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文本_第1页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文本_第2页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文本_第3页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文本_第4页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南京市规划局目录TOC\o"1-2"\h\z\u总则 1第一章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2第一节城市性质 2第二节发展目标 3第三节城市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 4第二节都市区规划引导 6第三节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7第四节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 8第五节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10第三章中心城区规划 13第一节城镇发展引导 13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16第三节旧区更新 17第四节地下空间利用 18第五节住房规划 19第六节城市特色塑造 19第七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20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20第二节整体格局与风貌 22第三节历史地段 24第四节古镇古村 25第五节文物古迹 26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27第七节历史文化整体彰显 28第八节名城保护机制保障 28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29第一节目标与指标 29第二节市域绿地系统 29第三节都市区绿地系统 30第四节中心城区绿地布局 31第六章环境保护规划 32第一节目标与策略 32第二节功能与区划 32第三节措施与对策 34第七章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36第一节商业 36第二节医疗卫生 37第三节文化 38第四节教育 39第五节体育 40第六节社会福利与养老 41第八章长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 42第一节目标与原则 42第二节岸线功能布局 43第三节生态岸线 43第四节生活岸线 43第五节生产岸线 44第九章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45第一节目标与策略 45第二节区域与对外交通 46第三节城市道路系统 47第四节公共交通 48第五节综合客运枢纽 49第六节停车设施 50第七节慢行交通 50第十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50第一节供水 51第二节排水 52第三节供电 53第四节燃气 54第五节供热 55第六节通信 55第七节环境卫生 56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57第一节目标与体系 57第二节防洪 58第三节抗震 59第四节消防 60第五节人防 6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61第一节近期建设策略 61第二节远景规划展望 67第三节区域协调 67第四节实施政策和措施 69附则 70总则编制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好地发挥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并对2030年及远景城市发展布局进行原则性安排。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南京经济发展方式、空间增长模式和区域协调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围绕“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构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高效和谐的新都会”,实现南京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重点1、优先保护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2、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3、优化完善城乡空间的规划布局4、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5、充分发挥交通体系的引导作用6、大力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平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江苏省人民政府,2002)5、《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6、《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7、《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6]303号)规划期限近期到2015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2030年,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是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规划层次1、市域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6582平方千米。2、都市区南京都市区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六城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全部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县柘塘地区,总面积约4388平方千米。3、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组成,总面积约920平方千米。本文本加下划线内容均为依照《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强制性内容。本规划是南京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本规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一章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第一节城市性质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主要职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第二节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到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发展指标南京城市发展指标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4个方面共35项量化指标。(见附表1)发展战略1、创新驱动。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集约增长。坚持“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布局,以公交都市理念组织和引导都市区发展,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的管理,控制各类产业用地低水平分散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品质提升。注重文化建设和城市特色塑造,传承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4、协调发展。加强南京与周边城市在产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构筑功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加快江北地区发展,形成江南江北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第三节城市规模城镇化战略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重的方针,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控制主城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副城和新城集聚,加快新市镇集聚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人口规模1、全市总人口1060万左右,城镇人口91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6%。2、都市区总人口950万左右,城镇人口84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8%。3、中心城区人口69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全市新市镇以上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50平方千米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683平方千米。