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件-讲义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件-讲义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件-讲义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件-讲义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件-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课件之河中石兽初中语文课件之河中石兽1前言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前言《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2目录教学目标壹背景知识贰原文学习叁拓展训练肆目录教学目标壹背景知识贰原文学习叁拓展训练肆3壹教学目标壹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5教学重点1、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6贰背景知识贰背景知识7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二,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作者简介▪纪昀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直隶8《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著作简介▪《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著作简介9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文体简介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10叁原文学习叁原文学习1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12沧州南①一寺临②河干③,山门圮④于河,二石兽并沉焉⑤。阅⑥十余岁⑦,僧募金重修,求⑧二石兽于水中,竟⑨不可得。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1、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3、河干(gān):河岸。干,岸。4、圮(pǐ):倒塌。5、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9、竟:终了,最后。6、阅:经过,经历。7、十余岁:十多年。岁:年。8、求:寻找。沧州南①一寺临②河干③,山门圮④于河,二石兽并沉焉⑤。沧州南13以为顺流下矣,棹①数小舟,曳②铁钯③,寻十余里无迹。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2、曳(yè):拖。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以为顺流下矣,棹①数小舟,曳②铁钯③,寻十余里无迹。寺僧们认14一讲学家①设帐②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③,是非木杮④,岂能⑤为⑥暴涨⑦携之去?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1、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2、设帐:设馆教书。3、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4、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5、岂能:怎么能。6、为:被。7、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一讲学家①设帐②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③,一位讲学1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②乎?”众服为确论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1、湮(yān):埋没。2、颠:颠倒,错误。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是石头的特点应16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②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③沙为坎④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⑤坎穴中。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硬、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1、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2、盖:因为。3、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4、坎(kǎn)穴:坑洞。5、倒掷(zhì):倾倒。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位老河17如是①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②,遂③反溯④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⑤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1、如是:像这样。2、不已:不停止。已:停止。。3、遂:于是。4、溯(sù)流:逆流。5、固:固然。如是①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②,遂③反溯④流逆上矣。照这样1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1、如:依照,按照2、然:既然这样。3、则:那么。5、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6、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4、但:只,仅仅。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19通假字1、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一词多义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众服为确论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通假字1、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一词多20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4、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3、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6、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表转折但是,却。)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21课堂问答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第一、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第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第三、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的程度,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点拨课堂问答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22课堂问答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点拨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课堂问答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点拨第23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事物特性盖②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③沙为坎④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⑤坎穴中。1、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根据原因,写一篇300字的小散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第三、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的程度,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1、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3、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文章的语言亦精炼准确,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3、河干(gān):河岸。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如是①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②,遂③反溯④流逆上矣。第一、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课堂问答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点拨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24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1、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今义:一种学科。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5、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1、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根据原因,写一篇300字的小散文。4、溯(sù)流:逆流。2、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原文赏析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老河兵对河流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庙里的和尚、普通人按照常规思维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讲学家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结尾揭示了主旨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事物特性寓理于事给人深刻启示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25肆拓展训练肆拓展训练26名家点评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却相当严谨。寺僧的话、讲学家的话、特别是老河兵的话,一层深似一层,犹如剥笋一般,极具说服力。文章的语言亦精炼准确,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名家点评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27课后思考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1、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根据原因,写一篇300字的小散文。参考答案课后思考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28讨论研究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2、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参考答案讨论研究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29谢谢观赏谢谢观赏30初中语文课件之河中石兽初中语文课件之河中石兽31前言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前言《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32目录教学目标壹背景知识贰原文学习叁拓展训练肆目录教学目标壹背景知识贰原文学习叁拓展训练肆33壹教学目标壹教学目标34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35教学重点1、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36贰背景知识贰背景知识37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二,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作者简介▪纪昀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直隶38《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著作简介▪《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著作简介39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文体简介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40叁原文学习叁原文学习4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42沧州南①一寺临②河干③,山门圮④于河,二石兽并沉焉⑤。阅⑥十余岁⑦,僧募金重修,求⑧二石兽于水中,竟⑨不可得。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1、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3、河干(gān):河岸。干,岸。4、圮(pǐ):倒塌。5、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9、竟:终了,最后。6、阅:经过,经历。7、十余岁:十多年。岁:年。8、求:寻找。沧州南①一寺临②河干③,山门圮④于河,二石兽并沉焉⑤。沧州南43以为顺流下矣,棹①数小舟,曳②铁钯③,寻十余里无迹。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2、曳(yè):拖。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以为顺流下矣,棹①数小舟,曳②铁钯③,寻十余里无迹。寺僧们认44一讲学家①设帐②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③,是非木杮④,岂能⑤为⑥暴涨⑦携之去?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1、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2、设帐:设馆教书。3、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4、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5、岂能:怎么能。6、为:被。7、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一讲学家①设帐②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③,一位讲学4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②乎?”众服为确论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1、湮(yān):埋没。2、颠:颠倒,错误。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是石头的特点应46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②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③沙为坎④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⑤坎穴中。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硬、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1、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2、盖:因为。3、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4、坎(kǎn)穴:坑洞。5、倒掷(zhì):倾倒。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位老河47如是①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②,遂③反溯④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⑤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1、如是:像这样。2、不已:不停止。已:停止。。3、遂:于是。4、溯(sù)流:逆流。5、固:固然。如是①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②,遂③反溯④流逆上矣。照这样4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1、如:依照,按照2、然:既然这样。3、则:那么。5、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6、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4、但:只,仅仅。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49通假字1、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一词多义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众服为确论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通假字1、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一词多50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4、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3、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6、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表转折但是,却。)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51课堂问答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第一、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第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第三、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的程度,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点拨课堂问答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52课堂问答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点拨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课堂问答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点拨第53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事物特性盖②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③沙为坎④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⑤坎穴中。1、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根据原因,写一篇300字的小散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第三、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的程度,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1、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3、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文章的语言亦精炼准确,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3、河干(gān):河岸。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如是①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②,遂③反溯④流逆上矣。第一、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淮西杂志二》。课堂问答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点拨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54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