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课件_第1页
攻击行为课件_第2页
攻击行为课件_第3页
攻击行为课件_第4页
攻击行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攻击行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刘易斯.托马斯攻击行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1/v_show/id_XMzQ4MTExMg==.html/v_show/id_X2攻击行为课件3攻击行为课件4攻击行为课件5攻击行为课件6卢旺达饭店1.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2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呢?3.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4.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攻击行为?卢旺达饭店1.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7outline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的理论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米偌陶斯outline攻击行为的概念米偌陶斯8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9一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动就不是攻击攻击是指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在知情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攻击行为,指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一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攻击行为,10身边的攻击行为有哪些?身边的攻击行为有哪些?11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意图或目的的分类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自杀式爆炸事件属于哪一种?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意图或目的的分类自杀式爆炸事件属于哪一种?12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反社会攻击行为:指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攻击行为。亲社会攻击行为: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攻击行为。被认可的攻击行为: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这类攻击虽然不为社会准则所必需,但又确实没有违反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抓强盗,惩罚贪污犯正当防卫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抓强盗,正当防卫13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言语攻击他人攻击无生命对象设计不致于产生伤害的攻击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攻击/programs/view/Msls6_pr6sc/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言语攻击他人14第二节攻击的理论三种观点:(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第二节攻击的理论三种观点:(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15本能论人性在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贵的,把社会罪恶归咎于社会而非人性.卢梭人性的本质是残忍的,攻击性驱力是与生俱来、无可避免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

本能论人性在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贵的,把社会罪恶归咎于社会16本能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本能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17进化心理学攻击行为对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意义。是男人从他们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心理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到保留的几率。进化心理学攻击行为对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18习性学的观点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该物种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固定行为模式是指构成某一物种的某种行为表现的全部动作反应之间具有的某种固定时空关系,一旦适当的刺激物出现,这种动作反应就以刻板化的系列方式表现出来,攻击行为也是一种适应行为。习性学的观点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19洛伦兹的观点: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动力来自于有几天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的情况: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保护领地;争夺资源洛伦兹的观点:20生理学的观点神经系统的影响

