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阅卷入一、单选题(共40题;共80分)得分(2分)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B.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C.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两个细胞周期D.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时间也一定不同【答案】B【解析】【解答】A、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生物体中不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不处于细胞周期中,A错误;B、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比分裂期时间长,B正确;C、减数分裂细胞不进行连续分裂,无细胞周期,C错误;D、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时间一般也不同,D错误。故答案为:Bo【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2分)下图是某同学做实验时拍摄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图,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一④一①一②—③B.图中①时期染色体的数目是②时期的两倍C.图中④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板上D.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过程【答案】B【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分裂间期一④前期T②中期一①后期一③末期,A错误;B、图中①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是②有丝分裂种群时的两倍,B正确;C、图中④为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为②有丝分裂中期,C错误;D、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示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联会,D错误。故答案为:Bo【分析1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两极。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2分)图甲表示某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质)的行为变化过程,图乙表示该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甲 乙A.图甲中①过程发生了染色质的复制B.图甲中②过程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图甲中③过程可以对应图乙中的DE段D.图乙只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答案】D【解析】【解答】A、图甲中①过程使得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体单体,发生了染色体的复制,A正确;B、图甲中②过程染色质高度螺旋变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正确;C、图甲中③过程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的DNA数由2个变成1个,对应图乙中的DE段,C正确;D、图乙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2)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3)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2、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两极。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2分)在男性体内,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含有X和丫染色体的是( )A.口腔上皮细胞 B.神经元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答案】D【解析】【解答】A、口腔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男性体细胞中同时含有X和丫染色体,A错误;B、神经元细胞属于体细胞,男性体细胞中同时含有X和丫染色体,B错误;C、初级精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同时含有X和丫染色体,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含有X和丫染色体,D正确。【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2)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3)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2分)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B.细胞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mRNA存在差异C.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D.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答案】C【解析】【解答】A、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A正确;B、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生的mRNA存在差异,B正确;C、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与衰老相关的酶的活性没有降低,C错误;D、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比如蝌蚪的尾巴,D正确。故答案为:Co【分析】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会发生稳定性差异。该过程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死亡。细胞分化是细胞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项生理功能的效率。2、细胞衰老: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呼吸速率及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如正常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2分)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图,虚线表示赤道面,其中建构错误的是( )【答案】D【解析】【解答】AB,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粒)分裂,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B正确;C、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D、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不存在该种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2)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3)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2分)下图是八倍体小黑麦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精细胞、卵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量分别为( )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精细胞二倍体黑麦的卵细胞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精细胞二倍体黑麦的卵细胞B.6n、2n和8nC.3n、n和4nA.3n、n和2nD.6n、n和4n【答案】C【解析】【解答】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3n,二倍体黑麦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n,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3n+n=4n。故答案为:Co【分析】精细胞和卵细胞都是减数分裂产生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2分)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豌豆的黄粒和圆粒 B.玉米花粉的糯性和圆形C.果蝇的红眼和残翅 D.人的A型、B型、AB型、0型血型【答案】D【解析】【解答】A、“豌豆的黄粒和绿粒”或,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属于相对性状,“豌豆的黄粒和圆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玉米花粉的糯性和圆形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C、“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或“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属于相对性状,“果蝇的红眼和残翅”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D、人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0型,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分)下列四种杂交组合中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A.紫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紫花B.红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红花C.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全为紫花D.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紫花口红花=1口1【答案】C【解析】【解答】A、紫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紫花,只能判断其为纯合子,不能判断显隐性,A错误;B、红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红花,只能判断其为纯合子,不能判断显隐性,B错误;C、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全为紫花,说明紫花为显性,则红花为隐性,C正确;D、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紫花口红花=1匚1,属于测交类型,只能判断亲本中有一个是杂合子,但不能确定哪一个是杂合子,D错误。