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与造血系统损伤课件_第1页
辐射与造血系统损伤课件_第2页
辐射与造血系统损伤课件_第3页
辐射与造血系统损伤课件_第4页
辐射与造血系统损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龙鼎新讲授2011.05.11第六章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机理:DNA等大分子损伤→出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整个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的辐射损伤。SchoolofPublicHealth

辐射血液学的研究历史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辐射对血液的观察得到足够的重视。造血组织的损伤是急性放射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造血器官变化出现早,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可作为分类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依据。SchoolofPublicHealth正

移卵黄囊(2W)肝脏(6W)脾(12W)骨(4月后)(定居)一、造血的发育SchoolofPublicHealth胚胎的生长发育二胚层时期三胚层时期立体切面2细胞4细胞8细胞12-16细胞(桑椹胚)72h后SchoolofPublicHealth来源:胚外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1、卵黄囊造血人在妊娠2周开始开始造血,这是第一代造血,时间短,以天计算。在胚胎4个月可完全消失。卵黄囊造血时期主要是红系造血;粒系和巨核系细胞很少。一、造血的发育SchoolofPublicHealth2、肝脏造血妊娠40天以后,卵黄囊造血趋向衰竭,肝脏开始造血,称第二代造血。肝脏造血主要以红系为主,粒系次之:原因:①胚胎需要红细胞运送氧以满足迅速发育的需要②母体可以代为执行免疫功能,胎儿并不亟需粒系细胞。一、造血的发育SchoolofPublicHealth

4、骨髓造血

妊娠5周开始,胚胎4个月后,肝脾造血功能明显减弱,骨髓成为体内最主要的造血器官。一、造血的发育SchoolofPublicHealth骨髓:红黄胸腺:13~15岁,最重;30岁后萎缩脾:胚胎‹5月,造血;以后免疫为主淋巴结:散在分布二、成体造血器官SchoolofPublicHealth胚胎期(或胎儿期)和生后造血变化图SchoolofPublicHealth生后造血

髓外造血

婴幼儿“急救箱”

应激感染溶血性贫血体征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象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SchoolofPublicHealth(一)造血干细胞1.造血干细胞

(HemopoieticStemCell)亦称PluripotentHemopoieticStemCell

--------造血干细胞是一个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部分化为各系祖细胞潜能的低分化细胞团体,它是由胚胎间叶细胞发育而来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外周血中少量存在。三、造血实质细胞SchoolofPublicHealth2.造血干细胞的主要作用①具有向各类血细胞分化的能力;②具有潜在的自我更新能力3.特征:①自我复制;②90%以上处于G0期,强的增殖潜能;③多向分化;④表达特征为CD34+,CD38-。SchoolofPublicHealth4.如何辨认造血干细胞方法:

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细胞团,生成的细胞团数与种入的骨髓细胞数之间呈线性关系,在琼脂培养中每生成一个细胞团,成为一个细胞团生成单位,主要由粒系组成。是一类向粒系细胞方向继续分化的支干细胞或定向干细胞。造血组织中的造血干细胞至今在形态上尚无法辨认,因为它的结构和小淋巴细胞相似,只能从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上加以认识。SchoolofPublicHealthHematopoieticStemCells:RegulationofFate

Options

红系粒系巨核系淋巴系SchoolofPublicHealth正常血细胞分化造血干细胞多向祖细胞淋巴系干细胞BFU-E、CFU-ECFU-GMCFU-GCFU-M原幼红原幼粒原幼单网红、RBC成熟粒细胞单核细胞CFU-Meg原幼巨核成熟巨核血小板原幼B淋巴细胞前B细胞前胸腺细胞B细胞原幼T淋巴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原始幼稚细胞成熟细胞SchoolofPublicHealth2、组成造血基质(stroma)

细胞性基质:是HIM结缔组织的主要组分,是HIM在细胞水平调控造血的基础。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细胞、血窦内皮细胞等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

