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经典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合集_第1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经典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合集_第2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经典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合集_第3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经典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合集_第4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经典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33页,共=sectionpages44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44页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经典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合集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材料二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解放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材料三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交融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摘编自张岂之《试论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放、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5.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摘编自刘家沂《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材料二

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材料三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

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问”。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元明三朝的人口或户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减起伏之态势,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两宋户数及人口多集中于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四省;元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四省;明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在此基础上考察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宋词作者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元词同之;明词作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其中,明代家族词人群体环太湖流域分布,遍及江浙沪皖四省,且以江浙两省居多。——摘编自武楠楠《宋元明三朝词人数量及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摘编自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而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还应当指出,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闻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因商业资本的集中,在运河沿线,有临清、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长江和珠江沿线,有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沿海则有天津、上海、厦门的崛起。在社会上,传统的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当时,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江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商品交易市镇或专业市镇众多,市镇中商贾林立,商品远销四方。这就把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出现了富裕手工工场主和贫穷的雇工。——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大约1300年,欧洲就出现了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所说的“商业革命”。两个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又有力地刺激了商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的衰落和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西欧商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草,表现为:从贸易范围看来,商业贸易从狭隘的地中海沿岸扩展到世界范国内;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其实贸易中心地转移并不仅仅指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它还应当包括贺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的转移:从伊比利亚到西欧大西洋沿岸及低地国家最后到英国。——韩永飞《西方民族国家的动力: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关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9.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重视科技发展。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49.4万篇,是1990年的5.5倍;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SCl)》、《工程索引(El)》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l)》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l)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摘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认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的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联邦政府的义务和权利是简单而又容易界定的,因为联邦的结成就是以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大需要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当国家遇到重大危机时,从联邦和州政府这两大权利主体的角度看,联邦政府插手原本属于州政府范围内的事务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州政府需要依赖统一的全国性的联邦政府协调各州出现的关键问题,也需要来自联邦政府的一系列政府补助。最终结果是,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既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又受苏联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有一个共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统一,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仅设立了一系列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且特别强调了它们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对此,周恩来强调:“现在,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和集中领导,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的机构。”当时有人作了一首八行押韵诗,归纳了这一政治制度的正确功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创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期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摘编自蒋廷散《中国近代史·小序》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的传播、扩散、冲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大国在因应这些世界大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顺势而进者走强、逆势而动者走弱,并依据实力地位消长和驾驭国际规制的水平而重新排列组合。世界多极格局在大国博弈中日渐显现,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呈现新的面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貌如此。——摘编自高祖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局面,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内外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二、论述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初造出的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词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关键词,提炼出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侨掀起回国投资建厂的热潮,为支援祖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1929年至1932年底,南洋华侨归国者就超过二十八万人。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抗战的不同时期,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注:1932年,受日军侵华形势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以长安为陪都进行建设。——据吴元、童莹(战时华侨投资国内空间分布:基于政策视角的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所给地图中画出中国抗战不同时期内海外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的主要区域及其方向变化,并任选其中两大区域说明理由。(要求:按图例要求圈画出大致的地城分布及其变化方向;说明充分,表述清晰。)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毛泽东题词节选(1915—1949年)时间对象题词1915年《明耻篇》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31年临时中央政府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1938年6月纪念“七·一”“七·七”共产党员应与各党各派各界人民一道坚持抗战,为驱逐日寇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并在斗争中起模范作用,不达目的决不停止。1943年11月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实事求是1948年4月晋绥干部会议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9年7月华北军政大学成立一周年为着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为着保卫人民共和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又中央集权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又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梁启超《中国史叙论》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材料中所述观点(一点或整体),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55页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经典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合集1参考答案:1.(1)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2)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3)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是中国自力更生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一中“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根据“(两宋时期)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可知,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地位:根据材料一中“(峡路)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可知,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川人)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国际环境和自然地理等方面分析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侵略加剧和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等,导致清末川汉铁路筹办充满曲折。(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可知,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根据“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联系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交通、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可知,成渝铁路的建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活动,是中国自力更生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1)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4点)(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2点)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2点)(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点)【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根据材料“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可分析出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根据材料“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交融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可分析出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根据材料“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可分析出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2)表现:根据材料“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可分析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根据材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分析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分析出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原因有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3)价值:结合所学知识,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3.(1)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人才辈出,领域广泛。原因:从政治军事的角度作答:宋代重文轻武,社会相对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作答: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文化教育的角度作答:完善科举制度,理学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2)评述: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轻视科技。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才观,对后世影响深远;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等对当今人才选拔培养仍具有借鉴意义,但轻科技等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应该摒弃。【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中的内容可知,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南方人才比重呈上升趋势,北方人才比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宋代以后,南方人才比重超过北方人才比重,且“中原文化中心时代”演变为江浙文化中心时代;同时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内容可知,两宋时期,南方地区的人口占比远远超过北方。由此可得出,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根据材料二“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人才辈出,领域广泛。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原因。(2)评述:根据材料三“……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先概括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的特点,如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轻视科技;再对此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述。如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才观,对后世影响深远;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等对当今人才选拔培养仍具有借鉴意义,但轻科技等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应该摒弃。4.(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近代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原因: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求;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政府的推动。