城镇建设用地标准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其中主城人均建设用地70平方米左右,副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新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130平方米;新市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30平方米以内。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内构建“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两带”是拥江发展的江南城镇发展带和江北城镇发展带;“一轴”是沿宁连、宁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城镇等级结构在“两带一轴”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市域城镇等级体系。(见附表2)1、中心城: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副城组成;2、新城8个:龙潭、汤山、禄口、板桥、滨江、桥林、永阳、淳溪;3、新市镇34个:竹镇、马集、冶山、程桥、葛塘、八百桥、横梁、马鞍、龙袍;汤泉、永宁、星甸、石桥、乌江;江心洲;八卦洲;谷里、横溪、湖熟、淳化、秣陵;柘塘、和凤、石湫、洪蓝、白马、东屏、晶桥;漆桥、阳江、砖墙、固城、东坝、桠溪。其中,龙袍、湖熟远景按新城预留;柘塘远景成为永阳新城的组成部分。城镇职能与规模1、中心城是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是现代都市区功能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690万。2、新城是一定地区内产业、城市服务功能和城镇化人口的集聚区。2020年新城总人口规模约130万。龙潭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业新城,引导发展现代物流、外贸加工,以及临港发展的先进制造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12万。汤山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新城,引导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会议会展等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温泉旅游度假基地。禁止发展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12万。禄口是南京都市圈重要的空港新城,引导发展航空运输服务、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临空型高新技术以及商贸商务等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16万。板桥是南京沿江综合性工业新城,引导发展冶金、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禁止发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23万。滨江是南京沿江综合性工业新城,引导发展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等产业。禁止发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10万。桥林是南京沿江综合性工业新城,引导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禁止发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8万。永阳是溧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杭城镇轴具有地区服务中心职能的综合性新城。引导发展先进制造、商贸服务、旅游休闲和农业科技服务等产业。禁止发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27万。淳溪是高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苏皖边界服务职能的综合性新城。引导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等产业。禁止发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22万。3、新市镇是建制镇和涉农地区的集中建设地区,是郊区县非农产业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是服务和带动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基地。2020年新市镇总人口规模约90万。江心洲、淳化、秣陵等位于主城及副城周边地区的新市镇,积极发展为都市区服务的配套功能和生态科技产业。汤泉、竹镇、八卦洲、谷里、石湫等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条件优良的新市镇,引导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特色化的都市休闲度假基地。葛塘、横梁、永宁、柘塘、桠溪等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新市镇,积极发展仓储物流和先进制造业,形成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对远景按新城发展的龙袍(含玉带)、湖熟新市镇,近期着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控制低水平的开发,为未来实现新城目标创造条件。其他新市镇要加强生活居住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适度发展工业集中区,增强为乡村地区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见附表3)第二节都市区规划引导都市区职能都市区是南京市域江南、江北沿江发展带和南北向发展轴交汇区域,以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城市公交与公共服务高度覆盖,城乡发展品质基本均等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是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主要承载区。都市区总体结构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形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格局。加强都市区生态防护网络和交通体系建设,引导城镇沿主要交通走廊组团间隔布局,加快推进多中心体系建设。城镇空间布局结构都市区内形成“一带五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为江北沿江组团式城镇发展带,主要由江北副城、桥林新城和预留的龙袍新城构成。“五轴”是江南以主城为核心形成的五个放射形组团式城镇发展轴:沿江东部城镇发展轴由仙林副城和龙潭新城构成;沪宁城镇发展轴由仙林副城和汤山新城构成;宁杭城镇发展轴由东山副城、预留湖熟新城和淳化新市镇构成;宁高城镇发展轴由东山副城、秣陵和柘塘新市镇以及禄口新城构成;宁芜城镇发展轴由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构成。都市区城镇包括:主城;东山、仙林、江北3个副城;龙潭、汤山、禄口、板桥、滨江、桥林6个新城;淳化、湖熟、秣陵、横溪、谷里、乌江、石桥、星甸、汤泉、永宁、葛塘、程桥、马鞍、八百桥、横梁、龙袍、八卦洲、江心洲、柘塘等19个新市镇。绿色开敞空间都市区内形成与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相契合的“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绿色开敞空间结构(见第五章第三节)。严格保护开敞空间内的山林、水体、湿地、基本农田、人工防护林,确保都市区内的绿色开敞空间(含水域)不小于总面积的70%。鼓励利用开敞空间适度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形成高品质的郊野空间。公共活动中心以增强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结合城镇布局结构和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布局,形成全覆盖和高度可达的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新城)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中心-城南中心”共同构成,服务全市及更大区域范围。新街口是南京传统的城市中心,以商贸、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河西中心是南京城市新中心,突出商务文化休闲功能;城南中心主要以商务商贸流通服务功能为主。城市副中心是指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中心,分别服务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江北地区和周边更大区域范围。其中江北副中心按照支撑江北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的要求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地区(新城)中心是指为主城、副城20~30万人的地区或新城服务的片区中心。主城内规划建设9个地区中心,东山副城、仙林副城、江北副城分别规划建设若干个地区中心。在每个新城规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地区中心,规模较大的新城根据人口规模可以增设。