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_第1页
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_第2页
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_第3页
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_第4页
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说中的蜀国历史与成都历史文化

主讲人:李勇先传说中的蜀国历史与成都历史文化

主讲人:李勇先一、传说中的蜀国历史

(一)史料记载情况古蜀人没有文字,也没留下文献。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一种铜盖上有四十多个字母,蚕丛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并行产生與发展,土生土长而形成的。中原文献有关蜀的记载,尽管在先秦时就已经有了,但內容很少,非常零散。商代卜辞、西周铭文记载。一、传说中的蜀国历史

(一)史料记载情况古蜀人没有文字,也(二)“蜀”字义解释(1)《尔雅》:“蜀”者,“獨”也,言不与他地相连属也。(2)蜀字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字形象一条虫。(3)《尔雅·释畜》曰:“鸡大者蜀。”(4)“蜀”字象征大象的头和弯曲的象鼻。(5)蜀是一种蚕虫,养蚕部落。商代统治者用毒虫称呼蜀人,以示蔑视和侮辱。《韩非子·说林上》曰:“鳝似蛇,蚕似蜀,人见蛇则惊骇,人见虫则毛起。”(二)“蜀”字义解释(1)《尔雅》:“蜀”者,“獨”也,言蜀地文献记载始于汉、晋,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主要以《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扬雄《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为主。《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黄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按蜀山氏女乃在今茂州),生子髙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歴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垂耀,江漢遵流。《華陽國志》卷一《巴志》:“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蜀地文献记载始于汉、晋,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主要以《史記》(三)蚕虫时代(1)蜀国世系(就《蜀志》所载列表如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曰杜主、曰望帝、曰薄卑)——开明氏。开明氏世系:开明氏龞灵(一曰丛帝)——卢帝——保子帝——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开明帝尚(蜀亡)(三)蚕虫时代(1)蜀国世系(就《蜀志》所载列表如下):(2)史书记载蚕丛是蜀国早期三代王中的第一位。《蜀王本纪》,蜀之先王曰蚕丛,原来居住在岷山石室中。《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曰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后作石棺、石槨,国人从之。”又云:“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2)史书记载史书又云: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椁。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椁為縱目人冢也。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明曹学佺《蜀中名胜志》记载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山等地名。史书又云: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3)考古材料三星堆出土材料:三星堆出土不少與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和椎髻左衽。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4)定都瞿上蜀国之先,本不宅成都,然以四川地形言之,四周群山回绕,中为成都盆地,其设治宜不外此。蜀帝自蚕丛以来,宅都之迹,无可具徵,但皆不出成都周围百里以内,蚕丛之都,今不可考,史载蚕丛都瞿上。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瞿上,即海窝子,古蜀文明重要活动地海窝子镇(即新興鎮)在四川彭州西北山区湔江畔,镇靠山边处有天然洞穴,终年流水不斷,而得名海窝子。《路史》:“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南宋蔡梦弼《成都记》:“柏灌氏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瞿上为都城。任乃强考证,瞿上在彭州湔江河谷海窝子。古蜀人的一支从汶川越过九峰山,进入彭州海窝子一带建立柏灌、鱼凫王朝。湔江是古蜀人天然的交通大道,是古蜀王国经济和文化發展的摇篮。鱼凫人走出大山,顺湔江而下,向成都平原腹地扩张。湔江下游就是流经广汉三星堆的鸭子河,在鸭子河畔建立起新的聚居地三星堆,这就是鱼凫王朝的都城。瞿上,即海窝子,古蜀文明重要活动地(5)蚕女救父《蜀中广记》卷七一引《仙传拾遗》:“当高辛氏,蜀地未有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侵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唯所乘马犹在。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一言,马跑嘶不已。父杀之,曝皮于厨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父悔恨,念之不已,忽见女乘流云驾此马,侍者数十人从天而下,谓父曰:‘天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父,授以九宫仙嫔,居长生天矣,无复忆念也。’仍冲虚而去。”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四:“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云集,蜀之风俗,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焉。”《蜀本紀》:蠶女塜,在綿竹縣。塑女子像,被以馬皮,俗號為馬頭娘。(《類說》卷三六)(5)蚕女救父(6)桀伐岷山《太平御览》卷八O五引《竹书纪年》:“桀伐岷山,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6)桀伐岷山(四)柏灌时代

(1)史书记载柏灌是蜀国早期三代王中的第二代。《蜀志》记载:“次曰柏灌。”《太平御览》卷八八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四)柏灌时代