故答案为:Co【分析】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1)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2)性状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分)金鱼躯体的透明程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完全透明的金鱼与不透明的金鱼杂交,B都表现为半透明,让R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的金鱼杂交,后代表现型为( )A.半透明 B.完全透明和半透明C.完全透明 D.完全透明和不透明【答案】B【解析】【解答】假设决定不透明的基因型为A,决定透明的基因型为a,而根据题意不透明金鱼(AA)和透明金鱼(aa)杂交,R个体(Aa)身体都表现为半透明.让B的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杂交,Aaxaa—»lAa(半透明金鱼):laa(透明金鱼);假设决定透明的基因型为A,决定不透明的基因型为a,而根据题意透明金鱼(AA)和不透明金鱼(aa)杂交,R个体(Aa)身体都表现为半透明.让Fi的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杂交,AaxAA-1AA(透明金鱼):lAa(半透明金鱼)。【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点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分)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A.等位基因的组合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带有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解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D正确。【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分)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四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A.1/4 B.1/8 C.1/16 D.0【答案】C【解析】【解答】杂交的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xBb、Cc'CC、Ddxdd四个分离定律问题。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l/2xl/2xl/2xl/2=l/16o故答案为:Co【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2分)水稻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抗病(E)对感病(e)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HhEe的水稻与“某水稻”杂交,子代高杆抗病:矮杆抗病:高杆感病:矮杆感病=3:3:1:1,贝『'某水稻''的基因型为( )A.HhEe B.hhEe C.hhEE D.hhee【答案】B【解析】【解答】高杆和矮秆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高杆:矮秆=1:1,说明亲本为测交类型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Hhxhh;抗病与感病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抗病:感病=3: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Ee,综合以上可知,亲本水稻的基因型是HhEe/hEe,故B正确。【分析】逐对分析法和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测亲代基因型:(1)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2)后代分离比推断法: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2分)已知一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周围虽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但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答案】C【解析】【解答】A、这株玉米自交,子代的基因型仍为AABB,A不符合题意;B、这株玉米与周围生长的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B不符合题意;C、该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配子为AB,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无论自交还是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aaBb,C符合题意;D、该株玉米与周围生长的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o【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2分)一对夫妻都正常,他们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那么他们生一个女孩是色盲的几率为()A.1/2 B.1/4 C.1/8 D.0【答案】D【解析】【解答】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男性正常,其X染色体含有正常的显性基因,一定传给其女儿,其女儿患色盲的几率是0。故答案为:D【分析】伴X隐性遗传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交叉遗传(男-Xb-女一Xb-男);③隔代遗传(1、3代患病,2代正常);④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2分)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象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父本的雌蕊B.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一演绎法C.后者F2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D.两者均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答案】B【解析】【解答】A、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母本的雄蕊,不需要去除父本的雌蕊,A错误;B、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一演绎法,B正确;C、后者F2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同样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错误;D、孟德尔时期,未提出基因一词的概念,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不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故答案为:Bo【分析】1、孟德尔杂交实验传粉过程:先去除未成熟的高茎(或矮茎)豌豆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将采集到的矮茎(或高茎)豌豆花的花粉涂到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2、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3、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条件: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或两对及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2分)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是( )A.雄配子:雄配子=1:1B.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1:1C.含Z的精子:含W的精子=1:1D.含Z的卵细胞:含W的卵细胞=1:1【答案】D【解析】【解答】A、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B、在ZW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一般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雌性(ZW)可以产生Z、W的雌配子,雄性(ZZ)可以产生Z的雄配子,因此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比例未知,B错误;C、含W染色体的属于雌配子,C错误;D、含Z的卵细胞:含W的卵细胞=1:1,与含Z的精子结合,子代性别比例为1:1,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能产生2种类型的雌配子,Z、W,且比例为1:1;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只能产生1种雄配子,即Z,含有Z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含有W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2分)豌豆是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传粉。现有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匚4。将这批种子播种后自然生长,结实率相同,子代中AAZJAalZaa的比例是( )A.4D4D1 B.3D2D1 C.2D2D1 D.7D6Q1【答案】C【解析】【解答】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AA的个体后代都是AA,Aa的个体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Aa=l:4,AA占1/5,Aa占4/5,豌豆自然状态下通过自花传粉繁殖,子代AA占1/5+4/5口1/4=2/5,Aa=4/5Q1/2=2/5,aa=4/5Q1/4=1/5.所以AA:Aa:aa=2:2:1。故答案为:Co【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按照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l: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l:2:1。