第三节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引导新增人口和产业向副城和新城集中,提升郊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城镇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落实“惠及三农”政策,完善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发展策略1、实施“三集中”发展战略,增强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推进“农民向城镇和规划居民点集中”,增强城镇反哺农村的能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突出城乡空间特色,塑造高品质的都市乡村风貌。城镇组团之间的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态保育、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功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保护和强化农村地方风貌,建成一批传承乡村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村庄。3、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强新市镇和规划保留村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设施和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地区逐步享受与城市基本同质的公共服务。村庄发展引导1、适度推进村庄整合和分散居民点的撤并,引导农民向邻近的副城、新城、新市镇、被撤并镇的原镇区或规划保留的规模较大的村集中。2、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规划保留村庄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提高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综合服务水平。3、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按城市化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4、村庄原则上不发展第二产业,引导具有特色风貌和特色功能的村庄,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村庄建设规模与标准1、村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人均130平方米以内。2、村庄建设应遵循集中紧凑、因地制宜的原则。丘陵、圩区、平原地区的村庄,要保护和突出各自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历史文化的古村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3、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的建设按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规模进行配置,并给予财政支持。(见附表4)第四节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管制内容与原则强化对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与控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基本农田保护区1、管制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由市国土部门会同市规划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划定。2、管制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法定规划依法进行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和位置相对稳定。生态和河湖湿地资源1、管制内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见附表10、11、12、13、14);都市区郊野公园、城镇之间的楔形绿地和隔离绿地(见附表15、16、17);水源保护区(见附表18、19)。2、管制要求长江和河湖湿地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管制要求见第107条,都市区城镇之间的楔形绿地和隔离绿地管制要求见第110条,水源保护区管制要求见第126条。基础设施防护区1、管制内容基础设施防护区包括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设施和各种市政工程设施的防护用地。2、管制要求基础设施防护区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除适当兼容小型配套设施用地之外,禁止擅自改变用地用途,保障各项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行。历史文化遗产管制内容和要求见第四章。都市区四区划定都市区内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的范围,进行分类控制与建设引导。1、禁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禁建区包括河湖水系,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潜在地质灾害防护区,行洪通道等以及其他不宜建设区。禁建区内非经特别许可严格禁止集中的城镇建设和与生态保护及修复无关的建设行为。2、限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限建区包括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地区、一般农田、城镇绿化隔离地区、潜在地质灾害影响区、机场净空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地震活动断裂带、基础设施防护区、重要蓄滞洪区等。限建区内除了依法可以兼容的建设项目外,原则上禁止集中的城镇建设。3、适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适建区指尚未开发建设且适宜进行集中建设的地区,主要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适建区应在城乡规划指导下有序集约建设。4、已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已建区指规划基准年之前已经进行建设开发的各类用地。已建区应在规划指导下加强用地功能的优化调整和土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第五节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产业发展目标发挥南京雄厚的科教资源和现代服务业基础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1:58。布局原则优化和调整全市产业布局。主城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副城和绕越高速公路以内的新城、新市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绕越高速公路以外的新城和新市镇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圈层式”的二三产业布局。第一产业主要在城镇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发展。产业发展策略按照“集中集约、优化整合、差异发展”的原则,加强主城工业用地布局的优化调整,引导新增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和空间整合。主城利用传统工业退出的机会,在提升医疗卫生、商业贸易等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会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副城在完善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城、新市镇结合公共活动中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工业全市构筑产业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十二个工业板块。1、以六合经济开发区、大厂钢铁产业区为主体,整合雄州工业园、中山科技园形成六合工业板块,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研发设计,以及服装玩具等产业。2、以南京化学工业园为主,整合瓜埠台商工业园和红山精细化工园形成化学工业园板块,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污染排放少的现代化工产业。玉带片区位于主城及仙林副城上风向,严禁光气、恶臭以及环保技术难以治理的高污染项目入区。3、以浦口高新区、浦口经济开发区和三桥工业园区为主体构筑浦口工业板块,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4、以桥林工业片区为主体形成桥林工业板块,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5、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周边的石化产业基地形成南京新尧高新技术板块,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6、以龙潭物流园和三江口工业园、栖霞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形成龙潭工业板块,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力等临港制造业。