(1)史书记载(2)考古材料三星出土文物,奴隶双膝下跪,头发束于头顶,龇牙咧嘴,十分悲惨。(2)考古材料(五)鱼凫时代

蜀国早期第三代王为鱼凫,是三代王中最后一位,也是最先统一蜀国的首領。鱼凫是氐族中的一支,原来居住于岷江上游,该部落以鱼猎为生。(五)鱼凫时代

(1)史书记载史书记载:次王曰魚鳬。魚鳬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山海经》之《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人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之《大荒西经》曰:“鱼凫乃黄帝之孙颛顼托生为鱼,是为鱼凫。”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四:眉州彭山县北东二里有鱼凫津。《路史》卷四:道江(今都江堰市东)有鱼凫治。(1)史书记载(2)考古材料《温江县志》记载,其故城在今温江县北十五里,称“古鱼凫城”,即魚鳧故都。近年对该遗址调查、考古发掘证实,此地爲早期蜀人居住的一个中心部落。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文物中也发现鱼凫王时代留下的蛛丝马迹,如出土有鱿头勺柄、鱼头鸟身金带、人头鸟鱼金杖等。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3)中原会战在鱼凫时代,蜀国派兵参加周王灭商战役。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史称“周武王伐殷,诸侯会者八百国”。《尚书·牧誓》:“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3)中原会战(六)杜宇时代鱼凫在成都平原势力虽然比蚕丛、柏灌时代要强大得多,但还未達到全盛。到杜宇取代鱼凫时,古蜀疆域才开始得到大规模拓展,从而开创出一个更大规模的蜀王国。(六)杜宇时代鱼凫在成都平原势力虽然比蚕丛、柏灌时代要强大得(1)天外来客《水经注》卷三三:“望帝者,杜宇,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立以为相。”《华阳国志》卷三:“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又说:“后有王曰杜宇,移治郫县,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揚雄《蜀本記》有王曰杜宇,出天隳山。有朱提氏女,為杜宇妻。(《山堂肆考》卷二一四)(1)天外来客(2)蜀最先称帝史书记载: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遊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2)蜀最先称帝(3)建都郫邑(即杜鹃城)郫縣古稱郫邑,蜀王杜宇曾都於此,地當成都西十五公里。杜宇故都距今成都西四十里之郫县,在郫县城北门外一里。土石相杂,如古堤存,半环形,多生竹树,下临阡陌。縣城西南有鱉靈宮,現建爲公園,內有蠶叢(稱叢帝)、杜宇(稱望帝)二陵。(3)建都郫邑(即杜鹃城)(4)死尸浮江《说郛》卷六四上:“有荆人鳖灵死,其尸浮水上,至汶山下又复生。望帝见之,用为相。”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5)杜鹃啼血《太平御览》卷八八八《蜀王本纪》:“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太平御览》卷九二三:“望帝去时子规啼,故蜀人悲子鸣思望帝。”《说郛》卷六O上:“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尽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华阳国志》卷三:“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6)考古材料考古发掘:原来鱼凫时代标志性器物如大型青铜礼器、玉器以及陶器中的鱼凫图纹都已黯淡沉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踏实平稳的器物风格。(6)考古材料(七)开明时代(龞灵)(1)迁都成都鳖灵取代杜宇为蜀王后,迁都樊乡,即今双流县境内。至开明五世时,始将国都正式遷往成都。揚雄《蜀本記》:成都本赤里街。(《太平寰宇記》卷七二)青羊肆。《蜀本記》云:老子為闗令尹喜著《道徳經》,臨别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太平寰宇記》卷七二)鳖灵即位后,改国号为开明,自号丛帝,至今郫县境内还有蜀人纪念杜宇和鳖灵而修建的祠堂,名曰望丛祠。(七)开明时代(龞灵)(1)迁都成都華陽縣开明故都(广都)蜀王本治廣都之樊鄉。蜀號三都者,成都、新都、廣都也。廣都爲蜀王故都,在成都城东南四十里华阳中兴场。《蜀本纪》云:“蜀王本治广都之樊乡,后徙成都。”《蜀志》又云:“开明氏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所谓梦郭,未审果为地名否,或与广都之樊乡实为一地之名。开明氏自郫迁於成都之先,尝宅广都,后乃移成都。華陽縣开明故都(广都)(2)设立宗庙至开明九世时,开明帝又为其祖宗立庙。《华阳国志·蜀志》曰:“始立宗庙,……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也。”(2)设立宗庙(3)尚五风气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毎王薨(音HONG),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笋是也,號曰笋里。五丁力士,秦惠王送给开明尚五位秦国美女,骗蜀王送五石牛,秦统一中国后於蜀中修五尺道,李冰修都江堰沈五石牛,东末汉年及三国初张道陵、张鲁在汉中傳“五斗米道”等等,都与“五”有关。从考古发掘来看,祭器的摆放,石台的排列、图案的构成等等都是五个一组,或由五幅图组成。开明王朝是蜀国最后一个王朝,一共传了十二代。(3)尚五风气(4)五丁力士一种说法是:五丁是蜀国官职名。一种说法是:爲编制固定、什伍连坐的劳动力组织。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五九:“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女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留之,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未几物故。王哀之,作《臾邪》之歌、《龍歸》之曲。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塚,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成都縣内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長老傳言,五丁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歎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4)五丁力士《华阳国志》卷三:“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惑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子。(略)蜀王伤痛,乃登之,因命曰王妇塚。山川平石上,为望女堠,作思妻台。”《华阳国志》卷三:“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5)石牛粪金《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羣臣賀曰:“天奉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5)石牛粪金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灭蜀。从此,经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十二世漫长的古蜀国历史宣告结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巴蜀历史從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灭蜀。从二、古蜀文明探源四川盆地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四季常绿,资源丰富,这为人类生存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水经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隋唐时,成都有“扬一益二”之称,成为驰名全国的大都市。二、古蜀文明探源四川盆地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四(一)古蜀文明的源头(1)考古发现近几十年,三星堆、金沙遗址、成都十二桥商代木结构建筑遗址、成都羊子山和指挥街西周土台建筑与西周、春秋遗址、彭州竹瓦街青铜器窑藏等大量考古证明,蜀地曾有一个特色鲜明的遠古文明,它与中原等地早期文明既有明显的相似性,又有其特殊性。从地域上看,古蜀文明主要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影响所及还包括重庆三峡、湖北宜昌、云贵高原、陝西汉中等地。从时间上爲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晚期到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一)古蜀文明的源头(1)考古发现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丰富的古蜀遗迹和文物,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数千年前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又让我们触摸到古蜀文明的歷史脉搏。这两个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气势之宏伟、令世人叹爲觀止。三星堆古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於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是通往远古文明的大门,而通向三星堆文明更为远古的大门又在哪里?