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监测方案(2008版)1监测目的1.1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率;1.2建立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数据比较体系;1.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1.4减少导管留置和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1.5利用监测资料说服医务人员遵守感染控制规范;1.6评价控制效果。2监测对象及ICU类型的选择2.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对象必须是住进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所有患者;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患者住进ICU的时间≥48小时,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2.2ICU类型的选择各医院根据本院情况只少选择一个ICU或选择多个ICU作为监测单位,优先选择综合ICU和侵入性操作较多、医院感染率较高的ICU。3监测指标不同类别ICU的总体医院感染率,日感染率及调整感染率,器械(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呼吸机)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4器械相关感染定义4.1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4.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4.3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近期内留置导尿管史(通常为7天内),有或无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数≥105CFU/mL。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ICU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对参与ICU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5.2.3确保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ICU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5.3.1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5.3.2护士①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ICU患者日志。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如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④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如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短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当敷料变潮、松动、污染或需要观察插管部位时,更换敷料。⑤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标本应在采集后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送检)。⑥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5.3.3微生物室工作人员①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②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如痰标本,痰液涂片镜检应见到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③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如尿培养,中心静脉导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养,血培养(在必要时)应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和周围静脉血培养时应记录报阳时间。细菌培养阳性后,立即进行革兰染色,电话报告所见及初步意见;传代培养后进行初步药敏试验并报告;在进行菌种鉴定及标准药敏试验后书面报告。血培养若培养阴性时,第三天报告1次,之后3天若有阳性可以补发报告。④用计算机打印结果报告单时,标本名称应严格按照送检单填写。5.3.4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②持续观察ICU患者,在患者转出到其他科室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根据患者临床征状体征、相关检查(胸部X线检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以及器械相关感染。如确定是,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④负责检查ICU护士填写的ICU患者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并做好临床科室与微生物室之间的协调工作。⑤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5.4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疑似病例。5.4.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标本采集方法临床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标本。①适合于保留导管标本采集要求:从该可疑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集,两套血标本的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分别标记清楚。②适合于导管拔除标本采集要求: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进行定量培养或剪下导管尖端或近心端的5cm交实验室进行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采血方法: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75%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用络合碘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的直径为5cm,待干60秒钟后进行穿刺;穿刺部位消毒后不得再触摸。两个部位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③每瓶采血10mL,尽量保证两套血培养采血达40mL,提高阳性检出率。④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5.4.2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①患者能自行留痰者让患者嗽口后,采集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于无菌集痰器内,盖好瓶盖送检。