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 衔接考点“反驳”示例与训练(含答案)_第1页
初高中语文 衔接考点“反驳”示例与训练(含答案)_第2页
初高中语文 衔接考点“反驳”示例与训练(含答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高中衔接考点“反驳”示例与训练考点:1.(2022舟山)《傅雷家书》的阅读体验——反驳对方观点:家长角度与学生角度2.(2022舟山)边城浪子《成功》——话题争论:“成功”是坚持还是放弃3.《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辩题:有同学认为武松滥杀无辜,根本算不得英雄好汉。4.(唐)韩愈《讳辩》——辩驳说理:举实例进行类比辩驳,演绎推理反驳,归谬反驳辩驳5.归谬法——概念+示例6.非连文本:风景描写——观点反驳:“修饰性闲笔”7.《典型》——反驳观点:“错误的看法”【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反驳对方观点:家长角度与学生角度2.话题争论——“成功”是坚持还是放弃:锲而不舍(荀子)与“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武松醉打蒋门神”——辩题:有同学认为武松滥杀无辜,根本算不得英雄好汉。4.辩驳说理:举实例进行类比辩驳,演绎推理反驳,归谬反驳辩驳5.二、辩驳方法1.演绎推理反驳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2.归纳推理辩驳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3.类比推理辩驳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另一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非演绎推理。4.归谬式推理辩驳(归谬法)归谬式推理——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考点示例】一、(2022舟山)《傅雷家书》的阅读体验——反驳对方观点:家长角度与学生角度示例《傅雷家书》的阅读体验文本解读《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问题网上有这样的议论:《傅雷家书》写的都是傅雷教育儿子的内容,适合父母看,不适合中学生阅读。请你根据阅读本书的体验,选择一个角度,对网民的观点进行反驳。答案示例一:本书内容丰富,书信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中学生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所以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示例二:傅雷对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等方面的谆谆教诲,都值得中学生用心体会学习。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等,中学生能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适合中学生阅读。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掌握与观点的表达。根据题意,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表述出这本书对中学生阅读的好处即可。比如,这部名著中有很多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的知识,都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阅读十分必要。《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二、(2022舟山)边城浪子《成功》——话题争论:“成功”是坚持还是放弃示例边城浪子《成功》——话题争论文本校文学社结合下面这篇小说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开展讨论,完成问题。成功艾斯山上,有一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据村里老人讲,艾斯山上密林丛中的老虎、黑熊、野狼等猛兽统统都不是这头野猪的对手!在村民的眼中,这头野猪简直就是妖精的转世和恶魔的化身,因为还从来没有哪个猎人能够成功猎杀这头野猪。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桑克和杰西偏就不信这个邪。他俩从小就是好朋友,又都是争强好胜的性格,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什么都比,比如说吃的东西要比,戴的胸坠要比,枪法的准头要比,就连打过的猎物多少也要比一比。这一次,两个小伙子执意上山要与这头野猪“真刀实枪”地较量一番,他俩倒要看看:到底是那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更胜一筹,还是两位枪法和胆识均是一流的年轻猎人技高一招?脸上写满了沧桑的老酋长劝他们:“孩子们,不要冲动了!村子里有多少猎人雄心勃勃地去狩猎,都是有去无还。你们何必去冒这个险呢?”桑克和杰西都微笑着摇了摇头,很明显,他们并没有接受老酋长的意见。巧舌如簧的媒婆劝他们:“你们还没有结婚,何必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牵挂操心呢?再说了,你们要是死了,年轻貌美的姑娘们到哪里去嫁像你们这样英俊威猛的勇士呢?”桑克和杰西还是微笑着平静地摇了摇头,然后扛起了猎枪,头也不回地向着艾斯山进发了……两位年轻的猎人越过了峡谷沟壑,穿过了原野丛林,又攀过了陡峭绝壁……在走入一片黑漆漆密林深处的时候,已近黄昏。正当疲惫不堪的两人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那头野猪竟如旋风般猛冲过来,还没等两人举枪,顷刻间就将桑克撞翻在地,用灵活的蹄子狠狠地蹬向桑克的左腿。接着,又将杰西拱翻在地,随即用獠牙豁开了杰西右腿的小腿肚子。当桑克和杰西彼此搀扶着,呻吟着,再次出现在艾斯村的时候,村民们的嘲笑声和奚落声瞬间便将两个人淹没了。两位年轻的猎人此时灰头土脸,遍身血污,出发前的意气风发和威风八面早已荡然无存。上帝似乎对桑克和杰西很公平。这次狩猎经历,让桑克失去了左腿,让杰西失去了右腿,可谓是不偏不倚。此后,心灰意冷的桑克彻底放弃了猎人这个职业,改行做了木匠,过上了平淡庸常的日子。而杰西一心想要复仇,他开始更加疯狂地练起了左腿的腿力、臂力、体力、耐力以及枪法,并在一年后如愿以偿为自己的右腿装上了假肢。转眼十年时间过去了。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狩猎失败和继续努力后,有一天,杰西终于举起了猎枪,聚焦,瞄准,将那头野猪一枪爆了头。看到野猪头顶那朵绽放的殷红殷红的血花,杰西如同国王般得意地笑了。成功后的杰西回到了村里,整天不是手舞足蹈,便是到酒吧饮酒作乐,并经常一边喝着酒,一边嘲笑桑克是个懦夫和胆小鬼。一天,杰西又在酒吧奚落桑克的时候,实在听不下去的老酋长端着酒杯对杰西说:“桑克这十年为村民不知打了多少越来越成型的好家具,盖了多少越来越结实牢固的新房子。而你呢?花了十年的时间,最后也不过战胜了一头蠢猪而已……”听了老酋长的这番话,杰西彻底沉默了。(选自《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边城浪子)文本解读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既是朋友又是比较的对手的年轻人,他们一起去狩猎野猪,都受了重伤,然后一个就放弃了,而另一个却一直想复仇,后来他复仇成功,总是取笑放弃的那个人,不想却被老酋长教育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通过努力,完成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成功。问题读了这篇小说,同学们围绕“怎样才算是成功”展开了激烈争论。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这个话题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答案成功没有高下之分,像杰西那样立下为民除害杀野猪的目标,即使明知艰难,甚至遭遇失败也毫不动摇,精心准备,咬牙坚持,直到实现目标,是成功。像桑克那样,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勤恳,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村民打造好家具。盖房子也是成功。因此,只要通过努力,完成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成功。解析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作答时候,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且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这样作答:认为杰西这样是成功,杰西知难而进,矢志不移,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成功;但桑克这样同样也是成功,虽然桑克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目标,默默地工作着,做好了他木匠的本职,完成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三、《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辩题:有同学认为武松滥杀无率,根本算不得英雄好汉。文本①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酒保道:“眼见得是个外乡蛮子,不省得了,在那里放屁!”武松问道:“你说甚么?”酒保道:“我们自说话,客人,你休管,自吃酒。”武松道:“过卖:叫你柜上那妇人下来相伴我吃酒。”酒保喝道:“休胡说!这是主人家娘子!”武松道:“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那妇人大怒,便骂道:“杀才!该死的贼!”推开柜身子,却待奔出来……②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那个捣子径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晃,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进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作“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④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武松指定蒋门神,说出那三件事来,有分教:⑤改头换面来寻主,剪发齐眉去杀人。