7、以徐庄软件园、仙林科技产业基地为主体,联合马群、白水桥工业园形成仙林高新工业板块,重点发展软件研发、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8、以雨花经济开发区、滨江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整合西善桥工业片区,形成板桥滨江工业板块,重点发展钢铁制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9、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连同秣陵工业片区、吉山软件产业片区形成江宁工业板块,重点发展软件研发、车辆制造、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10、以禄口工业区和柘塘工业区为主体,形成南京禄口航空物流产业板块,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动力、节能环保等新产业。11、以溧水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形成溧水工业板块,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12、以高淳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淳工业板块,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服装等产业。金融商务会展业金融保险业。引导各类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和投资机构的总部或分支机构,向新街口和河西中心区集聚,加强区域性资本、资金市场建设,提高金融保险业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商务服务业。引导总部经济、经济鉴证、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向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发展集聚,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务服务体系。会展业。以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和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主体,进一步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营服务水平,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常年性会展平台,建成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信息科技产业积极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强化高校科研单位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以“两园多基地”为主要载体,重点建设雨花、浦口高新区、徐庄、鼓楼科技园、江宁吉山软件研发基地和新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在主城和副城建设国际性学术、技术交流中心和高端人才教育培训中心,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商贸物流业按照“多元化、差异化、连锁化”的理念,以市级商贸中心、市级商贸副中心为主要载体,发展现代化商业零售和批发体系,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传统商业业态和现代商业业态相融合,把南京建成长江三角洲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中心之一。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建设新生圩—龙潭、滨江、桥林七坝、江北化工园物流基地;依托铁路建设丁家庄、沧波门、永宁物流基地;依托机场建设禄口空港、六合空港物流基地;依托公路建设雨花、湖熟、永阳、淳溪综合性物流基地和上坊、新集农副产品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较强区域辐射能力的物流产业园区。旅游业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围绕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化观光产品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加速拓展商务旅游产品,使旅游业成为南京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城镇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和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南京老城、钟山风景名胜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构成的核心区,沿长江、沿秦淮河旅游带,止马岭—金牛湖、滁河—灵岩山、浦口一山三泉、石桥、汤山—青龙山、牛首—云台山、傅家边、石湫—天生桥、桠溪—东坝、淳溪—两湖等十个旅游片,构成“一核两带十片”的总体布局结构。农业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定位,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溧水白马、高淳桠溪、浦口石桥、六合竹镇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提高农业现代科技水平。都市区内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服务业为主;都市区外以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的大宗农产品为主,沿江、沿湖、沿河地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低山丘陵地带以发展花卉苗木、茶叶、果树等高效园艺和休闲农业为主,并通过封山育林和涵养水源形成都市的生态屏障。第三章中心城区规划第一节城镇发展引导中心城区范围与规模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三个副城构成,是南京都市区的核心区,总面积约920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约683平方千米,约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74%,农业生态用地约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26%。主城发展引导1、主城东至绕城公路,南至秦淮新河,西、北至长江,面积278平方千米,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千米左右,人口规模约380万。2、主城是都市区及更大区域的核心,以商务、商贸、科技、信息、综合管理等高端服务职能为主,禁止发展有污染和低效的产业。3、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在中片的新街口、西片的河西中部地区、南片的铁路南站及红花地区规划建设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在晓庄、孝陵卫、瑞金路、安德门、河西南部、江东门、龙江、下关、中央门规划建设地区中心。4、以明城墙围合的中片,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载地。(控制要求详见第78—81条)外秦淮河以西的西部片区,即河西新城区,重点加快中部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和中心区功能提升,有序推进河西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凤台南路以东、外秦淮河与秦淮新河之间的南部片区,要抓住铁路南京南站建设和大校场机场搬迁机遇,加快推进南站周边地区土地再开发,推进城南中心建设,提升主城南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京沪铁路以北的北部片区,结合下关火车站搬迁和纬一路以北土地功能调整,进一步提升主城北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彰显下关—幕燕滨江城市形象。明城墙以东、京沪铁路以南的东部片区,重点加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加快孝陵卫地区的旧城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主城东部地区的服务功能。5、主城用地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增加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进一步加快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保留适量的都市型产业用地。东山副城发展引导1、东山副城东至宁杭高速和上坊地区,南至绕越高速公路,西至宁丹高速及江宁区行政界线,北抵秦淮新河和外秦淮河,面积111平方千米。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约平方千米,人口规模约92万。2、东山副城是承担主城综合功能扩散,辐射南京都市圈南部地区的区域副中心。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商务、教育科研、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禁止低效和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3、东山副城以秦淮河、牛首山河及宁杭高速公路为界,形成东山老镇区、百家湖、九龙湖、上坊四个片区。在百家湖东岸及杨家圩周边建设东山副城中心,在东山老镇、九龙湖地区、胜太路规划建设地区中心。4、要加快副城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完善秦淮河以西百家湖地区用地结构;适时搬迁土山机场,推进东山老镇区更新和品质提升;加快改善上坊片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严格控制产业准入。严格遵守牛首-祖堂风景区、方山地质公园、青龙山—黄龙山周边地区规划控制要求,引导旅游产业有序发展。