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8章 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4.12.课件电子教案_第1页
08 第8章 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4.12.课件电子教案_第2页
08 第8章 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4.12.课件电子教案_第3页
08 第8章 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4.12.课件电子教案_第4页
08 第8章 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4.12.课件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哲学(第八章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国家重点教材科学技术的目的是求真,而其价值考量则是求善,在严密科学哲学中首先表达为实然性陈述与应然性陈述的关系。本章着重论述科技活动的风险与责任、科学技术的价值缺失与价值恢复,并讨论科学与工程伦理的深化问题。本章要点本章基本结构第八章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第一节科技活动的风险与责任科研无禁区,科研人有责任科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科技、工程的风险评估与社会争论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价值缺失与价值恢复唯科学主义对人文的僭越物质主义对科技的滥用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第三节科技与

工程伦理的深化工具理性与

价值理性新兴科技中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工程师的责任与伦理科学与人文融合价值观念的培育科学与人文融合价值观念的培育科技与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当代建构附录0我个人认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不是前者是硕士生课,后者是本科生课。前者是教育部学科指南,后者是国务院学科指南。而是从学理上说,二者的研究对象高度重叠,但前者注重跨学科的融通性,而后者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贯穿性。好比说,前者是一棍子扫过去一大片,而后者应该是一竿子插到底。未来中国的科技哲学要真正有自己的话语权,不仅要有涉及各个科技与社会研究论域的宽广胸怀,更要有勇气去建立能够贯彻于各个基础论域的基础问题的更加基础理论。第一节科技活动的风险与责任一般我们所说的科学,究竟是指科学理论、科学目的、科学方法,还是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不同科技活动的风险、责任及其评估也应仔细分析。科学的价值考量涉及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及其工作的规范结构、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科技本身的负载价值与科技主体的实践责任等问题。一、科研无禁区,科研人员有责任二、科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三、科技、工程的风险评估与社会争论

经典科学哲学主要研究科学理论自身的性质属性,库恩历史主义主要研究科学理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属性,SSK主要研究科学活动而非科学理论的属性,而海德格尔对科学的哲学探究主要关注科学理论与某些非科学的对象形成的复合事物的属性。因此,在使用一种科学哲学中的科学本性或特性的观点,去反驳另一种科学哲学中的相应观点时要特别谨慎。(一)科研无禁区事实观伦理观科学中人为划定一个领域,禁止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伦理规范

(规则、规矩、纪律)VS一、科研无禁区科研人员有责任“以伦理学作为依据”这一论点需要基于现代哲学逻辑做细致分析。当代道义逻辑的主流是追随1951年冯·赖特的工作,把“应该”直接类比模态算符“必然”而建立道义逻辑形式系统,但没区分道德的应该与义务的应该。

科学哲学的第一基础是现代逻辑学。现代数理逻辑一方面是对哲学的精细化同时不失其超越性,另一方面是对数学的简化同时不失其严密性。科学哲学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如果讨论科学哲学没有以现代逻辑为基础,那么往往变量太多即使错了也不能自知,失去了严密可靠的优势,就不会比传统哲学研究具有优势。现代经典逻辑是模仿数学函数并进一步简化抽象。但自然语言中似乎有一些复合句并不是其中子句的函数,因此需要模态或多值的这两大进路的非经典逻辑。其中发展的最好的就是模态逻辑。道义逻辑就是模态逻辑进路在“道德、义务、价值、责任”等方面的应用。相比较模态逻辑研究“可能”与“必然”问题,道义逻辑研究“允许”与“应该”问题。

冯·赖特把“应该”看做正规模态逻辑系列中的D系统的“必然”,但他不加区别地道德应该(oughttobe)和义务应该(obligate)看做同一个逻辑联结词,不仅在他的逻辑系统的日常语言应用中无法消除悖论,而且与传统哲学家的直接不符。逻辑学家们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想弥补这个不足。但不得不说,当代非经典逻辑在根本上路线问题:遇到一个形式系统似乎无法解决的新难题,不应该是考虑增加新的原始符号建立新系统,而应该是减少原来形式系统中的原始符号以增加统一性而获得更多解释力。现代经典数理逻辑把数学函数的一切实数取值简化抽象为“真与并非真”两个、把无限多个函数式简化抽象为例如“与非门”两个,但没有把自然数集合的无限多个变元也简化抽象为两个。这为后人提出理论统一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留下了伏笔(其实我本人研究在2014年提出了一个理论,并且也已经在国际一流期刊被世界一流团队引证)。

