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语法课有效性的思考_第1页
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语法课有效性的思考_第2页
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语法课有效性的思考_第3页
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语法课有效性的思考_第4页
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语法课有效性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语法课有效性的思考一,英语语法教学的困境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笔者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一个语法点强调了成百上千次,可是学生做题时还会出错。通过与学生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在语法学习时也常常表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学生确实理解了所学语法规则,老师从旁一点就会;可是另一方面,一旦自己独立运用时,就会觉得语法规则模棱两可,把握不大。二,英语语法的三维目标笔者和学生的遇到的困惑,也正是当前国内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师生对语法的三维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朱晓燕,2009)语法的三维目标具体而言是指形式、意义和用法。当涉及形式问题时,我们会关注某个语法结构的准确性,即它是"怎样"构成的--它的形态和句法(塞尔斯-穆尔西亚和拉森-弗里曼,2002)。受传统语法教学观念以及传统语言材料特点的影响,英语教师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语言形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讲规则例句;学生凝神细听,抄笔记。课后,教师印发海量练习,如单选、句型转换等;学生勤奋练习,套用语法规则。诚然,这些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记忆。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练习往往是偏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对学生智力层面的刺激不足,即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语言背后的规则。当涉及意义的问题时,我们想知道的是某个语法结构的表意性,即表达"什么"意义,每当用到它时会对语义产生什么影响。当前英语教学的状况是,师生过多甚至只是关注语言形式,满足于完成课本句子层面的语言练习要求,没有意识到语法练习所应达到的传递意义的交际目的。此外,较少利用课本和课外大量的真实语境,组织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掌握包含语法项目的各种语言材料。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学生会学到can表示能力的用法。按照传统语法教学,教师教读类似这样的例句:Jimcanswim.(Jim会游泳)。然后教师会让学生把这句话变成否定句:Jimcan'tswim.(Jim不会游泳)。从语法形式来看,这两句话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当涉及意义问题时,学生就容易犯糊涂:为什么Jim一会儿会游泳,一会儿不会游泳呢?因此,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语法项目通过形式结构传递的意义,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当涉及用法问题时,我们讨论的是某个语法结构的合适性,即某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实际交流中对其语言形式选择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解释一个语法结构什么时候该用,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用它而不用与其意义相同的另一结构,那么我们也就清楚地诠释了支配这个语法结构使用的语用原则(塞尔斯-穆尔西亚和拉森-弗里曼,2002)。例如,在表达请求时,Couldyou和Canyou都可以传递相同的意义,但是我们更多使用前者,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委婉。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结构是怎样构成的,有什么意义,还要让他们知道在两种具有相似意义的形式面前,英语使用者为什么偏选择这一种而非另一种。三,英语语法教与学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三方面特征,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不断探索符合这三方面特征的教学方式。现将探索结果整理如下。(一)语法形式教与学1.演绎法演绎法也被称为规则法,即给学生提供某个语法的一般规则,如形式和用法,通过例句解释,让他们模仿套用规则,从而达到理解和活用的目的(Thornbury:2003)。提供规则也要讲究方法。传统的语法教学直接把规则给学生,老师讲,学生记。然而语法规则的文字描述,对部分学生来说,仍然抽象模糊。如果把语法规则的演变过程通过卡片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直观清楚。以be动词为例。因为中英文的差异,这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如中文说"这是你的书吗?"疑问意义的表达是通过直接在句末添加"吗"和"?"构成。而英文中却说"Isthisyourbook?"疑问意义的表达是通过把be动词提前完成的。因为这样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时,总是习惯性地在陈述句后直接加问号。在实践中,笔者尝试过以下教学方式,效果教佳。准备六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This','is','your','book','.''?'先用其中五张卡片在黑板上组成陈述句,即'Thisisyourbook.'。然后用问号卡片换下有句号的卡片。接着将be动词is移至句首。这样,从陈述句转变成一般疑问句的过程就清晰得展现出来了。演示几个例句以后,请学生主动上来替换或移动卡片练习一般疑问句形式。这样,通过替换卡片的形式,学生清楚了含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方式。比起仅仅告诉学生把be动词放句首,卡片的方式更为直观明了。2.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对的另一种方法是归纳法,也称为发现法,即教师从语言材料的实例中,引导学生观察共同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通过练习和活用来掌握。(Thornbury:2003)。语言材料创造了很好的语境,给学生提供了上下文,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某语法项目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时,如果仅仅告诉学生定冠词表示特指,不定冠词表示泛指,只会让他们更加糊涂。因为"特指"和"泛指"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然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但如果把冠词的教学放到真实的语境之中,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些。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三单元2b的阅读文章就为冠词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文章内容为失物招领,摘抄其中一则如下:LinHai,Acomputergameisintheschoollibrary.Isityours?Asktheteacherforit.Mike笔者利用这段材料,对学生进行如下启示。