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法律史具体内容_第1页
A法律史具体内容_第2页
A法律史具体内容_第3页
A法律史具体内容_第4页
A法律史具体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法史1第一节:立法概况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一)天罚思想。周朝建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不再宣称王是天帝的化身,而代之以“天只赞助有德之人”,因此周王的权力就说成是“受命于天”、“以德配天”。(二)明德慎刑。明德慎罚是周初统治者在“以德配天”思想的指导下提出的法制原则。该思想原则主要是成康时期的统治思想,对后世统治者给与了重大启迪!(1)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2)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区别情况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3)明德慎罚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代天行罚”的观念变化的产物,也是奴隶主贵族阶级长期司法镇压经验的总结。(三)礼治思想1、周公“制礼作乐”,将夏商的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周礼”。

周礼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统治的需要而日益广泛不再限于治理血缘团体内部的功能,而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等级制度和加强专政力量的重要工具。2、礼的职能:(1)礼的首要职责是维护等级制度。(2)礼的第二大职能在于预防犯罪,抑制反抗活动。(3)礼还能起防民的作用。3、西周的礼作为一种规范,兼有道德和法律双重属性、教化和防范两方面的意义,利用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礼”实行统治,即“礼治”,是西周的一大特色。二、西周的立法活动(一)周礼1、周公制礼是西周最早的立法。2、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将夏商的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周礼”。周礼成为维护分封、宗法、继承制度,调整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婚姻家庭等各种规范的准则。3、周礼的内容:“五礼”五礼是周礼的重要内容的归纳,总体来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1)吉礼:居五礼之首,是祭祀方面的礼节仪式。(2)凶礼: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3)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4)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5)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4、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为孝,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为忠,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各级贵族都要听命于天子;亲亲与尊尊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二)《九刑》1、《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2、《九刑》是周初旧有的九篇刑书,随着西周政权的稳定和阶级矛盾的尖锐,《九刑》又经过修订。3、九刑的解释。4、春秋时的叔向把“禹刑”、“汤刑”、“九刑”都看作“叔世”(乱世)的产物,不符合实际。(三)《吕刑》1、吕侯主持制定了西周后期一部重要法典《吕刑》,又称《甫刑》,《尚书》有《吕刑》篇。2、《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1)种类:五刑:包括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五等;五罚;五过。注:①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②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少数奴隶主贵族享有,可能与西周末王朝财政拮据有关。(2)原则:《吕刑》规定适用刑罚的总原则是“明德慎刑”,要求做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四)周王的誓、浩、命是周朝法律的重要渊源。

