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尿激酶课件_第1页
动脉溶栓-尿激酶课件_第2页
动脉溶栓-尿激酶课件_第3页
动脉溶栓-尿激酶课件_第4页
动脉溶栓-尿激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脉溶栓——尿激酶2008.5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内容摘要动脉溶栓——尿激酶2008.5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内容摘要1纳入对象年龄18-80岁;颈内动脉系统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在12小时以内;CT平扫未见出血或低密度影(非责任病灶的腔隙性脑梗塞仍可纳入);瘫痪肢体肌力0-3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5分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血压在180/100mmHg以下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对象年龄18-80岁;2排除标准有颅内出血史有最近3个月内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血小板计数<100×109/L妊娠排除标准有颅内出血史3治疗方法按脑血管造影术常规术前准备后送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疗。股动脉穿刺成功后,静脉注射肝素50U/Kg全身肝素化,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U。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尽快超选择插入初步判断责任病灶,确定动脉闭塞部位,了解侧枝循环情况。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送至血栓近端或血栓内,脑皮质血管闭塞者仅将微导管置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然后通过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治疗方法按脑血管造影术常规术前准备后送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4尿激酶使用方法25万U溶入50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或手推缓慢注入(1万U/min),每注射10万U即通过微导管进行一次超选择血管造影;如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再通则停止溶栓,如未再通则继续追加尿激酶直至总量达75万U。尿激酶使用方法25万U溶入50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或手推5治疗方法经充分药物溶栓后,将微导丝穿通血栓,以增加溶栓药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增强溶栓效果。对于未发现大血管闭塞的皮质血管血栓形成患者只给予局部区域性溶栓。治疗方法经充分药物溶栓后,将微导丝穿通血栓,以增加溶栓药与血6术中和术后管理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160/100mmHg;监测凝血功能,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250s以上;如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立即终止溶栓并急查头颅CT。术后24小时内全程心电监护,术后即刻和24小时后常规复查头颅CT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术中和术后管理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160/7术后给予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2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12h或100g肝素加入500ml生理盐水后静滴(4-7滴/min)维持2-3d溶栓24h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0d后减为100mg/d,长期服用;术中同时行支架置入术的病例,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300mg/d。术后即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1次/d,共10d,以提高缺血组织周围灌注和改善局部脑组织循环。另外,给予钙通道阻滞药以防止导管或血栓刺激引起的血管痉挛。术后给予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2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8病例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在38例动脉溶栓患者中,21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占76.3%)术后即刻头颅CT均未见出血。病例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在38例动脉溶栓患者中,21例完9病例报道3例分别在术后6h、9h和13h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头痛、烦躁、意识障碍、言语功能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CT提示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出血量)分别为左侧基底节(53ml)、右侧额颞叶(15ml)和右侧基底节(20ml)。病例报道3例分别在术后6h、9h和13h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10病例报道这3例患者发病至动脉造影的时间分别为5h、3.5h和4h,发病至动脉给药时间分别为5.5h、4h和5h,尿激酶剂量分别为75万u、35万u和50万u。其中1例术后36h死亡,死亡原因为血肿占位效应引起的脑疝。病例报道这3例患者发病至动脉造影的时间分别为5h、3.5h11病例报道其余病例术后24h常规复查头颅CT均为见出血。病例报道其余病例术后24h常规复查头颅CT均为见出血。12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神经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当局部脑血流(rCBF)保持在30ml(100g·min)以上时,脑神经功能不受明显影响;当rCBF低于20ml/(100g·min)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当rCBF低于10ml/(100g·min)时,才会出现不可逆性脑细胞坏死。因此,在一定时间内,神经功能障碍并不等于神经细胞死亡。由于侧枝循环的存在,缺血半暗带能保留部分血流供应,但神经细胞仅能存活4-8h,这是进行溶栓治疗的基本时间依据。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神经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13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据文献报道,发病后6h内动脉溶栓的脑出血发生率为10.9-32%,6-8h溶栓则高达53%。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据文献报道,发病后6h内动脉溶栓的脑出血发14动脉溶栓的疗效评价闭塞血管的再通;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血管再闭塞动脉溶栓的疗效评价闭塞血管的再通;15闭塞血管再通与以下因素有关:1.严格把握适应证和治疗时间窗;2.迅速判定闭塞血管,减少发病至给药的时间;3.与操作过程有关。需要强调的是,溶栓后血管再通并不意味着预后良好,血流恢复也并不能代表功能恢复;反之,虽然溶栓后血管未能完全再通,但可能因溶栓后侧枝循环建立而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闭塞血管再通与以下因素有关:16病例报道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血管闭塞,根据临床症状在相应的责任动脉内进行溶栓,其中2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因此,对于脑血管造影未能显示动脉闭塞的患者,如有溶栓适应证也应积极溶栓。病例报道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血管闭塞,根17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能使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得到及时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转归。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能使缺18血管再闭塞急诊溶栓后的血管再闭塞率可高达70%,使溶栓治疗前功尽弃。原因:可能与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强度不够;或术中导管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有关因此,血管再通后及时应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钙通道阻滞药至关重要。血管再闭塞急诊溶栓后的血管再闭塞率可高达70%,使溶栓治疗19溶栓后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可达10.9-32%,病死率高达83-86%。原因:终末血管闭塞的出血发生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较少,如果闭塞时间较长,内皮细胞就会受到破坏,随之出血渗漏或破裂,而动脉局部溶栓加速了这一出血机制的转化。