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丰富的古蜀遗迹和文物,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数宝墩文化(包括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紫竹遗址、郫县三道堰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第一期属同一时期,统为称宝墩文化,它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三星堆文明或称古蜀文明相衔接。宝墩文化是三星堆文明前身,是迄今所知我国西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宝墩文化(包括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而宝墩文化的祖先是誰?茂县营盘山遗址是距今五千年前岷江上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它代表了五千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地方,它对研究长江、黄河文明及其文化交流、传播、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它是两大文明交融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宝墩文化的祖先是誰?茂县营盘山遗址是距今五千年前岷江上游地同时长江上游大渡河流域的哈休遗址距今五千五百年,是四川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受到甘肃、青海马家窑文化、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文明之间有着传承关系,它为探索古蜀文明的源头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可以说,从哈休遗址、营盘山遗址、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勾勒了一个初步轮廓,表明在新石器时期,盆地西部边缘和横断山脉早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同时长江上游大渡河流域的哈休遗址距今五千五百年,是四川地区发(二)是谁创造了古蜀文明(1)蜀(叟)族人創造了古蜀文明一种观点认为蜀族与黄帝族和夏族并不同源。一种觀點认为蜀族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代。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濁)山氏之女昌僕生子颛顼,即高阳帝,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察,今景颇族是母族昌仆的后裔。上古蜀山山脉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古代氐、羌族活动居留时间最久的地方。(二)是谁创造了古蜀文明(1)蜀(叟)族人創造了古蜀文明蜀国原本应作叟国。久假不归,便以“蜀”为通行写法。叟既是方国,也是族名。叟族大量见于商武丁时期卜辞“执叟”、“追叟”、“率用叟”、“叟伐工方”等等。《华阳国志·汉中志》“武都郡,氐傁”。阴平郡也提到“多氐傁”,“多勇戆(GANG)”。主要活动在陕西关中地区,后进入汉中,向西进入甘南,向南沿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古代蜀国是以叟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处西南的文明古国。晋朝叟夷仍定居越雋郡,自后史书不见叟夷记载。蜀国原本应作叟国。久假不归,便以“蜀”为通行写法。叟既是方国(2)古蜀先民为羌人岷江、渭水上游以及大通河流域一带古羌文明在远古传说时代皆高于中原文明,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大禹都是从这一文化区域向东迁移,表明了他们所代表文化的先进性。中华文明的源头尽管是多头的,但最先进的文明还是存在於这一地区的古羌文明。(2)古蜀先民为羌人(三)古蜀文明的多元性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少形制独特,不仅在四川首次发现,而且在全国也较为罕见。有些器物似乎与其他文化有着密切聯系,与中原、东南、西南,乃至西亚都有一定联系,体现了多重文化存在的因素。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是多元文化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在吸收多元文化中不斷加以改造和创新,创造出了独具特色而又光彩夺目的古蜀文明。(三)古蜀文明的多元性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少形制独特,不仅在四(1)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雕像群,其造型中有一高鼻深目人形象,显然不是蜀人或中原人,从人种学角度來看,其文化来源或許与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区有着某種联系。(1)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雕像群,其造型中有一高鼻深目人(2)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和黄金面具:一種說法是,在西亚和古埃及文明中皆发现有黄金神树和面具,認爲古蜀文明顯然受到了西亞、北非文明的影響。另一种说法是: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扶桑和若木的象征。大型立人青铜像(形体高大,神态庄严,纵目大耳)是太阳神帝俊以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铜、玉石、黄金礼器等文物,都是古蜀先民春分、秋分祭祀太陽出入活动的遗存,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典型的实物见证,反映了古蜀先民強烈的太阳神崇拜观念。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帝俊妻羲和生十日,羲常生月十有二,帝俊成了日月之神,是人君的象征。“天之神,日为尊”,“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而帝俊是古蜀国的先祖,是黄帝之父。大量青铜人头像是古蜀先祖的象征,配列于两侧,作爲祭祀对象,而各种青铜面具則是巫师在祭祀作法事時所戴。帝俊妻羲和生十日,羲常生月十有二,帝俊成了日月之神,是人君的(3)三星堆出土的金皮木芯铜龙头金杖,据考证是表示权力的王杖。而中原地区象征权力的則是鼎,而不是杖。权杖象征独占权力,是西亚近东地区和埃及、古希腊、罗马作为政治、经济、经济、宗教权力的象征物,后來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三星堆权杖极有可能是从西亞或埃及通过中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经中国云南转入川西平原,即沿着“南方丝绸之路”的“滇緬道”辗转传播而来。权杖上青铜铸成的杖首,与西亚和埃及大量使用黄金和青铜的特点完全符合。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或巫师祭祀太阳神時使用的法器。(3)三星堆出土的金皮木芯铜龙头金杖,据考证是表示权力的王杖太阳神崇拜是古人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征,“鸟”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起、万物生長的象征,展示出一幅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负载太阳运行的神鸟,也是太阳的象征,具有勾通人神世界的作用。太阳神崇拜是古人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4)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海贝和象牙,表明与中國西南地區以及东南亚、南亚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条商道,早在秦汉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不仅带来了海贝、象牙,而且还带来了异域文化。(4)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海贝和象牙,表明与中國西南地區以及东南(6)三星堆出土的骑虎铜人像、铜牌饰和陶器群等,很可能与良渚文化、河南二里头文化有关系。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7)三星堆夏商风格的玉质礼器又展现出与华北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並吸收了华北夏、商文明的某些因素。(7)三星堆夏商风格的玉质礼器又展现出与华北地区存在文化交流(9)古蜀文化对滇文化、对楚文化、对东南亚文化存在影响。(8)从蜀叟与商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原商文化对蜀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9)古蜀文化对滇文化、对楚文化、对东南亚文化存在影响。三星堆古蜀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外界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融合了外来文化因素,而且对周边区域文明产生了积极而广泛、深远的影响。三星堆古蜀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外界有着广泛的经济、二、成都城市历史变迁成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人文底藴。三代成都爲蜀國之地,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氏相繼爲王。從開明九世自廣都夢廓(一說廣都樊鄉,即今華陽鎮中興場一帶)遷都至成都以來,成都就一直成爲蜀地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二、成都城市历史变迁(一)成都别称