阿德里安.雷恩发现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如前额叶、杏仁核。

基因的影响

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生理学的观点神经系统的影响21生理学的观点生理学的观点22攻击行为课件23攻击行为课件24罗斯通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攻击行为的相关远高于异卵双生子。罗斯通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攻击行为的追踪25攻击行为课件26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27攻击行为课件28攻击行为课件29攻击行为课件30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60年代,L.贝克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挫折-侵犯假设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容上有所丰富。伯克威茨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60年代,L.贝克威茨等人在31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事件,挫折是其中之一。除挫折外,厌恶事件还包括痛苦、饥饿、防御、需要等等,都可能引起人的侵犯行为。其次,情景中的某些因素会增强人的侵犯行为,也有某些因素会抑制人的侵犯行为。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暴力电影增加被试侵犯那些曾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人的可能性和“武器效应”等。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32武器效应(WeaponsEffect)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相符,即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是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武器效应(WeaponsEffect)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33武器效应的启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联。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器效应的启示34攻击行为课件35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引起某种情绪唤醒或是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内部的,它总是外界中某种厌恶事件的直接产物。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它的外部表现都深受环境中其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的影响。挫折作为侵犯的诱因之一,在外部适当的条件下,经数次重复,便会与侵犯行为形成习惯性联系。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36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侵犯能力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观察学习和直接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侵犯能力的,这种能37攻击行为课件38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还提出保持攻击行为的几种主要因素:外部强化:实物奖赏、社会性奖赏、痛苦遭遇的排除替代性强化:家庭、亚文化、符号性榜样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还提出保持攻击行为的几种主要因素:39攻击行为课件40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道奇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反应搜索、反应评估和抉择、反应执行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环节出现偏差或缺陷,就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并进入恶性循环。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道奇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41对敌意性意图的情景性推理攻击性的报复对同伴敌意意图的预期敌意性的反击和被同伴拒绝对敌意性意图攻击性的报复对同伴敌意意图敌意性的反击42儿童攻击行为可能与四个方面的认知缺陷有关系对敌意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对他人行为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对反应的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缺陷;对攻击行为后果乐观的预期。儿童攻击行为可能与四个方面的认知缺陷有关系43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44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b/17944486-1225071661.html/programs/view/6mxyafQhHSs/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http://you.video.sina45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散乱的、无目的地发脾气行为在幼儿期会消失,而且通常在4岁后很难看到3岁以上的儿童对攻击的反击和由挫折引起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加攻击行为的引发者有很大的变化攻击的形式和原因也在发生变化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46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对直接的挑衅采取攻击行为,往往是敌意性攻击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对他人意图的理解能力或者观点采择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一旦识别他人的恶意与险恶动机,就会愤然反击,以惩罚挑衅者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47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青春期攻击行为的特点打架和敌意性攻击在青春期迅速上升,大约在13-15岁时处于高峰,此后迅速下降;青少年犯罪增加欺负行为增加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青春期攻击行为的特点48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这一结论是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中研究结果最一致的在攻击行为方面,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儿童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学前期儿童开始互相交往时,这些差异就变得显著起来。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身体攻击性,并且这种差异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增加。这些差异跨越经济群体和文化。然而,女孩比男孩更可能使用关系攻击行为,她们利用同伴关系,非身体的伤害其他人。例如女孩会排挤她们中的一个同伴,或者散布关于她的恶意的谣言。女孩比男孩更可能成为关系攻击行为的受害者。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这一结论是在性别差异49第四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第四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50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挫折挑衅诱因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挫折51挫折来源明确、剧烈的挫折挫折的积累对挫折的认知挫折来源明确、剧烈的挫折52挑衅挑衅指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对挑衅的认知挑衅挑衅指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53诱因诱因是与挫折来源及总的攻击行为相联系的刺激厌恶性刺激诱因奖励性诱因示范性诱因训导性诱因幻觉性诱因诱因诱因是与挫折来源及总的攻击行为相联系的刺激54攻击行为课件55攻击行为课件56攻击行为课件57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温度与攻击行为家庭冲突和暴力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温度与攻击行为58温度与攻击行为“好迈邱西奥,咱们还是回去吧,天气这么热,凯普莱脱家里的人满街都是,要是碰到了他们,又免不了一场吵架;因为在这种热天气,一个人的脾气最容易暴躁起来”——《罗密欧与朱丽叶》温度与攻击行为59温度与攻击行为罗特姆(Rottom1985)的一项档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暴力犯罪有关。在巴龙(1978)的研究也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温度与攻击行为罗特姆(Rottom1985)的一项档案研究60攻击行为课件61家庭冲突和暴力在童年时期目睹过父母之间发生暴力行为或受到父母虐待的人,在成年后对自己的子女或配偶施加暴力的可能性很大。

童年时期既目睹过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又曾经遭受过暴力虐待的女性在成年后更容易对自己的子女或配偶使用暴力。她们使用暴力的可能性是那些只目睹过父母的暴力行为和只受过暴力虐待的女性的两倍。

家庭冲突和暴力在童年时期目睹过父母之间发生暴力行为或受到父母62《反恐精英CS》德国再现校园枪击案FarCry玩家连杀15人《反恐精英CS》德国再现校园枪击案FarCry玩家连杀1563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在一项非常著名的长期研究中,艾让和赫斯曼收集了被试在8岁、19岁以及30岁时的一系列资料,结果发现儿童期对暴力片的偏好与他们成人后的暴力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犯罪程度接受暴力片的数量与侵犯行为的关系接受暴力片的数量与侵犯行为的关系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在一项非常著名的长期研究中,艾让和赫斯64攻击行为课件65攻击行为课件66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控制点归因方式性格类型敌意性偏向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控制点67攻击行为课件68认知干预习得性抑制置换和寻找替罪羊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利用积极情感创造良好环境认知干预69攻击行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刘易斯.托马斯攻击行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70/v_show/id_XMzQ4MTExMg==.html/v_show/id_X71攻击行为课件72攻击行为课件73攻击行为课件74攻击行为课件75卢旺达饭店1.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2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呢?3.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4.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攻击行为?卢旺达饭店1.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76outline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的理论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米偌陶斯outline攻击行为的概念米偌陶斯77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78一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动就不是攻击攻击是指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在知情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攻击行为,指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一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攻击行为,79身边的攻击行为有哪些?身边的攻击行为有哪些?80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意图或目的的分类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自杀式爆炸事件属于哪一种?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意图或目的的分类自杀式爆炸事件属于哪一种?81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反社会攻击行为:指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攻击行为。亲社会攻击行为: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攻击行为。被认可的攻击行为: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这类攻击虽然不为社会准则所必需,但又确实没有违反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抓强盗,惩罚贪污犯正当防卫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抓强盗,正当防卫82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言语攻击他人攻击无生命对象设计不致于产生伤害的攻击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攻击/programs/view/Msls6_pr6sc/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言语攻击他人83第二节攻击的理论三种观点:(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第二节攻击的理论三种观点:(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84本能论人性在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贵的,把社会罪恶归咎于社会而非人性.卢梭人性的本质是残忍的,攻击性驱力是与生俱来、无可避免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

