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课时《屈原列传》(第一课时)_第1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课时《屈原列传》(第一课时)_第2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课时《屈原列传》(第一课时)_第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课时《屈原列传》(第一课时)_第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课时《屈原列传》(第一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第1课时)高二年级语文主讲人司增瑜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1.基本信息: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曾任楚国左徒,后因小人谗言离间,被长期流放,晚年看到楚国前途无望,抱石自沉汨罗江殉国。2.文学成就:创造了“楚辞”这种文体,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此外还有《招魂》《天问》等代表作品。我们了解的屈原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3.形象:正直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伟大的爱国主义者。4.传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是老百姓在表达对屈原的纪念。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我们了解的屈原1.关于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他才华过人,首创纪传体,编写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又命运坎坷,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获赦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知人论世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2.了解背景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知人论世要求:通读全文,正音断句整体感知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

本文不同于一般传记,而是在叙事中融入了大量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感受这一特点,并思考:梳理文本结构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思考1】叙事是这篇文章的骨架。请大家找到叙述屈原生平的语段,以时间为序,用五个字概括他的一生。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明确1.叙述屈原生平的段落有第一段、第二段,第四到七段、第九到十段。2.五个字概括屈原一生:“任”(1)——“疏”(2)——“绌(黜)”(4)——“迁”(9)——“沉”(10)梳理文本结构【思考1】叙事是这篇文章的骨架。请大家找到叙述屈原生平的语段,以时间为序,用五个字概括他的一生。【思考2】第一段首先简介基本信息,并说此时怀王对屈原“甚任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1.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注:左徒,楚官名。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思考2】第一段首先简介基本信息,并说此时怀王对屈原“甚任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2.“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思考2】第一段首先简介基本信息,并说此时怀王对屈原“甚任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思考3】阅读第二段,思考楚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思考4】屈原被楚怀王“怒而疏”之后,第四至七段并没有接着记录屈原的遭遇。而是写了楚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最后客死秦国的历史。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楚怀王惑于群小,为张仪利诱而与齐国绝交,导致楚国外无强援。接着,怀王盛怒,大举伐秦,兵败,丧失汉中之地;又悉发国中兵伐秦,被魏国偷袭,楚国“大困”。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楚怀王第二次被骗放走张仪。造成“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文本研读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第三次的教训非常深刻,直接导致楚怀王客死秦国。文本研读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分析:这段叙述中涉及到屈原的只有两处,一是劝怀王杀张仪,未果;二是劝止怀王赴秦王会,不听。粗看起来,似乎有跑题之嫌,细究之下,却是很高明的写法。文本研读【思考4】屈原被楚怀王“怒而疏”之后,第四至七段并没有接着记录屈原的遭遇。而是写了楚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最后客死秦国的历史。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把屈原的生平放在楚国兴亡的大背景之中,表现了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滚滚车轮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2.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和爱国精神。3.张仪受秦王重用,一人胜过百万雄兵,侧面凸显了张仪、屈原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国运兴衰中的价值。文本研读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思考5】司马迁采用了把屈原的命运放在楚国兴亡的大背景之中表现,从而凸显屈原的个人价值的写法。这种写法还可以在哪里找到?文本研读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自投汨罗以死”之后,在第十一段写到:“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把屈原的去世和楚国的灭亡结合起来,再次凸显了屈原的价值。文本研读【思考5】司马迁采用了把屈原的命运放在楚国兴亡的大背景之中表现,从而凸显屈原的个人价值的写法。这种写法还可以在哪里找到?【思考6】第十段写了屈原临死前和渔父的两次对话。如何理解这两次对话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1.如何理解屈原和渔父这两次对话的内容?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回答渔父的问题,也是对屈原不合理遭遇的解释,更是屈原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①先细致描绘了久被放逐的屈原潦倒到极点的外表:被发行吟(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文本研读③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表明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以身殉国已经成为屈原的唯一选择。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文本研读2.屈原与渔父的这两次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1)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文本研读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2)内容上:本段内容取材于《渔父》,几乎照搬。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的赞美和礼敬,可以说是寓评于叙。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的“志洁行廉”的高贵人格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的赞扬和景仰,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文本研读1.读准字音惨怛()

齐桓()皭然()毋行() 濯淖()

枯槁()

汨罗()

餔其糟()

啜其醨()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明确:dá

huánjiàowú

nàoɡǎoMìbūchuò反馈与评价2.文章第11段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明确:写出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这一段寓评于叙,将宋玉、唐勒、景差这些楚辞的后继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对楚国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反馈与评价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作者在回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拓展阅读《报任安书》(节选),仔细体味司马迁的情感思想历程,并思考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与作者经历之间的关系。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拓展阅读

《报任安书》节选: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拓展阅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拓展阅读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拓展阅读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拓展阅读1.司马迁的思想情感经历在节选部分,司马迁先向朋友说明自己受辱不死,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想让自己的“文采表于后世”。再向任安表述遭受腐刑后,自己沉痛愤懑的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拓展阅读2.屈原的形象与司马迁的关系参考观点:司马迁与屈原的遭遇惊人的相似:直言进谏却遭君王打击和小人排挤,精神受到异常沉重地打击,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路可走、憔悴不堪的屈原对渔父的回答依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