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4_第1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4_第2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4_第3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4_第4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泉州儿童医院NICU曾建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泉州儿童医院NICU定义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微血管内广泛凝血,并继发纤溶——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非独立疾病,是病理过程常呈时相性变化定义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微血管内广泛凝血,并继发纤病因感染性疾病(29%)G-细菌感染性败血症G+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病毒血症、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感染恶性肿瘤与白血病(28.3%)以AML(M3)最多见手术与创伤(12.7%)产科疾病(8.6%)其他(21.4%)病因感染性疾病(29%)发病机理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组织因子大量表达与入血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致凝物质入血大量血小板与血细胞破坏继发性纤溶的发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激活剂血管内皮释放Pg激活剂血管内凝血同时继发纤溶DIC原发病、受损组织…发病机理血管内凝血的发生DIC发展的动态过程原发病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处于动员与轻度消耗状态,常纤溶受抑

----血液易凝,DIC前期进入DIC,尽管纤溶与凝血系统同时启动:凝血快,纤溶慢

----血管内凝血为主:凝亢期血管内凝血仍进行,但继发纤溶越来越显著

----血管内凝血与纤溶并存:凝溶期凝血因子与血小板过分减少---血管内凝血过程逐渐减少,纤溶仍在----纤溶减弱,凝衰期DIC发展的动态过程原发病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处于动员与轻度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引起DIC动因的性质与数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状态纤溶系统活性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止血机制成分改变血管床与血流动力学肝脏和骨髓的功能状态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引起DIC动因的性质与数量DIC的类型从病理生理学代偿型