依据道义逻辑的新近研究:做某事是道德应该的=做某事不可能不合道义做某事是义务应该的=不做某事不可能合道义可有如下推论:必定不合道德的都是被禁止的。但有些可能不合道德的并不被禁止。有些不被禁止也可能不合道德。文字内容简言之,科研无禁区,是就道德而言的;科研人员有责任,是对义务而言的。格言云“铁肩担道义”,更细致明晰地说就是“左肩担道德,右肩担义务”。在这里,我们仅就最简单的问题力求提出明晰、严密和可靠的论证。当然进一步可以认为科学家的道德品质应该远高于一般人,所以对他们的道德要求实际上是他们应该遵守的规则或责任;也可以认为由于科学的普适性与客观性,科学研究所遵循的规则、义务或责任,不过是一定特设条件下的道德要求。(二)科研人员有责任

科技的发展的确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但科技不是工具理性的代表。毋宁说科学理论是工具理性与超越理性共同构成的整体。拥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背景的我国当代科技哲学工作者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个体而言,科学理性反映为社会科层体制给予个体的自主性更多规范,但同时却使得个体在一个相对民主、自由程度更高的社会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二、科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一)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缺失更深入的思考当今科技发展导致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增加要高于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的增加。但这绝不是说科技发展导致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得贫困了。有太多的资料表明,生活在自由民主又物质充裕的当今社会的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明显优于生活在既物质匮乏又封建专制的社会。近代科学诞生至今虽然已经有400多年,但直到21世纪,人的精神意识中简单的意向性问题才进入严密的科学研究视野。那种抱怨科学进步不能直接明显地有益于人类精神生活水平或道德认识提高的人,才是真正的急功近利者。(二)不确定性与风险的认识当今科技高速发展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导致某些既有伦理学理论的失效。但科学技术并没有把伦理思想掰断,在细致明晰的科技知识的放大镜下,那些原来被以为是连续存在的伦理理论,却显出了原本就断裂的真相。虽然当今科技活动中的确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但基础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还是当代科学理论本身。在原则上“不可控制”的自然,正是由当代科学技术所揭示的演化的、复杂的、非确定的自然观所描绘的。这些复杂性科学正在努力深化“对不可控制”自然的具有可控程度的认识与实验。思考不确定性经济参与者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一决策的结果,或只要经济参与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时,就会产生不确定性。风险是不确定性不唯一,又是不确定性的一种确定性。新的责任伦理理论并不是要消极地规避当今科技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因为当今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与它的多重不确定性、高度的风险性相伴而行,科学技术已经产生的负面效果不可能不通过进一步发展科技来解决。可以通过进一步解释和规范这些可能带来负面后果的科学家的行为,进而消除人们对其风险性的无知、误解和担忧。