最好为清晨第一口痰,避免唾液。②无法咳痰或不合作者协助患者取适当卧位,由下向上叩击患者背部,戴好无菌手套,无菌集痰器分别连接吸引器和无菌吸痰管。按吸痰法将痰吸入无菌集痰器内,加盖送检。注意严格无菌操作;无菌集痰器开口高的一端接吸引器,低的一端接吸痰管。5.4.3尿标本采集方法①中段尿使用肥皂、清水清洗外阴,撑开外阴或翻转包皮,收集中段尿10~50mL。②导管尿络合碘消毒导尿管(接头上端近会阴部)两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导管尿10mL。注意采集后立即送检,若不得不延迟,标本应保存于4℃。5.4.4切口分泌物采集方法见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5.5调查登记方法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选定的ICU,对监测起始时间已住进ICU和此期间新进入ICU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观察每个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有医院感染者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医院感染包括所有感染部位。5.5.2感染病例发现的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方法。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应持续观察每一个被调查的ICU患者(患者转出ICU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情况。重点需关注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患者出现中心静脉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这时应去掉敷料,检查插管部位;观察尿的颜色、澄明度;观察痰的性状、颜色和量。通过以上各项指征、实验室报告等确定相关部位的感染诊断。5.5.3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的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见表1。表1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患者编号一、一般情况姓名住院号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入院日期年月日转入ICU日期/时间转出ICU日期/时间转出至病房或出院临床诊断;;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二、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相关侵入性操作(1)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2)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3)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药物敏感结果(1)(2)(3)填表人此监测表是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登记表,以登记调查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监测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5.5.3.1一般资料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转入ICU日期/时间、转出ICU日期/时间、转出至病房/出院、临床诊断。5.5.3.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是否有相关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药敏结果等。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的填写说明:①表中所列项目是必填项目,各医院可根据本院开展工作的具体情况增加其他项目。②患者编号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资料的,每随机输入一个患者的信息,都有一个对应的号码,值得注意的是监测表上的编号应与计算机给出的编号一致,便于查询。5.3.4ICU日志填写由ICU护士填写ICU患者日志(见表2),每日8AM或每夜12时填写,避免遗漏。每日登记进入ICU新住进患者数;每日住在ICU患者数;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患者数,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数;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数指上月最后一日未移出ICU的患者数。新住进患者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住在患者数指当日住在ICU的患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中心静脉插管患者数、导尿管插管患者数和使用呼吸机患者数指当日使用该器械的患者数。表2ICU患者日志(举例)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数10人月/年:12/2007日期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使用呼吸机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患者数导尿管插管患者数131122112513221335132212451212115613221261933975135513821344139193391039339113124313126134413135121312145134412153114310161114310174123412183133413193135513204142513217154615221144614230123612244134612251935826412351127194492841045102919469303125612311136613总计100367105127358注释:中心静脉包括颈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PICC(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患者有1个以上中心静脉导管,只记录一次。5.3.5ICU月总结根据ICU患者日志形成ICU患者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进行ICU月总结。包括:本月新住进患者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患者数,表2中为100人。本月患者数指上月末住在ICU的人数加上本月每日新住进ICU患者人数的总数。表2中为110人。本月住在ICU患者日数指本月患者住在ICU总日数,即本月每日住在ICU患者人数之和,表2中为367日。本月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本月中心静脉插管患者日数、本月留置导尿管患者日数指本月使用该器械的患者住ICU日数,本例分别为105、127、358。5.3.6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宜相对固定),对当时住在ICU的患者按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3)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患者数(见表4)。