教师::假设你现在在校园里漫步。路过公告栏时,你看到了这样一则失物招领。请问招领中描述的电子游戏,你知道是什么牌子,什么型号的吗?学生:不知道。教师:所以我们这里要用a表示泛指。那么失物招领中提到的图书馆在哪儿你知道吗?学生:知道。教师:所以schoollibray(图书馆前要用the,表示.....?学生:特指。以这样的方式,笔者带领学生分析和体会了其他几则启事里冠词的用法。因为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对"泛指"和"特指"的理解也形象起来。3.游戏除了演绎法和归纳法外,笔者发现通过游戏教学,寓教于乐,永远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方式。游戏让课堂充满趣味,气氛活跃,极大提高了学生们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Unit7Doyoulikebananas?'这一单元里,教学的重难点是食物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如果仅仅让学生跟老师看着图片读单词,教学形式难免单一。笔者联想到老少皆宜,备受人们喜欢的"切西瓜"游戏,于是把该游戏的精髓引进了课堂,设计了两个游戏--"看谁抢得快","看谁吃得多",男生和女生相互竞争。第一个游戏主要练习食物的单数形式。笔者在屏幕上闪过一张食物的图片,如一根香蕉。谁先举手,并说出其英文名字'abanana',谁就抢到了这个食物,为自己的小组挣取一分。这个游戏需要学生们的观察力,反应力,和对新单词的记忆力,又有男生对抗女生的激烈竞争,学生自然是愿意张口说的。第二个游戏主要练习食物单词的复数形式。笔者在屏幕上给出一组图片,如三个苹果,两个汉堡,六个梨。给学生五秒钟的时间观察这组图片,然后用英文表达出图片的内容,如'Ihavethreeapples,twohamburgersandsixpears.'如果第一个举手的学生说出与图片内容相符,语法正确的句子,他/她就为自己的同胞赢得一分。有的学生很激动,急于把自己的记忆成果展示出来,结果一不小心就忘记了复数s。这时,教室里充满两种声音。一种幸灾乐祸,喊着's,s'。另一种焦急如焚's,s',后悔为什么自己不是第一个举手的。这样,在游戏的氛围里,学生学会了名词单数和复数的形式。(二)语法意义教与学语法形式与意义紧密相连。教师应结合该语法使用的具体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环境。只有这样,语法课才不会死板僵硬,而是充满着生命的灵气。在教学实践和理论阅读过程中,笔者就语法意义方面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1.创造情境,在做中学"创造情境,在做中学",顾名思义,也就是指教师把真实的环境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并使用某一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祈使句的教学就常常使用到这一方法,即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某些步骤来做某事。PatMoran指出这一"操作"过程所包含的步骤如下:a.教师发出一系列指令,同时,伴随动作展示某一"操作"过程。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7Howdoyoumakebananmilkshake?',在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中,学生对祈使句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程序如下:剥开香蕉皮,压碎香蕉,放入冰激凌和牛奶,打开搅拌机,最后享受美味的香蕉奶昔。b.教师重复这一操作过程,模仿这些步骤,发出指令。c.学生根据教师指令,"表演"这一运作过程。d.学生给出指令,教师做出反应。e.学生给学生发出指令。(塞尔斯-穆尔西亚和拉森-弗里曼,2002)2.提供情境,在读中学读的内容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它们都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语境。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4Where'smyshchoolbag?'为例说明。该单元的重难点是询问方位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为了练习这两个句型,教材设计了以下读图活动。学生A看着教材19页的图片,学生B看着教材21页的图片。两张图片大致相同,都描述的是房间陈设,但却有细微的差别。如第一幅图片中,书包放在桌下;而第二幅图片中,书包放在桌上。同桌之间模仿以下问答,找出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A:Where'stheschoolbag?Isitunderthetable?B:No,itisn't.It'sonthetable.3.创设情境,在演中学初中学生外向活泼,喜欢模仿表演。如果充分利用他们的表演热情和天赋,让他们一边演,一边学,课堂将会更加生动形象。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1Myname'sGina.',其教学重点之一为询问对方是谁及其回答。若仅仅让学生跟着老师读'AreyouGina?',然后把Gina换成其他各种名字进行重复练习,课堂难免死气沉沉。鉴于此,笔者假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在一个魔法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变成自己偶像的模样。有时候,你变身成功。有时候,你却变身失败。你将用到如下语言:A:AreyouObama?B:Yes,Iam.AreyouLadyGaga?(变身成功)A:No,Iamnot.I'mAvril.(变身失败)学生们特别积极。他们模仿着变身成功后的喜悦;也极度夸张变身失败后的痛苦。学生一边演,一边说,整个课堂欢声笑语。(三)语法使用教与学说话者要传达某一种意义,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供选择。到底选择哪种语言形式更符合说话者当时的语境,这就涉及到语法的使用特征。典型的语用例子是情态动词表示委婉这一语用功能。如要表达"我能喝杯水吗?",英语可以说:"CanIhaveaglassofwater?"也可以说:"CouldIhaveaglassofwater?"但后一种表示方法就更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因为后者更为礼貌。大多数时候,英语教师只是把这一语用特征蜻蜓点水般带过,以致于学生对此也不够重视。为了强调情态动词表示委婉的礼貌语气,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写出五个请求,然后在班上向另一个学生发出请求。只有当请求用的是礼貌的形式时,第二个学生才会同意请求。S1:Hey,Alice,canIhaveaglassofwater?S2:Sorry.No.S1:Alice,couldIborrowaglassofwater?S2:Suer,hereyouare.(塞尔斯-穆尔西亚和拉森-弗里曼,2002)又如,在学习将来时态时,老师往往告诉学生will和begoingtodo都表示将来。对此学生困惑不解:既然意义相同,都表示将来,为什么有时用will,有时用begoingtodo呢?所以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教师可以取Stafford(1975的一篇论文中的如下语境,让学生选(1)或者(2)。同学生一起讨论其选择,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a.你的朋友们汽车前往迪斯尼乐园,你一脚踩空失去了平衡,喊道:(1)"Help!Iwillfall!"(2)"Help!I'mgoingtofall!"区别:begoingtodo更适合于此,因为它用于即将发生的、主体所无法控制的行为或事件。b.一名军官和上将交谈。他说:"Well,sir,ifourstrategescontinuetobesuccessful,thewar(1)isgoingtosoonbeover."(2)willsoonbeover."区别:will更适合于此,因为它更正式。c.一个害羞的17岁男孩打电话给一个他仰慕已久的女孩。他说:(1)WillyoumeetmeattheshowthisFriday?(2)Areyougoingto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