2013年进一步意识到辩证性、不确定性和整体性在许多基础学科都存在以及不同学科中对之解释的相互缠绕说明不可能单一解决其中“一性或二性”,很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更为基础的基础需要澄清。类比当年伽利略“既考虑最大普遍性又先考虑最简单问题”的方法,即把经典命题逻辑中变元之间的“相互独立关系”定义为“H以及其叠置”,这样就成功地达到了把“无数变元简化抽象为两个原始符号”的基本思想,并建立一个与经典系统等价的逻辑系统既能够给予最一般意义上的非经典性与经典性之间的统一,又能够给最简单基础的辩证性、不确定性和整体性以形式化表述(这正好也是山西大学同行们在考虑语境的规则与边界时意识到其所具有的辩证性、不确定性和整体性而很想给出它们的形式化表征但没有做出来的):这就是最终发表于2014年的那篇英文长文(WanXL,ChenMY.TheEquivalentTransformationBetweenNon-TruthandTruth-Function[J].ScientificExplanation&MethodologyofScience,2014:176-211.)。分别对不同学科的基础问题中出现的非经典性进行了初步解释,这包括:多值逻辑与模态逻辑;量子力学与量子逻辑;辩证法与辩证逻辑;分析哲学中的整体性;信息理论;伦理学与道义逻辑。在这些方面,我们均取得了简单明晰、严密深刻的结论,但也均遇到了难以克服的新的困难,需要今后将狭义函数相对论进行扩展。2018年底,我们又进一步弄清楚了困扰了好几年的关于“三分之一真”、“量子逻辑的正交补其实还是只考虑真值度没有考虑同一个真值度有不同真值分布”和“克里普克语义学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三个根本性细节问题。为进一步展开主题研究扫清了障碍。科学技术及工程(简称“科技工”)的本性问题是科技哲学研究中的基本论题,科学技术与工程在此先考虑其共性,我们以“双刃剑”作为类比模型来展开分析和讨论。文字内容三、科技技术与工程的风险评估与社会争论(一)科学技术及工程事物自身的两面性“科学技术及工程是一把双刃剑”,这就模型化了科技与工程的两种属性:作为有效武器的每一刃的“锋性”。这模型化类比了科技与工程在认识世界尤其是改造世界时的强大功能。双刃的“双面一体性”。这是对科技自身的认识,揭示了科学思维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性质,是相对于过去我国部分学者把科技与工程视为“人定胜天”,以及现在一些盲目追随西方时髦理论者视科技与工程为单向思维模式的倾向而言的。“双刃性”仅是导致科技正负两面性成为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导致科技正负两面性实际发生的充分条件。在“双刃剑”论中,相反指向的两刃只有同一种质内的否定,而没有不同质之间的否定。我们把这种“两面性”称之为“反向性”而非“异面性”。它是第二种(非零的)中性的。在科学技术的“锋刃”与其他知识体系的“非锋刃”之间,没有中间的逻辑状态。这里,科学技术自身(不是指它的应用)是不可能绝然中性的。在这里有意义地谈论的两面性,应该是刃的“双向性”与刃的“锋利性”之间的两面性。正负两面性作用在逻辑上不能唯一确定;而且在科学技术运用中形成的同一类的不同事件之间,在经验上也不能完全参照。(二)科学技术运用于同一事件时的两面性原子弹既可用来杀人,也可用来轰击将要撞毁地球的小行星,是运用于不同事件中的同一事物产生的不同结果。不是“双刃剑”模型。把科学技术与工程比作双刃剑模型化于两个事件中的两面效应,是一种不恰当的类比。双刃剑只能用于类比科技与工程本身,或科技与工程对同一对象在同一事件中的运用。(三)运用同一科学技术于不同工程的两面性

由于自然的复杂性和科学知识的有限性,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科学探究本身就是充满风险的事业。从科技哲学角度看,工程哲学反思既注重技术与其他因素的共时性结构,也注重历时性过程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将社会效用、生产与消费、资源配置以及社会福利等问题,纳入工程项目评价的范围之内。科技哲学也从单纯重视其性质属性的研究,转向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属性研究。通过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评价,增强了投资项目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适应性,强调项目与所在地区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体现“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对于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四)进一步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之区别看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价值缺失与价值恢复在“科学技术的价值缺失与价值恢复”的讨论中,我们提出要区分:“自然科学技术方法原则上能够解决现有任意哲学难题”信念,与“当今的基础科学知识就能解决当今的一切哲学难题”的主张。同时,使用科学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具有后物质主义社会特点的当代中国物质主义的表现、中医的科学性和我国科技工作者特有的潜在创新优势等问题。一、唯科学主义对人文的僭越二、物质主义对科技的滥用三、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四、科学与人文融合价值观念的培育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的共同点都是夸张或过分强调科学的优势。相比较于科学主义的那些主张或信念,唯科学主义还加上了不仅是共时的、而且也是历时的“唯一、只有、一切”等限定词。科学主义的主张总是受到一定时空条件限制的。自从scientism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许多对其进行批判的观点恰恰被人类知识的发展所证伪。那种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批评为科学主义的观点,早已被在这些领域不断增加的科学方法所淹没。一、唯科学主义对人文的僭越虽然汉语中的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都来源于西方学界的英文scientism,但仔细揣摩,这两种说法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西方学界的原初提法,也需要与中国学界即中国社会背景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唯科学主义及其特征科:分科;学:学习,研究但合成“科学”之后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就突现出原来两个部分分立时不具有的新的意义,就不能再把“科学”定义为“分科而学”。何为“突现”?