2第二节:礼与刑及其适用一、礼(一)礼制1、西周礼制主要规定了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地位和等级特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尊卑关系,以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贵贱差别。2、礼制的作用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宗法制,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3、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礼制以“亲亲”和“尊尊”为核心,规定了完善的等级制度,提倡以忠、孝治天下。4、在西周,礼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的标准。(二)礼治1、礼治思想是西周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2、礼治思想是以德为核心,融国法、家规、忠、孝、教化、刑罚为一体的思想,宣扬并维护“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三)礼制与礼治1、西周礼的特色体现为礼制和礼治两方面的完善,礼治思想为礼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礼制的完善促进了礼治思想的成熟,并为礼治思想的实现准备了社会条件。2、礼制和礼治相辅相成,是礼成为西周统治者维护和加强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被后代王朝确立为“政教之本”,并成为后来儒家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二、刑(一)西周刑罚的适用原则:以“明德慎刑”、“亲亲”、“尊尊”为指导思想。1、矜老恤幼原则。以八岁以下,八十岁以上作为划定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以其作为定罪量刑标准,在刑法史上具有进步意义。3、罪刑相当的原则。依法定罪、罪刑相当,必须十分谨慎地依法行事,是“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化。4、罪疑从轻,众疑则赦的原则。要求做到核实清楚案情,判之有据。5、“罚弗及嗣”罪不相及原则。要求罚不株连,不连坐。6、同罪异罚的原则。西周奴隶制法最基本的原则,符合宗法等级制度的要求,是“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7、世轻世重的原则。主张用刑灵活,因时而异,即所谓“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8、正当防卫原则。因正当防卫而杀人,此行为不以杀人罪论处。(二)西周的刑罚1、死刑2、肉刑3、赎刑4、鞭扑刑5、拘役(三)西周的罪名1、罪名(1)不孝不友罪;(2)违抗王命罪;(3)暴乱罪;(4)杀人罪;(5)变更制度罪;(6)寇攘奸宄罪;(7)违背契约罪;(8)群饮罪;(9)失农时罪;(10)淫乱罪;(11)其他:杀嫡立庶罪、淫声异服罪、违反军令罪、乏军兴罪。2、特点:(1)突出打击侵犯王权的罪;(2)突出维护宗法家族制度;(3)违背契约罪的设立背景;(4)罪名的不明确性。三、礼与刑的关系(一)出礼入刑1、礼的作用主要是在于贯彻“亲亲”、“尊尊”原则,确认和维护宗法等级和伦理道德,并使其制度化、系统化。2、礼中包含有刑,礼又不完全等同于刑,两者相辅相成,交互为用。(1)礼主要借助于舆论的力量使人就范,但如果被断为严重违礼,即构成犯罪,必须惩之以刑。(2)出礼入刑,但违礼和入刑不是法定的,而是执法者依据具体情况决定的。(3)出礼和入刑也不是完全任意的,必须遵循和贯彻礼的精神。3、西周的礼和刑是奴隶主专政的两种手段,刑是礼强有力的后盾,用刑是为了维护礼的实施,故礼和刑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但在适用上时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可见,刑是以礼为基础和源泉的,刑的实际运用以礼的原则为指导,礼的约束作用靠刑的强制力来维持。(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西周礼的本质特征,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重要原则。2、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的身份低贱,且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故奴隶主贵族所享有的礼和特权,庶人不得享有。3、刑不上大夫,是指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宽宥,也体现了刑主要不是针对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惩治奴隶和平民的。4、礼不仅约束贵族,也约束庶人;刑主要不是针对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惩治奴隶和平民的。

3第三节:民事法律一、土地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土地不准转让和买卖。二、契约制度1、质剂。质人是管理市场的官员,货物买卖,要以券书作为凭证,奴隶、牛马之类的大宗买卖用长券,称为质;兵器、珍异之类的小宗买卖用短券,称为剂。制剂由官方制作,一旦发生契券纠纷,质人有责任处理。2、傅别。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傅是指将契约写在竹板做的简上,别即将契约一分为二,由债权人与官府或立契约两方各执一半。三、婚姻继承制度——一夫一妻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度(一)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1、婚姻关系的成立(1)必须有父母之命;(2)必须有媒妁之言;(3)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三十;女二十);(4)必须经过严格的婚姻仪式,即“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2、婚姻关系的限制(1)同姓男女之间禁止结婚;(2)居父母丧期,三年不得嫁娶;(3)不同等级之间不准通婚;3、婚姻的解除(1)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窃盗、妒忌、恶疾。(2)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二)家庭制度1、父权家长制;2、夫权;3、妻妾地位悬殊;(三)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1、宗祧继承,又称祭祀继承,宗祧继承人称为嫡,即祖先血食祭祀的主祭人。确立该继承人称为立嫡。立嫡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其适用的对象上至国王,下至庶人。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宗子主持祭祀之礼,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与政权结构、经济结构相结合,保证了亲亲、尊尊的统治地位。2、地位继承,又称封爵继承,西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有相应的封地,封爵不仅是荣誉、地位的象征,而且关系到物质待遇及特权等,这种封爵除本人生前享受外,还可以传袭子孙,由嫡长子继承。3、财产继承,是指由于西周实行家族共财制,由家长掌握家族中财产的管理权,而这种管理权的继承也适用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集成财产的目的在于保障宗子主祭和收族的权力,进而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维系奴隶主贵族的专制统治。4第二节:唐初法制指导思想一、礼法并用治国的思想:1、唐初的统治者认为礼与法各有侧重,都有自己的作用。礼的作用十分重要,是治国的主要手段;法的作用也很重要,治国不能没有它。2、因此,唐初的统治者主张治国必须礼法合一,却一不可。二、法律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的思想:唐初的统治者重视立法,特别强调法律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1)他们认为,法律内容要保持一致,避免参差,否则就会损害法制,不利于治国。(2)他们认为,法律内容还须简约,不可繁琐。(3)他们还认为,法律内容除统一、简约外,还须稳定,一旦制定,不可数变。若法律内容多变而无常定,会造成两个方面的损害:一方面会使百姓无所适从,滋生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还会使官吏难以掌握,以致在工作中除差错,甚至不法之吏借此行奸。三、慎重行刑的思想:唐初的统治者还很重视司法,并集中体现在慎重行刑的方面。(1)他们认为,司法官应该严格依法办案,防止滥刑,并把它作为慎重行刑的一种表现。(2)他们还认为,对一些重刑者,还应规定专门的程序加以审理,避免错案。5第三节:唐朝立法概述一、唐朝的法律形式(一)律: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及其《疏议》、《开元律》及其《疏议》;《永徽律疏》后称《唐律疏议》保存至今,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刑法典。(二)令: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武德令》《贞观令》《永徽令》《开元令》(三)格:皇帝发布的各种敕令的汇编。留司格:留在尚书省下属24个司中使用的格;敬颁格:颁发至全国各州、县使用的格。《武德格》《贞观格》《永徽格》《垂拱格》《开元格》(四)式: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武德式》《贞观式》《永徽式》《垂拱式》《神农式》(五)典:《唐六典》,组织法典。(六)律令格式之间的关系1、律与令、格、式有明确的分工和明显的区别。2、违反了令、格和式要依律科刑。二、唐律的制定(一)《武德律》