在评定时,按当时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患者,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表3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分类级别分值分类标准A类1分只需要常规观察,而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在48小时内从ICU中转出。B级2分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而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患者,例如某些患者因需要排除心肌炎、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C级3分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患者,如昏迷患者或出现慢性肾衰的患者。D级4分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并且还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如心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还未出现昏迷、休克、DIC)。E级5分病情不稳定,而且处在昏迷或休克,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且需要经常评价护理和治疗效果的患者。表4ICU患者各危险等级患者数(举例)月/年:12/2007临床病情等级分值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A14342B22233C32342D42311E521116监测数据统计6.1感染率及调整感染率的计算感染率的表达方式有2种,即病例(例次)感染率和患者日感染率。病例(例次)感染率=×100%患者日(例次)感染率=×1000‰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调整日(例次)医院感染率=6.2器械相关感染率的计算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100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1000‰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1000‰6.3器械使用率的计算呼吸机使用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导尿管使用率=例:某月对某综合ICU监测(见表2),共发生医院感染12例,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2例,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3例,胃肠道和手术部位感染各3例。“新入院患者数”100人,“住在ICU患者日数”为367日,“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为105日,“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日数”为127日,“使用导尿管患者日数”为358日,ICU病人各危险等级患者数见表4,共计46例患者,总分值119分则:①病例感染率=12/(100+10)×100%=10.91%②患者日感染率=12/367×1000‰=32.70‰③平均病情严重程度=119/46=2.59④调整日感染率=32.70‰/2.59=12.63‰⑤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1/105×1000‰=9.52‰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2/127×1000‰=15.74‰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3/358×1000‰=8.38‰⑧呼吸机使用率=105/367×100%=28.61%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127/367×100%=34.60%⑩导尿管使用率=358/367×100%=97.55%7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7.1专人负责,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7.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7.3每3个月对监测指标进行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临床及时沟通。7.4将本医院ICU器械相关感染率与湖南省或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资料进行比较。若感染率过高,应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感染率过低,也应查找原因,是否存在漏报等原因。7.5反馈监测资料,督促医生能及时完成各项检查和检验申请,为医院感染病例的正确诊断提供根据。减少器械使用时间和器械相关感染。内容总结
(1)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重症监护室(ICU)
医院感染监测方案(2008版)
1监测目的
1.1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率
(2)③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如尿培养,中心静脉导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养,血培养(在必要时)应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和周围静脉血培养时应记录报阳时间
(3)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进行定量培养或剪下导管尖端或近心端的5cm交实验室进行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
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中西药养护技术与方法药品养护-药品养护的概念
药品养护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药品储存养护技术和储存药品质量变化规律,防止药品变质,保证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一门实用性技术科学。
药品养护-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
各种药品的功能是由药物本身性质所决定的,每种药物的内在成分与其他物质一样,时刻在不断运动和变化,这就构成了它在贮藏期间引起变化的内在因素,加上自然条件的影响,必然发生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变化。而这些相互影响又互为关联的变化,要求人们不仅要了解掌握药品内在质变的形式。同时还需要了解自然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等)变化的规律。
