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1页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2页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3页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4页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张复春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登革热的概念

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传播媒介

Aedesaegypti埃及伊蚊Aedesalbopictus白蚊伊蚊OtherAedes:AepolynesiensisAedesniveusgroup(monkey)传播媒介

AedesaegyptiAreasinfestedwithAedesaegypti

AreaswithAedesaegyptiandrecentepidemicdengue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AreasinfestedwithAedesaegy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1991-2011年全国登革热流行趋势、老挝等)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较2010年出现不同比例下降。1991-2011年全国登革热流行趋势、老挝等)报告的登革热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1990-2010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潮州、汕头为主的潮汕地区湛江、阳江为主的粤西地区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1990-2010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8~10月报告病例占92.4%7~11月报告病例占99.1%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常年存在输入及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风险本地病例均发生于6~12月,8~10月为流行高峰近年输入病例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东南亚周边仍是主要来源地珠三角、粤东湛江和阳江地区、潮汕地区高发尚不具备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属输入性引起的传播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输入病例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输入病例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2012年1-7月2012年1-7月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历年广东登革热病例病毒型别1978:D41980:D31985:D11986-1988:D21990:D41991:D1,D41992:D41993:D21994-1995:D12001:D12002:D12003:D12006:D12009:D32010:D4,D22012:D1,3,D4历年广东登革热病例病毒型别1978:D41994-1995: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峰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流行特点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1~4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自然气候伊蚊密度屋内处积水容器居民养花、养莲建筑工地积水水缸积水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WHO登革热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登革热(1997)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普通登革热登革热2009新指南重症登革热WHO登革热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热程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双峰热;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典型体征多样性皮疹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呈阳性出血倾向(多于病程5~8天)典型体征多样性皮疹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重症登革热的特征

临床特征:严重的出血、血浆渗漏及器官损伤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其他重症病例重症登革热的特征临床特征:登革出血热(DHF)临床特征:高热明显出血倾向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血浆渗漏表现:

腹胸水、胆囊壁增厚低蛋白血症

HCT超过正常值20%以上

登革出血热(DHF)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

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伴有出血

Ⅲ级: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速、皮肤湿冷、烦躁等

Ⅳ级:休克程度深,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心动过速、四肢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脉搏弱或测不到脉压缩小或期测不到血压等休克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DHF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

血浆渗漏所致的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内出血脑炎,肝衰竭等

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AST及ALT水平升高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基础疾病者3.儿童

4.65岁以上的老人5.营养不良者

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

2.重症登革热的预兆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严重腹部疼痛持续呕吐四肢湿冷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出血(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少尿重症登革热的预兆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小板显著下降AST明显升高发热病人面部潮红但无感冒症状、束臂试验阳性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症状体征病例数%发热978100头痛89391.31全身酸痛67569.02皮疹57959.2骨痛48449.49腰痛16116.46淋巴结肿大949.61皮肤瘙痒13413.7腹泻959.71腔道出血414.19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症状体征项目病例数%WBC减少61162.47PLT减少60962.26Hb减少525.32TBili升高333.37ALT升高70872.39AST升高85387.21CK升高29830.47LDH升高43444.38血清K+减少17117.48978例DF患者实验室检查

项目病例数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病原学诊断一、检测特异性IgM

免疫层析快速敏感性稍差

MacELISA较快敏感性较好二、NS1抗原检测:早期诊断三、实时荧光RT-PCR

可以同时分型,敏感性较好需要较多设备条件和经验,受采样时间影响

病原学诊断一、检测特异性IgM彩色B超检查结果发病第5天发病第13天彩色B超检查结果发病第5天发病第13天47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诊断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诊断类型疑似病例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

