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考点一:语言综合运用(新闻类)1、概括内容类:“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怎么了”,即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主谓陈述。有时也可以将结果加入其中。例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写标题类: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例2阅读下面的新闻,为其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采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摄影爱好者。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美的作品,都可以参赛。即日起至8月31日止,摄影爱好者可以发送相关重庆江河的摄影、摄像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今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和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写一句话新闻:按新闻常采用的主谓陈述形式“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例3把以下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写导语例4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抗日战士聚徐州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的。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上所述,新闻类语段压缩题比较好的解题流程一般如下。1.审题,明确解题要求。新课标第一网2.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文题要求的重要信息。(陈述对象、事件、行为等)3.整合取舍信息,注意“留用”“完整”。(“留用”意为尽可能选用原材料中筛选出来的负载着主要信息的原词。“完整”指组合后的答案必须涵盖所给材料的整体意思,完整地体现题目要求)4.拟定答案,力求“简洁”“连贯”。(“简洁”即“组合后的答案必须没有赘余的词语信息”,因为压缩语段一般有严格的字数限制,甚至是标点,故必须字斟句酌,言简意赅。“连贯”则指答案须文通字顺,用语得当,力求流畅、优美。一般采用主谓句形式。)当然,解答新闻类压缩语段题光靠掌握方法与程序是不够的,根本的还是要重视语言积累,平时多浏览报纸杂志,多留意报刊上的文章标题、一句话新闻等,定会收益多多。考点二:散文阅读一、易考题型(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二)概括主要内容、事物特点(三)理解句子含义(四)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五)语句赏析题(六)把握散文情感和哲理(体验感悟、启示、哲理)(七)散文线索(八)分析人物形象(九)体会文段的写作技巧和作用(十)拓展开放探究题二、答题技巧分析(一)概括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事物的特点1、概括主要内容对于记叙文的概括题,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人+事+果,即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而对于散文,我们则需要将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表述清楚,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例题分析:抱抱你,陌生人(1)从湖这边到湖那边,很远,我沿着桥,来来回回走了一遭又一遭。湖水很蓝,是那种幽深的蓝,蓝得让人抑制不住地生出一种想要进一步亲近它的欲望。(2)桥上的人来来往往,但我视若无睹。热闹是他们的,孤寂是我的。对于一个内心一直聚焦于某一事的人来说,世界是空旷的,只有我一个人。(3)不知道是在第几次从桥上走过时,第六感觉告诉我,有人试图闯入到我一个人的世界中来。顺感觉望去,不远处的栏杆旁,有男孩在朝我张望。看到我望他,急忙把目光撇到一边去,那神情,仿佛受惊的小鹿。(4)这是个顶多十岁的小男孩。让我一眼记住他的,是他脸上红色的胎记,足足占了脸颊面积的四分之一。(5)我转回脸来,不想让男孩看到我注目于他脸上的胎记而困窘。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之前一直朝我张望。也许,是我长得像他以前熟识的一个亲人?还是,我落寞的深情引起了他的好奇?(6)不管了,就让男孩看吧。我是他眼睛里的一道风景,就像湖边的一棵树一样,就像湖面上飞的一只鸟一样。在这世界上,有谁不是别人眼里的风景呢?不过是,有的风景是美丽的,有的风景是丑陋的罢了。(7)我还是继续走我的路,想我的事情吧。我在决定某一件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下一步該不该实施。桥上的行人,三三两两地与我擦肩而过。他们是我的过客,而我,也不是他们的归人。(8)我在桥边站住,望着湖水。桥很高,我在湖水里的影子,一定很小,就像天上飞鸟落在湖面上的影子那样。(9)我抓紧了栏杆。(10)这时,我听见身后有急促的脚步声。我感觉这脚步声是冲我来的。于是转回头,是那个男孩!因为刚才的跑,他的脸红通通的。在我面前站住,像站在学校里的老师面前一样,两脚并齐,然后张开嘴——很努力的样子,仿佛张嘴是很费力气的活儿——说,叔叔,我……能抱抱您吗?(11)我飞快地掩饰住我的惊讶,俯下身,张开了手臂。他笑了,脸上俩酒窝,盛着溢出来的笑容,然后张开他稚嫩的手臂,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12)松开手后,他告诉我,老师布置了个家庭作业,叫“拥抱陌生人”,还让我们根据这个写作文呢,谢谢您,叔叔。摆摆手后,他转身跑开。(13)我望着他的身影。不远处,有对夫妇朝这张望。看到我注意他们后,笑着向我挥手,我也挥手,向他们致意。这一定是孩子的父母。(14)我看得出夫妇俩神情里的谢意。其实,我更想谢谢他们,谢谢他们的孩子。我投资失败,债务缠身,就在我刚才抓紧栏杆,决定翻越下去,与湖水来个拥抱,一了百了之时,孩子来了,给了我一个拥抱。(15)我的想法,在被拥抱住的时候,立刻就改变了。15.读了以上文章,请概括它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他笑了,脸上两酒窝,盛着溢出来的笑容,然后张开他稚嫩的手臂,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读第十二段,联系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老师为什么给这个小男孩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以“抱抱你,陌生人”为题,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事物的特点答题技巧:(1)找出描写事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2)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神韵。例题分析:红豆树下陈歆耕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题的含义与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型巩固:《抱抱你,陌生人》中本文以“抱抱你,陌生人”为题,有什么含义?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结合口诀记忆)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