(2分)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连锁反应,当R、C基因(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如图所示。现有基因型为CCRR和ccrr的两小鼠进行交配得到Fi,B雌雄个体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SWC 期R常—^也索一►黑色素A.黑色门白色=3口1B.黑色□棕色匚白色=1匚2 □!C.黑色口棕色二白色=9匚3匚4D.黑色□棕色□白色=9口6口1【答案】C【解析】【解答】据图分析,当R、C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只有C基因存在时,能产生棕色素,所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_R_,棕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_rr,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cR_和ccrr。根据题意,基因型为CCRR和ccrr的两小鼠进行杂交得到F”Fi的基因型为CcRr,Fi雌雄个体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1CCRR、2CcRR、2CCRr、4CcRr):棕色(ICCrr、2Ccrr):白色(IccRR、2ccRr、Iccrr)=9:3:4。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由图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R、C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只有C基因存在时,能产生棕色素,因此,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_R_,棕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_rr,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cR一和ccrr。(2分)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中的菌落类型①R蛋白质R型②R荚膜多糖R型③RDNAR型、S型④RDNA(经DNA酶处理)R型A.据表可知,DNA被降解后失去转化功能B.③中培养皿上形成的菌落多为光滑型C.③中S型菌的出现是R型菌基因突变的结果D.①②③组说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解答】A、根据表格中实验组③和实验组④可知,DNA被降解后失去转化功能,A正确;B、转化的概率比较低,③中培养皿上形成的菌落多为R型,为粗糙性,B错误;C、③中S型菌的出现是R型菌转化而来的,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C错误;D、①②③组说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答案为:Ao【分析】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分)具有400个碱基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内含120个腺喋吟,如果连续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胞喀咤脱氧核甘酸( )A.420个 B.180个 C.560个 D.80个【答案】C【解析】【解答】(1)该DNA片段是400个碱基,A=T=120个,则C=G=200-120=80个;(2)该DNA片段复制3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3=8个,增加了7个DNA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喀咤脱氧核甘酸分子是:80x7=560个。故答案为:Co【分析】DNA复制中消耗的脱氧核甘酸数: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甘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种脱氧核甘酸为nr(2、1)»②第n次复制所需该种脱氧核甘酸数为m[(2n-l)-(2nl-l)]=nT2nlo(2分)下图是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图3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B.图1、图2过程都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催化C.图1、图2、图3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分别是脱氧核甘酸、氨基酸【答案】C【解析】【解答】A、图1DNA分子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图3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A错误;B、图1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图2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C、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核糖核甘酸、氨基酸,D错误。故答案为:Co【分析】1、DNA复制:(1)时间: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染色体的复制完成。(2)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3)过程:在细胞提供的能量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甘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2、转录:(1)场所:主要是细胞核。(2)条件: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核糖核甘酸,需要ATP和RNA聚合酶。(3)过程:解旋—一打开氢键,双阳?开,暴盅磔我——原则:碱基互补期原则(A-U、T-A、G-CxC-G);模板:解开的DNA的一条链;1原料:酬械8核百读融一利用RNA^合雌成一个RNA“一一合成的RNAMDNA链上释放,DNA5R链灰复3、翻译:(1)场所:核糖体。(2)条件: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搬运工具为tRNA,需要ATP和多种酶。(3)过程:磔一一mRNA与限体结合谢!一tRNA携磁基降于特定位置j延伸——色WBmRNA^],读取下一个定码子,由对应TRN踞输相应谢基酸加邮伸中的肽i虹停:止一一当限体读取到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合趣止脱离——肽链合成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2分)关于RNA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RNA中都不含氢键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RNA能在细胞内传递遗传信息,也能携带氨基酸D.某些RNA能在细胞内催化化学反应【答案】A【解析】【解答】A、tRNA中含有氢键,A错误;B、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B正确;C、mRNA能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传递遗传信息,tRNA能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上,C正确;D、少数酶的本质为RNA,具有催化功能,D正确。故答案为:Ao【分析】1、核糖核酸(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甘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A、U、G、C)、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2、RNA可分为3种:mRNA:是翻译过程的模板;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而核糖体翻译的场所。(2分)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mRNA中的三个碱基是5,AGU3,,则DNA模板链上与之对应的三个碱基是( )A.5'ACT3' B.5TCA3' C.5'ACU3' D.5'TGA3'【答案】A【解析】【解答】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因此与之对应的三个碱基是TCA,DNA模板被转录方向是从3,端向5,端,RNA链的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故答案为:Ao【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2分)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其父母传递的致病基因【答案】D【解析】【解答】A、男患者(XDY)与女患者(XDX-)结婚,其女儿(XDX-)都患病,A错误;B、男患者(XDY)与正常女子(XdXD结婚,其儿子(XdY)都正常,但女儿(XDXd)都患病,B错误;C、若女患者基因型是XDXD,与正常男子(X(*Y)结婚,其子(XDY)女(XDXD均会患病;若女患者基因型是XDXd,与正常男子(XdY)结婚,其子(XDY、XdY)女(XDXd,XdXd)有可能患病,C错误;D、患者的正常子(X(*Y)女(XdXD一定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XD),若有,则表现为患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伴X显性遗传特点:子正常双亲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具有连续遗传现象。(2分)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会出现伴性遗传现象【答案】B【解析】【解答】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B、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C、生殖细胞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也需表达,并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C错误;D、伴性遗传的实质是有些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出现伴性遗传的现象,D错误。故答案为:Bo【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2分)人的正常皮肤细胞发生癌变,对发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的原癌基因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的抑癌基因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可能是致癌因子D.