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课件_第1页
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课件_第2页
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课件_第3页
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课件_第4页
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1

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前面都有一段序。

“并序”指辞前的散文部分,记述了陶渊明从任彭泽令到辞官的过程和原因序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2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了。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的隐士》(美,比尔波特著)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3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名家话陶潜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名家话陶潜4说说陶渊作者档案姓名:号靖节先生字元亮陶潜(或陶渊明)字号:朝代:职业:个人爱好:东晋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喝酒读书写作耕田又号五柳先生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咏荆轲》)说作者档案姓名:号靖节先生字元亮陶潜(或陶渊明)字号:朝代:5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

,号

,谥号

,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6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7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8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据萧统《陶渊明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背景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9chóuchàngyáng熹微zūnshāngmiǎ

njiǎ

oxiùyìhuánYǎo

tiǎohuánggāozhào

kē正音:惆怅飏xī樽觞眄庭柯矫岫翳盘桓棹窈窕遑遑皋chóuchàngyáng熹微zūnshāngmiǎnji10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客观原因:家中“田园将芜”。

(2)主观原因——①领悟到出仕做官是违背本心的,所以心理感到惆怅伤悲;

②知道了自己过去出仕为官的不是,不愿意今后再错下去。研读课文内容(一)读悟第1段。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田园将芜,胡不归!”)、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觉醒(“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能记得其

中可以印证他的这种后悔、觉悟的那些诗句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结合这些诗句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什么样的

情怀?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追求自由,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能记得其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比如心中盘算中午可到家,时间快点到中午,也就能早点到家了)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还有归途中对舟和风很好的感觉,轻飏的“遥遥”之舟,吹衣的“飘飘”之风,感觉真的好极了。这些,也都可见出他回家时的欢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归家的迫切。5.从这段的后四句看,诗人归家的迫切心理表现在

哪里?“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1.“乃瞻衡宇”八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八句写的是诗人从看见自家房子,到刚进家门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抵家时的欣喜之情。远远望见自家房屋,就开心得跑了起来,真像个离家已久新近归来的孩子。看到“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心里自然盛满了温馨和快乐,让读者也能想象出“一家主仆俱欢迎,家人尽皆大欢喜”的情景。进了院子,看见“三径就荒”,看上去似乎有些伤感,但恰好印证了自己归来是对的,与前文的“田园将芜”相呼应。而“松菊犹存”,让自己感到欣慰,“松菊”毕竟都是经得起风霜、有品节的草木,这里含有自比之意。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像是没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真的是一幅充满享受的天伦之乐图。(二)读悟第2段。1.“乃瞻衡宇”八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本段“引壶觞”以后各句是写他到家后的日常生活。

看看作者都喜欢干些什么?试着用两个字概括这段

生活的特点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1)喜欢干——①饮酒(引壶觞以自酌);②出神(静默、发呆)(眄庭柯、倚南窗、审容膝);③散步(园日涉、策扶老以流憩);④远眺(时矫首而遐观);⑤流连大自然(抚孤松而盘桓)。

(2)从行止可见诗人生活和心理的“闲适”(“闲逸”、“安逸”)(怡、安、盘桓)。●补充:“审容膝之易安”句,让我们很容易就想起刘禹锡的哪两句名句?《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本段“引壶觞”以后各句是写他到家后的日常生活。3.作者的心里除了“闲适”,在心理底层好象还有一

种东西存在。你读出来了吗?

孤傲之气。“寄傲”、“抚孤松”(松经烈冬而不凋,覆冰雪而不弯,乃刚劲之木)和“时矫首而遐观”。由此可见,他的辞官归隐,不全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还有对互相倾轧、混沌污浊、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官场的厌倦和鄙视。这和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以说是同样的原因,同样的态度。3.作者的心里除了“闲适”,在心理底层好象还有一4.他的这种热爱自由、厌倦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在

本段的那几句表现得最充分?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通过物的象征(“无心”可见自由,“倦飞”可见厌弃,“知还”可见醒悟)、景的渲染(云、鸟、夕阳自然而和谐,且合于诗人内心的闲适)、行的含蕴(直到日落天晚,还恋恋不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无限向往和眷恋,对官场的极度厌倦。4.他的这种热爱自由、厌倦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