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理解句子含义理解文章重要句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2.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4.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5.要注意结合文题。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和解释关键字词,进而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遇到名词或者代词,要明确的回答出实际指代的内容,答题要明确;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或者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分析得出。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多需要联系主旨回答深层含义。就题型而言,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或者就某句话谈体会等题型,多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在此特别强调,分析句子含义不能断章取义或者想当然,一定要细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并多总结答题模式与答题语言,就能熟练掌握此类题型。试题练习语言综合运用。(3分)进入中学,我们又认识了许多新同学,结交了许多新朋友。班级要策划一次“交友之道”的班会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要求:(1)交代本次活动的意义;(2)引用合适的古诗文;(3)不超过70个字(含标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3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7题。(7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的“____________”三个字,紧扣题目中的“遥”字,可见贬谪之远、路途之艰辛。(2分)这首诗首句中描写杨花和子规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常常运用奇特的想象抒发情感,请结合本诗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2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②,了无遽③容。融谓使者曰:“冀④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⑤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注释】①收:拘捕。②琢钉戏:古时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③遽:惊慌。④冀:希望⑤进:进言,指对尊长者讲话。⑥寻:不久。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B、尊君在不不舍昼夜(《论语》)二儿可得全不C、时融儿大者九岁D、二儿故琢钉戏学而时习之(《论语》)温故而知新9.下列句子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丘)去后(友)乃至B、撒盐(于)空中差可拟C、(吾)待君久不至D、可以(之)为师矣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陈元方与孔融之子虽然年幼,但才智过人,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分别简述。(2分)12、你如何看待陈太丘在友人“过中不至”时就“舍去”的行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7题。(16分)秋枣儿红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⑫我思念家乡,思念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13、围绕“秋枣”,本文主要记叙了祖母的哪些往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任选其一,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第③④两段写后邻家的老婆婆有何用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⑨段中“幸福”一词的丰富内涵。(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从全文看,说说大红的“秋枣儿”凝聚了作者那些美好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三:作文讲解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一、什么是材料作文:(一)给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材料:作文所依据的文字信息。2.指令:作文所遵循的规则要求。(二)材料的类型:1.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2.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3.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4.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5.图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三)材料作文的形式:(1)文字材料。有的是单给材料,即专为写作而设计的材料;有的是试卷阅读语段。近几年不少省市都要求在完成阅读能力的测试之后,用同一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即看图写文。(3)此外,材料作文还有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读后感等。二、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1.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材料作文,它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紧缩”,考生作文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在材料控制范围内写作,而且这种范围是越小越好掌握。而话题作文相反,要求考生将所给的材料放大,通过阅读思索,从中找出有见地的观点,自定主题阐述真情实感;2.处理材料的方式不同写材料作文时,对所给的材料“非用不可”,面对这些材料,考生必须有“求同”意识,要认真分析、提炼,写作时要紧扣材料,行文过程中还要时时照应材料。话题作文要求张扬考生个性,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题、体裁自定,只要与材料相关就行了;三、材料作文的审题:(一)什么是审题?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二)怎样审题?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例1:据报载,一位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项目实验方案,自以为肯定能得到全国一等奖,结果只得了三等奖,发奖时,他竟不起立领奖;还有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的设计,当他得知工厂要投产时,却单独和厂方洽谈,要厂方给他两万元人民币,或送他出国留学。从所列出的审题结果中,选出最佳的一项:()A、要有商品意识B、要不知足C、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D、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例2: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三)审题误区: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四、材料作文的应试技巧应重点念好“三字经”:1.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细细地、全面地理解材料,要一字一句地读,做到心中有底。2.析。粗读材料之后便要析读材料,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这是拟题立意关键性的一环,可运用如下方法:①根据中心拟题立意。主要用于意义明显、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据以立意的突破口。例3:现在,报纸在呼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少的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时间太长,教育部门再三强调,要关心爱护中小学生的身体。