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_第1页
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_第2页
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_第3页
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_第4页
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第一节植物组织、器官系统一、植物组织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一)植物组织的类型根据植物组织的来源、发育程度和细胞特点,植物组织可划分为分生组织(meristem)和成熟组织两大类(maturetissue)。1.分生组织的类型根据分生组织的存在部位,分生组织可划分为顶端分生组织(apicalmeristem)、侧生分生组织(lateralmeristem)和居间分生组织(intercalarymeristem)。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第一节植物组织、器官系统1顶端分生组织分布在植物体的顶端部位,例如根尖和茎尖先端的分生区(生长锥)。侧生分生组织分布在根、茎的周侧,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周期性细胞分裂的结果使根、茎不断增粗居间分生组织是指分布在成熟组织之间的分生组织(图2-1)。它是由顶端分生组织遗留下来的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分布在植物体的顶端部位,例如根尖和茎尖先端的分生2根据分生组织的细胞来源,分生组织可划分为:原分生组织(promeristem)初生分生组织(primarymeristem)次生分生组织(secondarymeristem)。原分生组织是直接由胚性细胞分裂后保留下来的分生组织,位于根尖和茎尖先端的部分(图2-18,29),能持久地进行细胞分裂。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衍生而来,它们紧位于原分生组织的后端。其特点是细胞在形态上已有初步分化,出现了小液泡,细胞体积增大,可进一步分化为原表皮、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发育的结果是形成器官的初生结构,即原表皮将发育为表皮,原分生组织发育为维管组织,基本分生组织发育为各种基本组织。次生分生组织由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经过细胞脱分化,重新恢复细胞分裂能力而形成的分生组织。如根、茎的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就是次生分生组织。

根据分生组织的细胞来源,分生组织可划分为:3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42.成熟组织的类型根据成熟组织的细胞特点和生理功能的不同,成熟组织可进一步划分为保护结构、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结构。(二)植物组织的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1.分生组织的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分生组织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薄、细胞质浓厚、细胞核相对较大、没有或只有很小的液泡,细胞排列整齐,通常没有细胞间隙,具有持续性(顶端分生组织)或周期性(侧生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的能力。2.成熟组织的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由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逐渐丧失分生能力,形成各种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成熟组织。2.成熟组织的类型根据成熟组织的细胞特点和生理功能的不同5(1)保护结构(protectivestructure)

分布于植物体的表面,由一层或多层细胞构成,主要功能是控制蒸腾,防止植物体水分散失及避免其他生物的侵害。根据组织细胞的来源和形态结构的不同,保护结构可划分为表皮和周皮。①表皮——初生保护结构表皮(epidermis)分布于幼嫩植物器官的表面,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发育而来,通常由一层细胞构成。少数植物器官的表皮由多层细胞构成,被称为复表皮(mulipleepidermis)。表皮细胞还可以形成多种表皮附属物,如气孔、表皮毛、腺毛、排水器等结构(1)保护结构(protectivestructure)6②周皮——次生保护结构周皮(periderm)分布于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老根、老茎等器官外表,是取代表皮、由木栓形成层(次生分生组织)发育而来的次生保护结构。木栓形成层平周分裂,向外分化出多层的木栓细胞,构成木栓层;向内分化出少量的由薄壁细胞组成的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合称为周皮。在形成周皮时,常常在老根或老茎上出现一些突起的孔状结构,称为皮孔(lenticle)。

②周皮——次生保护结构7图2-5棉茎的部分横切示周皮结构

图2-5棉茎的部分横切示周皮结构8(2)薄壁组织

(parenchyma)又称为营养组织(regetativetissue)或基本组织,是植物体内分布最广、所占比例最大,主要起营养作用的组织。根据承担生理功能的不同,薄壁组织可进一步划分为吸收组织、同化组织、贮藏组织和通气组织等。吸收组织(absorptivetissue)是指专门担负吸收功能的表皮细胞,这些表皮细胞与空气接触的一面不形成角质膜,如根毛区的表皮。同化组织的特点是细胞中有丰富的叶绿体,主要生理功能是光合作用,如叶肉就是最典型的同化组织。贮藏组织(storagetissue)因细胞中贮存大量营养物质而得名,如小麦、水稻的胚乳和马铃薯块茎中贮存大量淀粉的细胞。通气组织(aerenchymatous)由薄壁细胞的细胞间隙构成的通气结构就是通气组织。如水稻、莲的根、茎中就有发达的通气组织。(2)薄壁组织(parenchyma)又称为营养组织9(3)机械组织(mechanicaltissue)细胞的共同特点是细胞壁发生不同程度的加厚,有的是在细胞角隅处加厚,有的是整个细胞均匀加厚。机械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在植物体内起巩固和支持作用。根据细胞壁加厚方式的不同,机械组织可进一步划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厚角组织(collenchyma)的特点是细胞仅在角隅处加厚,细胞狭长,两端方形或偏斜(图2-8),为生活细胞,细胞内常含有叶绿体,细胞具有延展性,既有支持的作用,同时又能适应器官的生长,普遍存在于尚在生长或经常摆动的器官之中,如幼茎、叶柄的表皮内侧。厚壁组织(sclerenchyma)细胞的壁均匀加厚且木质化,细胞腔很小,成熟时原生质体解体,为死细胞。(3)机械组织(mechanicaltissue)10(4)输导组织

(conductingtissue)是植物体内担负长距离运输水分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的组织。输导组织是由分化成管状的细胞相互连接起来形成,并贯穿于整个植物体内。根据运输的主要物质的不同,输导组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和管胞;一类是运输同化产物的筛管和筛胞。导管(vessel)普遍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被称为导管分子(即导管细胞)的长管状细胞纵向连接而成。导管分子可分为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5种导管分子。管胞(tracheid)是两端斜尖的长梭形细胞,细胞相互间以偏斜的末端穿插连接,水溶液通过相邻侧壁上的纹孔而传输。管胞也可分为环纹、螺纹、梯纹和纹孔管胞。

(4)输导组织(conductingtissue)是植11筛管(seivetube)由一列长管状的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个管状细胞叫筛管分子。在筛管分子的一侧还有一至数个狭长的生活细胞被称为伴胞(companioncell),它与筛管分子来自于同一个母细胞,其功能可能与筛管分子的营养有关。筛胞(seivecell)与筛管分子的不同是端壁没有特化成筛板,侧面没有伴胞;是主要存在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运输同化产物的管状结构。筛管(seivetube)由一列长管状的细胞纵向连接而成,12分泌结构(secretorystructure)是植物体内产生分泌物质的细胞或细胞组合。它们的来源、形态与分布都比较复杂。常见的分泌物有挥发油、树脂、乳汁、蜜汁、单宁、粘液、盐等。根据分泌物的排溢情况,分泌结构可分为外分泌结构和内分泌结构。外分泌结构多分布于植物体外表,能将分泌物排到体外,如腺毛、蜜腺、盐腺、排水器等(图2-15)。内分泌结构的分泌物贮存在植物体内不排出体外,如分泌腔、乳汁管、树脂道等(图2-16)。分泌结构(secretorystructure)是植物体133.复合组织植物个体发育中,凡由同类组织细胞构成的组织,称为简单组织。如分生组织、薄壁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为复合组织或复合结构,如表皮、周皮等。在植物体内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常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被称为木质部(xylem),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水和无机物的长距离运输。韧皮部(phloem)由筛管、伴胞、韧纤维和韧薄壁细胞组成,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同化物质的长距离运输。木质部与韧皮部合起来又被称为维管组织(vasculartissue)。

