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唐诗里的思念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在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整合教学:一、感知形式。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二、比读意象。“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诗歌的最小单位,想象描绘诗中之“象”,揣摩品析“象”中之意,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提示中说:“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这提醒我们,意象、意象群、核心意象这些术语在初中起始阶段就应该作为教学内容。学习这四首诗歌,可以从阅读提示这句话入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其他三首诗歌的核心意象。四首诗歌分别以“月”和“花”为意象,但色彩似乎有别。“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故乡的秋月高悬头顶,影入江流,陪伴诗人远行。这含情脉脉的月亮该是温暖的淡黄色;“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空寂边塞的月亮,让沙漠如雪,让空里流霜,这冷如霜雪的月亮该是灰白色的吧。“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那簇簇盛开的菊花,大概也是惨白容颜;“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草长莺飞,落英缤纷,江南最美的时节,遇故人思往昔,此情此境,片片飞“红”更让人悲哀。唐诗中写“月”写“花”诗句众多,例举吟诵,整合归类,可以让学生习练品析核心意象的方法,同时也积累了经典诗句。三、比较情感。四首诗歌中,李白和岑参的思念是显而易见的,“思君不见下渝州”“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的思念也是明晰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思念时间持续久,波及范围广;杜甫的思念则欲诉语噎、戛然而止,“落花时节又逢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勾起无限回忆。李龟年曾经因歌喉名动京师,他最好的舞台在长安;杜甫胸怀大志,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舞台也应是长安。“又逢君”之后,诗人省略了多少对盛世的追思、对青春抱负的感喟。“思”,是四首诗歌的共同情感,思故乡友人、思盛世年华、思和平故园、思中原家乡,一种思念多样情愁。谁的思念更深重?细细品读诗歌的用词炼字,李白的思念中有昂扬,杜甫的思念中有悲凉,岑参的思念中蕴藏豪壮,李益的思念则凄哀苍凉。唐代诗人的思念是丰富而磅礴的,与之相比较,宋词里的思念就显得狭小而缠绵了。【课型特点】积累型群诗教学【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利用阅读提示和旁批,初步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2.联结比较,学习品析核心意象、揣摩用词炼字等方法把握诗人情感。3.积累经典意象及相关诗句,了解唐诗绝句抒情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结比较,学习品析核心意象、揣摩用词炼字等方法把握诗人情感。Part.02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学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诗歌四首》,感受了诗歌中的四时之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典诗歌,学习的方法是比较,可以比相同,也可以比不同。大家先自由读一读四首诗,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二、初读求同,积累常识1.自由读诗,说形式之同。预设:同为唐诗;同为绝句;三首同为七言,都有景物描写。引导学生读好标题,读清七言和五言的节奏,读出韵脚拖音。(屏显,共读)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杨载《诗家法数》绝句在第三句要有变化,是一种规律。——孙绍振再读诗歌,看一看这四首诗歌是不是都符合这一规律,每首诗歌三四句与前两句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感知“变化”,帮助学生找规律,促进积累记忆。预设:《峨眉山月歌》写月、写景→写人、写情《江南逢李龟年》叙事、忆往昔→写景、写眼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个人、感孤苦→写故园、想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写视觉之景→写听觉、抒情2.以一带多,找核心意象。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勾画对“故园菊”的赏析: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屏显,共读)意象,是指意中之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景、物等客观物体。核心意象是指在诗文众多意象中,凸显情感、突出主旨或统领叙事的意象。共读,初步了解,不深究。再读其他三首诗歌,你觉得它们的核心意象分别是什么?预设:其他三首诗歌的核心意象分别是月、落花。三、比读意象,积累名句1.比较异同。《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核心意象都是月亮。如果给两首诗中的月亮涂上颜色,你觉得它们的颜色相同吗?你会分别涂上什么颜色?结合诗意说一说。预设:《峨眉山月歌》中的月是淡黄的暖色,《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冰冷的银白或灰白色。两首诗歌核心意象同为月亮,但色彩不同,温度不同。2.积累诗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中,“月亮”逐渐成为诗人寄托自己对亲人、对故乡思念的固定意象。你还知道哪些诗中的月亮也是表达思念的?(屏显,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思念是一张网,常常在我们孤独、失落时悄悄蒙上心头。当我们背起书包,告别自己的小村庄到学校开启一周的寄宿学习生活时,我们会想起李白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当我们羁旅外地,想念自己的家乡亲友的时候,抬头望月,我们会想起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引导学生反复改写诗句,内化对诗意的认知。四、比较情感,品味字词1.阅读提示中说,《峨眉山月歌》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结合诗歌题目,我们可以把“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理解为月亮,无论友人还是月亮,都代表着故乡。《峨眉山月歌》的核心情感是思念,思友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核心情感也是思念,思故都。你觉得其他两首诗歌的核心情感是什么?结合阅读提示说一说。预设:《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征人思家乡,《江南逢李龟年》是诗人思盛世。2.在灿若繁星的唐诗群体中,表达思念的诗歌数不胜数。同样是思念,四位诗人的思念谁的更深重?各有什么特点?结合诗中词句说一说。引导学生品析《峨眉山月歌》中的动词“流”“发”“向”“下”,体会思念中的昂扬进取之情,引导学生补写《江南逢李龟年》“又逢君”后面的人物言行,体会“又逢君”中思盛世的深沉悲叹,引导学生品析《行军九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