请你就此发表有针对性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②根据条件拟题立意。例4:“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结合你周围的人和事,引进这段语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文题自拟。③发挥想象拟题立意。如续写的材料,想象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例5: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把村民叫来,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要求:阅读上面的材料,把它扩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以记叙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充实情节,注意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环境和细节描写,以简短的议论结尾,题目自拟。这种题型,发挥想象尤为重要,想象能使文章更生动,中心更突出。④提炼观点拟题立意。例6: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新婚时竟拒绝父亲为她多置家具。她的婚室里只有一张木桌,两把椅子。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太寒酸了。然而,她有她的“理论”;家具多了,得擦洗、掸刷,她没有这个工夫。原来,她把“工夫”全用在实验室里。她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她一连四五个月不分昼夜,从两千多吨矿石、水和药品中提炼出1克纯“镭”,从此她的“镭的母亲”的荣耀称号传遍了全世界。需要注意的是,观点只能选用一个,否则中心就变得杂乱了。3.防。就是防失误。要防止如下六个方面的失误。 ①扩写以后的记叙文原貌依旧,手法单调,叙事枯燥,仅仅只是增加了若干字节而已;②改写后的记叙文与原文意相去甚远,添加的细节违背生活常理;③议论文在引述材料之后就抛开材料“另起炉灶”;④因重视材料而漠视了文题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了所要表达的中心;⑤观点提炼不准确,文章立意过偏、过浅;⑥文体有误,格式有误。五、怎样确立文体?第一:要看你提炼的观点适宜用什么文体第二:要看自己善于写什么样的文体第三:要考虑是否已占有与该文体相应的足够材料第四:考虑用该文体写作能否写出新意,避免从众心理注意:无论哪种文体,格调一定要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活力;切不可消极低沉,阴暗晦涩。写给材料作文要注意合理使用所给的材料,不能避开材料,另起炉灶。★若拟写记叙文,则应先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再由此联系与材料相关的人或事,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或‘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或‘曾遇见过这样一个人’)……”。结尾处,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用画龙之笔点明中心即可。★若拟写议论文,对所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使用:1.从中引发观点,一般来说,所给材料是有意义的,能给人某些启示的,所以往往可以从中得出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不管怎样不同,提炼的观点必须与原材料相吻合。),再围绕观点来阐述。由此可得下面的写作思路:开头引述材料→认真分析后,确定论点(即提出中心)→具体论证→结尾照应开头(材料),深化中心。2.用做文章的论据。对于做论据的材料的使用,需要考生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的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将材料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3.用做联系实际的参照“标志”;4.用做拟制标题的话题,如“从……说开去”、“……给我的启示”、“……教会了我做人”、“论……”等。5.用做照应开头的结论,议论文要做到结构严谨,因此在结论部分有必要用所给材料内容来照应前文(包括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总之,写给材料作文必须“像捉毒蛇须打它的七寸一样”抓住“要害”即关键。写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角度”的选择,只有命题意图领会了,切入点找好了,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就不难了,当然运笔最好是在自己有经历、有体验、有感悟的内容方面进行。随堂练习:练习一:材料: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可编述故事,可发表见解,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练习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上面这则寓言便是“滥竽充数”。后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其实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并非只是如此。想想看,南郭处士为什么要充数呢?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他能充数而不被发现呢?……A、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B、将上面寓言扩写成一篇600字的记叙文。C、发挥想象,续写“滥竽充数”,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要写出新意。以上三题请任选其一。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某世家之子很善于写文章,初赴童试,某父以为必首选无疑。及发榜,竟名落孙山。经查卷,见其用墨如淡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责问孩子,方知因考场中没有书童磨墨,自己又不会磨,只用砚内残墨,所以字越写越淡,后来就看不见了。要求:①写一段200字以内的文字,描写这位世家子弟的父亲查卷后的心理活动。②以这则故事为话题,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部编)
-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 课件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新解读《GB-T 18813-2014变压器铜带》
- 热点作家07 铁凝(解析版)-202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作品
- 培训课件-特殊作业“九步工作法”
- 老年人跌倒预防课件
- 老年人知识培训课件
- 统编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练: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 水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和浓度大小比较-2024年高考化学考点复习(全国)原卷版
- 统编版(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分类训练: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 中国石化加油站视觉形象(vi)标准手册
- 《室内空间设计》第二章课件
- 危大工程巡视检查记录
- 大型机械设备归档资料(塔吊 施工电梯 安装验收 检查等)
- Python基础课件(共282张PPT)
- DB44∕T 1836-2016 不锈钢美容工具
- 高一新生入学家长会发言稿
- (完整word版)门禁系统施工工艺
- 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ppt课件
- 纪录片提案登记表
- 五运六气方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