3.复合组织植物个体发育中,凡由同类组织细胞构成的14二、植物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一)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根的生理功能和外部形态结构

(1)根的生理功能(2)根的种类依据根发生的部位,根可以分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三类。主根(axialroot):来自于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的胚根。侧根:主根上的各级分枝称为侧根(lateralroot)。定根:不论主根和侧根,它们都有一定的发生位置,所以也被称为定根(normalroot)。不定根:从茎、叶上产生根,这种根发生位置不定,统称为不定根(adventitiousroot)。二、植物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一)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15(3)根系的类型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的根被称为根系。根系(rootsystem)可分为直根系(taprootsystem)和须根系(fibrousrootsystem)两大类。直根系的主根发达,主根和侧根有明显的区别,直根系主要由定根组成。大部分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系都属此种类型(图2-17)。须根系的主根不发达或主根在发育早期停止生长,而由茎的基部形成许多粗细相似的不定根组成根系,根系呈丛生状态。大部分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属此种类型,如竹、葱、百合等(图2-17)。(3)根系的类型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的根被称为根系。16图2-17根的种类与根系的类型直根系:A.麻栎B.马尾松;须根系:C.棕榈不定根D.柳树图2-17根的种类与根系的类型17(4)根的内部结构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离茎的基部越近其结构越成熟,离茎基部越远的部分越幼嫩,这是与根的各部分担负不同的生理功能有关。①根尖的结构根尖(roottip)是指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部分。一般根尖长0.5~1cm。根据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担负的生理功能对不同,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四个区(图2-18)。(4)根的内部结构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离茎的18图2-18根尖纵切面,示各分区的细胞结构图2-18根尖纵切面,示各分区的细胞结构19②根的初生结构(根毛区的构造)根尖分生组织活动所衍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形成根的各种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根的初生生长。初生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属于初生组织(primarytissue)。它们共同组成根的结构,也就是根的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结构位于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成熟区的横切面,可见根的内部由外向内明显地分化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图2-19,20)。②根的初生结构(根毛区的构造)根尖分生组织20图2-19根的初生结构立体图解图2-20绿豆根的初生结构1.表皮2.皮层3.初生韧皮部4.初生木质部5.中柱鞘6.内皮层图2-19根的初生结构立体图解图2-20绿豆根的初21

双子叶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两侧的细胞壁)和横向壁(上下的细胞壁)上有木质化和栓质化的一圈带状加厚,叫“凯氏带”(Casparianstrip/band)(图2-21)。在横切面上,内皮层侧壁增厚的部分呈点状,称为“凯氏点”。凯氏带的这种特殊结构,对根内水分和物质的运输起着定向运输的作用。单子叶植物根在发育后期,其内皮层的细胞壁呈五面增厚,即只有外切向壁不加厚,因此在横切面上,内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呈“马蹄铁形”加厚。但个别正对初生木质部放射角的内皮层细胞不加厚,称为通道细胞(图2-22)。双子叶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两侧的细胞壁)和横向壁22图2-21中柱与内皮层的结构1.皮层薄壁细胞2.内皮层(右图为内皮层细胞的立体图解与横切,示凯氏带)图2-21中柱与内皮层的结构23图2-22单子叶植物(鸢尾属)根横切,示中柱与内皮层的结构皮层薄壁组织2.内皮层3.通道细胞4.中柱鞘5.初生韧皮部6.后生木质部7.原生木质部图2-22单子叶植物(鸢尾属)根横切,示中柱与内皮层的结24皮层以内的部分称为中柱(stele/centralcylinder)或维管柱(vasculacylinder)。中柱可划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四部分。中柱鞘(pericycle)是中柱最外围的组织,紧贴着内皮层,由一层或几层薄壁细胞组成。初生木质部(primaryxylem)在中柱中呈辐射状排列。初生木质部主要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初生韧皮部(primaryphloem)形成若干束分布于初生木质部辐射角之间,与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初生韧皮部主要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皮层以内的部分称为中柱(stele/centralcyli25③根的次生结构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根和较大的侧根在完成初生生长之后,便开始了加粗生长,也称为次生生长。次生生长的结果是产生次生结构(secondarystructure)。根开始次生生长时,首先在初生韧皮部内侧的薄壁细胞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发育为片段的形成层,随后各段形成层逐渐向左右两侧扩展,并向外推移,一直延伸到初生木质部辐射角处,此时正对原生木质部的中柱鞘细胞也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发育为形成层的另一部分。至此,各个形成层片断彼此相互衔接成为完整的呈波浪状的连续形成层环。③根的次生结构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根和较26形成层细胞主要进行切向分裂形成内外两个子细胞,靠近内侧的细胞发育为次生木质部,其中包括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靠近外侧的细胞发育为次生韧皮部,其中包括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图2-23)。随着根直径的扩大,形成层细胞也进行一些垂周分裂增加形成层细胞的数量适应根的加粗。形成层除了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以外,还可以产生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群——维管射线(vascularray)木射线(xylemray)和韧皮射线(phloemray)。形成层细胞主要进行切向分裂形成内外两个子细胞,靠近内侧的27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28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29

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内,多年生双子叶植物根的形成层进行细胞分裂活动,不断产生新的次生维管组织,使根不断地加粗。由于形成层细胞的活动,根的次生维管组织不断增加,使根的直径不断扩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势必引起中柱鞘以外的皮层、表皮等组织的破裂。在这些组织破坏前,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由木栓形成层发育形成周皮(图2-24)。周皮是根加粗过程中形成的次生保护结构。周皮形成后,其外方的表皮和皮层因得不到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而枯死脱落。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和少数的双子叶植物的根只形成初生结构,不产生次生结构。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内,多年生双子叶植物根的形成层进行细胞分裂30图2-24根的木栓形成层及其分裂产物A.葡萄根中,木栓形成层的发生;B.橡胶树根中,木栓形成层分裂产生周皮图2-24根的木栓形成层及其分裂产物31(5)侧根的发生