一定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皮肤细胞发生癌变,可能是原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引起的,A正确;B、人的正常皮肤细胞发生癌变,可能是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引起的,B正确;C、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病毒等都可能是致癌因子,C正确;D、不一定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细胞癌变的原因:(1)内因: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或过量表达,引起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2)外因:致癌因子的影响。2、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一般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2分)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胞嚅咤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NA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答案】A【解析】【解答】解:A、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嗑咤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这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A错误;B、DNA甲基化,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即导致mRNA合成受阻,B正确;C、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进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这样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即会影响基因表达,因此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D正确.故选:A.【分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2、紧扣题干信息“DNA的胞喀咤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答题.(2分)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其后代遗传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他的生殖细胞容易发生()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互换 D.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解答】X射线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因此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他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个人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故答案为:D【分析】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①自发突变:自然条件下DNA偶尔复制错误。例如:果蝇的白眼,水稻的矮秆等。②诱发突变: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2分)某生物体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这48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则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 )A.2 B.4 C.6 D.8【答案】C【解析】【解答】结合染色体组的概念可知,染色体组中的每一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即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某生物体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这48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意味着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8条染色体,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48/8=6,即六个染色体组,C正确。故答案为:Co【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2分)玉米2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i与A2(A?来自Ai的突变),若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B.Ai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C.基因Ai和A2编码的蛋白质可能相同D.基因Ai、A2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答案】D【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A正确;B、基因突变可能由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B正确;C、基因A,和A2基因不同,但转录后的密码子因为简并性可能对应同一种氨基酸,所以编码的蛋白质可能相同,C正确;D、基因A,,A2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密码子的简并:绝大多数氨基酸都有几种密码子,增加了密码子的容错性,减少了单一密码子的【答案】D【解析】【解答】据题图分析可知,一条染色体的基因def所在片段和另一条染色体的基因kl所在片段进行了交换,而这两条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因此,图示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1)缺失:缺失某一片段;(2)重复:增加某一片段;(3)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4)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33.(2分)2021年10月16日,我国神州十三号飞船与空间站自主完成对接,三位航天员在轨驻留六个月,期间将承担太空育种等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太空育种能提高突变频率C.太空育种利用了宇宙空间的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因素D.太空育种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答案】D【解析】【解答】A、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利用太空中的一些射线诱发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了.所以是可遗传变异,A正确;B、太空环境利用特有的环境条件,比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各种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出植物的新种质,可以把有益的基因变异提高到千分之三左右,B正确;C、太空环境利用特有的环境条件,比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各种基因变异,C正确:D、太空育种获得的突变体虽然有益变异比在地球多,但仍然是少数,只占用3%〜5%,少数表现出优良性状,D错误。故答案为:Do【分析】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基因结构)改变。(2)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利害相对性。(3)意义:新基因的产生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材料。(4)原因:类型举例引发突变原因外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损伤细胞内DNA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改变核酸的碱基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影响宿主细胞的DNA内因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34.(2分)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粗壮,果实较大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属于有利变异【答案】D【解析】【解答】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A正确;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B正确;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粗壮,果实较大,C正确;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但产生的配子数不一定加倍,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2、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2分)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体内某个初级精母细胞可能发生的变化。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和发生交叉互换后,该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分别有( )