5、东山副城要加快用地调整,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大力增加商业金融和社区配套等公共设施用地。仙林副城发展引导1、仙林副城东至七乡河,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和麒麟地区,西至绕城公路,北至长江,面积180平方千米。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约1平方千米,人口规模约88万。2、仙林副城是南京对接长三角,辐射南京都市圈东部地区的区域副中心。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教研发、文化会展、商业商务等第三产业,禁止低效和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加快现有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3、仙林副城以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为界,形成京沪铁路以北的沿江新尧地区、京沪铁路与沪宁高速公路之间的仙林地区、以及沪宁高速公路以南的麒麟地区。在仙林地区的灵山片区规划预留仙林副城中心,在沪宁铁路以北的新尧、仙林地区的仙鹤、青龙、白象片区及麒麟地区规划建设地区中心。4、沿江的新尧和栖霞老镇地区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发展,严格保护栖霞山风景区资源,禁止占用新尧地区与炼油厂之间隔离绿地进行无关建设。仙林地区要加快仙鹤、白象片区服务功能建设,利用仙林大学城科技文化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发展;控制好副城中心用地;在保护好龙王山、桂山、灵山等山体绿地基础上允许适度的相容性建设。麒麟地区要加快完善生活配套功能。5、仙林副城用地布局要进一步优化,增加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加快工业用地布局调整。江北副城发展引导1、江北副城东南抵长江西岸,东北至金江公路和宁启铁路,西南到长江三桥连接线,西北到宁连高速公路和宁启铁路,面积约350平方千米。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约2平方千米,人口规模约132万。2、江北副城是南京服务和辐射安徽、苏北等地区的区域副中心。实施相对独立发展策略,按照相当于主城同等水平的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与服务体系。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教育科研、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严格控制钢铁、化工、电力等基础产业的环境污染。3、江北副城以大厂与浦口、大厂与化工园(长芦片)、化工园(长芦片)与雄州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为界,形成浦口、大厂、化工园(长芦片)和雄州四个地区。在浦口的七里河与定向河之间的沿江地区规划建设江北副城中心,在浦口的三桥片区、珠江片区、桥北片区,以及大厂、雄州地区规划建设地区中心。4、按照沿江带状组团布局结构,严格保护好城镇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地,禁止占用隔离绿地进行无关建设。浦口地区要加强产业用地的优化整合,完善桥北片区服务功能,推进三桥片区的产业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副城中心建设。六合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化工园区的准入条件,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绿化隔离带建设,改善大厂、雄州地区人居环境。5、江北副城要进一步完善用地功能,优化整合居住用地布局,加强公共设施和防护绿地建设,鼓励增加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原则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重点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引导工业向外围副城布局,提高绿化和道路广场等用地比例。用地构成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约占2%,公共设施用地约占1%,工业用地约占16%,道路广场用地约占1%,绿地约占%。(见附表5)居住用地引导城镇人口在中心城区合理分布,适度控制主城新增居住用地,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划居住用地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人均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保护和控制好江北和仙林副城中心用地,加快培育东山副城中心和仙林、江北地区中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大便民型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新区公共服务水平。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人均1平方米。工业用地主城适度保留洁净工业用地,加快污染工业转化力度;副城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减少三类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1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人均1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加快主城与副城之间通道和副城内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主城主次干道通行条件,加密支路网,加快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和停车设施建设。规划道路广场用地1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人均16平方米。绿地加快城镇组团隔离绿地、主城和副城内部的结构性绿地以及便民性绿地的建设。规划绿地114.1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人均16.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14.9平方米。第三节旧区更新更新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旧区更新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优化旧区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完善旧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升旧区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更新原则旧区更新应注重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现有建筑的再利用。旧区更新对象主要包括旧工业区、旧居住区、老镇区、重大基础设施搬迁地区和城中村等。旧工业区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加快用地功能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旧居住区一般在保持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全面改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完善居住配套和商业设施。部分旧居住区结合城市功能提升进行更新改造;老镇区一般结合副城或地区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重大基础设施搬迁地区抓住用地功能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提升地区功能,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城中村根据区位、开发条件的不同,采取项目带动、土地储备等方式,进行成片改造和分步实施。更新引导1、主城既有铁路南京西站、大校场机场地区抓住重大基础设施搬迁的机遇,加快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开发,提升地区综合服务功能。铁北老工业基地按照“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的思路,进行用地置换和功能完善。纬七路以北集合村地区,纳入老城南整体规划,引导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孝陵卫地区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老城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与更新,具体要求见第四章。2、东山副城胜太路两侧工业用地结合地区中心建设,推动用地功能置换。东山老镇区结合副城中心建设,完善商业商贸等服务功能。土山机场及周边地区结合机场搬迁,完善居住配套功能。3、仙林副城重点做好尧化门、麒麟等老镇区的更新改造。其中,尧化门老镇区近期重点改造棚户区,麒麟老镇区重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栖霞老镇区重点完善旅游服务功能。4、江北副城重点做好珠江、浦口、雄州等老镇区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大厂居住和工业混合地区的改造,引导居民逐步搬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减少污染工业对居住区的影响。