典型症状及体征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阳性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脑脊液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病毒或检测到抗原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或测出相关基因系列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中毒性肝炎精神异常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炎急性血管内溶血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治疗治疗原则:治疗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对症治疗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防止在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素。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对症治疗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防止在G-6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或静注洛赛克等。有肝脏损害时,可给予维生素C、肝泰乐、凯西来、甘利欣等。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使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如低于2×109/L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建议输注血小板,预防大出血。有低钾血症者及时补钾。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使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登革出血热的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登革出血热的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谢谢!谢谢!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张复春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登革热的概念

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传播媒介

Aedesaegypti埃及伊蚊Aedesalbopictus白蚊伊蚊OtherAedes:AepolynesiensisAedesniveusgroup(monkey)传播媒介

AedesaegyptiAreasinfestedwithAedesaegypti

AreaswithAedesaegyptiandrecentepidemicdengue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AreasinfestedwithAedesaegy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1991-2011年全国登革热流行趋势、老挝等)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较2010年出现不同比例下降。1991-2011年全国登革热流行趋势、老挝等)报告的登革热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1990-2010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潮州、汕头为主的潮汕地区湛江、阳江为主的粤西地区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1990-2010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8~10月报告病例占92.4%7~11月报告病例占99.1%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常年存在输入及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风险本地病例均发生于6~12月,8~10月为流行高峰近年输入病例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东南亚周边仍是主要来源地珠三角、粤东湛江和阳江地区、潮汕地区高发尚不具备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属输入性引起的传播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输入病例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输入病例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2012年1-7月2012年1-7月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历年广东登革热病例病毒型别1978:D41980:D31985:D11986-1988:D21990:D41991:D1,D41992:D41993:D21994-1995:D12001:D12002:D12003:D12006:D12009:D32010:D4,D22012:D1,3,D4历年广东登革热病例病毒型别1978:D41994-1995: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峰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流行特点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1~4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自然气候伊蚊密度屋内处积水容器居民养花、养莲建筑工地积水水缸积水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WHO登革热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登革热(1997)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普通登革热登革热2009新指南重症登革热WHO登革热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热程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双峰热;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典型体征多样性皮疹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呈阳性出血倾向(多于病程5~8天)典型体征多样性皮疹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登革热诊断与治疗课件重症登革热的特征

临床特征:严重的出血、血浆渗漏及器官损伤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其他重症病例重症登革热的特征临床特征:登革出血热(DHF)临床特征:高热明显出血倾向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血浆渗漏表现:

腹胸水、胆囊壁增厚低蛋白血症

HCT超过正常值20%以上

登革出血热(DHF)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

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伴有出血

Ⅲ级: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速、皮肤湿冷、烦躁等

Ⅳ级:休克程度深,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心动过速、四肢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脉搏弱或测不到脉压缩小或期测不到血压等休克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DHF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

血浆渗漏所致的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内出血脑炎,肝衰竭等

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AST及ALT水平升高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基础疾病者3.儿童

4.65岁以上的老人5.营养不良者

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

2.重症登革热的预兆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严重腹部疼痛持续呕吐四肢湿冷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出血(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少尿重症登革热的预兆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小板显著下降AST明显升高发热病人面部潮红但无感冒症状、束臂试验阳性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症状体征病例数%发热978100头痛89391.31全身酸痛67569.02皮疹57959.2骨痛48449.49腰痛16116.46淋巴结肿大949.61皮肤瘙痒13413.7腹泻959.71腔道出血414.19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症状体征项目病例数%WBC减少61162.47PLT减少60962.26Hb减少525.32TBili升高333.37ALT升高70872.39AST升高85387.21CK升高29830.47LDH升高43444.38血清K+减少17117.48978例DF患者实验室检查

项目病例数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病原学诊断一、检测特异性IgM

免疫层析快速敏感性稍差

MacELISA较快敏感性较好二、NS1抗原检测:早期诊断三、实时荧光RT-PCR

可以同时分型,敏感性较好需要较多设备条件和经验,受采样时间影响

病原学诊断一、检测特异性IgM彩色B超检查结果发病第5天发病第13天彩色B超检查结果发病第5天发病第13天111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诊断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诊断类型疑似病例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

典型症状及体征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