函数狭义相对论STRF认为:整体(holisticwhole)属于全体(whole),全体仅由部分和关系组成,整体是其部分的非函数而不是非线性的函数。哲学逻辑角度,最简单的整体仅有两个要素:一个变元和一个非真值函数算符。它可被确定还原为非整体性的全体(non-holisticwhole),它是由包含其他变元和一个真值函数联结词组成的真值函数。那么,作为整体论核心的突现可用数理模型有效预测和解释吗?突现原则上不可完全预测,因为在突现发生前,究竟哪个将是起决定作用的隐变量还没有与整体形成,这也为自由意志留下了余地。但突现可用数理模型有效解释。因为突现发生后,已经形成的整体非函数必定可以等价于某个包括隐变量的新函数,那么原来的还原方法自然可以继续有效使用。讨论科学主义对人文的不合理渗透,必须与人文对科学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排斥相结合。科学主义不是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即便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也未必像唯科学主义那样认定其他科学知识不是人类知识。科学主义即便主张以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也未必就认为当今的基础科学知识就能解决当今的一切哲学难题。科学主义即便认定“自然科学是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重要的知识,高于任意其他知识的对生活的诠释”,也未必象唯科学主义那样认定“今天的主流科学知识就高于今天一切其他类型的人类知识对生活的诠释”。当然科学主义的上述论点也是需要批判的。(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一种知识必须依赖于产生它的特定文化背景才有效,那么这种科学知识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狭隘地方性(district);另一方面,一种知识虽产生于某一地方文化,但其有效性几乎不依赖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则可以将其视为普遍性(universal)知识,例如现代医学。中医当然是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地方性知识(local),但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看,它是兼容了中国的各地、各时和各局部文化。因此,它过去不是今后也不是仅在中国文化中有效的,所以它不是局限于狭隘地方性的科学,但也不是不依赖于文化背景而实现其有效性的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它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文化但不一定是中华文化相结合才会有效而走向全球(global)。(三)中医的文化依赖性

一般认为,物质主义“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在现实生活中,物质主义者的竞争本质,使其比他人更努力,也使社会短期内更有生机。当今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充斥中国,但无疑中国也同时拥有人数最多的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社会管理者和农民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似乎出现了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向。人们从热衷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占有等物质价值,转向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等后物质价值的关注。中国在物质主义社会阶段,个人本质上着重实现基本需求,旨在获取必需的生存保障。二、物质主义对科技的滥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广泛的可理解性,正是类比思维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分析思维的局限正是思辨思维与中国哲学传统思维的优势。科学思维。从逻辑的角度(或从分析的角度)看,科学思维就像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特点是系统使用演绎与归纳。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明晰、严密和可靠。思辨的思维,其优点是强的超越性与启发性,但同时又具有强的模糊性。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是长于类比,类比的一般特征是具有强的可理解性与包容性,同时又具有弱的可靠性。(一)三种典型思维方式三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各有局限和优势,是否可在同一思维对象中综合运用这三种思维方式,以达到优势互补呢?原则上这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教育一个人,使他的这三种思维能力都比较强。中国巨大的创新资源是拥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具有某个理工科或逻辑分析性哲学专业素养,即具有科学性、分析性思维的专业训练;作为新中国大学生长期接受了以辩证法为代表的思辩性思维的普及教育;作为中国人,有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类比思维的文化熏陶。当代创业创新需要这三种思维。我国在此意义上具有一定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培养出贯穿性人才。