第四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平战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价值,积极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城市中心区地下开发利用为核心,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模化、综合化发展。空间结构结合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以轨道交通站点和地下街为核心,串联单体建筑地下空间,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地下空间网络。布局引导地下空间按照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实施分区引导。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城市各级中心、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积极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重点开发主城内新街口、鼓楼、湖南路、河西、铁路南京南站、铁路南京站、原铁路南京西站及周边的下关滨江地区,以及东山、仙林、江北副城市级副中心地区的地下空间。一般发展区是重点发展区、控制发展区以外的地区,以浅层开发为主,在满足配套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控制发展区主要包括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及地质水文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地区,该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满足相关保护与规划控制要求。在未准确掌握地下文物古迹现状的情况下,地下文物埋藏区不提倡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第五节住房规划发展目标加快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形成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和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总体目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左右。用地布局按照控制主城人口增长,引导人口在中心城区合理分布的要求,规划主城居住用地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的比例由现状的52.3%下降到44.1%。居住用地主要按照职住相对平衡的原则,结合轨道交通等公交站点布局。居住用地按照“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二级体系进行居住社区组织,居住社区按照服务人口3~5~1.0万人加强公共设施的分级配置。保障性住房对占城市家庭总数20%左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予以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一般结合行政区划,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在规划居住用地内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应保证设施配套完善,邻近就业岗位。第六节城市特色塑造总体空间特色保护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形态和城市与山水相互映衬的宏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风貌,重点打造由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城墙风光带、滨江风光带形成的“一区、一环、一带”特色景观主构架,充分展现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景观系统控制保护景观视廊。重点控制保护长江大桥—紫金山、紫金山南向视线区、鼓楼—北极阁—九华山—紫金山、新庄立交—紫金山、新庄立交—玄武湖、铁路南京站广场—玄武湖、台城—玄武湖、中山门—新街口等一批重要景观视线;控制保护明故宫—紫金山、长江大桥—幕府山、花神庙立交—老城等一批二级景观视线,严格控制视线范围内的建筑高度,确保景观视廊通视。控制天际轮廓线。塑造以下重要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包括滨江南岸、滨江北岸、玄武湖周边、紫金山周边、新街口周边等天际轮廓线,严格控制对天际线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遵循整体设计原则,突出景观特征。保护老城整体风貌。老城是南京景观系统和空间特色系统的核心地区,要加强城市历史轴线和重要历史地段的保护,整体保护好历史城区和重要山水环境,体现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具体要求见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七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严格保护历史、生态环境资源和重要景观视廊,发挥土地区位价值,与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匹配,划分为五个强度控制区。1、高强度区。包括市级中心及市级副中心、重要客运交通枢纽地区,鼓励高层建筑的发展。2、中高强度区。包括市级中心及市级副中心的周边地区、有条件的地区中心、一般客运交通枢纽地区。3、中强度区。除高强度、中高强度、低强度、老城特别控制区以外的城市一般开发地区。4、低强度区。包括重要山体和重要生态廊道周边地区,以及老城以外的历史地段、重要视线走廊控制地区。5、老城特别控制区。明城墙围合的老城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关规定。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保护目标保护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保护战略1、继续推进“保老城、建新城”战略,加快外围新区建设、疏解老城居住人口,合理调整老城功能。2、实施控制老城人口规模和建设强度、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双控双提升”策略。3、通过文化线路组织文化景观,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彰显名城历史文化氛围。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2、整体保护。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形成名城整体风貌及历史文化氛围。3、积极保护。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保护内容框架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保护内容框架。1、整体格局和风貌:包括名城山水环境、都城格局和老城整体风貌;2、历史地段: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历史地段;3、古镇古村: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重要古镇和重要古村、一般古镇和一般古村;4、文物古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文物古迹(含历史建筑)、一般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古树名木;5、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精华。保护控制体系根据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特色,建立指定保护、登录保护和规划控制三类方式构成的保护控制体系,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应保尽保。1、指定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指定保护。2、登录保护:除指定保护内容之外,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现状保存较好的重要文物古迹、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区、重要古镇古村等历史文化遗产,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登录保护,鼓励多元化的保护、更新、利用,具体要求按地方法规执行。3、规划控制:对其余历史文化遗产,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实施相应的规划控制,确保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第二节整体格局与风貌山水环境保护和彰显南京“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重点保护宁镇山脉楔入城市的三支余脉。保护北支的栖霞、乌龙、幕府、狮子等山体,中支的钟山、富贵、九华、鸡鸣、鼓楼、五台和清凉等山体,南支的青龙、黄龙、雨花台、牛首、祖堂等山体。重点保护秦淮河、金川河、历代护城河以及玄武湖、莫愁湖、前湖、琵琶湖等水体。结合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对体现南京整体格局风貌的山水资源及相关的人文要素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现。周边地区应尽可能保持高绿地率,增加绿色开敞空间,新建项目的建筑体量和风格应与其所处的山水环境相协调。都城格局整体保护历代都城格局及其所依附的山水环境。重点保护六朝、南唐、明代及民国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和重要遗址。1、六朝都城格局。