将入”三句和我们学过的他的那首《饮酒》(结庐

在人境)诗中哪两句所描写的意境基本一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实,这两句和本文中的三句,不只是意境相同,就是手法和情感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景物描写,借助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和热爱自由、热爱自然、厌弃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山气日夕佳,1.“请息交”以后三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三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极度厌弃。“息交”、“绝游”、“相违”、“焉求”等词语充分而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不屑、厌倦和鄙薄。再次显示了诗人固穷守节的隐士情怀。(三)读悟第3段。1.“请息交”以后三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本段中,陶潜乡居的生活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1)促膝闲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琴书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自然和谐的乡邻交往——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4)车舟观览的山川之游——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山林泉水,万物得时。●补充: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却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真正的劳动实践者。这些乡居生活的乐趣,再次呈现出诗人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2.本段中,陶潜乡居的生活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1)促3.本段说,“将有事于西畴”,在《归园田居》(种

豆南山下)这首诗中,他如实地记载了自己从事农

耕的生活情景。请背诵这首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本段说,“将有事于西畴”,在《归园田居》(种种豆南山下4.本段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是触景生情,睹物感怀。

简要分析这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①内容上——表达了从春天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也抒发了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的思想情感。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为末尾一段的抒情性议论作铺垫。4.本段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是触景生情,睹物感怀。2.作者想要“委心任去留”,从这一段内容看,他心

里到底想要什么?他的人生要追求些什么?

“欲何之”似乎是说对前途有些迷茫,其实不是,他只是在设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追求富贵,不指望着得道成仙,他只想趁着美好的春光,独自出去走走,或者是放下手杖在田里,给庄稼除除草,培培土;或是“登东皋舒啸”,或是“临清流赋诗”,这样顺乎自然地在山野田园间走完生命的旅程,乐享上天赋予的生存时光。别无他求。(四)读悟第4段。1.“寓形”两句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叹人生苦短,当自由自在。2.作者想要“委心任去留”,从这一段内容看,他心3.本段结尾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你觉得这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

何异同?

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不少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他们都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领悟了真谛;叹人生苦短,求自由自在,淡泊名利,热爱生活。

很多不同。陶渊明顺应自然,乐享天命,不但不求富贵腾达,也不求儒家的“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甚至也有别于道家的炼丹学道,求升仙长生,只是求取归隐田园,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享受农家的欢乐。【转下页】3.本段结尾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陶渊明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何

异同?(接上页)

苏轼的主要是儒家“用世”思想。虽仕途不顺,不断遭贬,但一直抱有为国效力的雄心,而且一直做地方官,颇有政绩。他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积极入世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使苏轼最终成就了不朽功业。当然,他还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道家“出世”思想,表现在他的随遇而安、随时而化、顺其自然上。也有万事皆空的佛家思想——文治武功的盖世奸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

总的看来,可以说陶渊明偏向于对名利的淡泊,苏东坡偏向于对现实的达观。3.陶渊明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何4.古代的隐士很多,比如巢父、许由、伯伊、叔齐。

你觉得陶渊明的归隐和他们是否一样?

陶渊明是因为仕途不顺,觉得官场污浊而弃官归隐的,可以说是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享受人生的乐趣,享受家庭的温馨,他只是不愿追求功名富贵,并不愿脱离人间凡俗。而古代的许多隐士却都怀有其他的目的。巢父是逃避责任,伯伊、叔齐开始也是这样,许由应该有“求名”之嫌疑,伯伊、叔齐后来的饿死不食周粟可以说是明志,但也有“求名”之嫌。至于其他隐士,就各有各的不同了。(参见《中国古代十种隐士》)。4.古代的隐士很多,比如巢父、许由、伯伊、叔齐。●中国古代十种隐士

一.完全归隐: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即使朝廷派人多次来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二.仕而后隐: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很多,当过官,因为对官场的不满而解冠归去。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东晋的陶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其诗名。

三.半仕半隐:此类人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可辞官又不保生计,于是虽做官,却不致力于政事,实际过着隐居生活,虽然不具隐士之名,但却具有隐士的思想,如唐代的王维。

●中国古代十种隐士一.完全归隐: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四.忽隐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后又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复出仕,之后再归去。

五.隐于庙堂:这类隐仕,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

六.似隐实假: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七.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四.忽隐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八.以隐求仕: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早年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九.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

十.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元末的刘基。

八.以隐求仕: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归途抵家居室涉园欣喜若狂归心似箭舒适安逸留连忘返行文线索一、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居室涉园欣喜若狂归心似箭舒适安逸留连忘返行文线索一、30自责自悔

(1段)

自安自乐

(2、3段)乐天安命(4段)

居家之乐(2段)田园之乐(3段)室中之乐园中之乐二、感情线索人情之乐农事之乐出游之乐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居家之乐(2段)田园之乐(31通假字小结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通假字小结乃瞻衡宇(衡,通“横”)32词类活用小结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词类活用小结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33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小儿。眄庭柯以怡颜