武德七年(624年)颁行,12篇,500条

——首创(二)《贞观律》,在《武德律》基础上修律,贞观十一年修律完成并颁布

——定本1、增设了加役流,将其作为死刑的减刑,介于常流和死刑之间;2、区分两种不同的反逆罪,缩小了缘坐处死的范围;3、完善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和官当等一些主要制度。(三)《永徽律》及其《疏律》——《贞观律》的翻版(四)《开元律》及其《疏律》——《贞观律》的翻版三、唐律的结构1、《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分,6卷57条,主要规定了唐律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一些律中的一般原则、刑罚制度。2、《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中的分则部分。四、唐律的特点(一)礼法结合:1、礼是立法的依据;2、法是维护礼的武器;(二)首创“疏议”,把对律文的解释和补充形式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阐明了唐律的指导思想;2、简述了每一篇目的沿革情况;3、解释律文;4、概说罪名之间的区别;5、简说了与刑罚有关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使用刑罚的必要性,每一刑罚的沿革史,刑罚的实施等。(三)内容简约比附:定罪比附、量刑比附。五、唐律的影响(一)对唐后封建时代立法的影响《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二)对当时一些东亚国家立法的影响朝鲜《高丽律》;越南《国朝刑律》《刑法》《鸿德刑律》;日本《大宝律令》《养老律令》6第四节唐朝刑事法律有关刑罚和一般原则的规定考唐律的刑罚以五刑为主,笞杖徒流死,这是中国封建刑罚中的核心。(1)笞刑,是一种用荆条或小竹板捶打罪犯臀部、腿部的刑罚,是5刑种最轻的一种,用于处罚一些较轻罪刑的罪犯。(2)杖刑,事一种用大竹板锤击罪犯背、臀部和腿部的刑罚,它较笞刑为重,分为5等。(3)徒刑,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具有被奴役的性质(4)流刑,是一种吧罪犯遣送到边缘地区并强制其劳役的刑罚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刑。适用于一些较为重大的犯罪。(5)死刑,是一种剥夺罪犯生命权的刑罚,是五行中最重的刑罚,可分为绞和斩两等。