药品养护的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围绕保证药品储存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工作内容有:检查控制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药品养护是一项涉及到质量管理、仓储保管、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按照工作性质及岗位职责的不同,要求各相关岗位必须相互协调与配合,保证药品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药品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审定药品养护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养护品种,对药品养护人员上报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处理措施,对养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监督考核。
养护人员负责指导保管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定期检查在库药品储存条件及库存药品质量,针对药品的储存特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养护方法,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药品养护质量信息,负责验收养护储存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药品的储存质量是受储存环境和药品性状的制约和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经营药品的品种结构、药品储存条件的要求、自然环境的变化、监督管理的要求,在确保日常养护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将部分药品确定为重点养护品种,采取有针对性的养护方法。
重点养护品种范围一般包括:主营品种、首营品种、质量性状不稳定的品种、有特殊储存要求的品种、储存时间较长的品种、近期内发生过质量问题的品种及药监部门重点监控的品种。
养护员按照“三三四”原则,每月对在库药品质量(药店陈列药品)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养护检查记录。
(三三四原则全称应该叫做:三三四药品质量循环检查法。方法是将在库药品分为A、B、C3类,每类分别占总库存的30%、30%、40%左右,然后每个月检查一类,3个月就可将在库药品检查完一遍,总计1年检查4遍。)
中药的采购与贮藏与养护
第一节中药饮片的采购和验收
验收药品应当做好验收记录,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到货数量、到货日期、验收合格数量、验收结果等内容。验收人员应当在验收记录上签署姓名和验收日期。
中药材验收记录应当包括品名、产地、供货单位、到货数量、验收合格数量等内容。中药饮片验收记录应当包括品名、规格、批号、产地、生产日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到货数量、验收合格数量等内容,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当记录批准文号。
第二节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
一、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1.虫蛀: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
大黄、白芷、桑螵蛸、北沙参、娑罗子、前胡
虫蛀大白纸,桑蛸杀娑湖
2.泛油:含挥发油:当归、丁香
含脂肪油:柏子仁、桃仁、杏仁
含糖: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
白(柏)杏归香桃,二冬赎(熟)精牛
3.霉变:陈皮、独活、前胡、佛手
4.变色
由浅变深: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
由深变浅:黄芪、黄柏
由鲜艳变暗淡: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
5.气味散失:肉桂、沉香、豆蔻、砂仁
6.风化:胆矾、硼砂、芒硝
7.潮解:青盐、咸秋石、芒硝
8.粘连: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
9.腐烂:鲜类药
二、中成药贮存中常见质量变异现象
虫蛀:蜜丸、水丸、散剂、茶曲剂
霉变:蜜丸、膏滋、片剂
酸败: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软膏剂
挥发:芳香水剂、酊剂
沉淀:药酒、口服液、针剂
第三节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6个)
1.水分---高:虫蛀、霉烂、潮解、软化、粘连
低:风化、走味、泛油、干裂、脆化
2.淀粉---虫蛀、霉变
3.黏液质---发霉、生虫
4.油脂---产生异味:桃仁、杏仁
引起酸败现象:刺猬皮、狗肾
5.挥发油---气味散失:白芷、当归、荆芥、薄荷、肉桂、樟脑、姜黄、山奈
6.色素---发霉变色:月季花、玫瑰花
二、环境因素(8个)
1.温度---生虫、发霉;水分蒸发;气味散失;成分变化;酸败泛油;黏结成块
2.湿度---贮存仓库的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70%以下
---高:吸潮变质;低:风化
3.日光---变色、气味散失、挥发、风化、泛油
4.空气---泛油、虫蛀、霉变
5.霉菌---霉变、腐烂变质
6.害虫---虫蛀
7.包装容器
8.贮存时间
第四节中药的贮存与养护
一、中药材和饮片的贮藏
■饮片库房室温控制在25℃以下,相对湿度75%以下
■阴凉干燥处:含挥发油类(薄荷、当归、川芎、荆芥)
■凉爽处:矿物类(硼砂、芒硝)
■石灰保存:牛黄、人参
■易燃物品:硫黄、火硝、樟脑
■毒性药品:单独存放
■密封保存:动物类、矿物类
二、中药材和饮片的养护
1.传统养护技术(6个)
清洁养护法、除湿养护法、密封(密闭)养护法、低温养护法、对抗同贮法、高温养护法
■清洁养护法:清洁卫生是防止仓虫入侵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法
■除湿养护法:
1.通风法
2.吸湿防潮法:生石灰块、无水氯化钙
■密封(密闭)养护法:是贮藏的基本方法
■低温养护法:2~10℃,具有防霉、防虫、防变色、防走油,主要用于贵重药材保存,如哈蟆油、银耳、人参、菊花、陈皮、山药、枸杞子(<-4℃可使害虫致死)
■高温同贮法:可有效防治虫害的侵袭。高于40℃害虫停止发育,高于50℃,害虫将在短时间死亡。含挥发油的饮片烘烤温度不宜超过60℃
对抗同贮法
2.现代养护技术(8个)
干燥养护技术
气调养护技术
60Co-γ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养护技术
包装防霉养护法
气幕防潮养护技术
蒸气加热养护技术
气体灭菌养护技术
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技术
三、中成药的养护
应密闭贮存:散剂、胶剂、膏药、软膏、鼻用制剂、栓剂、凝胶剂
应密封贮存:丸剂、片剂、煎膏剂、合剂、颗粒剂、胶囊剂、糖浆剂、注射剂、酒剂、露剂
温度低于30℃的剂型:胶囊剂、栓剂
遮光:软膏剂、注射剂、酊剂、流浸膏与浸膏剂、凝胶剂、眼用制剂
四、中国药典凡例
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密闭: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防止空气和水分侵入,防止污染
阴凉处:不超过2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2~10℃
常温:10~30℃
检查日期、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批准文号、有效期、质量状况、养护措施、处理结果。
养护员:
表格中除:检查日期、质量状况、养护措施、处理结果、养护员栏要手工填写外,其余电脑自动可生成。
检查日期:从打印时间开始填写至下月几号为止,看有多少页平均后连续填写时间也可,但不能填写一样的时间;
质量状况:填写“无异常”;
养护措施:可填写“效期催销”、“翻垛”、“通风”等,视具体需要养护情况而定;
处理结果:“继续销售”;
养护员:要签完整名字。