临表较轻,消耗与补偿平衡:Pt、Fg、FV、FVIII正常,FDP(+)失代偿型

临表较重,消耗:Pt、Fg、FV、FVIII减少,FDP(+)过代偿型

常无明显临床表现,补偿过盛:Pt、Fg、FV、FVIII增多,FDP(+)从临床急性型

:61%数小时–1-2天:促凝物质短时间大量入血,致凝>>代偿--严重症状亚急性型

:19%数天—数周:促凝物质较慢入血,致凝部分被代偿慢性型

:20%数月—数年:促凝物质不强入血,代偿>>致凝--出血轻,器官功能障碍DIC的类型从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原发病DIC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类型,急性型突出出血时期、突然,广泛,不能解释,以皮肤粘膜多,颅内出血致死Pt↓/凝血因子↓(消耗、被Pg水解、肝功不全)/后期FDP的强大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的损伤引起与(或)加重休克激肽与激活的补体成分/PAF/凝血与纤溶产物出现微血栓可出现于各个器官,以肾、肺、肾上腺、皮肤常见症状取决于受累程度及部位程度决定于机体纤溶状态/堵塞程度/持续时间血管内溶血10-20%临床表现原发病实验室检查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检查反映凝血过程启动的实验:TF、FVII反映凝血过程激活的实验:FIXFX激活肽、F1+2反映凝血酶作用的实验:FPA、FPB、纤维蛋白原单体、TAT、PCP反映凝血因子减少的实验:CT、APTT、PT、FVIII、FV、Fg反映抗凝物质变化的实验:AT-III、HC-II、PC、PS、TFPI血小板检查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血小板功能与出血时间血小板活化率:GMP140血小板释放产物:B-TG、PF4、TXB2纤溶系统的检查反映纤溶酶作用的实验:血块溶解实验、FDP、D-dimer反映纤溶成分的实验:Pg、a2-AP血管内溶血的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检查急性DIC各期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前期凝亢期凝溶期凝衰期反映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N或或↑↓↓↓↓↓纤维蛋白原N或或↑↓↓↓↓↓↓PTN或N或↓↑↑↑↑↑APTTN或N或↓↑↑↑↑↑纤维蛋白单体++++++-AT-IIIN↓↓↓↓↓反映继发纤溶纤溶酶原NN或↓↓↓↓↓↓FDPNN↑↑↑↑D-dimerN或↑↑↑↑↑↑↑TTNN↑↑↑血浆游离蛋白N↑↑↑↑↑急性DIC各期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前期凝亢期凝溶期凝衰期反映凝血DIC的诊断引起DIC的原发病DIC的临床表现DIC的实验室依据※由于DIC的病理改变复杂,目前实验室检查多缺乏特异性,因此DIC的诊断应是:多指标同步检测、综合判断、连续观察→明确诊断DIC的诊断引起DIC的原发病临床表现与分期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休克、急性肾功能障碍、肢端紫绀中期:凝血与纤溶并存,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出血、溶血、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后期:继发纤溶活跃,血液凝固性减低——广泛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与分期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DIC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有以下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栓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抗凝治疗有效DIC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DIC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指标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P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3P实验(+)或FDP>20mg/L或D-dimer(+)PT↓或↑>3s或呈动态变化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AT-III降低(不适用于肝病)FVIII<50%(肝病必具备)DIC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指标DIC紧急情况下的诊断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P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3P实验(+)或FDP>20mg/L或D-dimer(+)PT↓或↑>3s或呈动态变化周围血红细胞碎片>2%DIC紧急情况下的诊断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白血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纤维蛋白原<1.8g/L,或进行性下降3P实验(+)或FDP>20mg/L或D-dimer(+)PT↓或↑>3s或呈动态变化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AT-III降低白血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肝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纤维蛋白原<1.0g/L3P实验(+)或FDP>60mg/L或D-dimer(+)PT↓或↑>5s或呈动态变化FVIII<50%(肝病必具备)肝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DIC的早期诊断临床疑诊DIC,但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符合下列≥3项TF活性(+)SFM(+)FPA↑(>2pmol/ml)TAT↑(>4ug/ml)纤溶产物BB15-42↑(>1ug/ml)Ddimer↑(>3ug/ml)AT-III↓(<60%)随病情进展,DIC诊断积分增加,特别是数天内Pt或Fg急剧减低及FDP剧增应用肝素后DIC积分减少,以上改善甚至正常血栓弹力图的改变由塑料试管检测PT缩短DIC的早期诊断临床疑诊DIC,但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符合DIC的鉴别诊断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肝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VitK缺乏先天性出凝血异常性疾病血栓栓塞DIC的鉴别诊断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度的判断尚无满意的判断指标,一般认为主要根据Fg、Pt及症状体征情况轻度Fg>1g/L,Pt>50×109/L,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中度Fg0.5-1g/L,Pt20-50×109/L,伴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出血或栓塞表现重度Fg<0.5g/L,Pt<20×109/L,伴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出血或栓塞表现严重度的判断尚无满意的判断指标,一般认为主要根据Fg、Pt及治疗要求达到改善基础疾病阻止DIC的发展避免因出血造成的死亡治疗要求达到治疗1-去除病因与诱因原发病治疗尽速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治疗的关键改善微循环保证灌流充足是防治的重要措施补充血容量早期:低右→抗血栓形成晚期:血浆解除血管痉挛