非细胞性基质:主要由糖蛋白、蛋白多糖和胶原组成;与细胞生长、分化、粘连、移动和增殖有关。

细胞因子:CSF、CF、VECSF、SCGF、SDF等。各种化学成分:VitC、激素等SchoolofPublicHealth1、HIM的发育是个体发育和种属进化中或造血组织损伤后重建时造血干细胞种植的前提;2、HIM的诱导是影响造血干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的条件;3、体外复制不同的HIM条件,可获得不同系列的造血祖细胞集落;4、造血系统损伤和恢复过程中都伴有HIM结构和功能的变迁。

3、造血微环境的功能与特点SchoolofPublicHealth4、造血微环境的调节1)造血基质细胞的调控造血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结缔组织成分的主要组分,是造血微环境在细胞水平调控造血的基础。造血基质细胞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它们既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近距离进行诱导影响;又能通过分泌释放体液因子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及分化。SchoolofPublicHealth4、造血微环境的调节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糖蛋白、蛋白多糖和胶原组成。它们积极参与造血细胞生长、分化、粘附、移动以及增殖的调控过程。甚至有人提出细胞外基质是造血微环境的核心。3)细胞因子:近距离调节造血细胞的生理活动。4)转录因子:不同细胞系的分化需要不同转录因子的激活、失活、表达上调与下调。p173SchoolofPublicHealth造血器官中干细胞数量比较造血组织胚胎(4-5个月)成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骨髓

7.8×1054.4×107肝脏

6.0×10625脾脏6.0×1051.0×10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choolofPublicHealth血细胞生成动力学根据各类细胞的功能特征、将血细胞生成的动力学过程归纳成:1、干细胞池:未分化的前体细胞;(在骨髓)2、分裂增殖池:中幼粒、中幼红、幼巨核以前的发育阶段。(可细分为造血干细胞分裂池、造血祖细胞分裂池和骨髓分裂细胞池);(放大器作用)3、成熟贮存池:分裂增殖池其后发育阶段细胞亚群不再分裂增殖,只能不断成熟释入血循环;4、功能池:各类具有特异功能的终末成熟细胞。干细胞池增殖池成熟贮存池功能池SchoolofPublicHealth原、早、中幼粒晚幼粒杆状分叶干细胞池4~6d增殖池3.5~5.5d,成熟池0.4d,功能池中性粒细胞更新系统示意图SchoolofPublicHealth干细胞池增殖池成熟贮存池功能池中性粒C骨髓①保持干细胞数量恒定②保证血液中足够的细胞量骨髓继续分裂骨髓→血液杆状核→分叶核外周血根据需要而变化红细胞骨髓输送后代细胞骨髓将细胞培养成网织红无外周血成熟为红细胞血小板骨髓多能干转化为巨核细胞骨髓巨核细胞分化产生血小板无外周血形成终末血小板淋巴C胸腺、淋巴结、脾等增殖分化为小淋巴细胞同左发挥免疫监视和防御无同左发挥免疫功能SchoolofPublicHealth淋巴细胞的更新淋巴细胞:分T细胞与B细胞两个亚群干、祖细胞池再循环池转化池胸腺依赖区胸腺依赖区毛细血管静脉胸导管淋巴管T细胞B细胞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T细胞B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胸腺、脾和淋巴结骨髓HSCSchoolofPublicHealth第二节

造血系统的电离辐射损伤

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特点:照射后出现机能、代谢、形态变化,形态上出现三项基本变化:

①细胞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包括变性和坏死。表现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核及胞浆空泡样变以及组织结构的坏死。

射线的直接作用

神经体液的调节障碍一.造血器官的辐射损伤SchoolofPublicHealth

②循环障碍血管反应和损伤,包括血管及血窦充血、出血、组织水肿等。③代偿适应性反应包括炎症性反应(以细胞炎症为特征)、吞噬清除反应异常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特点SchoolofPublicHealth(一)急性全身外照射对

造血系统的损伤

分型受照剂量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骨髓型1-8Gy以造血系统为主,病情

(10Gy以下)分轻、中、重、极重度胃肠型8-45Gy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大量呕吐,反复腹泻,致使大量体液丧失→电解质紊乱→休克