二)养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1、养护储存的合理性
药品养护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对在库药品的分类储存、货垛码放、垛位间距、色标管理等工作内容进行巡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确保药品按规定的要求合理储存。
2、仓储条件监测与控制
药品仓储条件的监测与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库内温湿度、药品储存设备的适宜性,药品避光和防鼠等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措施的运行状态。
为保证各类库房的温、湿度符合规定的要求,仓库保管人员要在养护员的指导下,有效地对库房温、湿度条件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发现库房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或接近临界值时,或接近临界值时,应及时采取通风、降温、除湿、保温等措施进行有效调控,并予以记录。对库房的温、湿度条件应定时进行观察记录,一般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为确保仓库温湿度条件的全天候监控,药品控制企业在节假日也应安排值班人员,对仓库的储存条件进行监控。
3、库存药品质量的循环检查
养护员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定期对库存药品的质量状况进行循环检查,循环养护检查一般按季度进行。购进药品应在入库后三个月起进行第一次库存药品检查。养护时应做好养护记录,对养护中的药品质量状况进行准确的记录。
当气候条件出现异常变化,遇高温、严寒、雨季或发现药品有质量变化迹象时,应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人员或全面检查;为避免漏查,应严格规定检查顺序,如:按每个货架、货垛顺时针检查等;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包装情况、外观性状,对易变质药品、储存期较长、近效期不足一年的药品或其它应检查的药品,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
4、养护中发现质量问题的处理
药品养护中发现的问题一般包括技术操作、设施设备、药品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养护员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及时上报质量管理部核实、处理,按照质量管理部的要求,采取措施对质量管理过程实施改进,从而有效地控制药品储存质量。
养护员对养护过程中发现的药品质量问题,应悬挂醒目的黄色标牌,并暂停发货,上报质量管理机构进行处理。
(三)药品养护档案与信息
为给药品养护工作提供系统、全面的管理依据,不断提高药品养护的技术水平,企业应针对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养护档案,收集、分析、传递养护过程中的信息资料,从而保证药品养护质量系统的有效运行。
1、药品养护档案
企业应结合仓储管理的实际,本着"以保证药品质量为前提,以服务业务经营需要为目标"的原则,针对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养护档案。药品养护档案是在一定的经营周期内,对药品储存质量的稳定性进行连续观察与监控,总结养护经验,改进养护方法,积累技术资料的管理手段。其内容包括药品的基本质量信息、观察周期内对药品储存质量的追踪记录、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药品养护档案的品种应根据业务经营活动的变化,及时调整,一般应按年度调整确定。
2、养护质量信息
按照GSP规定,药品养护人员应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养护检查、近效期或长时间储存的药品的质量信息。以便质量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储存药品质量信息,合理调节库存药品的数量,保证经营药品符合质量要求,其报告内容应汇总该经营周期内经营品种的结构、数量、批次等项目,统计并分析储存养护工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的相关指标,如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比率,进而提出养护工作改进的措施及目标。
(四)、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
1、影响药品质量的内在因素
a、易水解的药品当药品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酯、酰胺、酰肼、醚、苷键时,易发生水解反应。如青霉素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易发生分解反应和分子重排反应,其分解产物与分子重排物均无抗菌作用。故青霉素只能制成粉末,严封于容器中贮藏。
b、易被氧化的药品当药品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巯基、香胺、不饱和碳键、醇、醚、醛、吡唑酮、吩噻嗪等基团时,易发生氧化反应。如氯丙嗪属于吩噻嗪类化合物,在日光、空气、湿气的作用下易变质失效,故应遮光,密封保存。
2、药品的物理性质与质量的关系
a、挥发性系指液态药品能变为气态扩散到空气中的性质。具有挥发性的药品如果包装不严或贮存时的温度过高,可造成挥发减量,如乙醇、薄荷等在常温下即有强烈的挥发性,还可以引起燃烧和爆炸。
b、吸湿性系指药品自外界空气中不同程度地吸附水蒸气的性质。药品的吸湿性并不限于水溶性药品,某些高分子药品和水不溶性药品同样可以吸湿,但当含有少量的氯化镁等杂质时,则表现出显著的吸湿性。
c、吸附性药品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特殊臭气的性质被称为药品的吸附性。例如淀粉、药用碳、滑石粉等因表面积大而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从而使本身具有被吸附气体的气味,亦称"串味"。
d、冻结性以水或乙醇作溶剂的一些液体药品遇冷可凝结成固体,这种固体会导致药品的体积膨胀而引起容器破裂。
e、风化性有些含结晶水的药品在干燥空气中易失去全部或部分结晶水,变成白色不透明的晶体或粉末,称为"风化"。风化后的药品的药效虽然未变,但影响使用的准确性,尤其是一些毒性较大的药品可因此而超过剂量,造成医疗事故。
f、色、嗅、味药品色、嗅、味是药品重要的外观性状,也是药品的物理性质之一,当色、嗅、味发生变化时,经常意味着药品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它们是保管人员实施感官检查的重要根据。如维生素C片由白变黄,是由于发生了氧化反应;阿司匹林片出现针状结晶或浓厚的醋酸味,是由于因吸湿而发生水解反应,产生了水杨酸和乙酸;某些药品的异臭、异味可能是微生物所引起发酵、腐败等。
此外,药品的熔化性、溶解性等均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内在因素。
2、影响药品质量的外在因素
影响药品质量的外在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对药品的影响往往是几种因素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互相促进、互相作用而加速药品的变质和失效。因此,我们所采取的保管措施也应是综合性的。
(1)、空气
空气是不同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以及氩、氖、氪、氙等稀有元素。此外,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在被污染的空气中还混杂有二氧化硫、硫化氢、氨、氯化氢等有害气体。与药品的质量有关的主要是氧、二氧化碳。
a、氧