(1)秦城、张仪城秦惠王時,巴蜀相攻。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據有其地,而置蜀郡,築大城,以居官署;又築南、北二少城(又稱子城),以處商賈。周迴十二里,高七丈。传张仪尝于西门作楼,名张仪楼。《古今集記》謂“城勢稍偏,儀作樓以定南北”。任豫云:“晉時儀舊迹猶存。”唐岑參詩:“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唐段文昌登張儀樓,與諸公倡和,姚康云“秦日舊樓臺”,楊汝士云“樓古秦規在”,可能唐時尚存儀楼舊基。(一)成都别称

(2)龟城、龟化城張儀築城時,傳說有神龜顯示靈迹,故大城亦名龜城。《名勝記》:初,張儀、張若築成都城,屢壞不能立。忽有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城乃得立。所掘處成大池,龜伏其中,故曰龜城,又称为稱张仪城、秦城。传说張儀筑城,再築再崩,熟思無計,一夜秉燭隱几臥,夢一白髮老人曰:‘將軍欲築此城,來日隨老夫所引建築可也。’儀醒而異。翌日,有祥龜出現,形大如斗,繞行一週,沒於洪濟橋下(即今九眼橋),隨跡而築,城治頓成,故有‘龜跡蓉城’之稱。东西南北四至今无遗迹(当今城之中心一部)。城为方矩形,方位微斜。王徽记:“象龟行之屈缩。”宋祁《龟化》诗:“君不见秦时,张仪筑少城,土恶易败还颠倾,力疲智竭筑未就,神龟为尔开其灵,龟行所至城不屺,土木之功从此已。”当时蜀有二十四化之说,宋彭乘《修玉局观记》云:“益州玉局化者,二十四化之一也。”龟化恐亦为二十四化之一。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3)锦官城、锦城、锦里秦城西南尚有一小城,曰錦官城。所謂錦官城,即製錦之所,蜀時設官司其事,故成都又有‘錦里’、‘錦城’、‘錦官城’等美稱。《益州記》: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處也,號錦里,城墉猶在。《元和郡县志》云:“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也。锦官犹合浦之有珠官也。”唐李白詩曰“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3)锦官城、锦城、锦里(4)车官城锦城之西又有一小城,曰車官城。車官城與錦官城同在夷里橋道西,蓋蜀時造車之處,遺址今無可考。《華陽國志》:“夷里橋道西又有車官城,其城東、西、南、北皆爲軍營。”(4)车官城(5)芙蓉城、蓉城後蜀孟昶僭擬宮苑,城上盡種芙蓉,謂左右曰:‘真錦城也。’孟蜀时,成都已有芙蓉城之称。《旧通志》云:“孟知祥於罗城外,增筑羊马城,周四十馀里,及孟昶时,僭拟宫苑,城上尽种芙蓉,故名芙蓉城。”其名盖始於此。趙抃《成都古今記》:”孟蜀後主於成都城上徧種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錦繡,高下相照,因名錦城。“張唐英《蜀檮杌》:“昶於城上盡種芙蓉,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昶謂左右曰:‘自古以蜀爲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益部談資》:‘後蜀孟昶僭擬宮苑,城上盡種芙蓉,謂左右曰:“真錦城也!”後世因亦種芙蓉其上。’(5)芙蓉城、蓉城(6)“九里三分”城清康熙初年,巡撫張德地等捐資重修成都城,周三十二里,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計四千一十四丈,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東西相距九里三分,南北相距七里七分,敵樓四,堆房十一。門四:東迎暉,南江橋,西清遠,北大安,外環以池。故成都又有“九里三分”之城的說法。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二)成都城市变迁(1)張儀築大城、南北二少城(即子城)昔張儀既築大城,後一年又築少城。《容斋隨筆》云:“昔益州刺史治大城,蜀都太守治少城。”自张仪城成都后,历西汉、东汉、蜀汉迄晋,城皆如旧形,无所改易。王右军《法帖》云:“往在都见诸葛允,曾问蜀中事,云成都城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二)成都城市变迁(2)赤塗城西晉李特時,又於秦城之北築赤塗城。《通志》:“李特築城,名赤塗。”《成都記》云:“府治北三里許,有李特所築赤塗城。”東晉桓溫滅蜀,夷平少城,僅存大城。(2)赤塗城(3)隋蜀王秀築少城至隋朝时,隋文帝封其子楊秀爲蜀王。復築少城。秦张仪附大城,增筑南北二少城,而隋蜀王秀则附大城西南二隅增筑少城,隋城虽筑,而秦城败壁犹存。故隋筑少城,未据张仪少城旧址,與張儀所築少城城基稍異。秦筑大城,方广七里,南北二少城各二里半,共为十二里。隋筑西南二少城,共十里,合大城为十七里,故隋筑南少城较秦筑南少城为稍广。(3)隋蜀王秀築少城(4)唐高骈筑罗城(太元城)唐僖宗乾符二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乃環繞秦、隋舊城始築羅城,又稱太玄城,周二十五里,高二丈十尺,外繞長堤,悉羅民居市廛於內,故曰羅城,又稱太元城。秦、隋二城,原皆土筑。高骈罗城,则以砖砌,又视旧城为坚固矣。高骈表有云:“覆瓦烟青,甃砖苔碧。”可为砖砌之证。唐僖宗赐高骈筑罗城诏云:“每日一十万夫,分筑四十三里,皆施广厦,又砌长砖。”则罗城之为砖砌,尤有明證。成都近代城垣实以高骈始奠其基。(4)唐高骈筑罗城(太元城)成都在高骈前,江流与今有異。宋吕大防《合江亭记》云:“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自西北而汇於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唐高骈斥广其城,遂塞糜枣故渎,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於旧渚。”高骈筑罗城,使成都市区幅员加广,必移内江之道,以为城基,则须塞内江之旧道以为陆地,循北郭以东注,而后就内江塞后之陆地以拓广城基,在当时实为巨大工程,故筑罗城之役,实并移江流焉。使河流改道,繞城北東流,從此形成成都“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成都在高骈前,江流与今有異。宋吕大防《合江亭记》云:“成都二(5)孟和祥筑羊马城後唐天成二年,孟知祥於羅城外增築,周四十餘里,曰羊馬城。孟知祥所筑羊马城,度为高骈罗城加一外圈耳,当时为用兵防御计,故筑层城,以资拒敌,非有所展拓也,按高骈罗城之幅员,张咏云三十六里,孙光宪云四十里,唐僖宗诏云四十三里,张、孙皆宋人,在高骈后,僖宗之诏,则当高骈时所颁,无可致疑,故高骈罗城,必在四十里左右。李昊《羊马城记》云:“新城周围凡四十二里。”则羊马城非有所展拓,仅为罗城之一外层。(5)孟和祥筑羊马城(6)南宋始用磚砌街道成都城垣,秦、隋二城,皆为土筑。唐高骈筑罗城,始用砖砌,前已论之,至通衢道路,自古即为土筑,至南宋乃始以甓砌焉。宋范謩《砌街记》云:“天下郡国,惟江浙甓其道,虽中原无有也。太、少二城,(略)地苦沮洳,夏秋霖潦,人行泥淖中,如履胶漆,既晴,则蹄道辙迹,隐然纵横,颇为往来之患。绍兴十三年,鄱阳张公镇蜀,始命甓之,仅二千馀丈。后三十四年,吴郡范公为竟其役,凡十有四街,雨不乘橇,骑不旋泞,徐行閑趋,俱从坦夷。“观此可知成都夙为泥途,至南宋紹興間,乃有砖甓之道焉。(6)南宋始用磚砌街道(7)明藩王筑大城宋、元以來,成都城俱无展拓之迹,悉因唐城旧址。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云:“高骈筑罗城,孟知祥於罗城外增筑羊马城,周四十二里。宋以来屡有营缮,明初因旧址增修。”明太祖定鼎金陵,分封諸子,並建王府,朱椿封藩於成都,爲蜀王,乃就五代前後蜀王、孟宣華苑摩訶池舊址更築藩城。藩城爲方矩形,全部用磚甓成,宏麗堅固,其前門即後來所謂的皇城壩。明藩故城,清为贡院。清亡后,军阀巷战,黔军凭蜀藩城拒守,甚固,不能克,事定后,遂夷其城,砖甓甚坚伟,为典兵者掠卖都尽,其地於清亡后,曾为都督府,复为四川大学。民國時,惟南面之前门三门平列犹存,四周垣墉,则无寸甓矣。(7)明藩王筑大城(8)張獻忠毀城明末之亂,張獻忠入蜀,於成都建立政權,國號大西,並以蜀藩故城爲治所。《清朝通志》云:“张献忠夷成都城,尽堕墙垛。”而蜀藩城未被夷毁,以其府所在之故。(8)張獻忠毀城(9)清初重修成都城至清初,成都城經張獻忠破壞,滿目蕭條,官無治署。順治十七年,蜀乱初平,巡抚监司自保宁移成都,无官署,建城楼以居。清康熙初,巡撫張德地、布政司郎廷相、按察司李翀霄、知府冀應熊、成都縣知縣張行、華陽縣知縣張暄共捐資重修。雍正五年,巡撫憲德增修。乾隆四十八年,總督福康安奏請發帑銀六十萬徹底重修,樓堞屹然。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10)修築满洲驻防城(俗稱滿城,旗营)至康熙末年,於原皇城西南又築滿城,爲八旗軍駐防之地。清亡後,滿城垣墉盡已夷滅。清满城(一曰少城)。今袭用少城之名,然秦少城在南北,此城在西,非是。隋少城附西南二隅,则今旗营城之东部边沿当与隋之西少城或同址。(10)修築满洲驻防城(俗稱滿城,旗营)(11)民國時期成都城至民國時,成都城區面積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抗戰時期,前方機關、學校紛紛內遷四川,成都人口激增,市井繁榮,城區範圍更進一步擴大,一直到成都解放。(11)民國時期成都城(三)成都政區沿革成都自秦實行郡縣制設蜀郡以後,歷漢、唐、宋、元、明、清、民國,先後爲蜀郡、益州、成都府、川西道益州路、成都市政公所、成都市所在地,唐代益州總管府、劍南西川節度、宋代成都府路、元代四川等地行中書省、明代四川布政使司、清代四川省、民國川西道、四川省皆治成都。成都自開明定都以後,三國蜀漢劉備、西晉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特、李雄、東晉末年譙縱、五代前蜀王建、後蜀孟昶、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皆定都成都。(三)成都政區沿革成都自秦實行郡縣制設蜀郡以後,歷漢、唐、宋