病理变化:肠粘膜水肿→坏死→肠壁变薄→细胞浸润→坏死脱落SchoolofPublicHealth心血管型45-50Gy表现为“心原性休克”;“心血管性死亡”临床出现定向障碍,精神不安皮肤苍白,气喘病理变化:心外膜点状出血心肌严重水肿、变性、细胞浸润。分型受照剂量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SchoolofPublicHealth脑型>50Gy脑型放射病多为实验动物资料。其主要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肌张力增强,四肢抽,角弓反张,肌肉震,共济失调,全身广泛性出血,组织水肿→短期死亡。

病理变化:小脑颗粒细胞层大量细胞核、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多及广泛性出血、水肿→很快引起死亡。分型受照剂量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SchoolofPublicHealth电离辐射对血液系统的损伤效应倍受重视。原因:1、造血组织是辐射高度敏感组织。受照后,血液系统很快就有十分明显的形态、功能及数量、特性的变化。

2、临床分类诊断有赖于血液系统变化3、临床病程和预后在时相和程度上与血液变化密切相关

4、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减轻造血系统损伤和促进造血重建

5、辐射远后效应之一即表现为血液系统异常-贫血、白血病等的发生。SchoolofPublicHealth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特点1、受照后损伤早而重,恢复慢。其辐射损伤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其剂量存活曲线的肩宽较窄。因此,造血系统辐射损伤后需数周甚至数月方能恢复,而造血组织承担机体适应防御及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因此,一旦受照功能低下或数量减少,后果严重。SchoolofPublicHealth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特点2、造血干、祖细胞损伤使造血细胞增殖能力丧失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是机体赖以生成血细胞、维持稳态造血、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细胞,而其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SchoolofPublicHealth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特点3、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关系密切根据损伤轻重可以大致估计受照剂量,根据病人血液系统的变化可作大致的分类诊断、医治计划等。SchoolofPublicHealth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特点4、损伤有时相性,因此可作为临床病程病情和预后判断指标外周血象尤其是白细胞数的变化有明显的时相性,且与临床分期的时间一致,其变化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平行。SchoolofPublicHealth5、可诱发感染、贫血、出血等并发症损伤后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衰竭,血细胞减少,诱发上述症状,这些症状相互影响彼此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特点SchoolofPublicHealth假愈期急性放射病临床分期初期:照后数日,骨髓中有核细胞总数减少,红系细胞比例下降。初期极期恢复期SchoolofPublicHealth急性放射病临床分期假愈期:照后1~2周内,骨髓造血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稍见回升,红粒系细胞数亦略有增加,骨髓辐射损伤进入暂时回升阶段。残存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约需10d,故而暂时回升阶段常始于照后11d后或更晚。回升只是一过性的、暂时的。SchoolofPublicHealth极期:暂时回升阶段后骨髓辐射损伤进入严重抑制阶段。红系和粒系幼稚细胞数剧减或基本消失,粒系较成熟细胞数也明显减少。浆细胞、破骨细胞等可大量出现,荷脂细胞堆积,加上骨髓腔内的渗出和出血,骨髓失去正常红色粥状外观,或呈灰黄色、或稠度降低。急性放射病临床分期SchoolofPublicHealth恢复期:能顺利渡过严重抑制阶段的病人可进入恢复阶段。骨髓中可出现再生细胞,红系、粒系、巨核系相继回复。淋巴系细胞辐射损伤后的恢复起始不晚,但其基本恢复常拖延数月甚至更久。