许多具有还原性药品,可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发生分解、变色、变质,甚至产生毒性。如异丙肾上腺素被氧化后,可由白色变为粉红色,此时即不可供药用。
b、二氧化碳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某些药品因发生碳酸化而变质。如某些氢氧化物和氧化物易吸收二氧化碳而生成碳酸盐;磺胺类钠盐与二氧化碳作用后,可生成难溶于水的游离磺胺而结晶析出。
(2)、温度
温度在药品的保管养护中是重要条件之一,它与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干燥的固体药品受温度影响的程度远比吸潮或呈液体状态的药品小的多。
a、温度升高可加速药品的变质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在室温下保管容易失效,需要低温冷藏(2~10℃);可加速药品的挥发与风化如咖啡因可失去分子中的结晶水;可破坏药品的剂型如可使栓剂、胶囊剂软化变形,使糖衣片粘连,使软膏剂熔化分层等。
b、温度过低可使一些生物制品、含蛋白制剂、乳剂及胶体制剂析出沉淀或变性分层,如甲醛溶液在9℃以下易聚合成为多聚甲醛而使溶液呈现混浊或析出白色沉淀;可使许多液体制剂析出结晶,其中一些药品因结晶而失效,如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饱和溶液久置冷处易析出结晶不再溶解,而不能药用;可致容器因药液体积增加而破裂等。
(3)、湿度
湿度是药品养护的重要条件之一,湿度过高或过低均引起许多药品发生变性。
a、潮解
如钠盐吸湿性较大,最易发生潮解;一些不溶于水的药品如活性碳及干燥氢氧化铝等也可因物理吸附作用而潮解;胃蛋白酶、胰酶等易于吸湿结成团块。
b、稀释
一些具有吸水性的液体药品如甘油、乳酸等再潮湿环境汇总易吸收水分而被稀释,从而使浓度降低,影响药效。
c、水解
有些药品因吸潮而分解变质,如阿司匹林易吸湿而水解生成乙酸和水杨酸,不但毒性增加,而且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增加。
(4)、光线
紫外线是药品发生分解、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之一。如肾上腺素受到光照的影响可发生氧化反应逐渐变成红色至棕色,使疗效降低或失效;又如氧化氢溶液分解为氧和水等。在很多情况下,光线并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经常伴随空气中的氧、水分、温度等因素同时进行。所以,对光敏感的药品,应密闭于凉暗处保存。
(5)、微生物于昆虫
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和昆虫,很容易进入包装不严的药品内,它们的生长、繁殖是造成药品腐败、发酵、蛀蚀等变质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含有营养物质(如淀粉、糖、蛋白质、脂肪等)的制剂,如糖浆剂、片剂几一些中草药制剂更易发生霉变和虫蛀。
(6)、时间
药品贮存一定时间以后就会变质。尤其是一些有效期药品,即使贮存条件适宜,久存也易降低效价,如抗生素、生物制品等;一些暂时没有制定有效期的药品,如乳剂、水剂、栓剂等一些性质不稳定的药品,时间长了也会变质。有的药品贮存一段时间后,外观上无变化,但含量或效价降低而不能药用。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尚有药品的包装容器及材料等因素也可对药品的质量发生影响
中药重点养护品种目录
易生虫饮片如下:
党参,人参,南沙参,冬虫夏草,当归,独活,白芷,防风,板蓝根,甘遂,生地,泽泻,全瓜蒌,枸杞子,大皂角,桑椹,龙眼肉,核桃仁,莲子芯,苡米,杏仁,青风藤,桑白皮,鹿茸,蕲蛇,鸡内金,菊花,金银花,凌霄花,北沙参,防己,莪术,贝母,金果榄,佛手,陈皮,砂仁,酸枣仁,红花,闹羊花,蒲黄,芫花,蝉蜕,黄柏,狗肾,广地龙,甘草,黄芪,山药,天花粉,桔梗,灵芝,猪苓,茯苓,水蛭,僵蚕,蜈蚣,乌药,葛根,丹参,何首乌,赤芍,苦参,延胡索,升麻,大黄,肉豆蔻,淡豆豉,柴胡,地榆
易发霉饮片:
天门冬,怀牛膝,独活,玉竹,黄精,白果,橘络,全瓜蒌,山萸肉,莲子芯,枸杞子,大枣,马齿笕,大小蓟,大青叶,桑叶,蛤士蟆,鹿筋,狗肾,水獭肝,哈蚧,黄柏,白鲜皮,川槿皮,人参,党参,当归,毛知母,紫箢,菊花,红花,金银花,白及,云木香,五味子,洋金花,蝼蛄,地龙,蕲蛇,蜈蚣,甘草,葛根,山奈,青皮,芡实,薏苡仁,栀子
易泛油饮片:
独活,火麻仁,核桃仁,榧子,千金子,当归,怀牛膝,巴豆,狗肾,云木香,龙眼肉,桔核,杏仁,蝼蛄,紫河车,前胡,川芎,白术,苍术
易变色饮片:
月季花,梅花,玫瑰花,款冬花,红花,山茶花,金银花,扁豆花,橘络,佛手,通草,麻黄
易失去气味饮片:
藿香,香薷,紫苏,薄荷,佩兰,荆芥,细辛肉桂,花椒,月季花,玫瑰花,吴茱萸,八角茴香,丁香,檀香,沉香,厚扑,独活,当归。
易升华,软化融化类饮片:
(1)易升华类:樟脑,薄荷脑,冰片
(2)易软化融化类:松香,芦荟,阿魏,猪胆膏,安息香,乳香,没药
(3)苏合香。
易风化,潮解类饮片:
易风化类:硼砂,白矾,绿矾,芒硝,胆矾
易潮解类:芒硝,火青盐,绿矾,硼砂,咸秋石,盐附子,全蝎,海藻,昆布内容总结
(1)药品养护-药品养护的概念
药品养护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药品储存养护技术和储存药品质量变化规律,防止药品变质,保证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一门实用性技术科学
(2)中药材验收记录应当包括品名、产地、供货单位、到货数量、验收合格数量等内容
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中西药养护技术与方法药品养护-药品养护的概念
药品养护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药品储存养护技术和储存药品质量变化规律,防止药品变质,保证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一门实用性技术科学。
药品养护-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
各种药品的功能是由药物本身性质所决定的,每种药物的内在成分与其他物质一样,时刻在不断运动和变化,这就构成了它在贮藏期间引起变化的内在因素,加上自然条件的影响,必然发生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变化。而这些相互影响又互为关联的变化,要求人们不仅要了解掌握药品内在质变的形式。同时还需要了解自然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等)变化的规律。
药品养护的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围绕保证药品储存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工作内容有:检查控制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药品养护是一项涉及到质量管理、仓储保管、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按照工作性质及岗位职责的不同,要求各相关岗位必须相互协调与配合,保证药品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药品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审定药品养护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养护品种,对药品养护人员上报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处理措施,对养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监督考核。
