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_第1页
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_第2页
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_第3页
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_第4页
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1.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2.理解区域发展各个阶段的基本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方法,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对应学生用书第108~109页)(对应学生用书第108~109页)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由50.1%缩到37.4%,第三产业由30.9%扩大到42.4%。第(2)题,根据区域所处位置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第一、三产业变化大。其中第一产业比例缩小、第三产业比例扩大,第二产业比例变化不大。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由50.1%缩到37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例2】

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

)A.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思路点拨: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且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答案为A。【例2】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依次(对应学生用书第109~110页)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与方式(对应学生用书第109~110页)(2)气候:不同区域的气候在成因、特征、面积、分布上的差异;气候特征可以比较气温、降水、光照、湿度、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的差异。(3)地形:不同地区的地形可以比较类型、海拔、地势(趋向)、山脉走向等内容。(4)地质、地貌状况。(5)水文条件:河湖类型及河流的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速等比较项目。(6)植被和土壤条件:类型、覆盖度、肥力等比较项目。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1)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2)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3)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3.分析评价:通过分析确定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发展阶段评价和提出合理化建议。(2)气候:不同区域的气候在成因、特征、面积、分布上的差异;【典例】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0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和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____。(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典例】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湿度等方面,在整体把握这些气候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第(2)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第(3)题,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可通过水文特征来判断地势特征。第(4)题,经济发展方向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应做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答案:(1)B(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3)海南: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成能源基地。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湿度(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测控导航(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行政区面积均匀、形状规则,边界明确B.干湿地区的边界是明确的,但面积不等C.农业区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D.区域一般不能作进一步划分解析:C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关键是熟记教材基础知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干湿地区、农业区等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一、单项选择题解析:C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关键是熟记教材基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3.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反对淮安市在N河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的原因是(

)A.该标志人为制造南北隔阂,团团圆圆的中国不应分南方和北方B.南北地理分界不是几何学上的线段,而是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区域C.淮安市不再是人们公认的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所在区域D.建设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并不能促进淮安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解析:2.B

3.B第2题,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与过量开采有关。第3题,很多人反对淮安市在淮河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从地理上讲,是因为南北地理分界不是几何学上的线段,而是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区域。3.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反对淮安市在N河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5.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B.B—C—AC.C—A—BD.B—A—C解析:4.B

5.C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A选项是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状况,B选项符合初期阶段,工业化起步于农业化比重大的阶段,所以C错,在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是协调的,所以D错。第5题,考查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读取A、B、C三点的三大产业比重情况,可判断C正确。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重要分界线和地理事物分布。图中A是祁连山,B是秦岭,C是巴颜喀拉山,D是阴山,E是贺兰山,F是太行山;太行山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是黄土高原;①为龙羊峡,在青海省境内,④为小浪底水利工程,在河南省境内;黄河干流从②到③河段,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是流经干旱、半干旱区,人为原因是沿岸农业灌溉用水和城市生活、工业用水量大。答案:(1)C、D、E

A

B(2)华北平原黄土高原(3)青海河南(4)河流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旺盛而且没有支流流入沿岸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重要分界线和地理事物分布。图中A是祁连山,(对应学生用书第293页)测控导航(对应学生用书第293页)解析:B由图知,日本经济结构中工业占46.5%,占绝对优势;日本工业化水平高;日本工业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解析:B由图知,日本经济结构中工业占46.5%,占绝对优势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解析:2.D

3.A

4.C第2题,④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比例的读取方法(以第一产业为例):一定起始边,第三产业的坐标轴与第一产业的坐标轴的原点0相交,因此,第三产业所在的坐标轴为起始边;二作平行线,过④点作一条与起始边平行的直线

,该直线与第一产业所在的坐标轴的交点就是④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所以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为37.6%,以此类推,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24.5%、37.9%。第3题,城市化水平越高,在就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小,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第4题,工业化程度低,在就业结构上,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小,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大。解析:2.D3.A4.C第2题,④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比5.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

)A.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B.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C.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D.以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解析: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5.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解析:B以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解析:6.A

7.B第6题,从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区域产业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早期环境污染不大,但到中期污染加大;早期和中期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但后期主要是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第7题,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应会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产业移出地区不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因为其新兴产业会吸纳就业;产业升级会给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解析:6.A7.B第6题,从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区域产业由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8.若早期钢铁厂设于甲地,主要优点是(

)A.接近煤、铁产地

B.靠近市场C.水运便利

D.劳工众多9.后来甲地附近的能源和原料逐渐枯竭,但因技术进步,能够开采深层煤矿和冶炼含磷铁矿,于是在乙地设立新钢铁厂,主要原因是(

)A.有深层煤田

B.位居含磷铁矿带C.多露天煤田

D.表层铁矿丰富10.若在该区域建一座大型炼钢厂,需进口质优价廉的铁矿,并出口钢铁产品,则应设于(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8.A