本能论人性在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贵的,把社会罪恶归咎于社会85本能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本能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86进化心理学攻击行为对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意义。是男人从他们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心理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到保留的几率。进化心理学攻击行为对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87习性学的观点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该物种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固定行为模式是指构成某一物种的某种行为表现的全部动作反应之间具有的某种固定时空关系,一旦适当的刺激物出现,这种动作反应就以刻板化的系列方式表现出来,攻击行为也是一种适应行为。习性学的观点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88洛伦兹的观点: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动力来自于有几天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的情况: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保护领地;争夺资源洛伦兹的观点:89生理学的观点神经系统的影响

阿德里安.雷恩发现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如前额叶、杏仁核。

基因的影响

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生理学的观点神经系统的影响90生理学的观点生理学的观点91攻击行为课件92攻击行为课件93罗斯通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攻击行为的相关远高于异卵双生子。罗斯通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攻击行为的追踪94攻击行为课件95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96攻击行为课件97攻击行为课件98攻击行为课件99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60年代,L.贝克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挫折-侵犯假设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容上有所丰富。伯克威茨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60年代,L.贝克威茨等人在100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事件,挫折是其中之一。除挫折外,厌恶事件还包括痛苦、饥饿、防御、需要等等,都可能引起人的侵犯行为。其次,情景中的某些因素会增强人的侵犯行为,也有某些因素会抑制人的侵犯行为。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暴力电影增加被试侵犯那些曾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人的可能性和“武器效应”等。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101武器效应(WeaponsEffect)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相符,即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是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武器效应(WeaponsEffect)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102武器效应的启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联。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器效应的启示103攻击行为课件104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引起某种情绪唤醒或是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内部的,它总是外界中某种厌恶事件的直接产物。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它的外部表现都深受环境中其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的影响。挫折作为侵犯的诱因之一,在外部适当的条件下,经数次重复,便会与侵犯行为形成习惯性联系。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105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侵犯能力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观察学习和直接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侵犯能力的,这种能106攻击行为课件107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还提出保持攻击行为的几种主要因素:外部强化:实物奖赏、社会性奖赏、痛苦遭遇的排除替代性强化:家庭、亚文化、符号性榜样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还提出保持攻击行为的几种主要因素:108攻击行为课件109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道奇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反应搜索、反应评估和抉择、反应执行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环节出现偏差或缺陷,就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并进入恶性循环。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道奇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110对敌意性意图的情景性推理攻击性的报复对同伴敌意意图的预期敌意性的反击和被同伴拒绝对敌意性意图攻击性的报复对同伴敌意意图敌意性的反击111儿童攻击行为可能与四个方面的认知缺陷有关系对敌意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对他人行为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对反应的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缺陷;对攻击行为后果乐观的预期。儿童攻击行为可能与四个方面的认知缺陷有关系112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113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b/17944486-1225071661.html/programs/view/6mxyafQhHSs/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http://you.video.sina114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散乱的、无目的地发脾气行为在幼儿期会消失,而且通常在4岁后很难看到3岁以上的儿童对攻击的反击和由挫折引起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加攻击行为的引发者有很大的变化攻击的形式和原因也在发生变化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115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对直接的挑衅采取攻击行为,往往是敌意性攻击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对他人意图的理解能力或者观点采择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一旦识别他人的恶意与险恶动机,就会愤然反击,以惩罚挑衅者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116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青春期攻击行为的特点打架和敌意性攻击在青春期迅速上升,大约在13-15岁时处于高峰,此后迅速下降;青少年犯罪增加欺负行为增加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青春期攻击行为的特点117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这一结论是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中研究结果最一致的在攻击行为方面,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儿童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学前期儿童开始互相交往时,这些差异就变得显著起来。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身体攻击性,并且这种差异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增加。这些差异跨越经济群体和文化。然而,女孩比男孩更可能使用关系攻击行为,她们利用同伴关系,非身体的伤害其他人。例如女孩会排挤她们中的一个同伴,或者散布关于她的恶意的谣言。女孩比男孩更可能成为关系攻击行为的受害者。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这一结论是在性别差异118第四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第四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119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挫折挑衅诱因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挫折120挫折来源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