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目标: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享受文章的韵律美;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吟咏诵读感韵律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提示:陋(lòu)室德馨(xīn)苔(tái)痕调(tiáo)素琴案牍(dú)展示朗读,师生点评。范读跟读,读出韵味。铭是韵文,让学生找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提示:前四句是铺垫,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两句;“苔痕”两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陶醉感;下面六句写陋室中的生活图景,读时须一事一顿;“往来”句、“无丝竹”两句为虚笔,虚笔读得轻一些,有自得之味;“南阳”两句读后,要做一停顿,以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末两句。默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质疑问难,互相解惑,教师相机解答。(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鉴赏品味话陋室这是谁的屋子?——刘禹锡。这屋子简陋吗?——“斯是陋室”据老师所知,刘禹锡住的房子确实简陋,昨天请同学们查阅本文的背景资料,有没有同学知道?请同学们补充背景资料。明确:刘禹锡因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徳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还不简陋吗?所以文中说“斯是陋室”,但文末却说“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是为什么?明确:“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风雅。“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4.“陋室”已然“不陋”,最后三句是否可以删去呢?明确:不能。此处以古代贤人类比——扬雄德重不论室简、诸葛亮才高不论室陋,说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诸葛亮自不必说,同学们都了解其大智慧。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后人评价“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李白曾有诗“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亭”。赞曰:“庐虽简,人可怀天下,有名主三顾茅庐,诸葛名垂宇内;亭虽陋,人不近权臣,作四赋屡谏其主,扬雄文行后世。”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掷地有声,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巧妙照应“惟吾徳馨”,结构更见缜密。小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四、尝试写作,拓展迁移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2.仿写一篇铭。示例一: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示例二:奥运铭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五、板书设计陋室铭设喻引题山水陋室仙龙德馨陋室不陋环境幽雅交往风雅情趣高雅古贤自喻反问点题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爱莲说》教学目标: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出的高洁志趣。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教学过程:一、导语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了解作者,熟悉文体1.了解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朗读课文,分类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2.读准下面的字音。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理解内容,把握写法1、讨论点拨(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2、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4、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明确:衬托手法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结语请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