a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及时纠正电解质与酸硷平衡紊乱改善缺氧状态治疗1-去除病因与诱因原发病治疗治疗2-发病学治疗中断血管内凝血肝素AT-III其他补充耗竭物质消除已形成血栓抑制残存纤溶活性治疗2-发病学治疗中断血管内凝血治疗3-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保护重要器官功能如强心、呼气末加压给氧、利尿、能量合剂同时监测反映心、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指标抑制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反应如使用PAF拮抗剂、己酮可可硷、抗CD11/CD18单抗等保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使用含纤粘蛋白或富含纤粘蛋白的冷沉淀等治疗3-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痊愈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低血压及瘀斑等体征消失Pt、Fg及其他凝血象和FDP结果恢复正常显效以上3项指标有2项符合进步以上3项指标有1项符合无效患者经治疗后,DIC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无好转或病情恶化死亡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重要生命体征——每4小时检查1次动态判断实验室指标——每8小时检查1次及时调整按照Bick的DIC计分:48h内升高≥10分→对治疗反应好,继原治疗48h内升高≤9分→稳定DIC状态,分析原因,调整治疗,并每48h作一疗效判定72h内降低≥10分→治疗失败,预后不佳疗效判定标准重要生命体征——每4小时检查1次动态判DIC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IC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肝素?简介从哺乳动物组织尤其是肥大细胞中分离注射后与AT-III结合→使抗凝活性↑1000倍→IIa:分子量>5400DXa:分子量<5400D剂型标准肝素分子量大小不一(5000-30000D)低分子量肝素(平均4000-6000D)肝素?简介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抗FXa作用较强生物利用度高,T½长,可皮下给药一般无须监测一般不出现自发性出血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抗FXa作用较强肝素的药动学不通过胃肠黏膜吸收持续静点抗凝作用立即发生间歇静点深部皮下注射→发生于20-60分某些疾病影响T½↑肺栓塞↓肝硬化,终末肾标准肝素吸收度个体差异大,T½随剂量变化100u/Kg——1h200u/Kg——1.5h400u/Kg——2.5h低分子量肝素吸收度个体差异小,T½为8-12h肝素的药动学不通过胃肠黏膜吸收肝素的监测及应用标准肝素BT,APTT→预防血栓>1.5,上限2.0-2.5即使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发生较严重的出血低分子量肝素不必测定APTTXa活性肝素耐受获得性AT-III缺乏(肝硬化,肾病综合征,DIC)时应用指征:血栓、DIC不良反应出血:剂量、潜在性出血风险有关,与给药方式无关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其他肝素的监测及应用标准肝素DIC时肝素应用的原则作用阻断血管内凝血即DIC的进行时机宜早勿晚:DIC早期,勿于纤亢及大出血期保证AT-III>70%,Pt>5万,Fg>1g/L用法目前倾向于小剂量,连续静点,个体化,随时调整急重征,酸中毒——↑肝肾衰——↓监测不理想原因过晚/原发病未控制/AT-III减低DIC时肝素应用的原则作用AT-III的应用?正常70-120%,T1/2=2.5天<70%须补充AT-III浓缩制剂,首次50-70U/Kg,QD,1u/Kg——↑1-1.5%无AT-III,则输FFP8-12mg/Kg,12h/次DIC过程中AT-III消耗过多,而肝素消耗相对小,主张先与AT-III,无效再用肝素AT-III的应用?正常70-120%,T1/2=2.5补充消耗物质?消耗物质Pt,凝血因子,Pt<50×109/L,Fg<1g/L:替代疗法与抗凝同时进行,如出血明显,不予抗凝不用储存血,用新鲜全血、血浆无FV,FVIII,有形成分解体,含大量促凝物质→促DIC冷沉淀、PPSB、Pt、Fg、凝血因子根据情况注意AT-IIIAT-III<70%,仅限使用洗涤红细胞,PtAT-III>70%,才可应用各种成分输血补充消耗物质?消耗物质血小板手工法200ml-400ml新鲜全血——1u–0.24×1011,20-30ml机采法一个供体单次处理全血3000ml——6-8u–2.5-6×1011150-200ml预期Pt数=Pt输入个数×0.67×10-3/Kg×75→10Kg,2-5万效果18-24小时,止血浓度>5万,生存时间24-48h,2-3天/次保存22℃,60次/分,尽快应用血小板手工法其他纤维蛋白原法布莱士——0.5g/瓶止血浓度>0.7-1g/L1-2天/次首次:50mg/Kg,以后25-50mg/Kg血浆含FVIII,FIX1u/ml10-15ml/Kg冷沉淀1u–20-50ml,含FVIII100u+Fg+Vwf0.2-0.35u/KgFVIII200u,300u,400uPPSB普舒莱士200u/瓶10-20u/KgFVII–6-8h,FIX–24h,FII+X–24-48h其他纤维蛋白原消除已形成血栓?DIC时不主张用促纤溶药消除已形成血栓?DIC时不主张用促纤溶药抑制残存纤溶活性?DIC的纤溶是继发的,只要DIC停止——纤溶停止纤溶属于代偿反映——DIC早、中期决不使用抗纤溶药DIC时应用抗纤溶药谨慎小心,并在应用肝素的基础上——否则可使DIC进一步恶化现用药物仅抑制纤溶酶形成※若对DIC的动态未能确切了解或已知凝血纤溶两过程并存——以不用为宜抑制残存纤溶活性?DIC的纤溶是继发的,只要DIC停止——糖皮质激素?尚有争论可治疗原发病时,有抑制纤溶活性作用近年来研究,在感染、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大剂量H——对抗休克,↑DIC生存率原则:宁早勿晚、短期大量于肝素同时糖皮质激素?尚有争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泉州儿童医院NICU曾建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泉州儿童医院NICU定义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微血管内广泛凝血,并继发纤溶——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非独立疾病,是病理过程常呈时相性变化定义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微血管内广泛凝血,并继发纤病因感染性疾病(29%)G-细菌感染性败血症G+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病毒血症、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感染恶性肿瘤与白血病(28.3%)以AML(M3)最多见手术与创伤(12.7%)产科疾病(8.6%)其他(21.4%)病因感染性疾病(29%)发病机理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组织因子大量表达与入血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致凝物质入血大量血小板与血细胞破坏继发性纤溶的发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激活剂血管内皮释放Pg激活剂血管内凝血同时继发纤溶DIC原发病、受损组织…发病机理血管内凝血的发生DIC发展的动态过程原发病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处于动员与轻度消耗状态,常纤溶受抑