十恶:①谋反,谋危社稷;②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的宗庙、陵墓和宫殿的行为;③谋叛,图谋背叛国家,投靠敌方的犯罪行为;④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的犯罪行为;⑤不道,杀死一家非死罪三人,把人肢解、造畜蛊毒及以邪术诅咒人等的犯罪行为;⑥大不敬,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和尊严的犯罪行为;⑦不孝,子孙不能善待父母、祖父母的犯罪行为;⑧不睦,亲族之间互相侵害的犯罪行为;⑨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等的犯罪行为;⑩内乱,亲族之间犯奸的犯罪行为。

八议,是指高官达贵在犯罪后享有通过大臣集议,再经皇帝裁决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八种人享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产、坐赃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务犯罪,另一类是侵害财产所有权等的犯罪。同居相为隐原则:(1)《名例律》把以往的亲属间犯罪的相互隐瞒发展为同居人间犯罪的互相隐瞒,同居相互隐的范围,除了亲属外,还包括部曲、奴婢为主任隐瞒犯罪。(2)为同居相为隐的范围内的罪犯通风报信的,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即使非同居的小功以下亲属相为隐的,也可比照常犯罪减三等量刑。(3)但是,凡犯有谋反、谋大逆和谋叛三种重罪的,不适用此原则,按常法执行。化外人相犯的处理原则:(1)《名例律》中所称的“化外人”是指不属于唐朝管辖的异族。(2)对化外人相犯的处理原则是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凡是同一国家的人相犯的,按他们国家的法律来处理;凡是不同国家的人相犯的,则按照唐朝的法律来处理。比附原则:把律文中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比照较为相近的律条,进行定罪量刑的原则。适用比附原则的前提条件是,在唐律中无明文规定,但又须判定罪行的存在。具体适用方法:“其应出罪者,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举轻以明重”。7第一节:制宪活动一、预备立宪的背景与实质预备立宪的性质:清政府为仿照近代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而进行的准备活动。1、背景2、《宣示预备立宪谕》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主要内容:(1)确认立宪的合法性;(2)确定预备立宪的基本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3)确定中国宪政过程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噪骤行。3、实质: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出于一种求生本能的自救意识,其实质是借立宪为名抵制革命,以挽救即将倾覆的清王朝,维护君主专制传统。二、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一)改革官制1、分权以定限;2、分职以专任;3、正名以核实;(二)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一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正文:“君上大权”(14条)2、附录:“臣民权利义务”特点:重君权,轻民权(三)设咨议局(地方议会性质)和资政院(国会性质)1、咨议局与《咨议局章程》;2、咨政院与《咨政院章程》;(四)颁布《十九信条》《十九信条》VS《宪法大纲》:1、二者所处时代不同,立法宗旨不同;《宪》草于君权未衰,民权未张之时,因而以君主至上为宗旨;《十九》成于革命兴起,民气勃发之秋,虽起草匆促,但以贬君权,伸民权未宗旨。2、二者采用的政体模式不同,制宪原则不同;《宪》采用的日本式的二元君主立宪模式,君主在立法和行政上拥有极大的权力,有制宪权。《十九》采用了英国式的虚君共和制模式,实行议会政治、责任内阁,皇帝作为国家的象征、虚位的元首。总体上确立了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行之有效的皇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制衡的原则。3、二者制定程序不同,法律效力不同。《宪》是由宪政编查馆拟定,作为将来宪法的纲要,本身并没有法律上的效力;《十九》则是由代行国会职权的资政院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由皇帝颁布,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可以说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8第二节:修律活动一、清末修律的背景与指导思想(一)修律背景20世纪初的晚清,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被动接受,结果是开始了中国近代百年来法制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清末修律的原因:1、传统法律制度不能适应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2、西方“以华治华”策略的确定要求清政府的法制作出相应调整;3、清廷预备立宪的时间安排迫使其对于立宪以后法律制度格局的准备;4、西方列强提出清政府改革法律制度即答应放弃领事裁判权;(二)修律指导思想——“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二、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一)刑法的修订1、《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5月

仍是一部封建性的刑律【09法综】(1)删除六律总目;(2)初步区分刑民;(3)改革刑罚制度;(4)删除过时条款:删除某些等级制,特权条款,删除“因新政”及形势变化而过时之条款;(5)增设新罪名:如妨害国交、妨害选举、毁坏电杆、毁坏铁路要件等。2、《大清新刑律》1911年1月25日颁布,1913年起施行