残余损伤:潜隐性的,即一般状况下末见造血异常,而当机体急需血细胞生成时表现为增殖能力降低,血细胞生成数减少。急性放射病临床分期SchoolofPublicHealth1、骨髓的变化初期阶段时间2~72hr变化有核细胞总数↓,有丝分裂指数↓↓骨髓中各系造血C的辐射敏感性顺序:淋巴C>红系C(原红、早幼)>粒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单核C>巨核C极期4d~15d造血细胞基本消失,只有巨噬C和网状C,造血功能接近停止恢复期16d~20d造血干C分裂增殖逐渐恢复。经14~21d后骨髓组织可充满髓腔,是外周血回升的前提SchoolofPublicHealth2、淋巴结、脾及胸腺的变化初期阶段淋巴结14d内,小、幼淋巴细胞核肿大、固缩、碎裂,巨噬细胞吞噬碎片;小出血灶;淋巴小结消失极期高度萎缩,出血水肿↑,小结可见再生细胞恢复期形成小生发中心,循环障碍消失脾同上胸腺同上,但碎片清除较慢同上少见细胞再生恢复晚、慢SchoolofPublicHealth二)急性放射病的病理变化1、造血系统初期阶段病理变化增殖期细胞分裂停止(G2阻滞)放射敏感细胞很快发生变性,继而有些恢复分裂,后出现与分裂有关的凋亡与畸变血管充血,血窦破坏细胞碎片被吞噬与清除较分化、存活的造血细胞继续存活障碍循环血细胞数下降严重增殖损伤后,可出现活跃再生、血细胞恢复SchoolofPublicHealth2、造血系统极期病理变化造血机能降到最低,外周血细胞数最低代偿适应机能接近消失病人全身衰竭、出血、感染3、造血系统恢复期病理变化中、重度于照后35~63天恢复造血机能防御机能恢复慢二)急性放射病的病理变化SchoolofPublicHealth二、造血细胞的辐射损伤脾结节形成单位或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pleen,CFU-S):给致死剂量射线照射小鼠尾静脉内注入一定数量的正常同系小鼠的骨髓细胞后,受体小鼠脾表面出现肉眼可见的圆形结节,即脾结节,每一个脾结节称为一个CFU-S,每一个脾结节来源于单个细胞。SchoolofPublicHealth剂量存活曲线一般呈S形,体内、外放射敏感性相近,D0介于0.6~1.3Gy,平均0.9Gy;骨髓CFU-S的n值介于1~2.5,脾接近1;D0值和n值随射线能量的增加而降低,中子偶有例外;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细胞周期敏感性不同。CFU-S在M和G2期放射性较高,S较低1、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一)造血干细胞造血细胞平均致死剂量SchoolofPublicHealthSchoolofPublicHealth不同比例中子-r线混合照射小鼠骨髓CFU-S存活率与剂量的关系SchoolofPublicHealthBDF1小鼠在低剂量率r射线连续照射下股骨CFU-S的剂量-存活曲线SchoolofPublicHealth2、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与修复损伤1)即刻效应:照射后造血干细胞因坏死和凋亡而数量迅速死亡2)辐射后效应:大剂量IR后,干细胞损伤或死亡致数量减少,残存者增殖分裂能力的抑制使射线作用停止后,其数量进一步减少;辐射后效应与剂量有关,但比例关系不明确。SchoolofPublicHealth1、照后干细胞池中有两部分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遭致死性损伤,分裂过程中死亡;一部分仍具增殖潜能,是损失后恢复的基础。2、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互相制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维持干细胞池的大小的动态平衡3、大剂量,自我更新>分化,干C↑↑;小剂量,分化>增殖,干C数恢复↓修复2、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与修复SchoolofPublicHealth

不均一的细胞群体,有系列、年龄结构的不同。CFU-GM体外培养可见致密型、松散型及混合型三类形态不同的细胞集落红系随时间和形态的不同,亦有三型-CFU-E、preBFU-E、BFU-E巨核系的集落亦有细胞数量和核部比等的差别1、组成(二)造血祖细胞SchoolofPublicHealth2、辐射敏感性CFU-GM剂量存活曲线形状与CFU-S的颇相似,其影响因素也相似;辐射敏感性略低于CFU-S;不同的亚群之间辐射敏感性有异红系祖细胞有早、晚之分,BFU-E与CFU-GM所处分化阶段接近CFU-MK辐射敏感性略低(二)造血祖细胞SchoolofPublicHealth3、祖细胞的辐射损伤和恢复