能够产生侧根的根称为母根。种子植物的侧根起源于母根根毛区深处中柱鞘的一定部位,为内起源。不同植物,侧根发生的部位有所不同。(6)根瘤与菌根根瘤与菌根是高等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形成的两种共生关系。根瘤(rootnodule/tubercle)是由固氮细菌或放线菌侵染宿主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高等植物的根也可以与土壤中的某些真菌共生,真菌或者侵入根内部幼嫩的部分(内生菌根),或在根的表面群聚(外生菌根),这种生长着真菌的幼根共生体称为菌根(mycorrhiza)(图2-27)。(5)侧根的发生能够产生侧根的根称为母根。种子植物的侧根32图2-25侧根的发生与出现(图解)1.表皮2.皮层3.中柱鞘4.侧根5.中柱图2-25侧根的发生与出现(图解)33图2-26根瘤菌与根瘤图2-27菌根图2-26根瘤菌与根瘤图2-27菌根342.茎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1)茎的基本形态大多数植物的茎(stem)是辐射对称的圆柱体。这种形状最适于担负支持和输导功能。茎可分为节和节间两部分。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node)。相邻两个节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internode)。着生叶或芽的茎称为枝条(shoot)。有些植物的节非常明显,如竹子的节。木本植物的枝条,在叶片脱落后留下的疤痕,称为叶痕(leafscar)。叶痕中的点状突起是枝条与叶柄间的维管束断离后留下的痕迹,称为叶迹(folialtrace)。叶片与枝条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叶腋。在枝条的顶端和叶腋处长有顶芽和腋芽。顶芽开放后,鳞片脱落在茎上留下的痕迹叫芽鳞痕(budscalescar)2.茎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35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36(2)茎的生理功能茎是组成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是联系根、叶的轴状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支持。茎也具有贮藏和繁殖的功能。(3)芽的结构和类型芽(bud)是处于幼态而未发育的枝、花或花序的原始体。把叶芽(枝条的原始体)(leafbud)作一纵切,在叶芽的中央是生长锥,生长锥的基部有一些小的突起,是叶原基。生长锥的外围是幼叶,幼叶叶腋处的突起是腋芽原基(图2-29)。按着芽的着生位置,芽可分为定芽和不定芽。按着芽的性质,芽可分为叶芽、花芽(flowerbud)混合芽(mixedbud)。按照芽是否有芽鳞,芽可分为鳞芽(scalybud)和裸芽(nakedbud)。按照芽的生理活动状态,芽可分为活动芽(activebud)和休眠芽(dormantbud)(图2-30)

(2)茎的生理功能茎是组成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是联系根、37图2-29忍冬芽纵切面图2-29忍冬芽纵切面38图2-30芽的类型图2-30芽的类型39(4)茎的分枝方式茎的分枝是植物生长的普遍现象。茎分枝的规律性与茎尖生长点或芽的分布和生长方式,以及顶芽与侧芽的相关性有关。常见的茎分枝有单轴分枝(也称为总状分枝)、合轴分枝以及假二叉分枝(图2-31)。禾本科植物的分枝方式被称为分蘖。图2-31茎分枝类型示意图单轴分枝;B.合轴分枝;C.假二叉分枝(同级分枝以相同数字表示)(4)茎的分枝方式茎的分枝是植物生长的普遍现象。茎分枝的40(5)茎的性质根据植物茎内部木质部和韧皮纤维量的多少,将植物分为木本植物(woodplant)、藤本植物(Vine,liana)和草本植物(herb)。木本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乔木(tree)植株高大,分枝位置距地面较高,主干明显,如毛白杨、旱柳等。灌木(shrub)植株比较矮小,分枝靠近地面,主干不明显,如丁香、月季、荆条等。藤本植物茎中的韧皮纤维比较发达、茎干柔软。如紫藤等。草本植物可分为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

(5)茎的性质根据植物茎内部木质部和韧皮纤维量的多41(6)茎的生长习性

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将茎分为以下几种:①直立茎(erectstem)的茎垂直地面直立生长,如各种树木及玉米、水稻等。②平卧茎(prostratestem)的茎平卧地面生长,但节上不发生不定根,如蒺藜、地锦草等。③匍匐茎(repentstem)的茎平卧地面生长,但节上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如甘薯、狗牙根、草莓等。④攀援茎(cliimbingstem)的茎上发出卷须、吸器等攀援器官,借助攀援器官使植物攀附于它物体上,如葡萄、爬山虎、黄瓜等。⑤缠绕茎(twiningstem)的茎生长过程中改变生长方向缠绕于其它物上,如牵牛、菟丝子等。(6)茎的生长习性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将茎分为以下几种:42(7)茎尖的构造茎尖(stemtip)被包于顶芽或腋芽的幼叶内。茎尖可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三部分,茎尖最前端外面无类似根冠的帽状结构,而是被许多幼小叶片紧紧包裹(图2-32)。(8)茎的内部结构①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通过茎尖成熟区作横切面,双子叶植物茎自外向内可分为表皮、皮层和中(维管)柱三部分(图2-33)。②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在初生生长的基础上会出现次生分生组织——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次生分生组织的分裂活动所产生的次生结构使茎加粗,这一过程即为次生生长。(7)茎尖的构造茎尖(stemtip)被包于顶芽或腋芽43图2-33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示意图(引自杨继等1999)图2-33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示意图(引自杨继等144图2-32茎初生结构至次生结构的发育过程图解图2-32茎初生结构至次生结构的发育过程图解45③裸子植物茎的特点

裸子植物茎的解剖构造与木本双子叶植物茎相似,有发达的次生构造,形成木材和树皮。所不同的是,裸子植物茎的韧皮部主要由筛胞组成,无伴胞,韧皮薄壁组织较少,韧皮纤维有或无;裸子植物茎的木质部无导管,只有管胞(只有麻黄属、买麻藤属、百岁兰属有导管),木薄壁细胞少,一般无木纤维。另外大多数裸子植物的茎具有树脂道,在木材的横切面上常呈大而圆的管腔,散布在管胞之间。④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单子叶植物茎的显著特点是维管束只有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两部分,无束中形成层,不能进行次生生长,在维管束的外围有维管束鞘(vascularbundlesheath)。维管束散生在薄壁组织和机械组织之中(如玉米茎),或排列成内外两轮(如小麦茎)(图2-37)。③裸子植物茎的特点46图2-37小麦和玉米茎横切面结构简图

A.玉米茎横切面B.小麦茎横切面1.表皮2.机械组织3.基本组织4.维管组织5.髓腔6.同化组织图2-37小麦和玉米茎横切面结构简图

A.玉米茎横切面473.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叶(leaf)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叶也具有一定的繁殖功能。(1)叶的形态一般1个发育成熟的叶分为叶片(blade,lamina)、叶柄(petiole)和托叶(stipule)3部分(图2-38)。具备以上3个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completelesf);缺少任何一部分的叶就是不完全叶(incompletelesf)。

