、三段论的可能式由于在一个三段论中,大、小前提和结论都可能是A、E、I、O四种命题,因此,按照前提和结论的质、量不同排列,可能有:4×4×4=64。如果再考虑四个格,三段论的可能式就有:64×4=256。三段论的式3、三段论的有效式可能式并非都是有效式,大部分是无效的,有效式必须符合三段论一般规则或各格的具体规则。在256个可能式中,绝大多数是无效式,如:EEE式、OIO式等等。四个格共有24个有效式:第一格:AAAAIIEAEEIO(AAI)(EAO)第二格:AEEEAEEIOAOO(AEO)(EAO)第三格:AAIAIIEAOEIOIAIOAO第四格:AAIAEEEAOEIOIAI(AEO)其中5个带括号的是弱式。三段论的式如果去掉这5个弱式,三段论的有效式共有19个。这19个有效式是在传统逻辑不考虑空类和全类的情况下,称之为有效式。如果考虑空类和全类的问题,又要排除4个从两个全称前提推出特称结论的式子,因此,根据现代逻辑理论,三段论的有效式只有15个。我们仍采用传统逻辑的观点,把有效式看作为24个。五、三段论的省略式(一)什么是三段论的省略式三段论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在日常语言表达中省略了大前提或者小前提或结论的三段论,称为三段论的省略式。(注意:三段论省略的只是语言表达,而不是逻辑结构)(二)省略三段论的三种形式省略大前提:如,你也是人,当然免不了犯错误。省略小前提:如,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也不例外。省略结论:如,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也是人嘛。(三)三段论省略的恢复第一:确定被省略的判断是前提还是结论方法:(1)看联结词。有“所以”、“因此”、“可见”、“由此可知”等联结词,说明省略的是前提。有“且”、“而”等联结词,说明省略的是结论。(2)分析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没有联结词就要分析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省略的就是结论;如果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说明省略的是前提。第二:确定被省略的前提是大前提还是小前提。第三步:恢复那个被省略的结论或前提。第四步:确定被恢复后的三段论是否正确。如)(1)李四不会讲普通话,因为他不是北京人。(2)我们不是劳动模范,所以我们不要好好劳动。第二节关系判断内容简介:一、

什么是关系判断二、

关系的性质:对称性;传递性考核要求:1、识记:关系判断及其结构(2)对称性、反对称性、非对称性关系;(3)传递性、反传递、非传递性关系。2、理解和应用:(1)确定用自然语言表达的判断是否为关系判断;(2)确定某个具体的关系属何种关系。一、什么是关系判断(一)定义:关系判断就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如(1)明明比文文大两岁。(2)张三和李四是同事。(3)老王与小王是父子。(二)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关系者项:表示一定关系的承担者,即关系判断的主项。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即关系判断的谓项。量项:表示关系者数量。如:有人喜欢迪士高音乐。(三)逻辑形式:二元关系R(a,b)或aRb。三元关系R(a,b,c)

n元关系R(a1,a2,a3,…….an)二、关系的性质(一)关系的对称性1、关系的对称:aRb真→bRa必真。常见的对称关系有:同学、同事、朋友等于、爱人等。2、反对称:aRb真→bRa必假。常见的反对称关系有:大于、小于、长于、高于、低于、以南,以北等等。3、非对称:aRb真→bRa真假不定。常见的非对称关系有:喜欢、爱慕、尊敬、了解、信任等。二、关系的性质(二)关系的传递性

1、传递性:aRb真,bRc真→aRc必真。常见的传递关系有:年长于,大于、小于、以南,以北等。

2、反传递:aRb真,bRc真→aRc必假。常见的反对称关系有:父亲、母亲、叔叔、女儿等。

3、非传递:aRb真,bRc真→aRc真假不定。常见的非传递关系有:信任、认识、尊敬、了解、朋友等。第三节关系推理主要内容:1、对称性关系推理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3、传递性关系推理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关系推理一、关系推理及其分类1、定义:关系推理就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前提中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如:孔子早于孟子,孟子早于荀子,所以孔子早于荀子。2、分类: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二、纯关系推理定义: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四种:对称,反对称、传递、反传递。纯关系推理1、对称关系推理:就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推演的关系推理。aRb,所以bRa。2、反对称关系推理:就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推演的关系推理。aRb,所以bRa。3、传递关系推理:就是依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推演的关系推理。即:aRb,bRc,所以aRc。4、反传递关系推理:就是依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推演的关系推理。即aRb,bRc,所以aRc。三、混合关系推理1、定义:就是两个前提分别是关系判断和性质判断,结论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如:所有正直的中国人都爱国,黄先生是正直的中国人,所以黄先生是爱国的。2、一般形式:所有的a与b有关系R,c是a,所以c与b有关系R。三、混合关系推理3、混合关系推理的规则(1)媒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