(二)三种思维方式及其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价值观念的培育,首要的是逻辑地在基础理论层面解决休谟所提出的“是”与“应当是”的问题。研究休谟问题时也应从其中简单的问题开始:“S做T”、“S做T是有价值的”与“S应该做T”是何逻辑关系?“S是T”、“S是T是有价值的”与“S应该是T”是何逻辑关系?在今天,再把“是”与“应该是”的区别仅考虑为“A是B”与“A应该是B”不能互推,是有很大局限的。而应思考:如果:“A应该是B”可以推出“A是C”;那么:这里的B与C是什么关系。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价值观念培育(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辨

其实正是数学与逻辑思维的要义。正如笔者在《论整体》中所说:目前国际学界还没有对量子哲学中的隐变量问题进行真正严密的分析哲学洗礼。那些学术大牛们所说的隐变量,或者是在量子力学标准数学方程中加一项,或者是在标准数学方程的波函数中加一个变量,这两种方法都使得新方程不等于原有的方程,因此是“超”量子力学。严格的(狭义的)隐变量是:两个等价的数学形式A和B,如果有一个变量在A中存在但B中不存在,那么这个变量就是A对于B的隐变量。如果缺少这种基本思维训练,会被人文大师一些流传广久的“至理名言”其实是对小学生中年级数学认识不足的表述所忽悠。例如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忽悠了几十亿人上百年,但如果能够具有一些形式思维而不是只掌握了很多形式逻辑知识就可发现其实是一句平庸话,与幸福没有半毛钱关系。令幸福=k,其实就是“k与k都相同(当然也都相似),不等于k的都各有其不同”。例如考虑1+1=2,等于2的都相同,不等于2的可以是0.1,3/4,-7,√5…科技本身具有为善的价值,但科技被运用于不同事件时的价值是科技自身的本性的二阶属性,这时科技自身的一阶属性的正面价值是中性的,而它的二阶属性要么为正要么为负。科技内在的正反两面性仅在应用于同一事件时,才必然表现为外在的正负价值可能性,但不必然导致外在的正负价值确定性;而在运用于不同事件时是中立的,是无关于外在正负价值的。单维度虽然只有一个维度,但本身包含正反两个方向,而单向度就仅仅包含一个向度。这里实际上是忽略了我们前文所说的科技的“双刃性”的一体两面性,而马尔库塞错误地把单维度看作单向度,自然就忽略了单维度内部的否定运动有产生新的层次上的质变的可能,还进一步表现为将科技的单维性外推为人的单维性。(二)科技价值观的调适“在人认识改造自然时把人的属性赋予自然的同时,自然也会把自然的属性赋予人。”这一命题似乎充满了辩证法,其实它强调了人与自然这对矛盾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前提的辩证法,而忽略了矛盾双方总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差异的辩证法。这里的语境中就是忽略了科技的“刃”的双向性与“刃”的锋利性之间的异质的辩证两面性。第三节科技与工程伦理的深化伦理规范是引导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讨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联系与区别,剖析了生物医学等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冲击,提出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以及科技与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新兴科技中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三、工程师的责任与伦理四、科技与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当代建构1.追求行动方案、手段及效率佳化的有效性思维。2.预测和计算是工具理性方法论的支点。3.关注物质利益的绝对优先性。工具理性的逻辑是一种功效逻辑,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效地利用资源。文字内容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范畴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创立的。单纯的价值理性相信人们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强调动机的纯正和实现各自心目中的目标,而不管其效果如何。而单纯工具理性是指人们的行动单纯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并借助理性途径达到各自的功利目的,人们只从效果大化的维度思考问题,而不关心人的情感、精神等层面的价值。(一)工具理性的内涵及特征价值理性的内涵为: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特质。目的理性的向度。批判理性的指向。价值理性力图通过反思、批判和变革途径超越现实,建构一个应然的、理想的、合乎人性和目的的美好世界。(二)价值理性的内涵及特征1.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支点。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实践中,价值理性的实现都离不开工具理性的支持。2.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驱动力。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工具理性运行的基础,主体对事物属性与规律的把握过程曲折而漫长,往往呈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发展过程。3.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实践中融为一体。虽然可以模态逻辑进路的道义逻辑方法表征应然判断,但是模态逻辑自身的可靠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这导致目前工具理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日趋衰败,进一步演变为现代社会多重危机的根源。(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人们“更有效地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而且还能操纵基因、受精卵、精子或卵子、胚胎以及人脑与人的行为”。这种放大了的干预生命的力量可以被合理使用,也可能被滥用或恶意使用,它的影响作用可能涉及一代生物,也可能危及下一代和未来世代。这些研究必然涉及对人的尊严、利益和权利的尊重和保护问题。这类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一国之内,国际组织的参与以及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要求在不同社会、文化、道德、价值的情境下,具体地分析和处理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同时,企业的广泛参与也使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引发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二、新兴科技中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一)生物医学技术的伦理冲击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革命的核心。它带来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信方式、教育手段和娱乐内容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观念。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与困惑。例如,数字霸权问题、虚拟(数字化)生存问题、数字化犯罪问题、信息碎片化问题、个人隐私问题等。无缝的信息交流会引起信任、隐私和身份问题的变化,尤其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此外,普适计算还可能带来对人的自由选择权利的限制、数字鸿沟问题;同时,普适计算的超强电子监控能力很可能为政治控制服务,进而带来强化极权的可能。(二)信息技术的伦理冲击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不确定性问题(定义不确定性、性质不确定性、应用前景和边界不确定性以及后果的不确定性)、安全问题(实质性安全、感知性安全和规范性安全)、社会公正、人的隐私、人类认知能力增强等。新兴科技引发的伦理冲击促使人们达成共识,对于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以及科学研究活动本身需要有所规约,也推动人们对相关伦理问题进行反思。(三)新材料与神经认知技术的伦理冲击由绝对忠诚转向普遍责任。由于工程比科学技术等其他文化形式对社会发展更具有确定的有形性,在这一背景下,工程师们自然而然地将对雇主的责任扩展到社会普遍责任,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由普遍责任回归社会责任。1947年,美国工程师专业委员会起草了第一个跨各工程学科的工程伦理准则。该准则把公众安全、社会福利放在首要位置。随后,许多国家的各专业工程师协会的伦理指南都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由社会责任延伸至自然责任。20世纪中期以来,科技革命以磅礴之势影响着整个世界,对一个工程项目的评价,由过去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考量,逐步发展到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纳入考量范围。三、工程师的责任与伦理(一)工程师伦理责任的演进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责任。职业伦理责任是指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应该负有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责任。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工程师还肩负技术转移的伦理责任,识别新的社会环境与原来环境之间的区别,需要从事技术转移的工程师具有认真仔细的审视能力、道德敏感以及人文关怀。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内容不仅涉及工程技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关照自然,将自然环境纳入道德关怀的对象之中。(二)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具体内容