叶脉主要是由维管束构成。叶脉有规律分布的特点叫脉序。常见的脉序的类型有羽状脉、掌状脉、平行脉和射出脉4种(图3-39)。

3.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叶(leaf)的主要生理功能48图2-39叶脉的类型A.羽状网脉B.掌状网脉C.直出平行脉D.弧形脉E.射出脉F.横出平行脉G..叉状脉图2-39叶脉的类型49叶序(phyllotaxy)是指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常见的有互生(alternate)、对生(oppoiste)、轮生(verticillate)、基生(basilar)和簇生(fasciculate)(图2-40)。①叶互生每节上只着生1片叶,如榆树、桑树、杨柳科植物等。②叶对生每节上着生着相对生的两片叶,如益母草、丁香等。③叶轮生每节上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茜草、猪秧秧等。④叶簇生两片或两片以上的叶片着生在一极度缩短的枝上,如银杏、落叶松等。叶序(phyllotaxy)是指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常见的有50图2-40叶序的类型A.互生B.对生C.轮生C.丛生E.基生图2-40叶序的类型51叶可分单叶和复叶两种类型。单叶是指在1个叶柄上着生1个叶片(完整或分裂),复叶是指在叶柄上着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叶片复叶有以下的类型(图2-41)。①羽状复叶小叶呈羽毛状排列在叶轴两侧。根据叶轴顶端小叶数目的不同情况,又可分为:奇数羽状复叶:奇数羽状复叶(inparipinnateleaf)的小叶数为奇数的复叶。偶数羽状复叶:偶数羽状复叶(paripinnateleaf)叶数为偶数的复叶,叫偶数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羽状复叶的叶轴再分枝一次,则形成二回羽状复叶。三回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的叶轴再分枝一次,则形成三回羽状复叶。②掌状复叶掌状复叶(palmate)的小叶着生在总叶柄顶端的复叶,③三出复叶三出复叶(trifoliateleaf)的只有3片小叶着生在总叶柄的顶端,。④单身复叶单身复叶(unifoliateleaf)的两个侧生小叶退化,总叶柄的顶端只着生1片小叶,总叶柄的顶端与小叶连接处有关节,。叶可分单叶和复叶两种类型。单叶是指在1个叶柄上着生1个叶片(52图2-41单叶和复叶A.单叶B.复叶1.奇数羽状复叶2.偶数羽状复叶3.掌状复叶4.单身复叶5.二回羽状复叶6.羽状三出复叶7掌状三出复叶图2-41单叶和复叶53(2)双子叶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典型的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mesophyll)和叶脉(vein)构成(图2-42)。表皮包括位于叶片腹面的上表皮和位于背面的下表皮,它是覆盖在植物叶片表面的初生保护结构(图2-42)。叶片上下表皮之间的部分称为叶肉.栅栏组织(palisadetissue)位于上表皮之下,细胞的形态为长筒形,细胞的长轴与叶片上表皮垂直,呈栅栏状紧密排列为一层或几层。海绵组织(spongytissue)位于栅栏组织和下表皮之间。海绵组织细胞的形状、大小常不规则,有很大的胞间隙.

叶脉分布在叶肉组织中。

(2)双子叶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54(3)裸子植物叶的构造

裸子植物叶一般由表皮系统、叶肉细胞和维管束构成(图2-43)。图2-43马尾松叶的横切面(3)裸子植物叶的构造裸子植物叶一般由表皮系统、叶肉细胞55(4)禾本科植物叶的特点禾本科植物的叶为单叶,平行脉序(parallelvenation)具有狭长而抱茎的叶鞘(leafsheath),叶鞘具有保护、输导和支持叶片的作用。叶还常具有叶枕(pad,pedestal)、叶舌(ligula)、叶耳(auricle)等构造(图2-44)。禾本科植物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构成(图2-45)。(4)禾本科植物叶的特点禾本科植物的叶为单叶,平行56图2-44禾本科植物(引自贺学礼)图2-44禾本科植物(引自贺学礼)57图2-45小麦叶片结构图2-45小麦叶片结构58(5)叶的生活期与落叶图2-46叶柄基部纵切面,示离层产生(5)叶的生活期与落叶图2-46叶柄基部纵切面,示离层594.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为绝大多数种子植物所具有。但有些植物的营养器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发生较大的变异,我们把植物营养器官在生长方式、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作营养器官的变态,这种变态是可遗传的。变态后的器官称为变态器官(abnormalorgan)。营养器官的变态主要有以下类型:(1)变态根分为贮藏根、支持根与寄生根

(2)变态茎根据变态茎生存的位置,变态茎可分为地下变态茎和地上变态茎。如根状茎(如莲藕、竹、芦苇)、块茎(如马铃薯)、鳞茎(如洋葱、百合的鳞茎)和球茎(如荸荠)等类型.(3)叶的变态叶的变态主要有叶卷须(如豌豆的卷须)、叶刺(如仙人掌上的刺)、鳞叶(如洋葱、大蒜、百合、水仙)和捕虫叶.

4.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为绝大60图2-47几种肉质直根图2-48几种植物的气生根图2-47几种肉质直根图2-48几种植物的气生根61图2-52洋葱鳞茎和荸荠球茎图2-50几种根状茎图2-52洋葱鳞茎和荸荠球茎图2-50几种根状茎62图2-54几种变态叶1.豌豆的叶卷须2.小檗的叶刺3.刺槐的托叶刺图2-54几种变态叶63(二)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花(1)花的组成与形态类型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包括花柄(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六部分组成(图2-55)。具有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的花,称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称不完全花。(二)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64图2-55棉花花的纵切面,示花的组成及副萼图2-55棉花花的纵切面,示花的组成及副萼65图2-56几种不同形状的花托A.花托突出如圆柱状 B.花托突出如覆瓦状C、D.花托凹陷如碗状图2-57花冠的类型A.十字形花冠B.蝶形花冠C.筒状花冠D舌状花冠E.唇形花冠F.有距花冠G.喇叭状花冠H.漏斗状花冠(A、B为离瓣花C-H为合瓣花)图2-56几种不同形状的花托A.花托突出如圆柱状 66图2-59雌蕊的类型单词瑞B.离生雌蕊C、D、E.不同程度联合的复雌蕊图2-60子房的位置图2-59雌蕊的类型图2-60子房的位置67图2-61胚珠的类型图2-61胚珠的类型68(2)禾本科植物的花