养护人员负责指导保管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定期检查在库药品储存条件及库存药品质量,针对药品的储存特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养护方法,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药品养护质量信息,负责验收养护储存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药品的储存质量是受储存环境和药品性状的制约和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经营药品的品种结构、药品储存条件的要求、自然环境的变化、监督管理的要求,在确保日常养护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将部分药品确定为重点养护品种,采取有针对性的养护方法。
重点养护品种范围一般包括:主营品种、首营品种、质量性状不稳定的品种、有特殊储存要求的品种、储存时间较长的品种、近期内发生过质量问题的品种及药监部门重点监控的品种。
养护员按照“三三四”原则,每月对在库药品质量(药店陈列药品)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养护检查记录。
(三三四原则全称应该叫做:三三四药品质量循环检查法。方法是将在库药品分为A、B、C3类,每类分别占总库存的30%、30%、40%左右,然后每个月检查一类,3个月就可将在库药品检查完一遍,总计1年检查4遍。)
中药的采购与贮藏与养护
第一节中药饮片的采购和验收
验收药品应当做好验收记录,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到货数量、到货日期、验收合格数量、验收结果等内容。验收人员应当在验收记录上签署姓名和验收日期。
中药材验收记录应当包括品名、产地、供货单位、到货数量、验收合格数量等内容。中药饮片验收记录应当包括品名、规格、批号、产地、生产日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到货数量、验收合格数量等内容,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当记录批准文号。
第二节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
一、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1.虫蛀: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
大黄、白芷、桑螵蛸、北沙参、娑罗子、前胡
虫蛀大白纸,桑蛸杀娑湖
2.泛油:含挥发油:当归、丁香
含脂肪油:柏子仁、桃仁、杏仁
含糖: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
白(柏)杏归香桃,二冬赎(熟)精牛
3.霉变:陈皮、独活、前胡、佛手
4.变色
由浅变深: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
由深变浅:黄芪、黄柏
由鲜艳变暗淡: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
5.气味散失:肉桂、沉香、豆蔻、砂仁
6.风化:胆矾、硼砂、芒硝
7.潮解:青盐、咸秋石、芒硝
8.粘连: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
9.腐烂:鲜类药
二、中成药贮存中常见质量变异现象
虫蛀:蜜丸、水丸、散剂、茶曲剂
霉变:蜜丸、膏滋、片剂
酸败: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软膏剂
挥发:芳香水剂、酊剂
沉淀:药酒、口服液、针剂
第三节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6个)
1.水分---高:虫蛀、霉烂、潮解、软化、粘连
低:风化、走味、泛油、干裂、脆化
2.淀粉---虫蛀、霉变
3.黏液质---发霉、生虫
4.油脂---产生异味:桃仁、杏仁
引起酸败现象:刺猬皮、狗肾
5.挥发油---气味散失:白芷、当归、荆芥、薄荷、肉桂、樟脑、姜黄、山奈
6.色素---发霉变色:月季花、玫瑰花
二、环境因素(8个)
1.温度---生虫、发霉;水分蒸发;气味散失;成分变化;酸败泛油;黏结成块
2.湿度---贮存仓库的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70%以下
---高:吸潮变质;低:风化
3.日光---变色、气味散失、挥发、风化、泛油
4.空气---泛油、虫蛀、霉变
5.霉菌---霉变、腐烂变质
6.害虫---虫蛀
7.包装容器
8.贮存时间
第四节中药的贮存与养护
一、中药材和饮片的贮藏
■饮片库房室温控制在25℃以下,相对湿度75%以下
■阴凉干燥处:含挥发油类(薄荷、当归、川芎、荆芥)
■凉爽处:矿物类(硼砂、芒硝)
■石灰保存:牛黄、人参
■易燃物品:硫黄、火硝、樟脑
■毒性药品:单独存放
■密封保存:动物类、矿物类
二、中药材和饮片的养护
1.传统养护技术(6个)
清洁养护法、除湿养护法、密封(密闭)养护法、低温养护法、对抗同贮法、高温养护法
■清洁养护法:清洁卫生是防止仓虫入侵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法
■除湿养护法:
1.通风法
2.吸湿防潮法:生石灰块、无水氯化钙
■密封(密闭)养护法:是贮藏的基本方法
■低温养护法:2~10℃,具有防霉、防虫、防变色、防走油,主要用于贵重药材保存,如哈蟆油、银耳、人参、菊花、陈皮、山药、枸杞子(<-4℃可使害虫致死)
■高温同贮法:可有效防治虫害的侵袭。高于40℃害虫停止发育,高于50℃,害虫将在短时间死亡。含挥发油的饮片烘烤温度不宜超过60℃
对抗同贮法
2.现代养护技术(8个)
干燥养护技术
气调养护技术
60Co-γ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养护技术
包装防霉养护法
气幕防潮养护技术
蒸气加热养护技术
气体灭菌养护技术
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技术
三、中成药的养护
应密闭贮存:散剂、胶剂、膏药、软膏、鼻用制剂、栓剂、凝胶剂
应密封贮存:丸剂、片剂、煎膏剂、合剂、颗粒剂、胶囊剂、糖浆剂、注射剂、酒剂、露剂
温度低于30℃的剂型:胶囊剂、栓剂
遮光:软膏剂、注射剂、酊剂、流浸膏与浸膏剂、凝胶剂、眼用制剂
四、中国药典凡例
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密闭: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防止空气和水分侵入,防止污染
阴凉处:不超过2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2~10℃
常温:10~30℃
检查日期、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批准文号、有效期、质量状况、养护措施、处理结果。
养护员:
表格中除:检查日期、质量状况、养护措施、处理结果、养护员栏要手工填写外,其余电脑自动可生成。
检查日期:从打印时间开始填写至下月几号为止,看有多少页平均后连续填写时间也可,但不能填写一样的时间;
质量状况:填写“无异常”;
养护措施:可填写“效期催销”、“翻垛”、“通风”等,视具体需要养护情况而定;
处理结果:“继续销售”;
养护员:要签完整名字。
二)养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1、养护储存的合理性
药品养护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对在库药品的分类储存、货垛码放、垛位间距、色标管理等工作内容进行巡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确保药品按规定的要求合理储存。
2、仓储条件监测与控制
药品仓储条件的监测与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库内温湿度、药品储存设备的适宜性,药品避光和防鼠等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措施的运行状态。