——现代刑法典(1)体例上打破了几千年来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形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刑法典;(2)采用西方近代刑罚体系,将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3)引进西方近代刑法原则、制度与术语;(4)废除、新增、调整一系列罪名;《暂行章程》五条——封建性:否定了《大清新刑律》所确立的资产阶级刑法;原则:否定了死刑惟一原则;正当防卫原则;轻刑原则;罪行法定原则。(二)民法的修订

《大清民律草案》(三)商法的修订

《大清商律草案》

——《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四)诉讼法的修订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五)法院编制法的修订三、清末修律的特点、实质与影响(一)特点1、打破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封建旧律传统;2、更新法律制度和原则;3、改变旧律重农抑商的传统;4、既确定和维护列强在华权益,又保留了部分封建法律传统。(二)实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影响:开中国法制近代化之先河,后来中华民国时期各阶段立法,基本上都沿袭于此。9第三节:司法制度的变革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及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享有此特权的国家的在华侨民,在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其本国驻华领事按其本国法律制裁。——严格损害中国的司法主权。(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1、鸦片战争前,中国拥有独立的司法主权;2、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成为领事裁判权之滥觞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最惠国待遇)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之范围(二)观审公廨:清朝地方政府设在租界内审理华洋混合案件的审判机关,实际上由外国人控制,是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大和延伸。(三)领事裁判权的影响1、使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2、使中国民众和中国民族工商业在华洋诉讼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严重伤害了民族自尊心,同时又保护了外国人在诸多领域的侵略活动和不法行为。二、晚清司法制度的改革(一)近代司法组织体系的建立——司法与行政分立刑部——法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大理寺——大理院(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四级三审制

监察制度(二)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10外法史11罗马法第一节罗马法的形成及其特点一、罗马法的形成罗马法(ROMANLAW):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公元前8世纪罗马国家产生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个时期的法律,又包括查士丁尼时期的东罗马帝国的法律。它是随着古代罗马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一)萌芽

部落时期:特里布斯(tribus,3)→库里亚(curia,BC胞族,10)→氏族(10,共300)

比较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做法

王政时期(前8-6):库里亚→氏族长老→元老院、王(rex)

氏族的分化:保护人(patronus,贵族)、被保护人(cliens,依附者)、平民(plebis)ServiusTullius改革,按财产分等级(二)发展与演变王政时期:氏族惯例与社会通行惯例→习惯法共和国前期(前6-3):十二表法:成文法法的公布

(比较春秋时期);平民的崛起共和国后期(前3-1):市民法与万民法

;外事裁判官与内事裁判官帝国前期(前1–公元3):法学家的活动与罗马法的发展元老院决议、罗马民众大会立法、裁判官告示

三者的受限皇帝敕令成为主要法律渊源、种类(4种)帝国后期和查士丁尼法典编撰时期(3-6世纪中叶):东西罗马分裂,法学家编撰法典(三)罗马法的三个特点: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从个人意见到特许解答权、五大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学说引证法》裁判官的告示(edictum):内事裁判官的告示:一般(永续告示)1年、临时告示、传袭告示(后任对前任)系统的大规模法典编撰:国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学说阶梯》,《查士丁尼新律》12罗马法第二节罗马法的体系及其基本内容1、体系与分类:公法与私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市民法万民法与自然法市民法与长官法2、罗马私法的体系及其基本内容:人法: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社团与财团;家与婚姻——家族、家父权,有夫权婚姻与无夫权婚姻物法:物与物权法——物的分类——物权: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他物权: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物权(信托担保、质权、抵押权、占有(事实))债权——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债的发生——契约、准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监护、共有、遗赠)、私犯、准私犯