与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延迟和溶栓药的种类和剂量有关溶栓后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可达10.9-32%,病死率高达8320总结动脉溶栓治疗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审慎开展总结动脉溶栓治疗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高闭21动脉溶栓——尿激酶2008.5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内容摘要动脉溶栓——尿激酶2008.5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内容摘要22纳入对象年龄18-80岁;颈内动脉系统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在12小时以内;CT平扫未见出血或低密度影(非责任病灶的腔隙性脑梗塞仍可纳入);瘫痪肢体肌力0-3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5分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血压在180/100mmHg以下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对象年龄18-80岁;23排除标准有颅内出血史有最近3个月内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血小板计数<100×109/L妊娠排除标准有颅内出血史24治疗方法按脑血管造影术常规术前准备后送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疗。股动脉穿刺成功后,静脉注射肝素50U/Kg全身肝素化,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U。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尽快超选择插入初步判断责任病灶,确定动脉闭塞部位,了解侧枝循环情况。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送至血栓近端或血栓内,脑皮质血管闭塞者仅将微导管置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然后通过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治疗方法按脑血管造影术常规术前准备后送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25尿激酶使用方法25万U溶入50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或手推缓慢注入(1万U/min),每注射10万U即通过微导管进行一次超选择血管造影;如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再通则停止溶栓,如未再通则继续追加尿激酶直至总量达75万U。尿激酶使用方法25万U溶入50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或手推26治疗方法经充分药物溶栓后,将微导丝穿通血栓,以增加溶栓药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增强溶栓效果。对于未发现大血管闭塞的皮质血管血栓形成患者只给予局部区域性溶栓。治疗方法经充分药物溶栓后,将微导丝穿通血栓,以增加溶栓药与血27术中和术后管理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160/100mmHg;监测凝血功能,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250s以上;如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立即终止溶栓并急查头颅CT。术后24小时内全程心电监护,术后即刻和24小时后常规复查头颅CT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术中和术后管理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160/28术后给予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2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12h或100g肝素加入500ml生理盐水后静滴(4-7滴/min)维持2-3d溶栓24h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0d后减为100mg/d,长期服用;术中同时行支架置入术的病例,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300mg/d。术后即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1次/d,共10d,以提高缺血组织周围灌注和改善局部脑组织循环。另外,给予钙通道阻滞药以防止导管或血栓刺激引起的血管痉挛。术后给予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2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9病例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在38例动脉溶栓患者中,21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占76.3%)术后即刻头颅CT均未见出血。病例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在38例动脉溶栓患者中,21例完30病例报道3例分别在术后6h、9h和13h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头痛、烦躁、意识障碍、言语功能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CT提示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出血量)分别为左侧基底节(53ml)、右侧额颞叶(15ml)和右侧基底节(20ml)。病例报道3例分别在术后6h、9h和13h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31病例报道这3例患者发病至动脉造影的时间分别为5h、3.5h和4h,发病至动脉给药时间分别为5.5h、4h和5h,尿激酶剂量分别为75万u、35万u和50万u。其中1例术后36h死亡,死亡原因为血肿占位效应引起的脑疝。病例报道这3例患者发病至动脉造影的时间分别为5h、3.5h32病例报道其余病例术后24h常规复查头颅CT均为见出血。病例报道其余病例术后24h常规复查头颅CT均为见出血。33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神经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当局部脑血流(rCBF)保持在30ml(100g·min)以上时,脑神经功能不受明显影响;当rCBF低于20ml/(100g·min)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当rCBF低于10ml/(100g·min)时,才会出现不可逆性脑细胞坏死。因此,在一定时间内,神经功能障碍并不等于神经细胞死亡。由于侧枝循环的存在,缺血半暗带能保留部分血流供应,但神经细胞仅能存活4-8h,这是进行溶栓治疗的基本时间依据。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神经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34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据文献报道,发病后6h内动脉溶栓的脑出血发生率为10.9-32%,6-8h溶栓则高达53%。溶栓治疗的时间依据据文献报道,发病后6h内动脉溶栓的脑出血发35动脉溶栓的疗效评价闭塞血管的再通;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血管再闭塞动脉溶栓的疗效评价闭塞血管的再通;36闭塞血管再通与以下因素有关:1.严格把握适应证和治疗时间窗;2.迅速判定闭塞血管,减少发病至给药的时间;3.与操作过程有关。需要强调的是,溶栓后血管再通并不意味着预后良好,血流恢复也并不能代表功能恢复;反之,虽然溶栓后血管未能完全再通,但可能因溶栓后侧枝循环建立而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闭塞血管再通与以下因素有关:37病例报道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血管闭塞,根据临床症状在相应的责任动脉内进行溶栓,其中2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因此,对于脑血管造影未能显示动脉闭塞的患者,如有溶栓适应证也应积极溶栓。病例报道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血管闭塞,根38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能使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得到及时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转归。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能使缺39血管再闭塞急诊溶栓后的血管再闭塞率可高达70%,使溶栓治疗前功尽弃。原因:可能与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强度不够;或术中导管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有关因此,血管再通后及时应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钙通道阻滞药至关重要。血管再闭塞急诊溶栓后的血管再闭塞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