三.成都历史文化及其特点(一)生态城市成都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也是最宜人居的生态园林文化城市。成都生态环境优良,人文氛围浓郁,“诗人自古例到蜀,文宗自古出巴蜀”,这两大特征造就了成都“今来一登临,如上九天游”的美丽人居环境。三.成都历史文化及其特点(二)文态城市成都经过四千多年城市文明发展的悠久年华,经过二千多年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沧桑岁月,成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都既是蜀文化的中心,又是长江上游古文明的中心,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成都第一人”到大型“船棺葬”的出土,从广汉三星堆到成都十二桥和金沙遗址的发掘,这些惊动海内外的考古成就足以见证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文明发祥地。(二)文态城市1.历史名城“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圣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咏叹,高度概括了成都历史文化悠久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基本特征。1.历史名城2.文化名城成都也是一个文化名城,它主要表現在:2.文化名城禅宗文化:文殊院、大慈寺、昭觉寺、宝光寺(古有‘言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之谓)。禅宗文化:文殊院、大慈寺、昭觉寺、宝光寺(古有‘言禅不可不知三国文化:武侯祠。三国文化:武侯祠。诗歌(诗圣、草堂)文化:杜甫草堂。诗歌(诗圣、草堂)文化:杜甫草堂。帝王陵寝文化:古望帝之墓、永陵。帝王陵寝文化:古望帝之墓、永陵。才女文化:汉代卓文君、唐代女诗人薛涛、五代词人花蕊夫人、现代作家黄稚荃、琼瑶、韩素英等等为代表的才女文化(古有‘蜀女自古多才’之谓)。才女文化:汉代卓文君、唐代女诗人薛涛、五代词人花蕊夫人、现代文宗文化:赋圣司马相如、“西道孔子”扬雄、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的王褒、严君平、明代“著述第一人”杨升庵、著名文学家李调元、现代文学家巴金等等为代表的文宗文化。文宗文化:赋圣司马相如、“西道孔子”扬雄、以“文辞显于世”、‘诗人自古例到蜀’是成都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构成和谐包容的风雅成都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成都不可或缺的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成都、文明成都的坚固基石。成都是一座文化包容很强、多元化复合的城市。成都是一座以人文本,以人文为魂的城市。成都是一座智慧的城市,是一座休闲享受的城市,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诗人自古例到蜀’是成都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构成和谐包容的传说中的蜀国历史与成都历史文化

主讲人:李勇先传说中的蜀国历史与成都历史文化

主讲人:李勇先一、传说中的蜀国历史

(一)史料记载情况古蜀人没有文字,也没留下文献。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一种铜盖上有四十多个字母,蚕丛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并行产生與发展,土生土长而形成的。中原文献有关蜀的记载,尽管在先秦时就已经有了,但內容很少,非常零散。商代卜辞、西周铭文记载。一、传说中的蜀国历史

(一)史料记载情况古蜀人没有文字,也(二)“蜀”字义解释(1)《尔雅》:“蜀”者,“獨”也,言不与他地相连属也。(2)蜀字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字形象一条虫。(3)《尔雅·释畜》曰:“鸡大者蜀。”(4)“蜀”字象征大象的头和弯曲的象鼻。(5)蜀是一种蚕虫,养蚕部落。商代统治者用毒虫称呼蜀人,以示蔑视和侮辱。《韩非子·说林上》曰:“鳝似蛇,蚕似蜀,人见蛇则惊骇,人见虫则毛起。”(二)“蜀”字义解释(1)《尔雅》:“蜀”者,“獨”也,言蜀地文献记载始于汉、晋,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主要以《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扬雄《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为主。《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黄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按蜀山氏女乃在今茂州),生子髙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歴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垂耀,江漢遵流。《華陽國志》卷一《巴志》:“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蜀地文献记载始于汉、晋,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主要以《史記》(三)蚕虫时代(1)蜀国世系(就《蜀志》所载列表如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曰杜主、曰望帝、曰薄卑)——开明氏。开明氏世系:开明氏龞灵(一曰丛帝)——卢帝——保子帝——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开明帝尚(蜀亡)(三)蚕虫时代(1)蜀国世系(就《蜀志》所载列表如下):(2)史书记载蚕丛是蜀国早期三代王中的第一位。《蜀王本纪》,蜀之先王曰蚕丛,原来居住在岷山石室中。《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曰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后作石棺、石槨,国人从之。”又云:“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2)史书记载史书又云: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椁。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椁為縱目人冢也。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明曹学佺《蜀中名胜志》记载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山等地名。史书又云: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3)考古材料三星堆出土材料:三星堆出土不少與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和椎髻左衽。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4)定都瞿上蜀国之先,本不宅成都,然以四川地形言之,四周群山回绕,中为成都盆地,其设治宜不外此。蜀帝自蚕丛以来,宅都之迹,无可具徵,但皆不出成都周围百里以内,蚕丛之都,今不可考,史载蚕丛都瞿上。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瞿上,即海窝子,古蜀文明重要活动地海窝子镇(即新興鎮)在四川彭州西北山区湔江畔,镇靠山边处有天然洞穴,终年流水不斷,而得名海窝子。《路史》:“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南宋蔡梦弼《成都记》:“柏灌氏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瞿上为都城。任乃强考证,瞿上在彭州湔江河谷海窝子。古蜀人的一支从汶川越过九峰山,进入彭州海窝子一带建立柏灌、鱼凫王朝。湔江是古蜀人天然的交通大道,是古蜀王国经济和文化發展的摇篮。鱼凫人走出大山,顺湔江而下,向成都平原腹地扩张。湔江下游就是流经广汉三星堆的鸭子河,在鸭子河畔建立起新的聚居地三星堆,这就是鱼凫王朝的都城。瞿上,即海窝子,古蜀文明重要活动地(5)蚕女救父《蜀中广记》卷七一引《仙传拾遗》:“当高辛氏,蜀地未有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侵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唯所乘马犹在。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一言,马跑嘶不已。父杀之,曝皮于厨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父悔恨,念之不已,忽见女乘流云驾此马,侍者数十人从天而下,谓父曰:‘天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父,授以九宫仙嫔,居长生天矣,无复忆念也。’仍冲虚而去。”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四:“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云集,蜀之风俗,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焉。”《蜀本紀》:蠶女塜,在綿竹縣。塑女子像,被以馬皮,俗號為馬頭娘。(《類說》卷三六)(5)蚕女救父(6)桀伐岷山《太平御览》卷八O五引《竹书纪年》:“桀伐岷山,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6)桀伐岷山(四)柏灌时代