债的消灭——清偿、提存、抵消、免除、消灭时效

诉讼法:公诉与私诉

私诉程序的发展形态:法定诉讼、程式诉讼、特别诉讼13罗马法第三节罗马法的复兴及其后世影响1、复兴:意大利:前期注释法学派——后期注释法学派、评论法学派法国:历史主义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德国:潘德克顿(《学说汇纂》)中兴——历史法学派西班牙:罗马法视为共同法英国:罗马法对法学家及衡平法形成的影响2、后世影响及其原因:影响:形成罗马私法体系罗马法的具体制度和原则为后世西方国家的立法所直接继承罗马法中的概念、术语也被后世继承罗马法学家的思想学说及罗马法发展的成果成为后世西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为详尽罗马法体现的理性原则、衡平观念等非常适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罗马统治阶级运用武力扩大版图,强行适用罗马法,被征服地区居民自愿采用罗马法,使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14英国法第一节英国法概述一、形成与发展:

诺曼征服前→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5世纪-1066年)--日耳曼法诺曼征服后→封建法律体系的形成(1066—17世纪中叶)普通法的形成:普通法(commonlaw)12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通行于全国的普遍适用的法律。衡平法的兴起:衡平法(Equity)14世纪左右由大法官的审判实践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法律规则,因其号称以“公平”、“正义”为基础,故名。是对普通法缺陷的弥补。制定法的发展:制定法(statutelaw),即成文法,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以明文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法律规范。二、资产阶级革命后(17中叶-19世纪30年代)

国会立法加强

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内容充实并与时俱进:布莱克斯通英国法释义三、19世纪的法律改革(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选举制度的改革、制定法数量大增与地位的提高、法院组织与程序法的改革四、现代英国法的发展(20世纪初以来至今)立法程序简化委托立法大增完善选举制社会立法加强欧盟法成为英国法的重要渊源

15英国法二英国法的渊源

(一)普通法:概念:普通法本身是一个不确定的词汇,即使对英国法而言,也可在多重含义上使用。从法源意义上说,它是特指由普通法院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套法律规则,它既区别于由立法机关创制的制定法,也区别于由衡平法院创立并发展起来的衡平法。基本原则:遵循先例(staredecisis/thedoctrineofprecedent),以相似的方法处理相似的案件并遵循既定的法律规则与实践。

欧洲法院解释欧盟宪法的判决、上议院的判决——所有英国法院有拘束力。

上诉法院的判决——所有下级法院有拘束力。

高等法院的判决——所有下级法院有拘束力,但对其自身无拘束力。

所有下级法院均受以上高级法院判决的拘束,但其自身判决对任何法院无拘束力(包括自身)。主要特征:程序先于权利(remediesprecederights),即一项权利能否得到保护,首先要看当事人所选择的程序是否正确,如果程序出现错误,其权利就得不到保护。——普通法的令状制度(二)衡平法:概念:现代意义上的衡平法仅指英美法渊源中独立于普通法的另一种的判例法,它通过大法官法院,即衡平法院的审判活动,以衡平法官的“良心”和“正义”为基础发展起来。衡平权利和救济方法:信托(受益),甲为乙的利益而获得控制某项财产的法律权利。信托制是衡平法对英国法的最大贡献之一。衡平法上的赎回权、衡平法上之禁止推翻、禁令等共列举10项。其他请参看P150页。衡平法的诉讼程序:与普通法“诉讼程序之奴隶”的比较,相当方便,灵活,以快速、经济、灵活、切实解决当事人的争端为宗旨。不需令状,不采用陪审制,法庭用语简单无须特定法律用语,最初甚至不需遵循先例——“大法官的脚,可大可小。”衡平法与普通法的关系及其对英国法的发展:1、不同法院创立并实施于不同的领域、程序、救济方法皆不同。2、衡平法最初系对普通法的补充(实施领域和救济方法看)3、1875以后二者的融合,但衡平法仍是创造新原则和补救规则的重要手段,虽然它已经不能独立发展,没有单独适用的法院。16英国法(三)制定法的发展:种类(依照立法主体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欧洲联盟法、国会立法、委托立法。制定法与判例法的关系:形式区别明显,数量上判例法多而制定法少,效力上制定法高于判例法,制定法对社会和法律改革作用大,制定法不能脱离判例法的补充和解释而存在。(四)其他法律渊源:习惯(宪法惯例)、学说(判例)第二节宪法

一、宪法渊源(一)宪法性法律:1215《大宪章》(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征税契约)、1628《权利请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