问题在班级名著阅读辩论活动中,有同学认为武松滥杀无辜,根本算不得英雄好汉。请联系原著,至少列举两条反驳的理由。答案示例一:武松景阳冈打虎,为报兄长深仇大恨血溅鸳鸯楼尽显英雄本色。示例二:率先反对招安,敢作敢为;为捉拿方腊不洗以身犯险,作战勇敢。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武松是一个崇尚忠义,敢作敢当,勇而有谋,有恩必报,有仇必复的人。“有同学认为武松滥杀无辜,根本算不得英雄好汉”,这是不恰当的。列举反驳理由时注意至少两条的限制。示例一:武松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当时那虎很害人,客商不敢从那里经过,老百姓整天提心吊胆,害怕老虎伤人。武松打死了老虎,除了大害,官府叫他做都头,也受到老百姓的好评。可见,武松打虎是深得民心的,是值得称颂的英雄。示例二:梁山大军已攻破杭州,方腊一人逃到一座破庙中,遇到了梁山好汉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青。方腊武艺高强,把两人杀害。武松见到两人尸体,怒发冲冠,追了进去。在庙内与方腊进行殊死打斗,破庙中方腊偷袭武松,用钢叉把武松的左臂钉在柱子上,武松用刀砍掉自己的左臂,忍者疼痛,仅凭一只手臂便擒住方腊,尽显英雄本色。四、(唐)韩愈《讳辩》——辩驳说理:举实例进行类比辩驳,演绎推理反驳,归谬反驳辩驳示例(唐)韩愈《讳辩》文本讳辩(唐)韩愈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蕴”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问题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答案韩愈引用法律条文及解释作大前提,以演绎推理辩驳;以周公、孔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者、宦官宫妾等作类比辩驳;举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②③两段又有以父名“仁”、父名“骐期”“杜度”作归谬反驳。解析辩驳说理一般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式反驳;抓类比逻辑错误去辩驳;演绎推理辩驳;举实例进行类比辩驳等方法。结合文本内容“《律》曰:‘二名不偏讳。’……《律》曰:“不讳嫌名”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等具体内容去反驳,属于演绎推理辩驳方法;结合文本内容“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周公、孔子、曾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等事件,这属于类比辩驳方法;结合文本内容“今上章及诏不闻讳……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这属于归谬反驳方法。问题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示例二: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新旧唐书的“卒”“竟”做了明确的表达;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解析要理解这几部作品中对李贺的记述内容,《高轩过》是一首应酬诗,是韩愈、皇甫湜二人有意考考李贺的真诗才,要他就眼前情景即景赋诗。这首诗李贺身手不凡,尽显才情,素来受人称道。《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主要记述了他诗歌奇异、文采斐然,但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最后病重英年早逝的经历;结合这些作品和本文,可以自立角度作答。角度一:未中进士的原因是外界原因,依据本文“与贺争名者毁之……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可知,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很多也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致使其未能考中。从李贺本身来讲,其才华在本文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中可以看出来,在《高轩过》和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外界因素;第二个角度:未中进士的原因是自身原因,新唐书中记述李贺“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说明他是自己放弃,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自身因素。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五、归谬法——概念+示例问题1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答案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考题对接】一、非连文本:风景描写——观点反驳:“修饰性闲笔”材料一:小说描写中的“风景”,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景观及其独特存在。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文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摘编自张学听《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材料二: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甲)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舍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摘编自周新民《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材料三:风景描写具有有机性。所谓风景描写的有机性,就是在进行风景描写时,要充分地建立它与小说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需要风景描写时,才能进行相关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乙)无论是天气的“阴晦”,还是那“呜呜”响着的“冷风”,抑或是“苍黄”的天空与“萧索”的荒村,所有故乡冬日景象的描写文字,都精准地切合于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无比悲凉的心境。所谓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由此可见,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摘编自王春林《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1.如欲针对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有被作家收录眼中并经过加工、记录和描绘,才有可能映,照作家的情感与精神。B.有意识主动进行风景描写并凸显其独立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小说有别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体现。C.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观察视角,重在体现其对风景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小说风景描写最显著的民族特色。D.作家不会无缘无故进行风景描写,因此小说中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没有风景描写,读者就缺少了一条了解作者心灵情感的路径。B.《边城》中有关湘西风情的描述可以佐证老舍关于风景描写的论述。C.小说作家要想提高风景描写的审美境界,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D.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重点虽不相同,但是都阐述了如何描写风景。4.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龚自珍:“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B.郭晓平:“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C.余秋雨:“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D.齐格蒙特,鲍曼:“如果花园要使自己超越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园丁的塑造意志便不可或缺。”5.请分别说明材料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一、非连文本:风景描写【答案】1.①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②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解析】首先明确针对观点是“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其次注意是“驳论文”;“结合材料,列出要点”就是要结合文中的观点列出批驳要点。结合材料二第二段“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可概括出: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二第四段“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概括出: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2.D【解析】D.“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错。原文只是说“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但不能由此推出“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这还与作家的审美与描写能力有关。3.C【解析】C.“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错。原文只是说“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但诗歌、散文中的写景与小说不同,得不出选项说的意思。4.C【解析】