禾本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花的形态结构比较特殊。现以小麦(图2-62)为例说明。图2-62小麦小穗的组成1.小穗2.小花3.雄蕊4.雌蕊(2)禾本科植物的花禾本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69(3)花序的概念和类型有的植物的花单生于叶腋或枝顶上,如玉兰、牡丹等称单生花。而有些植物的花簇生于叶腋,多数植物的花按一定规律排列在花轴上,称花序(inflorescence)。图2-63无限花序的类型(3)花序的概念和类型有的植物的花单生于叶腋或枝顶上,如702.种子(1)种子的结构种子(seed)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有的植物种子无胚乳)构成.(2)种子的主要类型根据成熟种子内是否有胚乳,将种子划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图2-64蓖麻有胚乳种子(a)表面观;(b)与宽面垂直的纵切面;(c)与宽面平行的纵切面图2-66小麦颖果的结构(a)颖果外形;(b)颖果纵切面;(c)胚纵切面放大2.种子图2-64蓖麻有胚乳种子图2-66小麦颖果的713.果实(1)果实的结构大多数植物的果实(fruit)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来,称为真果(truefruit)。如柑桔、李、桃、杏的果实;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还有花托、花萼等,甚至整个花序都参与形成果实,这种果实称为假果(falsefruit)。如苹果、梨、菠萝等的果实。图2-67桃果实纵切图2-68苹果的果实(假果)3.果实图2-67桃果实纵切图2-68苹果的果实(假72(2)果实的类型果实可分为三大类,即单果、聚合果和复果。由一朵花中的一个单雌蕊形成的果实叫单果(simplefruit)。根据果皮及其附属部分成熟时的质地和结构,单果可分为肉质果与干果两大类。①肉质果:浆果、核果、柑果、梨果、瓠果.②干果:果实成熟后果皮干燥,根据果皮开裂与否,又可分为裂果和闭果。果实成熟后果皮开裂的果实被称为裂果,根据心皮数目和果皮开裂方式的不同,裂果又可分为以下列几种类型:蓇葖果、荚果、角果、蒴果闭果果实成熟后,果皮不开裂。闭果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瘦果、颖果、翅果、坚果、分果(双悬果)。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心皮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被称为聚合果(aggreegatefruit),每一心皮形成一个小单果。

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叫复果或聚花果(multiplefruit),如凤梨(图2-75)、无花果、桑椹等的果实都是聚花果。(2)果实的类型果实可分为三大类,即单果、聚合果和复果。73图2-69肉质果类型核果2.浆果3.柑果4.梨果5.瓠果(引自郑相如、王丽)图2-69肉质果类型74图2-70蓇葖果A马利筋B耧斗菜C飞燕草图2-71荚果的类型A槐树的荚果成念珠状;B猴儿环的荚果成围嘴状;C豌豆的荚果成熟后自行开裂;D落花生的荚果成熟后并不开裂;E山蚂蝗的荚果呈节状,每节含一个种子,所以又叫节荚图2-70蓇葖果图2-71荚果的类型75图2-72角果图2-73蒴果的类型A紫堇的蒴果为室背纵裂B曼陀罗的蒴果为室轴开裂C罂粟的蒴果为孔裂D海绿属的蒴果为周裂图2-72角果图2-73蒴果的类型76图2-74各种闭果图2-75聚合果和聚花果图2-74各种闭果图2-75聚合果和聚花果77(三)植物系统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组织是连续的,从而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单位,称为组织系统。植物体可分为3个组织系统,即皮系统、基本组织系统和维管系统。1.皮系统

皮系统(dermalsystem)包括表皮和周皮,覆盖于植物各器官的表面,使植物体表面的连续保护层。2.基本组织系统

基本组织系统(fundamentaltissuesystem)包括各类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3.维管系统

植物或某一个器官的全部维管组织总称为维管系统(vascularsystem)。这些维管组织贯穿于植物体内,并相互连接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体系,保证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传递,维持植物体的新陈代谢。(三)植物系统78三、植物的物质运输(一)水分的运输1.水分运输的途径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可分为短距离运输和长距离运输。短距离运输是在活细胞中的短距离运输:

水分从土壤→根毛→根皮层→根中柱→根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与气孔下腔→气孔→大气长距离运输是在导管中的运输:根毛→根中柱→根导管→茎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三、植物的物质运输79图2-76水分从根向地上部运输的途径图2-76水分从根向地上部运输的途径802.水分运输的动力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有两种:一是下部的根压(rootpressure)。二是上部的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pull)。二者共同起作用。根压是植物由于代谢而产生的吸水动力,也称为主动吸水(activewaterabsorption)吐水(guttation)和伤流(bleeding)是根压的外部表现。目前的解释是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transpiration-cohesion-tensiontheory),简称“内聚力学说”。该学说认为导管中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蒸腾拉力和导管水柱受重力影响产生的水柱张力,以及水分子与导管(或管胞)壁的纤维素分子间的附着力,维持了输导组织中水柱的连续性,使水分不断上升。2.水分运输的动力81(二)矿质元素的运输1.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运输的。

一部分矿质元素以无机离子形式向上运输。另一部分则在根内合成为有机物再进行运输。2.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有质外体运输和共质体运输。矿质元素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扩散进入植物的质外体(apoplast)途径;矿质元素从细胞一侧跨膜渗透进入细胞,而后从细胞的另一侧出细胞,并依次跨膜进出最后进入植物体内部的共质体(symplast)途径。

(二)矿质元素的运输82(三)有机物的运输1.有机物运输的方向及方式已经证明有机物是在韧皮部运输,筛管和韧皮薄壁细胞是韧皮部的主要输导组织。有机物的运输是定向的,其方向决定于“源”和“库”的相对位置。有机物一般是从源器官向库器官运输。有机物运输在细胞间的运输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质外体”运输和“共质体”运输。

2.有机物运输的形式和速度蔗糖被认为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运输形式。有少数植物,如木岑树、榆树以棉籽糖、水苏糖为主要运输形式,苹果树则以山梨糖醇作为运输形式。一般速度为50~100cm/h。(三)有机物的运输83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84四、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植物激素(一)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且能被运输到植物体另一部位,能够发挥信息传递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被称为植物激素(planthormones或hytohormone)。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生理活性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四、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植物激素(一)植物激素的概念85(二)植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1.生长素

生长素(auxin)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激素,主要有吲哚乙酸(简称IAA)。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很少。除IAA外,植物体内还存在吲哚乙腈(如十字花科植物)和4-氯吲哚乙酸。人工合成的生长素常见的有萘乙酸,2,4-D,功能与天然生长素相似。植物的很多部位都能合成生长素,分布广泛。根、茎、叶、花、种子及胚芽鞘中都存在生长素,但以生长旺盛的部位分布的最多,如各种分生组织及幼嫩的种子中较多。生长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在低浓度下(10-5~10-10mol/L)促进植物生长,中等浓度抑制植物生长,高浓度则可杀死植物。在生产上常用低浓度(50×10-6~100×10-6mol/L)的生长素诱导插枝生根,用高浓度生长素杀除杂草。(二)植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862.赤霉素