ABb4种、4种ABb4种、4种4种、2种【答案】A【解析】【解答】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没有交叉互换的情况下,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两种类型的四个精细胞,分别是AB、AB、ab、ab;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以形成四种类型的四个精细胞,分别是AB、Ab、aB、abo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o【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往往彼此缠绕发生交叉互换,交叉互换使得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进而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2分)某兴趣小组在进行“调查人类的遗传病”课题研究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通常要进行分组协作和结果汇总统计,调查群体要足够大B.调查内容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对遗传病患者的家族进行调查和统计,并计算遗传病的发病率D.对患者的家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显隐性的推断、预防等【答案】C【解析】【解答】A、通常要进行分组协作和结果汇总统计,调查群体要足够大,以保证调查和统计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B、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B正确;C、调查统计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C错误;D、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对患者的家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显隐性的推断、预防等,D正确。故答案为:Co【分析】人类遗传病的调查:(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2)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3)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2分)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 )基因型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RRCRr=Pl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答案】D【解析】【解答】由于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所以基因r的频率不可能下降至0,A错误;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B错误;D正确;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而rr对灭鼠灵为敏感性,所以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C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从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对灭鼠灵药物有抗性的褐鼠对维生素K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难以生存,被淘汰的概率较高,若对该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则种群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被淘汰的概率也较高,基因型为Rr的个体生存的概率较大,导致最终种群中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2分)用下图表示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1表示RNA,2〜4分别表示mRNA、tRNA,rRNA1表示基因的表达,2〜4分别表示复制、转录和翻译1表示人类遗传病,2〜4分别表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表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4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解答】A、RNA分为mRNA,tRNA和rRNA,因此1表示RNA,2〜4分别表示mRNA、tRNA、rRNA,A正确;B、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包括DNA分子的复制,B错误;C、人类的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答案为:Bo【分析】1、RNA可分为3种:mRNA:是翻译过程的模板;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而核糖体翻译的场所。2、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甘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3、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有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包括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多指、指软骨发育不全)和单基因隐性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2)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等。(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疾病,如特纳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等。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2分)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皱粒豌豆的产生是由于在豌豆的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皱粒豌豆的产生属于基因重组B.豌豆的圆粒基因和皱粒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C.插入的一段外来DNA序列不会改变豌豆的基因数目D.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性状能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答案】A【解析】【解答】A、皱粒豌豆的产生是由于在豌豆的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豌豆的圆粒基因和皱粒基因在遗传时属于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C、插入的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但没有改变豌豆的基因数目,C正确;D、皱粒豌豆的产生是由于在豌豆的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豌豆呈现皱粒性状,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故答案为:Ao【分析】1、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2、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点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驾蛋白质的结构能细畸构(直接途径)鸥^生物性状基因飒酗]合成蚪细胞传91(间接途径)鸥生雌状(2分)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自然选择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在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4)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6)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阅卷人一二、综合题(共5题;共33分)得分(8分)图1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图像;图2、图3分别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些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请分析回答:图1 图2 图3(2分)图1中甲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乙细胞中有条姐妹染色单体。(2分)图1中丙细胞名称为,丙图中出现了基因A和a,原因是发生了。(2分)图2中的a表示(选填“染色单体”、“DNA”或“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其中口时期对应图1中细胞。(2分)图3中纵坐标“数量”是指oB〜C段可对应图2中的时期。【答案】(1)4;8(2)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突变(3)染色体;乙(4)(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HI和IV【解析】【解答】(1)图1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2)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为雄性个体,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且称为次级精母细胞;丙细胞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结合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可知,丙图中出现了基因A和a,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3)图2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为DNA分子。图2中口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对应于图1中的乙细胞。(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3曲线“数量”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B〜C段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对应图2中的HI和IV。【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2)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3)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粒完成增倍。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中心体移向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由星射线牵引移向细胞两极。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膜由中间向内凹陷,细胞缢裂。(7分)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相应的过程。请据图回答:(2分)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时期。(1分)图中②过程形成的RNA为a链,其中的鸟口票吟与尿喀咤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该a链及其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中鸟喋吟分别占30%、26%,则与a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喋岭所占的碱基比例为O(3分)过程③发生的场所X为o过程③中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的物质丫是由(填”三个,,或“多个,,)核糖核甘酸组成的,物质丫中“CAA”组成,与a链配对。