(1)责任鉴别的困境。随着工程活动的逐步开展,人们最初对工程项目的预期目的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认识越来越复杂。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工程师无法全面把握工程技术活动的后果以及工程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而导致责任鉴别的不可预见性。(2)责任承担的困境。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工程项目多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机构庞大、人员复杂、分工细致,很难完全确定具体的责任人。(3)不同角色的义务冲突。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工程师扮演着雇员与专业人员的双重角色,肩负着三重义务:对雇主的义务、职业义务与社会义务。(三)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困境

科学技术以难以预料的态势向前发展,并渗入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使人类的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显。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针对科技活动和工程实践的新特点,应该建构涵盖责任伦理、生态伦理和基本规范伦理在内,并且吸收中国传统伦理和当代社群主义伦理合理成分的系统主义的评价原则。四、科技与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当代建构

传统的以追究过失为表现形式的责任概念太狭隘,无法适用于理解和把握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运行系统。在当今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巨大、后果越来越危险的科技时代,我们有必要发展出一种新的责任意识。它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是一种“预防性的责任”,或称“前瞻性的责任”、“关护性责任”。它关注事前责任,是一种积极的预防。(一)预防原则

整体性的主要含义是“完整、完全”,强调事物、自然界和人发展的完整性,注重事物、自然界和人的内在规定性。整体性原则就是为了防止人类对自然或人的过分干预而影响和破坏自然或人自身的规定性。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