(1)史书记载柏灌是蜀国早期三代王中的第二代。《蜀志》记载:“次曰柏灌。”《太平御览》卷八八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四)柏灌时代

(1)史书记载(2)考古材料三星出土文物,奴隶双膝下跪,头发束于头顶,龇牙咧嘴,十分悲惨。(2)考古材料(五)鱼凫时代

蜀国早期第三代王为鱼凫,是三代王中最后一位,也是最先统一蜀国的首領。鱼凫是氐族中的一支,原来居住于岷江上游,该部落以鱼猎为生。(五)鱼凫时代

(1)史书记载史书记载:次王曰魚鳬。魚鳬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山海经》之《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人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之《大荒西经》曰:“鱼凫乃黄帝之孙颛顼托生为鱼,是为鱼凫。”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四:眉州彭山县北东二里有鱼凫津。《路史》卷四:道江(今都江堰市东)有鱼凫治。(1)史书记载(2)考古材料《温江县志》记载,其故城在今温江县北十五里,称“古鱼凫城”,即魚鳧故都。近年对该遗址调查、考古发掘证实,此地爲早期蜀人居住的一个中心部落。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文物中也发现鱼凫王时代留下的蛛丝马迹,如出土有鱿头勺柄、鱼头鸟身金带、人头鸟鱼金杖等。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3)中原会战在鱼凫时代,蜀国派兵参加周王灭商战役。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史称“周武王伐殷,诸侯会者八百国”。《尚书·牧誓》:“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3)中原会战(六)杜宇时代鱼凫在成都平原势力虽然比蚕丛、柏灌时代要强大得多,但还未達到全盛。到杜宇取代鱼凫时,古蜀疆域才开始得到大规模拓展,从而开创出一个更大规模的蜀王国。(六)杜宇时代鱼凫在成都平原势力虽然比蚕丛、柏灌时代要强大得(1)天外来客《水经注》卷三三:“望帝者,杜宇,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立以为相。”《华阳国志》卷三:“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又说:“后有王曰杜宇,移治郫县,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揚雄《蜀本記》有王曰杜宇,出天隳山。有朱提氏女,為杜宇妻。(《山堂肆考》卷二一四)(1)天外来客(2)蜀最先称帝史书记载: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遊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2)蜀最先称帝(3)建都郫邑(即杜鹃城)郫縣古稱郫邑,蜀王杜宇曾都於此,地當成都西十五公里。杜宇故都距今成都西四十里之郫县,在郫县城北门外一里。土石相杂,如古堤存,半环形,多生竹树,下临阡陌。縣城西南有鱉靈宮,現建爲公園,內有蠶叢(稱叢帝)、杜宇(稱望帝)二陵。(3)建都郫邑(即杜鹃城)(4)死尸浮江《说郛》卷六四上:“有荆人鳖灵死,其尸浮水上,至汶山下又复生。望帝见之,用为相。”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5)杜鹃啼血《太平御览》卷八八八《蜀王本纪》:“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太平御览》卷九二三:“望帝去时子规啼,故蜀人悲子鸣思望帝。”《说郛》卷六O上:“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尽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华阳国志》卷三:“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6)考古材料考古发掘:原来鱼凫时代标志性器物如大型青铜礼器、玉器以及陶器中的鱼凫图纹都已黯淡沉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踏实平稳的器物风格。(6)考古材料(七)开明时代(龞灵)(1)迁都成都鳖灵取代杜宇为蜀王后,迁都樊乡,即今双流县境内。至开明五世时,始将国都正式遷往成都。揚雄《蜀本記》:成都本赤里街。(《太平寰宇記》卷七二)青羊肆。《蜀本記》云:老子為闗令尹喜著《道徳經》,臨别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太平寰宇記》卷七二)鳖灵即位后,改国号为开明,自号丛帝,至今郫县境内还有蜀人纪念杜宇和鳖灵而修建的祠堂,名曰望丛祠。(七)开明时代(龞灵)(1)迁都成都華陽縣开明故都(广都)蜀王本治廣都之樊鄉。蜀號三都者,成都、新都、廣都也。廣都爲蜀王故都,在成都城东南四十里华阳中兴场。《蜀本纪》云:“蜀王本治广都之樊乡,后徙成都。”《蜀志》又云:“开明氏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所谓梦郭,未审果为地名否,或与广都之樊乡实为一地之名。开明氏自郫迁於成都之先,尝宅广都,后乃移成都。華陽縣开明故都(广都)(2)设立宗庙至开明九世时,开明帝又为其祖宗立庙。《华阳国志·蜀志》曰:“始立宗庙,……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也。”(2)设立宗庙(3)尚五风气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毎王薨(音HONG),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笋是也,號曰笋里。五丁力士,秦惠王送给开明尚五位秦国美女,骗蜀王送五石牛,秦统一中国后於蜀中修五尺道,李冰修都江堰沈五石牛,东末汉年及三国初张道陵、张鲁在汉中傳“五斗米道”等等,都与“五”有关。从考古发掘来看,祭器的摆放,石台的排列、图案的构成等等都是五个一组,或由五幅图组成。开明王朝是蜀国最后一个王朝,一共传了十二代。(3)尚五风气(4)五丁力士一种说法是:五丁是蜀国官职名。一种说法是:爲编制固定、什伍连坐的劳动力组织。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五九:“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女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留之,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未几物故。王哀之,作《臾邪》之歌、《龍歸》之曲。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塚,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成都縣内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長老傳言,五丁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歎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4)五丁力士《华阳国志》卷三:“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惑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子。(略)蜀王伤痛,乃登之,因命曰王妇塚。山川平石上,为望女堠,作思妻台。”《华阳国志》卷三:“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5)石牛粪金《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羣臣賀曰:“天奉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5)石牛粪金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灭蜀。从此,经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十二世漫长的古蜀国历史宣告结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巴蜀历史從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灭蜀。从二、古蜀文明探源四川盆地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四季常绿,资源丰富,这为人类生存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水经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隋唐时,成都有“扬一益二”之称,成为驰名全国的大都市。二、古蜀文明探源四川盆地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四(一)古蜀文明的源头(1)考古发现近几十年,三星堆、金沙遗址、成都十二桥商代木结构建筑遗址、成都羊子山和指挥街西周土台建筑与西周、春秋遗址、彭州竹瓦街青铜器窑藏等大量考古证明,蜀地曾有一个特色鲜明的遠古文明,它与中原等地早期文明既有明显的相似性,又有其特殊性。从地域上看,古蜀文明主要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影响所及还包括重庆三峡、湖北宜昌、云贵高原、陝西汉中等地。从时间上爲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晚期到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一)古蜀文明的源头(1)考古发现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丰富的古蜀遗迹和文物,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数千年前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又让我们触摸到古蜀文明的歷史脉搏。这两个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气势之宏伟、令世人叹爲觀止。三星堆古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於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是通往远古文明的大门,而通向三星堆文明更为远古的大门又在哪里?