形作使动,使…愉快。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在园中,每天。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时时。悦亲戚之情话

悦:形作意动,以…为快乐。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动。善万物之得时

形作动,喜欢,羡慕。词类活用小结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小儿。词类活用小结34(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今异义35特殊句式小结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特殊句式小结1判断句36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3省略句37

全文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全文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38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课外拓展

相知于丹品读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39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40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41

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前面都有一段序。

“并序”指辞前的散文部分,记述了陶渊明从任彭泽令到辞官的过程和原因序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42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了。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的隐士》(美,比尔波特著)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43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名家话陶潜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名家话陶潜44说说陶渊作者档案姓名:号靖节先生字元亮陶潜(或陶渊明)字号:朝代:职业:个人爱好:东晋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喝酒读书写作耕田又号五柳先生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咏荆轲》)说作者档案姓名:号靖节先生字元亮陶潜(或陶渊明)字号:朝代:45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

,号

,谥号

,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46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47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48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据萧统《陶渊明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背景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49chóuchàngyáng熹微zūnshāngmiǎ

njiǎ

oxiùyìhuánYǎo

tiǎohuánggāozhào

kē正音:惆怅飏xī樽觞眄庭柯矫岫翳盘桓棹窈窕遑遑皋chóuchàngyáng熹微zūnshāngmiǎnji50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客观原因:家中“田园将芜”。

(2)主观原因——①领悟到出仕做官是违背本心的,所以心理感到惆怅伤悲;

②知道了自己过去出仕为官的不是,不愿意今后再错下去。研读课文内容(一)读悟第1段。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田园将芜,胡不归!”)、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觉醒(“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能记得其

中可以印证他的这种后悔、觉悟的那些诗句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结合这些诗句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什么样的

情怀?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追求自由,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能记得其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比如心中盘算中午可到家,时间快点到中午,也就能早点到家了)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还有归途中对舟和风很好的感觉,轻飏的“遥遥”之舟,吹衣的“飘飘”之风,感觉真的好极了。这些,也都可见出他回家时的欢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归家的迫切。5.从这段的后四句看,诗人归家的迫切心理表现在

哪里?“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1.“乃瞻衡宇”八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八句写的是诗人从看见自家房子,到刚进家门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抵家时的欣喜之情。远远望见自家房屋,就开心得跑了起来,真像个离家已久新近归来的孩子。看到“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心里自然盛满了温馨和快乐,让读者也能想象出“一家主仆俱欢迎,家人尽皆大欢喜”的情景。进了院子,看见“三径就荒”,看上去似乎有些伤感,但恰好印证了自己归来是对的,与前文的“田园将芜”相呼应。而“松菊犹存”,让自己感到欣慰,“松菊”毕竟都是经得起风霜、有品节的草木,这里含有自比之意。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像是没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真的是一幅充满享受的天伦之乐图。(二)读悟第2段。1.“乃瞻衡宇”八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本段“引壶觞”以后各句是写他到家后的日常生活。

看看作者都喜欢干些什么?试着用两个字概括这段

生活的特点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1)喜欢干——①饮酒(引壶觞以自酌);②出神(静默、发呆)(眄庭柯、倚南窗、审容膝);③散步(园日涉、策扶老以流憩);④远眺(时矫首而遐观);⑤流连大自然(抚孤松而盘桓)。

(2)从行止可见诗人生活和心理的“闲适”(“闲逸”、“安逸”)(怡、安、盘桓)。●补充:“审容膝之易安”句,让我们很容易就想起刘禹锡的哪两句名句?《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本段“引壶觞”以后各句是写他到家后的日常生活。3.作者的心里除了“闲适”,在心理底层好象还有一

种东西存在。你读出来了吗?

孤傲之气。“寄傲”、“抚孤松”(松经烈冬而不凋,覆冰雪而不弯,乃刚劲之木)和“时矫首而遐观”。由此可见,他的辞官归隐,不全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还有对互相倾轧、混沌污浊、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官场的厌倦和鄙视。这和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以说是同样的原因,同样的态度。3.作者的心里除了“闲适”,在心理底层好象还有一4.他的这种热爱自由、厌倦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在

本段的那几句表现得最充分?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通过物的象征(“无心”可见自由,“倦飞”可见厌弃,“知还”可见醒悟)、景的渲染(云、鸟、夕阳自然而和谐,且合于诗人内心的闲适)、行的含蕴(直到日落天晚,还恋恋不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无限向往和眷恋,对官场的极度厌倦。4.他的这种热爱自由、厌倦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