CFU-GM集落的变化趋势特点:1)照后即刻三类集落数均明显减少,但程度不同。致密型>混合型>松散型2)开始恢复时间不同。松散型(2d)<致密型(3d)<混合型(7d)3)恢复速率不同。致密型(15d)松散型慢的多其他二系报道较少,但规律与CFU-GM相似,经历了减少-回升-恢复的过程(二)造血祖细胞SchoolofPublicHealthSchoolofPublicHealth(三)外周血细胞的放射损伤1、白细胞的变化1)延缓期:粒细胞数早期升高至明显减少,7~9d2)首次下降期:延缓期后,粒细胞继续下降,至9d左右达最低值3)暂时回升期:10d左右开始,最高值15d4)第二次下降期:5)恢复期SchoolofPublicHealth暂时回升期首次下降期中性粒细胞(为正常的%)照射延缓期第二次下降期恢复期急性放射病时中性粒细胞数变化时相SchoolofPublicHealth2、红细胞的变化照射后,红细胞数量减少一直很轻。早期可有一时增多;40天左右才出现贫血贫血原因:干细胞和增殖池细胞来源一时断绝;血管破坏出血;红细胞损伤及衰老(三)外周血细胞的放射损伤SchoolofPublicHealthSchoolofPublicHealth3、血小板数的变化变化同中性粒细胞相似(三)外周血细胞的放射损伤血小板,×103/mm3急性放射病时血小板数变化SchoolofPublicHealth三、造血因子及其受体的照后变化

照射后血清中CSF增高,与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成相反趋势

原因产生CSF的造血基质细胞敏感性低损失后,内毒素等诱导CSF类因子产生造血功能受抑,血细胞生成过程消耗CSF减少SchoolofPublicHealth造血系统对射线作用十分敏感。照射后血细胞生成各阶段的细胞数量和功能以及调控网络的各个环节都可发生明显异常,且与照射剂量相关,因此是临床分类诊断的极好生物学指标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与放射病临床分期在时相上十分一致,因此常作为临床病程,病情和转归预后的判断依据之一四、造血系统辐射损伤重要意义SchoolofPublicHealth四、造血系统辐射损伤重要意义造血系统损伤的轻重和造血重建的好坏与放射病的发展和结局关系密切。因此,在一定的照射剂量范围内,改善造血促进重建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造血系统辐射损伤发生早而明显,是临床发生感染和出血等致死性并发症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根据血象、造血功能、病人症状和指征作临床分类和病程预后SchoolofPublicHealth慢性全身照射慢性放射病: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它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造血系统的影响对SchoolofPublicHealth慢性放射病具有典型的四个阶段性病程(血液):初期(或不稳定期):外周血成分上下波动。抑制期: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均比正常减少30%~50%代偿期:外周血细胞的指标基本接近正常

终前期:造血功能明显衰竭、贫血,出现幼稚细胞

一、造血器官的变化SchoolofPublicHealth分期不如急性放射病时明显,在相当长时间内骨髓不出现明显变化病变可出现损伤与修复同时、交替存在的现象病变分布极不一致骨髓病理变化的特点一、造血器官的变化1、骨髓的变化SchoolofPublicHealth2、淋巴结和脾的变化小剂量慢性照射时,病变出现缓慢终前期淋巴结萎缩、数量减少;脾萎缩、纤维化可见髓外造血灶、网状细胞灶状增生和浆细胞的集聚一、造血器官的变化SchoolofPublicHealth二、造血干细胞的慢性放射损伤与修复特点引起机体死亡所需累积剂量比急性大剂量照射时高许多倍造血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介于性腺和小肠上皮之间,放射损伤和造血干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剂量-存活曲线的开始部分不存在肩区SchoolofPublicHealth剂量-存活曲线中无肩区的原因低剂量率连续照射条件下,造血干细胞的生理状态发生转变:由低增殖状态转入较高增殖状态低剂量率连续照射后早期持续存在着放射后效应SchoolofPublicHealth确定性效应:在一定剂量阈值以上的辐射效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如白内障、胚胎畸形。随机效应:辐射效应发生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是全或无的效应,又分为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如白血病、实体瘤三、辐射远期效应