保护六朝建康城遗址,划定六朝宫城及御道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加强对六朝建康城都城以及东府城、西州城的考古勘探。2、南唐都城格局。加强南唐都城现存城墙、城河及宫城遗址的保护控制。划定南唐宫城及御道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保护南唐时期中轴线—中华路,保持现有线形和宽度,保护并延续沿街建筑风貌特色,择机整治街道空间界面,沿街不得新建高层建筑。3、明代都城格局。保护明代四重城郭格局,整体保护明代都城城墙与城河。保护西华门、西安门、东华门、午朝门、内外五龙桥以及明御河、玉带河等明代宫城、皇城的遗迹遗址;划定明代宫城及御道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保护明代宫城、皇城中轴线—御道街,保持现有宽度、线型和断面形式。保护明代外郭郭墙,取消郭墙之上的土城头路机动车交通功能,郭墙两侧30米范围控制为绿地,有条件的地方放宽到50米。4、民国历史轴线—中山大道。保护、延续和择机恢复中山大道的三块板道路断面形式、行道树和环形广场,保护沿线的民国建筑。老城整体保护明城墙、护城河(湖)围合的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是古都南京的核心,南京历代都城的遗址、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大都分布在老城内,应作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进行整体保护。整体保护老城“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环套并置”的历代都城城廓、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控制老城景观视线走廊,划定老城高层禁建区,整体保护老城空间形态。加强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周边地区和明城墙护城河等格局要素所依存的背景环境的保护。历史资源周边、涉及古城历史格局地区的城市更新,应延续传统风貌。保持绿地率较高的大单位、公园绿地等地区的环境风貌。加强包括地下文物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串联整合,建立整体彰显老城历史风貌的文化景观空间网络。继续加快外围新区建设,合理调整老城功能,降低老城人口密度,改善老城绿化环境,完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老城建筑高度控制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保持“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历史城区、明城墙沿线、历史地段所在区域为高层禁建区,新建建筑不得超过24米。其他地区为高层一般控制区,其建筑高度、开发强度结合老城合理容量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老城街巷格局保护保护和延续六朝、南唐南偏西的道路走向与格局,保护民国时期中山大道。保护老城内重要的历史街巷,保护其走向、尺度,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一般不得拓宽。历史城区保护在全面保护南京老城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将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等3片历史范围相对清楚、反映不同时期的风貌特征、需要特别保护控制的地区,划定为历史城区。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的空间尺度、街巷格局和环境风貌,不得新建高层建筑。新建建筑的具体高度、体量、风格等必须与邻近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相协调。控制大型基础设施设置,区内的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应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相适应,必要时要采取特殊工程措施。城南历史城区北至秦淮河中支(运渎)南岸、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内侧河岸、南至应天大街。城南历史城区以夫子庙为核心,以秦淮河、明城墙为纽带,形成集中体现明清南京老城传统风貌的特色片区。明故宫历史城区东、北、南至明城墙、护城河(内侧),西至龙蟠中路、珠江路、黄埔路和解放路。明故宫历史城区以明故宫遗址公园为核心,依托中山东路沿线的民国建筑,形成展现明代皇城格局、与钟山风景名胜区相协调的特色片区。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西至外秦淮河内侧河岸,北至模范西路、宁夏路、南秀村、北京西路,东至天津路,南至永庆巷、广州路、乌龙潭公园南侧围墙。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依托民国历史文化资源和清凉山、石头城等自然环境,形成展示近现代南京城市风貌、人文气息浓郁的特色片区。第三节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划定9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1)颐和路民国公馆区;(2)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3)南捕厅传统住宅区;(4)门西荷花塘传统住宅区;(5)门东三条营传统住宅区;(6)总统府历史建筑群;(7)朝天宫历史建筑群;(8)金陵机器制造局历史建筑群;(9)夫子庙传统文化商业区。(见附表6)历史文化街区应编制保护规划,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控制。历史风貌区将历史建筑相对集中、能够体现南京某一历史时期风貌特点、未划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确定为历史风貌区,实行登录保护。划定22片历史风貌区,分别为:(1)天目路民国公馆区;(2)天光里民国住宅区;(3)百子亭民国住宅区;(4)复成新村民国住宅区;(5)慧园里民国住宅区;(6)西白菜园民国住宅区;(7)宁中里民国住宅区;(8)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区;(9)评事街传统住宅区;(10)内秦淮河传统住宅区;(11)花露岗传统住宅区;(12)钓鱼台传统住宅区;(13)大油坊巷传统住宅区;(14)双塘园传统住宅区;(15)龙虎巷传统住宅区;(16)左所大街传统住宅区;(17)金陵大学历史建筑群;(18)金陵女子大学历史建筑群;(19)中央大学历史建筑群;(20)浦口火车站历史建筑群;(21)浦镇机厂历史建筑群;(22)六合文庙传统街区。(见附表7)历史风貌区要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界限,确定保护对象和相应的保护措施。重点保护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新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等必须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改变保护范围内历史街巷的走向。居住类的历史风貌区一般不得改变其主体功能。一般历史地段将历史建筑相对较少,但仍保存一定历史风貌或街巷格局的地段划定为一般历史地段,包括仙霞路、陶谷新村、公教一村、仓巷、大辉复巷、抄纸巷、申家巷、浴堂街、燕子矶老镇、龙潭老街和中国水泥厂历史建筑群等11片一般历史地段。(见附表8)一般历史地段实行规划控制,可以采用多元方式对特定历史文化要素进行保护与更新。第四节古镇古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高淳县淳溪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推动江宁湖熟镇和六合竹镇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推动江宁杨柳村、高淳漆桥村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重要古镇古村将未达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准、但整体格局和风貌保存尚好、能够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点的古镇古村,确定为重要古镇古村,实行登录保护。高淳的东坝镇、阳江镇为重要古镇;溧水的诸家村、仓口村,高淳长丰村、双进村、河城村,江宁的佘村、窦村等为重要古村。重点保护重要古镇古村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不得改变传统老街的走向。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风格等应当与古镇古村传统风貌相协调。一般古镇古村将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持一般、但仍有一定价值的古镇古村确定为一般古镇古村。高淳的固城镇、浦口的桥林镇、汤泉镇、栖霞的龙潭镇、栖霞镇、江宁的汤山镇等为一般古镇;江宁的杜桂村、六合的东王村、老河口村等为一般古村。一般古镇古村采取多元方式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风貌。第五节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10处,其中国家级27处81点,省级100处107点,市级260处,区县级123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保护。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整治、改造或拆除建设控制地带内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重要文物古迹将具有一定价值、保存状况较好且能够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确定为重要文物古迹,实行登录保护。重要文物古迹509处,包括历史建筑314处,古墓葬、古遗址195处,由市政府分批公布。