为保证各类库房的温、湿度符合规定的要求,仓库保管人员要在养护员的指导下,有效地对库房温、湿度条件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发现库房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或接近临界值时,或接近临界值时,应及时采取通风、降温、除湿、保温等措施进行有效调控,并予以记录。对库房的温、湿度条件应定时进行观察记录,一般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为确保仓库温湿度条件的全天候监控,药品控制企业在节假日也应安排值班人员,对仓库的储存条件进行监控。
3、库存药品质量的循环检查
养护员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定期对库存药品的质量状况进行循环检查,循环养护检查一般按季度进行。购进药品应在入库后三个月起进行第一次库存药品检查。养护时应做好养护记录,对养护中的药品质量状况进行准确的记录。
当气候条件出现异常变化,遇高温、严寒、雨季或发现药品有质量变化迹象时,应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人员或全面检查;为避免漏查,应严格规定检查顺序,如:按每个货架、货垛顺时针检查等;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包装情况、外观性状,对易变质药品、储存期较长、近效期不足一年的药品或其它应检查的药品,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
4、养护中发现质量问题的处理
药品养护中发现的问题一般包括技术操作、设施设备、药品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养护员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及时上报质量管理部核实、处理,按照质量管理部的要求,采取措施对质量管理过程实施改进,从而有效地控制药品储存质量。
养护员对养护过程中发现的药品质量问题,应悬挂醒目的黄色标牌,并暂停发货,上报质量管理机构进行处理。
(三)药品养护档案与信息
为给药品养护工作提供系统、全面的管理依据,不断提高药品养护的技术水平,企业应针对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养护档案,收集、分析、传递养护过程中的信息资料,从而保证药品养护质量系统的有效运行。
1、药品养护档案
企业应结合仓储管理的实际,本着"以保证药品质量为前提,以服务业务经营需要为目标"的原则,针对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养护档案。药品养护档案是在一定的经营周期内,对药品储存质量的稳定性进行连续观察与监控,总结养护经验,改进养护方法,积累技术资料的管理手段。其内容包括药品的基本质量信息、观察周期内对药品储存质量的追踪记录、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药品养护档案的品种应根据业务经营活动的变化,及时调整,一般应按年度调整确定。
2、养护质量信息
按照GSP规定,药品养护人员应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养护检查、近效期或长时间储存的药品的质量信息。以便质量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储存药品质量信息,合理调节库存药品的数量,保证经营药品符合质量要求,其报告内容应汇总该经营周期内经营品种的结构、数量、批次等项目,统计并分析储存养护工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的相关指标,如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比率,进而提出养护工作改进的措施及目标。
(四)、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
1、影响药品质量的内在因素
a、易水解的药品当药品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酯、酰胺、酰肼、醚、苷键时,易发生水解反应。如青霉素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易发生分解反应和分子重排反应,其分解产物与分子重排物均无抗菌作用。故青霉素只能制成粉末,严封于容器中贮藏。
b、易被氧化的药品当药品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巯基、香胺、不饱和碳键、醇、醚、醛、吡唑酮、吩噻嗪等基团时,易发生氧化反应。如氯丙嗪属于吩噻嗪类化合物,在日光、空气、湿气的作用下易变质失效,故应遮光,密封保存。
2、药品的物理性质与质量的关系
a、挥发性系指液态药品能变为气态扩散到空气中的性质。具有挥发性的药品如果包装不严或贮存时的温度过高,可造成挥发减量,如乙醇、薄荷等在常温下即有强烈的挥发性,还可以引起燃烧和爆炸。
b、吸湿性系指药品自外界空气中不同程度地吸附水蒸气的性质。药品的吸湿性并不限于水溶性药品,某些高分子药品和水不溶性药品同样可以吸湿,但当含有少量的氯化镁等杂质时,则表现出显著的吸湿性。
c、吸附性药品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特殊臭气的性质被称为药品的吸附性。例如淀粉、药用碳、滑石粉等因表面积大而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从而使本身具有被吸附气体的气味,亦称"串味"。
d、冻结性以水或乙醇作溶剂的一些液体药品遇冷可凝结成固体,这种固体会导致药品的体积膨胀而引起容器破裂。
e、风化性有些含结晶水的药品在干燥空气中易失去全部或部分结晶水,变成白色不透明的晶体或粉末,称为"风化"。风化后的药品的药效虽然未变,但影响使用的准确性,尤其是一些毒性较大的药品可因此而超过剂量,造成医疗事故。
f、色、嗅、味药品色、嗅、味是药品重要的外观性状,也是药品的物理性质之一,当色、嗅、味发生变化时,经常意味着药品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它们是保管人员实施感官检查的重要根据。如维生素C片由白变黄,是由于发生了氧化反应;阿司匹林片出现针状结晶或浓厚的醋酸味,是由于因吸湿而发生水解反应,产生了水杨酸和乙酸;某些药品的异臭、异味可能是微生物所引起发酵、腐败等。
此外,药品的熔化性、溶解性等均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内在因素。
2、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行业政策变化影响研究
- 贵州行测国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国考题库综合及参考答案详解(精练)
- 辽宁省国考行测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最接近国考的行测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行测国考答案及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国考题库文件下载【典型题】附答案详解
- 国考行测题库比例(各地真题)附答案详解
- 国考行测题库比例(名师系列)附答案详解
- 最接近国考的行测题库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中建二局签工作合同范本
- 《无人机飞行安全及法律法规》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
- 静脉降压药与高血压急症
- 安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范本
- 2025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 2024年佛山市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脑梗的护理常规
- JG/T 342-2012建筑用玻璃与金属护栏
- T/CGCC 95-2024书画艺术品溯源鉴证方法和要求
- 2025欧盟REACH法规高关注物质清单
- 《过渡金属稀土金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