赤霉素(gibberellin,GA)最初是从水稻恶苗病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是一种能引起稻苗徒长的物质,由黑泽英一在1926年发现的。后来J.MacMilan和J.Suter(1958)从高等植物中也分离得到GA。目前已分离得到120多种GA。GA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高等植物的未成熟种子是合成GA的重要器官。顶芽和根等器官中也能合成GA。GA对高等植物最显著的生理作用是能促进细胞伸长、枝条的生长,尤其是能促进植物的整体生长。植物的矮化被认为多半是由于体内的GA合成系统在遗传上发生异常而造成的,供给矮化植株GA,可以使矮化株恢复为高型株。GA能促进多种水解酶的合成,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促进长日照植物的开花等生理作用。2.赤霉素赤霉素(gibberellin,GA)最初是从873.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一类具有腺嘌呤环结构的植物激素。其共同特点是在腺嘌呤环的第6位置上有特定的取代物。它们的生理功能突出地表现在促进细胞分裂和诱导芽形成。1963年从受精11-16d的玉米未成熟种子中分离出第一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天然细胞分裂素,定名为玉米素(Zeatins)。目前已从高等植物中得到二十几种腺嘌呤衍生物。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胞质分裂、诱导芽形成、防衰老和克服顶端优势等生理功能。根尖分生区是细胞分裂素合成最活跃的部位3.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一类具有884.脱落酸脱落酸(abscisicacid简称ABA)是一种具有倍半萜结构能够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脱落酸最早是从棉铃中分离出来的,在植物体中广泛存在,果实中脱落酸的含量最高。脱落酸在衰老的叶片组织、成熟的果实、种子及茎、根部等许多部位形成。水分亏缺可以促进脱落酸形成。脱落酸可以刺激乙烯的产生,催促果实成熟,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脱落酸具有抑制生长、维持芽与种子休眠、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促进气孔关闭等生理功能。4.脱落酸脱落酸(abscisicacid简称ABA)895.乙烯乙烯(ethylene)为气体物质,是植物正常代谢的产物,是一种调节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植物激素。所有的果实在发育期间都会产生微量乙烯,在果实未成熟时乙烯含量很低,在果实进入成熟时会出现乙烯高峰。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植物体各部位都能产生乙烯但含量很小,一般在0.1-10nL/g鲜重·h-1以内。乙烯最明显的生理功能是抑制生长。对植物的根、茎、叶及侧芽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果实中含有一定量的乙烯时则促进果实成熟。用乙烯处理果实,也同样具有催熟作用。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能释放乙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5.乙烯乙烯(ethylene)为气体物质,是植物正常代90除五大类激素外,近年来又发现一些具有信号功能的化学物质,如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茉莉酸(jasmonicacid)及其甲酯(methyljasmonate)和水杨酸(salicylicacid)。油菜素内酯主要促进细胞分类和伸长,可提高ATP酶和Rubisco(RuBP羧化/加氧酶)的活性,影响基因表达。茉莉酸有促进衰老的作用,与ABA的作用相似。水杨酸与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有关。除五大类激素外,近年来又发现一些具有信号功能的化91五、植物的防御系统(一)植物防御系统的类型根据植物防御机制的性质和特点:植物防御机制可分为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另外,从防御机制产生的过程,植物的防御系统还可分为预存和诱导两个系统。1.植物的被动防御系统植物的被动防御系统也称组成性或预存性防御系统,是植物自身与生俱来的抗逆特性,例如一些植物具备的防御性解剖构造和生长习性。

2.植物的主动防御系统和被动防御系统不同的是,植物的主动防御系统在正常条件下是不活跃的,只有在诱导因素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所以亦称诱导性防御。也就是说,只有当植物被逆境因子胁迫时如在病虫害或冷害干旱等逆境条件下,植物的主动防御系统才产生并发挥防御作用。

植物的主动防御采取2种方式,即局部防御方式和整体防御方式。五、植物的防御系统92另外根据防御系统的性质,也可以把植物对逆境的防御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类防御系统。如被动防御中植物体表面形成的各种刺,在沙漠植物表面形成的厚厚的蜡质层都属于物理防御。而植物通过产生各种化学物质的防御则是化学防御。另外根据防御系统的性质,也可以把植物对逆境的防御分为物理和化93(二)植物防御系统的物质基础植物对各种逆境的防御是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的。逆境因子作用于植物时,会诱导植物产生各种代谢和生理变化,在植物体内产生诸如病程相关蛋白等逆境蛋白,对抗逆境因子或逆境造成的危害进行消除或者修补、复原。1.植物抗病性的物质基础最典型的植物抗病物质有局部诱导抗性中产生的植保素(phytoalexins,PA)和系统获得性抗性中产生的PR蛋白等。

病程相关蛋白(PR)、水杨酸(salicylic,SA)2.植物抗虫性的物质基础增加组织的硬度、产生表面附属物;次生代谢产物等。3.非生物逆境抗性的物质基础低温、盐碱、干旱等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因子构成了植物的非生物逆境。

代谢系统和次生代谢系统(二)植物防御系统的物质基础94第二节动物的组织和器官系统一、动物组织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动物组织是构成动物各种器官的基本成分,是在动物胚胎期由原始的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三个胚层分化而来。动物组织可据其起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共同特性分为四大类,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一)上皮组织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是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上皮组织常常是呈膜状被覆在动物体表或体内的腔、管、囊、窦的内表面以及内脏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和吸收等功能。第二节动物的组织和器官系统一、动物组织的基本特征与功能95

根据分布、形态与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三大类。1.被覆上皮被覆上皮(coverepithelium)是覆盖在机体内外表面的上皮组织。依上皮细胞排列层次及其形态结构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见图2-77)。

2.腺上皮腺上皮(glandularepithelium)是具有分泌机能的腺细胞组成的上皮,腺细胞单个存在的称单细胞腺。外分泌腺是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管腔内的腺细胞,如汗腺等;内分泌腺是分泌物不经导管而直接渗入周围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3.感觉上皮感觉上皮(sensoryepithelium)是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特化上皮组织,如鼻腔的嗅上皮、舌的味蕾等。根据分布、形态与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腺96图2-77上皮组织的类型及其形态结构图2-77上皮组织的类型及其形态结构97(二)结缔组织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由中胚层产生,由少量细胞和大量间质构成。细胞分散在间质中,不直接与外界接触,因此没有极性。间质包括液体、胶体、固体状的基质和细丝状的纤维。结缔组织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形态结构种类最多的一类组织。根据功能和形态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等。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防御、修复以及运输等功能。(二)结缔组织98