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丰富的古蜀遗迹和文物,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数宝墩文化(包括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紫竹遗址、郫县三道堰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第一期属同一时期,统为称宝墩文化,它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三星堆文明或称古蜀文明相衔接。宝墩文化是三星堆文明前身,是迄今所知我国西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宝墩文化(包括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而宝墩文化的祖先是誰?茂县营盘山遗址是距今五千年前岷江上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它代表了五千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地方,它对研究长江、黄河文明及其文化交流、传播、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它是两大文明交融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宝墩文化的祖先是誰?茂县营盘山遗址是距今五千年前岷江上游地同时长江上游大渡河流域的哈休遗址距今五千五百年,是四川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受到甘肃、青海马家窑文化、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文明之间有着传承关系,它为探索古蜀文明的源头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可以说,从哈休遗址、营盘山遗址、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勾勒了一个初步轮廓,表明在新石器时期,盆地西部边缘和横断山脉早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同时长江上游大渡河流域的哈休遗址距今五千五百年,是四川地区发(二)是谁创造了古蜀文明(1)蜀(叟)族人創造了古蜀文明一种观点认为蜀族与黄帝族和夏族并不同源。一种觀點认为蜀族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代。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濁)山氏之女昌僕生子颛顼,即高阳帝,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察,今景颇族是母族昌仆的后裔。上古蜀山山脉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古代氐、羌族活动居留时间最久的地方。(二)是谁创造了古蜀文明(1)蜀(叟)族人創造了古蜀文明蜀国原本应作叟国。久假不归,便以“蜀”为通行写法。叟既是方国,也是族名。叟族大量见于商武丁时期卜辞“执叟”、“追叟”、“率用叟”、“叟伐工方”等等。《华阳国志·汉中志》“武都郡,氐傁”。阴平郡也提到“多氐傁”,“多勇戆(GANG)”。主要活动在陕西关中地区,后进入汉中,向西进入甘南,向南沿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古代蜀国是以叟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处西南的文明古国。晋朝叟夷仍定居越雋郡,自后史书不见叟夷记载。蜀国原本应作叟国。久假不归,便以“蜀”为通行写法。叟既是方国(2)古蜀先民为羌人岷江、渭水上游以及大通河流域一带古羌文明在远古传说时代皆高于中原文明,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大禹都是从这一文化区域向东迁移,表明了他们所代表文化的先进性。中华文明的源头尽管是多头的,但最先进的文明还是存在於这一地区的古羌文明。(2)古蜀先民为羌人(三)古蜀文明的多元性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少形制独特,不仅在四川首次发现,而且在全国也较为罕见。有些器物似乎与其他文化有着密切聯系,与中原、东南、西南,乃至西亚都有一定联系,体现了多重文化存在的因素。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是多元文化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在吸收多元文化中不斷加以改造和创新,创造出了独具特色而又光彩夺目的古蜀文明。(三)古蜀文明的多元性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少形制独特,不仅在四(1)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雕像群,其造型中有一高鼻深目人形象,显然不是蜀人或中原人,从人种学角度來看,其文化来源或許与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区有着某種联系。(1)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雕像群,其造型中有一高鼻深目人(2)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和黄金面具:一種說法是,在西亚和古埃及文明中皆发现有黄金神树和面具,認爲古蜀文明顯然受到了西亞、北非文明的影響。另一种说法是: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扶桑和若木的象征。大型立人青铜像(形体高大,神态庄严,纵目大耳)是太阳神帝俊以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铜、玉石、黄金礼器等文物,都是古蜀先民春分、秋分祭祀太陽出入活动的遗存,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典型的实物见证,反映了古蜀先民強烈的太阳神崇拜观念。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帝俊妻羲和生十日,羲常生月十有二,帝俊成了日月之神,是人君的象征。“天之神,日为尊”,“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而帝俊是古蜀国的先祖,是黄帝之父。大量青铜人头像是古蜀先祖的象征,配列于两侧,作爲祭祀对象,而各种青铜面具則是巫师在祭祀作法事時所戴。帝俊妻羲和生十日,羲常生月十有二,帝俊成了日月之神,是人君的(3)三星堆出土的金皮木芯铜龙头金杖,据考证是表示权力的王杖。而中原地区象征权力的則是鼎,而不是杖。权杖象征独占权力,是西亚近东地区和埃及、古希腊、罗马作为政治、经济、经济、宗教权力的象征物,后來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三星堆权杖极有可能是从西亞或埃及通过中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经中国云南转入川西平原,即沿着“南方丝绸之路”的“滇緬道”辗转传播而来。权杖上青铜铸成的杖首,与西亚和埃及大量使用黄金和青铜的特点完全符合。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或巫师祭祀太阳神時使用的法器。(3)三星堆出土的金皮木芯铜龙头金杖,据考证是表示权力的王杖太阳神崇拜是古人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征,“鸟”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起、万物生長的象征,展示出一幅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负载太阳运行的神鸟,也是太阳的象征,具有勾通人神世界的作用。太阳神崇拜是古人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4)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海贝和象牙,表明与中國西南地區以及东南亚、南亚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条商道,早在秦汉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不仅带来了海贝、象牙,而且还带来了异域文化。(4)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海贝和象牙,表明与中國西南地區以及东南(6)三星堆出土的骑虎铜人像、铜牌饰和陶器群等,很可能与良渚文化、河南二里头文化有关系。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7)三星堆夏商风格的玉质礼器又展现出与华北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並吸收了华北夏、商文明的某些因素。(7)三星堆夏商风格的玉质礼器又展现出与华北地区存在文化交流(9)古蜀文化对滇文化、对楚文化、对东南亚文化存在影响。(8)从蜀叟与商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原商文化对蜀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9)古蜀文化对滇文化、对楚文化、对东南亚文化存在影响。三星堆古蜀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外界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融合了外来文化因素,而且对周边区域文明产生了积极而广泛、深远的影响。三星堆古蜀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外界有着广泛的经济、二、成都城市历史变迁成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人文底藴。三代成都爲蜀國之地,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氏相繼爲王。從開明九世自廣都夢廓(一說廣都樊鄉,即今華陽鎮中興場一帶)遷都至成都以來,成都就一直成爲蜀地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二、成都城市历史变迁(一)成都别称