(2)特点:农业转型因时因势;注重立法与制度保障;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认识:农业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农业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农业政策的实施应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可以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依据“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可以得出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依据“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可以得出近代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依据“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可以得出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依据“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得出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原因: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求;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依据“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可知,政府的推动。(2)特点:依据材料“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农业转型因时因势;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可以得出注重立法与制度保障;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可以得出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从农业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农业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农业政策的实施应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5.(1)特点: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特点: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先河川,后海洋;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任三点)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3)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详解】(1)特点:根据“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得出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根据“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得出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得出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作用: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特点:根据“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得出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根据“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得出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根据“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得出先河川,后海洋;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得出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任三点)影响: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3)根据所学,可从当时中国远航的目的、及国家经济基础等方面理解,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根据所学可得出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6.(1)特点: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或江南地区)。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家庭教育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任答2点即可)(2)特点:创作主体的家庭(族)化;创作体裁丰富多彩(或女性作家多才多艺);逐渐摆脱性别束缚(或开始与男性文人交往;或开始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任答2点即可)原因: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答李贽等具体的思想家也可);家族文学创作传统(或环境)的熏陶;封建教育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等。(任答2点即可)【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宋词作者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元词同之;明词作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可知,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或江南地区)。原因:根据材料“宋元明三朝的人口或户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减起伏之态势,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家庭教育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2)特点:根据材料“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可知,创作主体的家庭(族)化;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可知,创作体裁丰富多彩,女性作家多才多艺;根据材料“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可知,逐渐摆脱性别束缚,开始与男性文人交往,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根据材料“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可知,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家族文学创作传统(或环境)的熏陶;封建教育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等。7.(1)表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影响:推动了城市的商业化、专业化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贱商、轻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不同:①从发展水平来看:明清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主体;西方商业革命突破传统,呈现近代化方式;②从范围来看:明清商业革命主要出现在江南和沿海地区,国内市场比较狭小;西方商业革命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③从影响米看:明清蔄业革命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西方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详解】(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人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徽商、晋商、闽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人的行为”,“商品交易市镇或专业市镇众多”,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方面方面概述。第二小问影响,从“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传统的贱商、轮商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富裕手工工场主和贫穷的雇工”,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中国从自然经济、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等层面加以分析;西方从瓦解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层面加以分析。8.(1)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真知;服务社会;健全人格;共和精神。(任答3点)(2)办学方针:①挺进抗日前线办学;②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的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③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品格和革命信念。(任答2点)意义:①提高了党员和知识分子的素质,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③为新中国创办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④为今天高校党建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任答2点)【详解】(1)办学理念:根据材料一“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可知,以人为本;根据材料一“要求学生得真学问”可知,追求真知;根据材料一“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可知,服务社会;根据材料一“‘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可知,健全人格;共和精神。(2)办学方针:根据材料二“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可知,挺进抗日前线办学;根据材料二“关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可知,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的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根据材料二“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可知,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品格和革命信念。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从党员和知识分子素质的提高、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革命和建设人才的培养、新中国高校教育事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借鉴等角度分析说明。9.(1)特点: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技术来源国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任答2点)(2)原因: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任答2点)(3)认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特点:根据“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得出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根据“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得出技术来源国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首先得益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1)关系: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一切大权,负责全国性重大事件,颁布和修订宪法;州政府负责具体地方事务,制定普通法;具有相互间的依赖性。成因:邦联制的影响;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2)特点:民主集中;共产党的领导;立法权集中于中央。(3)相同之处:实行代议制;采取共和制;地方享有一定自主权。【详解】(1)关系:据材料“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的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一切大权,负责全国性重大事件,颁布和修订宪法;据材料“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并结合所学可知,州政府负责具体地方事务,制定普通法;据材料“……最终结果是,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可知,二者具有相互间的依赖性。成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邦联制的影响;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回答。(2)特点:据材料“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仅设立了一系列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且特别强调了它们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可知,材料反映了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即民主集中;据材料“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可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据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可知,立法权集中于中央。(3)相同之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美国的三权分立民主共和政体,还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均属于代议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美国的三权分立民主共和政体,还是我国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采取共和制;据材料“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及材料“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创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可知,地方都享有一定自主权。11.(1)局面: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或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危局)。原因:西方开展工业革命,提升了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向外扩张,中国依然是传统的封建经济;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思想文化专制;西方养成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中国死守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2)表现:世界格局产生新变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对削弱,以中国为主体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东西方逐渐形成均衡态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改变着现代和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伴随全球化进程,网络管理安全、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化、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膨胀、超级资本问题等非传统因素的全球性新问题不断出现,增加了全球治理难度。【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可推出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或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危局)。原因:根据材料一“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期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可推出西方开展工业革命,提升了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向外扩张,中国依然是传统的封建经济;根据材料一“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并结合所学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思想文化专制;根据材料一“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可推出西方养成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中国死守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2)表现:根据材料二“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在因应这些世界大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顺势而进者走强、逆势而动者走弱,并依据实力地位消长和驾驭国际规制的水平而重新排列组合。”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世界格局产生新变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对削弱,以中国为主体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东西方逐渐形成均衡态势;根据材料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的传播、扩散、冲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改变着现代和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二“世界多极格局在大国博弈中日渐显现,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呈现新的面貌。”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伴随全球化进程,网络管理安全、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化、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膨胀、超级资本问题等非传统因素的全球性新问题不断出现,增加了全球治理难度。12.示例一:主题:国共两党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联合其他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实行党内合作。随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示例二:主题:符合时代形势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阐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打开了中美交往大门,第二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建交高潮的到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详解】根据题意要求,选取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三个关键词,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展开论述。选取不同时期的三个关键词,要找到三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如:党内合作、北伐战争、全民族抗战。党内合作指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全民族抗战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总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推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或者选取同一时期的三个关键词同一时期的词语选定后,要结合这一时期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方面)、过程、影响具体来论述。如:南昌起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题: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是革命新道路的初次尝试;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的总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展根据地建设,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