1.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是由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和基质(没有形态结构的复杂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组成的散漫的结构(见图2-78)。具有支持、营养、连接、防御、保护、修复等功能。2.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由大量紧密排列的纤维、少量的细胞和基质组成。皮肤的真皮、肌腱(见图2-79)、韧带等都是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较强的支持、连接、缓冲和保护等作用。1.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99图2-78疏松结缔组织图2-78疏松结缔组织1002.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由大量紧密排列的纤维、少量的细胞和基质组成。皮肤的真皮、肌腱(见图2-79)、韧带等都是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较强的支持、连接、缓冲和保护等作用。2.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1013.网状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reticularconnectivetissue)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脾脏、红骨髓及胸腺等处。网状细胞为多突星形细胞,胞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较丰富,相邻细胞的突起相互接触,构成细胞网架。3.网状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reticularcon1024.脂肪组织脂肪组织(adiposetissue)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脂肪细胞胞质内脂肪聚成大滴,其余胞质成份和核被挤到边缘成一薄层。脂肪组织具有贮存脂肪、支持、保护、参与能量代谢、维持体温等作用。

5.软骨组织软骨组织(cartilaginoustissue)由少量软骨细胞和纤维包埋在凝胶状基质形成。软骨组织可分为三种。透明软骨主要分布在关节、肋软骨等处基质内含纤细的胶原纤维;弹性软骨分布在耳廓、会厌等处,基质内含有大量网状的弹性纤维;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等处,基质中含有大量胶原纤维束,有少量较小的成行排列的软骨细胞。

4.脂肪组织脂肪组织(adiposetissue)脂1036.骨组织骨组织(osseoustissue)是最坚硬的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基质含有大量钙盐,和骨粘蛋白,呈坚硬固体状。纤维似胶原纤维样的骨胶纤维,呈密集的纤维束与基质结合,构成板层状结构称骨板,在骨板之间和骨板内有许多椭圆形的小腔称骨陷窝。骨小管是从骨陷窝周围伸出许多辐射状小管。骨细胞是一种扁平多突出的细胞,胞体位于骨陷窝,骨细胞的突起伸入骨小管内(见图2-81)。骨组织具有支撑、保护、运动杠杆等作用。6.骨组织骨组织(osseoustissue)是最坚硬104图2-81骨组织的结构(骨单位)图2-81骨组织的结构(骨单位)105

7.血液血液(blood)是液态的结缔组织,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是由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组成的淡黄色液体。血细胞有红血细胞、多种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等组成。血液具有运输、保护、防御、免疫等功能。7.血液血液(blood)是液态的结缔组织,由血细胞和106(三)肌肉组织肌肉组织(musculartissues)主要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无间质。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所以又称肌纤维。肌细胞的收缩活动构成了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例如四肢运动、胃肠蠕动、心脏搏动等。肌纤维的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在肌纤维间有神经、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分布。根据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将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见图2-82)。1.骨骼肌骨骼肌(skeletalmuscle)又称横纹肌(striatedmuscle)。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它们通过肌键与骨骼相连,一般受意识支配的,也叫随意肌。骨骼肌纤维结合成束,在光学显微镜下,纤维间有明暗相间的带纹,带纹以重复单元出现,每个单元都是肌肉收缩的-个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节。

(三)肌肉组织1072.心肌心肌(cardiacmuscle)分布于心脏,由心肌细胞组成。心肌细胞呈短圆柱形,多数只有1~2个位于细胞中央的椭圆形核。心肌也有横纹,两心肌细胞连接处有染色较深、呈阶梯状或横线的特殊结构,称闰盘(intercalateddisc)(见图2-82)。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的作用。心肌属于不随意肌。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心肌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收缩和舒张。3.平滑肌平滑肌(smoothmuscle)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各种内脏器官。平滑肌纤维呈梭形,细胞核位于肌纤维的中央,肌原纤维无横纹。平滑肌纤维内也有粗细两种肌丝。细肌丝围绕粗肌丝排列,但它们的排列不象骨骼肌内那样整齐有序。平滑肌的收缩不受意识支配,故又称不随意肌,构成血管和某些内脏器官的肌层部分。2.心肌心肌(cardiacmuscle)分布于心脏,108图2-82三种肌纤维的纵切图(A.平滑肌B.骨骼肌C.心肌)图2-82三种肌纤维的纵切图109(四)神经组织神经组织(nervoustissue)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传导电化学信号的结构。神经系统感受刺激做出反应,从而使得身体各部分成为一协调的整体。1.神经元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ron)。每个神经元都含有细胞体(含细胞核)和数条长短不等的突起(见图2-83)。一种突起叫树突(dendrite)主要向细胞体传递信号;另一种叫轴突(axon),通常把信号由细胞体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2.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组织另一种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两种:一种是星状胶质细胞,这种细胞数目多,功能也是多方面,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一种是少突胶质细胞,它的功能起支持神经元细胞的作用,围绕在轴突和树突周围,使其绝缘,以提高信号传导的速度。(四)神经组织110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111

少突胶质细胞(箭头)的突起较少,分支也少,主要位于神经元胞体附近及神经纤维周围。其突起末端扁平,包卷神经元轴突,形成髓鞘。此外,还有抑制神经元再生及其突起生长的作用。a

大脑髓质,银染;b

视神经荧光染料注射共聚焦显微镜术

112

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最多,体积最大。分为纤维性和原浆性两种: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圆柱状,分支少,胞质含胶质丝多,多分布于白质(a);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末端呈薄片状,胶质丝较少,多分布于灰质(b)。大脑皮质,Cox法染

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最多,体积最大。分为纤维性和原浆性两113图2-83神经细胞的结构图2-83神经细胞的结构114二、哺乳动物的器官系统与组织相比,器官(organ)是由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结构。器官代表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结构,它执行了组织不能单独完成的功能。系统(system)是指在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些器官相互合作,以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系。

高等动物和人的器官根据其生理机能不同可以分为:皮肤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和生殖系统。二、哺乳动物的器官系统115(一)皮肤系统皮肤系统由皮肤和皮肤的衍生物如毛、趾甲、角、汗腺、皮脂腺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防止感染、保持体温等。1.皮肤的结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图2-84)。(1)表皮表皮(epidermis)来源于外胚层,是位于皮肤的外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织构成。由浅向深表皮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和生发层。(2)真皮真皮(corium)起源于中胚层,是位于表皮下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富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真皮内还富含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汗腺、皮肤腺等。(3)皮下组织皮下组织(hypodermis)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堆积成层的脂肪细胞。皮下组织是连接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组织,具有保持体温和缓冲机械压力的作用。2.皮肤衍生物皮肤衍生物是高等动物的皮肤在进化过程中衍生成各种坚硬的特化产物以及各种不同形态的腺体。前者包括毛、爪、蹄、指(趾)甲等;后者包括汗腺、皮脂腺等。(一)皮肤系统116图2-84皮肤构造模式图图2-84皮肤构造模式图117(二)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动物机体完成各种动作和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系统,是由骨、骨联结和肌肉三部分组成的。全身的骨和骨联结构成的支架称骨骼(skeleton)。骨骼具有支持身体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并为骨骼肌提供附着点,运动时骨骼起杠杆作用。关节(joint)是指两骨之间相连接的地方,构成了骨骼活动的基础。1.骨骼(1)骨的形态构造哺乳动物的骨骼分软骨和硬骨两种。软骨成分较少,硬骨是构成身体骨骼的主要成分.人体的骨骼共206块。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和扁骨三类:长骨形长而坚硬,分布于四肢,在运动时起杠杆作用。