9.A

10.D本题组通过区域资源环境的变化,考查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读图能力。第8题,甲地临近露天煤田及表层铁矿。第9题,乙地是深层煤田区,丙地位居含磷铁矿带。第10题,现代大炼钢厂一般设立于交通便利的港口附近,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8.若早期钢铁厂设于甲地,主要优点是()解析:8.A9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相关知识及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阶段一与阶段二两图可以发现,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煤炭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大量出现,城市区域面积大大增加,而湿地面积锐减。比较阶段二到阶段三,传统工业数量减少,高等院校和电子工业大量出现,城区向东北部河流下游方向发展,出现了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变化体现了区域向高效益发展阶段发展。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3)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迁移、集聚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带加强科技、交通、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相关知识及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12.枣庄地处鲁南,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从南部穿过,68.5公里的河道,35平方公里的流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据此回答问题:(1)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2)“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是哪些?(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12.枣庄地处鲁南,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从南部穿过,68.5公解析:资源型老工业基地都经历过因资源而兴起的辉煌,又面临着因生产结构单一、资源枯竭、污染严重而需转型等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大力发展科技与第三产业是其必由之路。答案:(1)枣庄的发展经历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现正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转变。(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成为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3)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解析:资源型老工业基地都经历过因资源而兴起的辉煌,又面临着因谢谢观赏谢谢观赏谢谢观赏谢谢观赏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1.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2.理解区域发展各个阶段的基本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方法,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对应学生用书第108~109页)(对应学生用书第108~109页)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由50.1%缩到37.4%,第三产业由30.9%扩大到42.4%。第(2)题,根据区域所处位置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第一、三产业变化大。其中第一产业比例缩小、第三产业比例扩大,第二产业比例变化不大。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由50.1%缩到37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例2】

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

)A.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思路点拨: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且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答案为A。【例2】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依次(对应学生用书第109~110页)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与方式(对应学生用书第109~110页)(2)气候:不同区域的气候在成因、特征、面积、分布上的差异;气候特征可以比较气温、降水、光照、湿度、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的差异。(3)地形:不同地区的地形可以比较类型、海拔、地势(趋向)、山脉走向等内容。(4)地质、地貌状况。(5)水文条件:河湖类型及河流的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速等比较项目。(6)植被和土壤条件:类型、覆盖度、肥力等比较项目。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1)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2)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3)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3.分析评价:通过分析确定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发展阶段评价和提出合理化建议。(2)气候:不同区域的气候在成因、特征、面积、分布上的差异;【典例】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0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和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____。(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典例】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湿度等方面,在整体把握这些气候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第(2)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第(3)题,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可通过水文特征来判断地势特征。第(4)题,经济发展方向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应做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答案:(1)B(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3)海南: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成能源基地。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湿度(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测控导航(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行政区面积均匀、形状规则,边界明确B.干湿地区的边界是明确的,但面积不等C.农业区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D.区域一般不能作进一步划分解析:C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关键是熟记教材基础知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干湿地区、农业区等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一、单项选择题解析:C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关键是熟记教材基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3.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反对淮安市在N河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的原因是(

)A.该标志人为制造南北隔阂,团团圆圆的中国不应分南方和北方B.南北地理分界不是几何学上的线段,而是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区域C.淮安市不再是人们公认的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所在区域D.建设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并不能促进淮安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解析:2.B

3.B第2题,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与过量开采有关。第3题,很多人反对淮安市在淮河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从地理上讲,是因为南北地理分界不是几何学上的线段,而是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区域。3.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反对淮安市在N河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5.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B.B—C—AC.C—A—BD.B—A—C解析:4.B

5.C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A选项是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状况,B选项符合初期阶段,工业化起步于农业化比重大的阶段,所以C错,在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是协调的,所以D错。第5题,考查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读取A、B、C三点的三大产业比重情况,可判断C正确。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重要分界线和地理事物分布。图中A是祁连山,B是秦岭,C是巴颜喀拉山,D是阴山,E是贺兰山,F是太行山;太行山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是黄土高原;①为龙羊峡,在青海省境内,④为小浪底水利工程,在河南省境内;黄河干流从②到③河段,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是流经干旱、半干旱区,人为原因是沿岸农业灌溉用水和城市生活、工业用水量大。答案:(1)C、D、E

A

B(2)华北平原黄土高原(3)青海河南(4)河流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旺盛而且没有支流流入沿岸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重要分界线和地理事物分布。图中A是祁连山,(对应学生用书第293页)测控导航(对应学生用书第293页)解析:B由图知,日本经济结构中工业占46.5%,占绝对优势;日本工业化水平高;日本工业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解析:B由图知,日本经济结构中工业占46.5%,占绝对优势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解析:2.D

3.A

4.C第2题,④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比例的读取方法(以第一产业为例):一定起始边,第三产业的坐标轴与第一产业的坐标轴的原点0相交,因此,第三产业所在的坐标轴为起始边;二作平行线,过④点作一条与起始边平行的直线

,该直线与第一产业所在的坐标轴的交点就是④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所以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为37.6%,以此类推,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24.5%、37.9%。第3题,城市化水平越高,在就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小,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第4题,工业化程度低,在就业结构上,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小,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大。解析:2.D3.A4.C第2题,④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比5.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

)A.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B.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C.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D.以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解析: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5.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解析:B以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解析:6.A

7.B第6题,从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区域产业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早期环境污染不大,但到中期污染加大;早期和中期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但后期主要是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第7题,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应会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产业移出地区不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因为其新兴产业会吸纳就业;产业升级会给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解析:6.A7.B第6题,从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区域产业由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8.若早期钢铁厂设于甲地,主要优点是(

)A.接近煤、铁产地

B.靠近市场C.水运便利

D.劳工众多9.后来甲地附近的能源和原料逐渐枯竭,但因技术进步,能够开采深层煤矿和冶炼含磷铁矿,于是在乙地设立新钢铁厂,主要原因是(

)A.有深层煤田

B.位居含磷铁矿带C.多露天煤田

D.表层铁矿丰富10.若在该区域建一座大型炼钢厂,需进口质优价廉的铁矿,并出口钢铁产品,则应设于(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8.A

9.A

10.D本题组通过区域资源环境的变化,考查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读图能力。第8题,甲地临近露天煤田及表层铁矿。第9题,乙地是深层煤田区,丙地位居含磷铁矿带。第10题,现代大炼钢厂一般设立于交通便利的港口附近,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8.若早期钢铁厂设于甲地,主要优点是()解析:8.A9第一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