(1)秦城、张仪城秦惠王時,巴蜀相攻。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據有其地,而置蜀郡,築大城,以居官署;又築南、北二少城(又稱子城),以處商賈。周迴十二里,高七丈。传张仪尝于西门作楼,名张仪楼。《古今集記》謂“城勢稍偏,儀作樓以定南北”。任豫云:“晉時儀舊迹猶存。”唐岑參詩:“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唐段文昌登張儀樓,與諸公倡和,姚康云“秦日舊樓臺”,楊汝士云“樓古秦規在”,可能唐時尚存儀楼舊基。(一)成都别称

(2)龟城、龟化城張儀築城時,傳說有神龜顯示靈迹,故大城亦名龜城。《名勝記》:初,張儀、張若築成都城,屢壞不能立。忽有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城乃得立。所掘處成大池,龜伏其中,故曰龜城,又称为稱张仪城、秦城。传说張儀筑城,再築再崩,熟思無計,一夜秉燭隱几臥,夢一白髮老人曰:‘將軍欲築此城,來日隨老夫所引建築可也。’儀醒而異。翌日,有祥龜出現,形大如斗,繞行一週,沒於洪濟橋下(即今九眼橋),隨跡而築,城治頓成,故有‘龜跡蓉城’之稱。东西南北四至今无遗迹(当今城之中心一部)。城为方矩形,方位微斜。王徽记:“象龟行之屈缩。”宋祁《龟化》诗:“君不见秦时,张仪筑少城,土恶易败还颠倾,力疲智竭筑未就,神龟为尔开其灵,龟行所至城不屺,土木之功从此已。”当时蜀有二十四化之说,宋彭乘《修玉局观记》云:“益州玉局化者,二十四化之一也。”龟化恐亦为二十四化之一。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3)锦官城、锦城、锦里秦城西南尚有一小城,曰錦官城。所謂錦官城,即製錦之所,蜀時設官司其事,故成都又有‘錦里’、‘錦城’、‘錦官城’等美稱。《益州記》: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處也,號錦里,城墉猶在。《元和郡县志》云:“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也。锦官犹合浦之有珠官也。”唐李白詩曰“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3)锦官城、锦城、锦里(4)车官城锦城之西又有一小城,曰車官城。車官城與錦官城同在夷里橋道西,蓋蜀時造車之處,遺址今無可考。《華陽國志》:“夷里橋道西又有車官城,其城東、西、南、北皆爲軍營。”(4)车官城(5)芙蓉城、蓉城後蜀孟昶僭擬宮苑,城上盡種芙蓉,謂左右曰:‘真錦城也。’孟蜀时,成都已有芙蓉城之称。《旧通志》云:“孟知祥於罗城外,增筑羊马城,周四十馀里,及孟昶时,僭拟宫苑,城上尽种芙蓉,故名芙蓉城。”其名盖始於此。趙抃《成都古今記》:”孟蜀後主於成都城上徧種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錦繡,高下相照,因名錦城。“張唐英《蜀檮杌》:“昶於城上盡種芙蓉,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昶謂左右曰:‘自古以蜀爲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益部談資》:‘後蜀孟昶僭擬宮苑,城上盡種芙蓉,謂左右曰:“真錦城也!”後世因亦種芙蓉其上。’(5)芙蓉城、蓉城(6)“九里三分”城清康熙初年,巡撫張德地等捐資重修成都城,周三十二里,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計四千一十四丈,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東西相距九里三分,南北相距七里七分,敵樓四,堆房十一。門四:東迎暉,南江橋,西清遠,北大安,外環以池。故成都又有“九里三分”之城的說法。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课件(二)成都城市变迁(1)張儀築大城、南北二少城(即子城)昔張儀既築大城,後一年又築少城。《容斋隨筆》云:“昔益州刺史治大城,蜀都太守治少城。”自张仪城成都后,历西汉、东汉、蜀汉迄晋,城皆如旧形,无所改易。王右军《法帖》云:“往在都见诸葛允,曾问蜀中事,云成都城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二)成都城市变迁(2)赤塗城西晉李特時,又於秦城之北築赤塗城。《通志》:“李特築城,名赤塗。”《成都記》云:“府治北三里許,有李特所築赤塗城。”東晉桓溫滅蜀,夷平少城,僅存大城。(2)赤塗城(3)隋蜀王秀築少城至隋朝时,隋文帝封其子楊秀爲蜀王。復築少城。秦张仪附大城,增筑南北二少城,而隋蜀王秀则附大城西南二隅增筑少城,隋城虽筑,而秦城败壁犹存。故隋筑少城,未据张仪少城旧址,與張儀所築少城城基稍異。秦筑大城,方广七里,南北二少城各二里半,共为十二里。隋筑西南二少城,共十里,合大城为十七里,故隋筑南少城较秦筑南少城为稍广。(3)隋蜀王秀築少城(4)唐高骈筑罗城(太元城)唐僖宗乾符二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乃環繞秦、隋舊城始築羅城,又稱太玄城,周二十五里,高二丈十尺,外繞長堤,悉羅民居市廛於內,故曰羅城,又稱太元城。秦、隋二城,原皆土筑。高骈罗城,则以砖砌,又视旧城为坚固矣。高骈表有云:“覆瓦烟青,甃砖苔碧。”可为砖砌之证。唐僖宗赐高骈筑罗城诏云:“每日一十万夫,分筑四十三里,皆施广厦,又砌长砖。”则罗城之为砖砌,尤有明證。成都近代城垣实以高骈始奠其基。(4)唐高骈筑罗城(太元城)成都在高骈前,江流与今有異。宋吕大防《合江亭记》云:“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自西北而汇於府之东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