短骨形似立方体,富于耐压性,多见于承受压力而运动又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扁骨形似板状,富于弹性和坚固性,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如颅盖骨和肋骨。(二)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动物机体完成各种动作和人类从事118每一块骨都是由骨膜(periosteum)、骨质(substantiaossea)和骨髓(medullaossium)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骨膜覆盖在骨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有神经和血管。骨膜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幼年时参与骨的生长,成年以后处于相对静止状态。骨质是构成骨的主要部分,由骨组织构成,依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密质和松质两种。密质位于骨的表层,致密坚硬。松质位于骨的内部,较疏松,呈蜂窝状,由相互交错的骨小梁构成。骨髓位于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中,胚胎和幼年时的骨髓呈红色,具有造血功能。每一块骨都是由骨膜(periosteum)、骨质(subst119哺乳动物和人的骨骼可以分为中轴骨骼(axialskeleton)和附肢骨骼(appendioularskeleton)两部分。在人体的骨骼系统中,29块颅骨和51块躯干骨统称为中轴骨骼,64块上肢骨和62块下肢骨统称为附肢骨。哺乳动物和人的骨骼可以分为中轴骨骼(axialskelet1202.骨联结骨与骨之间的联结称骨联结,分为直接联结和间接联结两种形式.直接联结是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膜或软骨直接联结,直接联结的活动范围很小。间接联结是主要联结方式也称为关节(articu-lation)。关节活动范围大、运动形式多样。关节的灵活性与牢固性与关节的构造相关。(1)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具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等基本结构。①关节面是组成关节的相邻两骨的接触面。关节面上有一层薄而光滑的关节软骨。②关节囊是附着在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囊。③关节腔是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空腔,含少量滑液。2.骨联结骨与骨之间的联结称骨联结,分为直接联结和间接联121图2-86骨联结图2-87骨的间接联结图2-86骨联结图2-87骨的间接联结1223.肌肉肌肉(muscule)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运动系统的肌肉是骨骼肌也称横纹肌。(1)骨骼肌的形态和构造人全身的骨骼肌包括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等几大类,共有600余块。每块骨骼肌都是由数量很多的肌纤维组成,肌肉中有血管和神经通入。①骨骼肌的形态骨骼肌按其形状可以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长肌呈纺锤形,主要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能产生迅速而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形状短小,主要分布于躯干的深部,收缩时产生的运动幅度不大。阔肌扁阔宽大,主要分布于躯干的浅层,构成体腔的壁,对内脏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轮匝肌呈环状,分布于孔或裂的周围,如口裂和眼裂等处,收缩时使孔或裂闭合。3.肌肉肌肉(muscule)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123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124②骨骼肌的构造每块肌肉的中间部分柔软,呈红褐色,由肌纤维组成,称为肌腹;两端坚韧而呈白色,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称为肌腱。肌肉借肌腱附着于两块不同的骨面上,中间跨越一个或一个以上关节,肌收缩时便牵动骨骼而产生运动。肌肉收缩的机制由于每条肌原纤维上的屈光性不同,而呈现明亮部和暗部,明亮部称明带(又叫I带),暗部称暗带(又叫A带)。同一肌纤维中所有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准确地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致使整个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图2-89)。再进一步观察,在暗带中间有一着色较浅的部分称H带,在H带正中还有一条细的深线称中膜(M线);在明带的中间也有一条深线称间膜(Z线)。每两条Z线之间部分(句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两个明带的半段)称为肌节。肌节长度约为2~3µm,是肌肉收缩的形态结构单位。②骨骼肌的构造125图2-89骨骼肌肌纤维和肌原纤维结构(a.横纹肌结构的连续放大示意图;b.肌原纤维横纹模式图及不同收缩状态下,肌原微丝滑动简化图解)图2-89骨骼肌肌纤维和肌原纤维结构126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127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128(三)消化系统食物在消化管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digestion)。经过消化后的各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共同协调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消化管包括口、咽、食管、胃、肠和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则有唾液腺、肝、胰以及胃腺和肠腺等器官和腺体。(三)消化系统食物在消化管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di129(1)消化管消化管是从口腔到肛门的一个连续的管道,可分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四个主要的器官,在各器官之间均有括约肌分隔。胃(stomach)胃位于食管之后,为一囊状器官。可暂时贮藏食物,胃腺分泌的胃液可以混和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哺乳动物的胃,按外形可分为单室胃和多室胃。(1)消化管消化管是从口腔到肛门的一个连续的130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胃为单室,可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部分。多室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室组成,食草啮齿类绢鼠为二室胃;海豚为三室胃;偶蹄反当类如牛、羊,鹿的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室,皱胃是真正的腺胃,其余的三室均为食道膨大所形成。小肠(smallintestine)小肠前端连接胃,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在上腹部,包绕胰头。在中段的后内侧壁有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经此进入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迂回盘旋于腹腔,借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活动度大。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胃为单室,可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131大肠(largeintestine)大肠分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功能是消化纤维素,分泌大肠液,吸收水分、盐类和维生素,最后形成粪便。人的盲肠也很小,远端有一细长的阑尾。结肠分为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三部分,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结肠是大肠的主要部分,其形态和大小在不同种类动物中差别很大。大肠(largeintestine)132组织、器官和系统课件133(2)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除口腔外,消化管的各部分可分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图2-90)。①粘膜(mucous)位于消化管壁的最内层,由粘膜上皮、结缔组织和一薄层平滑肌组成。②粘膜下层(tunicasubmucosa)位于粘膜的外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某些壁内腺如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也位于此层内。(2)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除口腔外,消化管的各部分可分粘膜134③肌层(tunicamuscularis)在粘膜下层的外周,是执行消化管收缩运动的组织,除了食管上部和肛门部分含有横纹肌成分外,其余各段都由平滑肌组成。④外膜(tunicaadventitia)是消化管的最外层,其构造随消化管的不同部位而异。直接和其他器官组织毗邻的最外层部分是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③肌层(tunicamuscularis)在粘膜下层135图2-90消化管壁的结构图2-90消化管壁的结构136(3)消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