将入”三句和我们学过的他的那首《饮酒》(结庐

在人境)诗中哪两句所描写的意境基本一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实,这两句和本文中的三句,不只是意境相同,就是手法和情感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景物描写,借助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和热爱自由、热爱自然、厌弃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山气日夕佳,1.“请息交”以后三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三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极度厌弃。“息交”、“绝游”、“相违”、“焉求”等词语充分而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不屑、厌倦和鄙薄。再次显示了诗人固穷守节的隐士情怀。(三)读悟第3段。1.“请息交”以后三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本段中,陶潜乡居的生活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1)促膝闲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琴书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自然和谐的乡邻交往——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4)车舟观览的山川之游——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山林泉水,万物得时。●补充: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却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真正的劳动实践者。这些乡居生活的乐趣,再次呈现出诗人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2.本段中,陶潜乡居的生活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1)促3.本段说,“将有事于西畴”,在《归园田居》(种

豆南山下)这首诗中,他如实地记载了自己从事农

耕的生活情景。请背诵这首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本段说,“将有事于西畴”,在《归园田居》(种种豆南山下4.本段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是触景生情,睹物感怀。

简要分析这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①内容上——表达了从春天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也抒发了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的思想情感。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为末尾一段的抒情性议论作铺垫。4.本段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是触景生情,睹物感怀。2.作者想要“委心任去留”,从这一段内容看,他心

里到底想要什么?他的人生要追求些什么?

“欲何之”似乎是说对前途有些迷茫,其实不是,他只是在设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追求富贵,不指望着得道成仙,他只想趁着美好的春光,独自出去走走,或者是放下手杖在田里,给庄稼除除草,培培土;或是“登东皋舒啸”,或是“临清流赋诗”,这样顺乎自然地在山野田园间走完生命的旅程,乐享上天赋予的生存时光。别无他求。(四)读悟第4段。1.“寓形”两句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叹人生苦短,当自由自在。2.作者想要“委心任去留”,从这一段内容看,他心3.本段结尾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你觉得这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

何异同?

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不少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他们都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领悟了真谛;叹人生苦短,求自由自在,淡泊名利,热爱生活。

很多不同。陶渊明顺应自然,乐享天命,不但不求富贵腾达,也不求儒家的“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甚至也有别于道家的炼丹学道,求升仙长生,只是求取归隐田园,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享受农家的欢乐。【转下页】3.本段结尾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陶渊明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何

异同?(接上页)

苏轼的主要是儒家“用世”思想。虽仕途不顺,不断遭贬,但一直抱有为国效力的雄心,而且一直做地方官,颇有政绩。他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积极入世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使苏轼最终成就了不朽功业。当然,他还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道家“出世”思想,表现在他的随遇而安、随时而化、顺其自然上。也有万事皆空的佛家思想——文治武功的盖世奸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

总的看来,可以说陶渊明偏向于对名利的淡泊,苏东坡偏向于对现实的达观。3.陶渊明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何4.古代的隐士很多,比如巢父、许由、伯伊、叔齐。

你觉得陶渊明的归隐和他们是否一样?

陶渊明是因为仕途不顺,觉得官场污浊而弃官归隐的,可以说是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享受人生的乐趣,享受家庭的温馨,他只是不愿追求功名富贵,并不愿脱离人间凡俗。而古代的许多隐士却都怀有其他的目的。巢父是逃避责任,伯伊、叔齐开始也是这样,许由应该有“求名”之嫌疑,伯伊、叔齐后来的饿死不食周粟可以说是明志,但也有“求名”之嫌。至于其他隐士,就各有各的不同了。(参见《中国古代十种隐士》)。4.古代的隐士很多,比如巢父、许由、伯伊、叔齐。●中国古代十种隐士

一.完全归隐: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即使朝廷派人多次来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二.仕而后隐: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很多,当过官,因为对官场的不满而解冠归去。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东晋的陶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其诗名。

三.半仕半隐:此类人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可辞官又不保生计,于是虽做官,却不致力于政事,实际过着隐居生活,虽然不具隐士之名,但却具有隐士的思想,如唐代的王维。

●中国古代十种隐士一.完全归隐: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四.忽隐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后又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复出仕,之后再归去。

五.隐于庙堂:这类隐仕,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

六.似隐实假: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七.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四.忽隐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八.以隐求仕: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早年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九.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

十.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元末的刘基。

八.以隐求仕: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归途抵家居室涉园欣喜若狂归心似箭舒适安逸留连忘返行文线索一、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居室涉园欣喜若狂归心似箭舒适安逸留连忘返行文线索一、70自责自悔

(1段)

自安自乐

(2、3段)乐天安命(4段)

居家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