----血液易凝,DIC前期进入DIC,尽管纤溶与凝血系统同时启动:凝血快,纤溶慢

----血管内凝血为主:凝亢期血管内凝血仍进行,但继发纤溶越来越显著

----血管内凝血与纤溶并存:凝溶期凝血因子与血小板过分减少---血管内凝血过程逐渐减少,纤溶仍在----纤溶减弱,凝衰期DIC发展的动态过程原发病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处于动员与轻度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引起DIC动因的性质与数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状态纤溶系统活性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止血机制成分改变血管床与血流动力学肝脏和骨髓的功能状态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引起DIC动因的性质与数量DIC的类型从病理生理学代偿型

临表较轻,消耗与补偿平衡:Pt、Fg、FV、FVIII正常,FDP(+)失代偿型

临表较重,消耗:Pt、Fg、FV、FVIII减少,FDP(+)过代偿型

常无明显临床表现,补偿过盛:Pt、Fg、FV、FVIII增多,FDP(+)从临床急性型

:61%数小时–1-2天:促凝物质短时间大量入血,致凝>>代偿--严重症状亚急性型

:19%数天—数周:促凝物质较慢入血,致凝部分被代偿慢性型

:20%数月—数年:促凝物质不强入血,代偿>>致凝--出血轻,器官功能障碍DIC的类型从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原发病DIC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类型,急性型突出出血时期、突然,广泛,不能解释,以皮肤粘膜多,颅内出血致死Pt↓/凝血因子↓(消耗、被Pg水解、肝功不全)/后期FDP的强大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的损伤引起与(或)加重休克激肽与激活的补体成分/PAF/凝血与纤溶产物出现微血栓可出现于各个器官,以肾、肺、肾上腺、皮肤常见症状取决于受累程度及部位程度决定于机体纤溶状态/堵塞程度/持续时间血管内溶血10-20%临床表现原发病实验室检查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检查反映凝血过程启动的实验:TF、FVII反映凝血过程激活的实验:FIXFX激活肽、F1+2反映凝血酶作用的实验:FPA、FPB、纤维蛋白原单体、TAT、PCP反映凝血因子减少的实验:CT、APTT、PT、FVIII、FV、Fg反映抗凝物质变化的实验:AT-III、HC-II、PC、PS、TFPI血小板检查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血小板功能与出血时间血小板活化率:GMP140血小板释放产物:B-TG、PF4、TXB2纤溶系统的检查反映纤溶酶作用的实验:血块溶解实验、FDP、D-dimer反映纤溶成分的实验:Pg、a2-AP血管内溶血的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检查急性DIC各期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前期凝亢期凝溶期凝衰期反映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N或或↑↓↓↓↓↓纤维蛋白原N或或↑↓↓↓↓↓↓PTN或N或↓↑↑↑↑↑APTTN或N或↓↑↑↑↑↑纤维蛋白单体++++++-AT-IIIN↓↓↓↓↓反映继发纤溶纤溶酶原NN或↓↓↓↓↓↓FDPNN↑↑↑↑D-dimerN或↑↑↑↑↑↑↑TTNN↑↑↑血浆游离蛋白N↑↑↑↑↑急性DIC各期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前期凝亢期凝溶期凝衰期反映凝血DIC的诊断引起DIC的原发病DIC的临床表现DIC的实验室依据※由于DIC的病理改变复杂,目前实验室检查多缺乏特异性,因此DIC的诊断应是:多指标同步检测、综合判断、连续观察→明确诊断DIC的诊断引起DIC的原发病临床表现与分期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休克、急性肾功能障碍、肢端紫绀中期:凝血与纤溶并存,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出血、溶血、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后期:继发纤溶活跃,血液凝固性减低——广泛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与分期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DIC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有以下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栓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抗凝治疗有效DIC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DIC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指标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P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3P实验(+)或FDP>20mg/L或D-dimer(+)PT↓或↑>3s或呈动态变化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AT-III降低(不适用于肝病)FVIII<50%(肝病必具备)DIC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指标DIC紧急情况下的诊断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P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3P实验(+)或FDP>20mg/L或D-dimer(+)PT↓或↑>3s或呈动态变化周围血红细胞碎片>2%DIC紧急情况下的诊断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白血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纤维蛋白原<1.8g/L,或进行性下降3P实验(+)或FDP>20mg/L或D-dimer(+)PT↓或↑>3s或呈动态变化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AT-III降低白血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肝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纤维蛋白原<1.0g/L3P实验(+)或FDP>60mg/L或D-dimer(+)PT↓或↑>5s或呈动态变化FVIII<50%(肝病必具备)肝病合并DIC的诊断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DIC的早期诊断临床疑诊DIC,但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符合下列≥3项TF活性(+)SFM(+)FPA↑(>2pmol/ml)TAT↑(>4ug/ml)纤溶产物BB15-42↑(>1ug/ml)Ddimer↑(>3ug/ml)AT-III↓(<60%)随病情进展,DIC诊断积分增加,特别是数天内Pt或Fg急剧减低及FDP剧增应用肝素后DIC积分减少,以上改善甚至正常血栓弹力图的改变由塑料试管检测PT缩短DIC的早期诊断临床疑诊DIC,但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符合DIC的鉴别诊断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肝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VitK缺乏先天性出凝血异常性疾病血栓栓塞DIC的鉴别诊断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度的判断尚无满意的判断指标,一般认为主要根据Fg、Pt及症状体征情况轻度Fg>1g/L,Pt>50×109/L,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中度Fg0.5-1g/L,Pt20-50×109/L,伴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出血或栓塞表现重度Fg<0.5g/L,Pt<20×109/L,伴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出血或栓塞表现严重度的判断尚无满意的判断指标,一般认为主要根据Fg、Pt及治疗要求达到改善基础疾病阻止DIC的发展避免因出血造成的死亡治疗要求达到治疗1-去除病因与诱因原发病治疗尽速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治疗的关键改善微循环保证灌流充足是防治的重要措施补充血容量早期:低右→抗血栓形成晚期:血浆解除血管痉挛