材料一的观点是小说描写的“风景”中有作家的“人”的影子。A.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风景与“人”有关,能够作为论据;B.“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与材料一“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一致,能够作为论据;C.该项强调自然之美是人难以描摹的,与材料一观点不相符;D.“园丁的塑造意志”强调了作家在风景描写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作为论据。5.①甲处运用引证法,回答了“如何写风景”这一问题;②乙处运用例证法,与后文《狂人日记》相对照,阐述风景描写的有机性。

【解析】甲处在材料二,引用了刘勰的话,是引证法;结合“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可知,甲处运用引证法,回答了“如何写风景”这一问题;乙处在材料三,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写景为例,这是例证法;结合“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可知,这个例子与《狂人日记》相对照,论述内容是“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也就是阐述了风景描写的有机性。二、《典型》——反驳观点:“错误的看法”典型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⑧朱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⑩除金圣叹外,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点评也取得了很高的理论成就。有人因为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所以认为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⑪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1.作者对第⑩段中的“错误的看法”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

2.填入第⑥段方框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A.共性 B.类型 C.原型 D.特征3.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小说创作的范畴。B.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C.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D.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4.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

)A.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B.历史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D.典型人物是被读者认可的高水平人物。5.用文中第⑪段的观点,从林冲、王熙凤、别里科夫、祥林嫂这些典型人物中选择其一加以分析。

二、《典型》【答案】1.示例1:反驳有力。理由是: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示例2:反驳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