(1分)假若决定形成a链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答案】(1)DNA复制;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2)22%(3)核糖体;多个;反密码子(4)终止密码子【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①表示DNA的复制,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2)由题意知,a链是mRNA,其中G+U=54%,G=30%,则U=24%;由于a的模板链中的G=26%,则a链中的C=26%,所以a链中的A=20%,A+U=44%,mRNA中的A+U的比值与双链DNA中的A+T的比值相等,为44%,双链DNA中A=T=44%+2=22%。(3)由图可知,X是核糖体,Y是tRNA,a链是mRNA。过程③为翻译,发生的场所为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tRNA是有多个核糖核昔酸组成的,其中的CAA组成反密码子,与与a链上相邻的三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4)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碱基数目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因基因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分析】1、DNA复制:(1)时间: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染色体的复制完成。(2)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3)过程:在细胞提供的能量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甘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2,转录:(1)场所:主要是细胞核。(2)条件: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核糖核甘酸,需要ATP和RNA聚合酶。(3)过程:辎一一打开氢键,双砌?开,暴强磔血——喇:侬互补侬威!I(A-U、T-A、G<C-G);模板:解确DNA&$J-;1原料:酬做核獭期一利用合哪成一个RNA“一一合成的RNMkDNA链上摩放,DN弧链恢复3、翻译:

(1)场所:核糖体。(2)条件: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搬运工具为tRNA,需要ATP和多种酶。(3)过程:您一一mRNA与核糖体结合・tRNA携带氨基延伸一台体沿mRNA^J,读取下一个毒码子,由对应tRNAi^J相应谢基酸加聊伸中的肽]口停止——当台体读取到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合趣止X脱离——肽链合成后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IIIIIIV(6分)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和a,乙病的基因为B和b,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下图表示某IIIIIIV□。正常男女in。)甲病男女■•乙德男女(2分)甲、乙两病都属于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分)口2的基因型是,其乙病基因来源于o(2分)假设正常人群每70人中有1人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若只考虑甲病,E患病的概率为;若考虑两种病,口患病的概率为。【答案】(1)隐;XaaXBXb;Ih(父亲)1/140;141/280【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甲、乙两病均属于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口-2患甲病,不患乙病,又口-3患乙病,则口-2的基因型是aaXBX,其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口-3。(3)正常人群每70人中有1人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即正常中Aa的概率是1/70,匚-1患甲病的概率是1/70x1/2=1/140,对于乙病而言,口-1的基因型是XbY,口-2的基因型是XBX,则口-1患乙病的概率是1/2,结合两病分析,患病的概率是1-139/140x1/2=141/280,【分析】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的方式:(1)父病子全病——伴Y遗传。(2)判断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皆病为伴X,父子无病为常显。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皆病为伴X,母女无病为常显。(3)不可判断显隐性:若连续遗传可能为显性。隔代遗传可能为隐性。若男女患者比例相当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患者男多于女或女多于男可能为伴性遗传。(7分)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DDTT)和矮杆易感病(ddtt)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A:高杆抗病丫誓矮秆抗病品种B:高秆抗病X矮秆易染病tFi呼F2T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品种C:高秆抗病X矮秆易染病T&T配子」幼苗9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品种(2分)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组,原因是。(2分)B组育种方法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自交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分)C组育种方法是,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o过程②常用秋水仙素诱导促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机理是。【答案】(1)A;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低且不定向(答出其中一个即可)(2)基因重组;1/3(3)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抑制纺锤体(丝)的形成【解析】【解答】(1)A组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且突变频率比较低,所以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2)B组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R的基因型是DdTt,自交后代矮杆抗病植株(ddT_)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o(3)C组为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两个过程,单倍体育种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分析】1,杂交育种:(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

方法。(2)方法:杂交―自交一选优一自交。(3)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4)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2、诱变育种:(1)基本原理:基因突变。(2)过程:物理法(X射线、紫外线)、或化学法(亚硝酸、硫酸二乙酯)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3)优缺点:可以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的改变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往往不多,需要处理大量材料。3、单倍体育种:(1)基本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2)过程: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纯合子。(3)优缺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二倍体植物单倍体育种所得个体均为纯合体,但技术复杂。(5分)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一科鲜甲•上一品系1下物料ia-c:-林辟乙--卜一品系2上物料2图1(2分)图1中由于河流导致,使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c是。(1分)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一年时,种群甲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o(2分)图2中在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25%QR;不一定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然后再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是地理隔离,即c表示生殖隔离。(2)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10%+l/2x30%=25%o(3)分析图2,在Q到T阶段A的种群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内发生了生物的进化。在T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分析】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地理隔离: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②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o(2)自然选择:①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3)生殖隔离: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o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A基因频率=人人基因型频率+l/2x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22基因型频率+l/2xAa基因型频率。阅卷人得分三、实验题(共1题;共8分)46.(8分)图1表示一个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