a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及时纠正电解质与酸硷平衡紊乱改善缺氧状态治疗1-去除病因与诱因原发病治疗治疗2-发病学治疗中断血管内凝血肝素AT-III其他补充耗竭物质消除已形成血栓抑制残存纤溶活性治疗2-发病学治疗中断血管内凝血治疗3-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保护重要器官功能如强心、呼气末加压给氧、利尿、能量合剂同时监测反映心、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指标抑制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反应如使用PAF拮抗剂、己酮可可硷、抗CD11/CD18单抗等保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使用含纤粘蛋白或富含纤粘蛋白的冷沉淀等治疗3-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痊愈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低血压及瘀斑等体征消失Pt、Fg及其他凝血象和FDP结果恢复正常显效以上3项指标有2项符合进步以上3项指标有1项符合无效患者经治疗后,DIC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无好转或病情恶化死亡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重要生命体征——每4小时检查1次动态判断实验室指标——每8小时检查1次及时调整按照Bick的DIC计分:48h内升高≥10分→对治疗反应好,继原治疗48h内升高≤9分→稳定DIC状态,分析原因,调整治疗,并每48h作一疗效判定72h内降低≥10分→治疗失败,预后不佳疗效判定标准重要生命体征——每4小时检查1次动态判DIC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IC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肝素?简介从哺乳动物组织尤其是肥大细胞中分离注射后与AT-III结合→使抗凝活性↑1000倍→IIa:分子量>5400DXa:分子量<5400D剂型标准肝素分子量大小不一(5000-30000D)低分子量肝素(平均4000-6000D)肝素?简介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抗FXa作用较强生物利用度高,T½长,可皮下给药一般无须监测一般不出现自发性出血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抗FXa作用较强肝素的药动学不通过胃肠黏膜吸收持续静点抗凝作用立即发生间歇静点深部皮下注射→发生于20-60分某些疾病影响T½↑肺栓塞↓肝硬化,终末肾标准肝素吸收度个体差异大,T½随剂量变化100u/Kg——1h200u/Kg——1.5h400u/Kg——2.5h低分子量肝素吸收度个体差异小,T½为8-12h肝素的药动学不通过胃肠黏膜吸收肝素的监测及应用标准肝素BT,APTT→预防血栓>1.5,上限2.0-2.5即使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发生较严重的出血低分子量肝素不必测定APTTXa活性肝素耐受获得性AT-III缺乏(肝硬化,肾病综合征,DIC)时应用指征:血栓、DIC不良反应出血:剂量、潜在性出血风险有关,与给药方式无关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其他肝素的监测及应用标准肝素DIC时肝素应用的原则作用阻断血管内凝血即DIC的进行时机宜早勿晚:DIC早期,勿于纤亢及大出血期保证AT-III>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