经过3-8年后,有的可发生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有的发生红细胞增多症。SchoolofPublicHealth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剂量几率严重程度阈值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剂量SchoolofPublicHealth局部照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一、骨髓的变化:累积剂量达到20-40Gy时,白细胞数迅速下降,损伤的性质与急性照射无差别,但损伤程度轻,恢复快。因局部损伤的毒性物质被稀释清除,正常干细胞迁移至受照区。若累积剂量超过30Gy,有些机体不能进行骨髓的造血重建。因为大剂量照射后骨髓血管和血窦受到严重损伤,发生脂肪化骨髓,进而产生骨髓纤维化,不能受纳干细胞迁入SchoolofPublicHealth

二、淋巴结的变化

(1)30Gy局部照射淋巴结渐进性坏死,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

(2)淋巴小结再形成,淋巴细胞又分裂,结缔组织增多。

(3)2周后淋巴小结又萎缩,淋巴细胞消失。(4)淋巴窦阻塞,原有组织结构消失,发生纤维化局部照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SchoolofPublicHealth二、结局中等剂量:依靠自身恢复大剂量:造血重建,造血干细胞移植局部照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SchoolofPublicHealth急性放射造血综合征造血细胞移植及SchoolofPublicHealth放射造血综合征(radiationhemopoieticsyndrom;RHS):中等剂量的IR作用于机体后,造血系统首先遭到损伤并出现造血机能严重衰竭,对急性放射损伤的病程发展和预后有决定性的影响。急性造血综合征SchoolofPublicHealth1、RHS的近期后果造血系统的损伤: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损伤,各种血细胞产生断绝,血容量受损,结构破坏,机体的防御、适应、免疫、凝血和止血等功能受损并发症:感染、出血急性造血综合征SchoolofPublicHealth2、RHS的远期后果造血干细胞长期处于较高或异常的细胞增殖活动,其后果可能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功能衰竭,即造血干细胞老化无效造血增加,即造血祖细胞及幼稚细胞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细胞没有相应增多干细胞的DNA损伤未能准确修复或未修复,导致基因突变微血管壁纤维化,微循环不畅急性造血综合征SchoolofPublicHealth二、造血细胞移植1、骨髓移植嵌合体(BoneMarrowTransplatationCnimera,BMTC)把正常机体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到受致死剂量照射的同系或同种受体内,使受体的造血-免疫组织得以恢复,而且淋巴造血组织几乎全部被供体细胞所代替。“骨髓移植嵌合体”,“辐射嵌合体”,“骨髓嵌合体”,“淋巴造血系统嵌合体”嵌合体机体内的淋巴组织对供体和受体MHC具有双重的免疫耐受性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SchoolofPublicHealth1、自身移植2、同种骨髓同基因移植:如孪生兄妹

HLA(HumanLeukocyteAntigen)相合

HLA不全相合及HLA单倍体相合HLA表现型相合HLA不相合骨髓移植的分类: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SchoolofPublicHealth2、并发症1)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R):骨髓移植后,由于骨髓供受体之间存在免疫遗传学差异,注入受体内的骨髓细胞中的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被受体组织不相容性抗原所致敏,在受体内增殖到一定程度时,攻击受体靶细胞而发生的受体免疫反应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SchoolofPublicHealth发生需要的特定条件①: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够数量能识别宿主移植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②: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缺陷而无法清除植入的细胞③:宿主与移植物间组织相容性不同2、并发症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SchoolofPublicHealth主要表现:植入的供者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攻击受者的淋巴组织系统、造血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皮肤、肝脏及消化道上皮细胞。临床表现为生长停滞、消瘦、腹泻、体重减轻、脱毛和肝脾肿大、贫血等2、并发症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SchoolofPublicHealth预防组织配型。HLA配型相同的个体T细胞分离。分离供体中T细胞

T淋巴细胞灭活免疫抑制剂2、并发症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SchoolofPublicHealth2)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versusgraftreaction,HVGR):即排斥反应。指临床上进行器官、组织移植时,受体排斥移植物的免疫反应。复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并发症发生HVGR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