进一步推动历史建筑的普查、建档和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应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档案,并将保护要求告知建筑产权人和使用人。保护重要的古墓葬、古遗址及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一般文物古迹将未能列入登录保护的文物古迹确定为一般文物古迹,实施规划控制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保留、局部保存、改造并留存相应历史信息等多种方式传承历史文化。地下文物划定15片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分别为:(1)江宁汤山史前遗址区;(2)高淳薛城史前遗址区;(3)清凉山石头城遗址区;(4)六朝宫城及御道遗址区;(5)南唐宫城及御道遗址区;(6)明代宫城及御道遗址区;(7)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8)六朝陵墓区;(9)幕府山古墓葬群区;(10)雨花台古墓葬群区;(11)铁心桥古墓葬群区;(12)西善桥古墓葬群区;(13)板仓街明代开国功臣墓葬区;(14)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15)江宁将军山明代沐英家族墓地区。(见附表9)按照《文物保护法》和《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保护。对有价值的考古发现,必须就地保护并尽量组织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古树名木保护已公布的1234株古树名木,继续推动古树名木普查和名录公布。严格按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江苏省城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保护明孝陵;推动明城墙、民国建筑、紫金山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文化混合遗产。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保护内容保护已公布的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推动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和公布。保护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空间载体,建立博物馆和展览馆,组织民俗和节庆活动,丰富城市文化活动。鼓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团体和个人保护和宣传独特的无形文化遗产。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护。第七节历史文化整体彰显组织文化景观空间网络利用都城城郭、历史轴线、道路水系、开敞空间等要素串联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从老城、主城、市域三个层面挖掘文化线路,组织文化景观系统,形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彰显名城历史文化风貌。建设博物馆系列大力推进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建设,形成十朝博物馆、历史名人纪念馆、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等系列,全方位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特色。建立标识系统设立指引牌、标志牌、说明牌,建立历史文化标识系统,提高历史文化资源感知度,展示名城历史文化内涵。第八节名城保护机制保障优化更新方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采用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积极探索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保护更新的方式,建立历史建筑的长期修缮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应由政府给予资金补偿或政策倾斜,避免片面追求资金就地平衡或当期平衡。建立差别化考核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和鼓励各区、县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制定年度保护计划市人民政府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年度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历史文化保护更新项目的规划和详细实施方案应进行专家论证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批准的实施方案应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第一节目标与指标规划目标重点保护生态功能区,推进生态绿地建设,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与南京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有机融合、系统结构基本合理、生态功能趋于稳定、功能多元协调的绿地系统,将南京建成更高标准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指标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镇绿地率约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50%,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左右。第二节市域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结构结合地形地貌,依托自然山水,形成由相对集中的绿色斑块和沿路、沿河带状绿色廊道构成的市域绿地系统。绿色斑块保护保护止马岭等4处自然保护区(见附表10)、钟山及雨花台等12处风景名胜区(见附表11)、紫金山及老山等9个森林公园(见附表12);保护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和汤山-方山地质公园(见附表13)。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沿岸和各洲岛,秦淮河、滁河等流域沿岸,以及固城湖、石臼湖两湖湿地(见附表14)。建设一批郊野公园,为市民都市休闲生活提供活动场所(见附表15)。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核心区内应以保护为主,严格禁止各类无关的建设活动。核心区外围景区,应按规划从严审批区内的休闲、旅游设施及其他开发项目建设。带状绿地建设沿市域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走廊规划建设带状绿地,防治交通尾气、噪声污染,并作为生物迁徙廊道。结合市域水系保护和沿河环境整治,大力建设滨河绿地。秦淮河、滁河、胭脂河、马汊河等河道两侧的非集中城市建设地区控制50~100米绿带、集中城市建设地区控制30~50米绿带。第三节都市区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结构结合“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城镇布局,规划形成“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都市区绿地系统。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重点保护好长江洲岛湿地、沿江水源地,加强沿江绿地的建设。八卦洲、江心洲应重视绿色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开发建设总量适度控制,开发建设用地应相对集中。两廊:由滁河、秦淮河及其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加强沿河绿带建设和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沿河两侧非集中城市建设地区建设50~100米绿带。三环:由沿明城墙、绕城公路、绕越高速公路两侧的环形绿地构成。沿明城墙结合秦淮河、护城河等水体、山林用地,建设明城墙风光带。沿绕城公路两侧建设环城绿带,每侧宽度不小于100米;沿绕越高速公路两侧建设100~300米绿带,集中城市建设地区两侧绿带宽度不低于100米。六楔:由都市区城镇发展轴之间的绿色生态空间构成。包括老山-长江、六合灵岩山-八卦洲、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云台山-牛首祖堂山-雨花台风景区、秦淮河湿地-方山、青龙山-紫金山楔形绿地。重点控制和建设8处位于城镇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地,分别是大厂-浦口、长芦-雄州、主城-板桥、板桥-滨江、秣陵-禄口、淳化-湖熟、新港-炼油厂、仙林-炼油厂隔离绿地。其中,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六合灵岩山-八卦洲2处楔形绿地,以及长芦-雄州、大厂-浦口、新港-炼油厂、仙林-炼油厂4处隔离绿地为污染防护隔离绿地。(见附表16、17)十四射:由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沿高速公路两侧各建设宽度为100米的绿带,并加强防护林建设。保护建设要求楔形绿地以开敞空间为主,严格保护位于楔形绿地内的山体、水体及已有的林地和湿地资源,裸露山体要加强植被恢复。楔形绿地内允许保留少量农村居民点,在保持主要山体和生态网络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在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外地区允许安排市政管廊、小型市政设施以及一定比例的休闲旅游等设施,但不得进行集中成片的城市化开发建设。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