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 Word版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 Word版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 Word版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 Word版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 Word版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还试图通过对诗歌、小说文体的改良,架起由艺术实践通向社会实践的桥梁,达到“新民”“新人”的目的。但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很多人发现“新语句”和“古风格”难以兼顾,因为“新语句”不仅涉及新名词,还涉及新句式、新意象、新思维、新观念。其中,新思维和新观念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树立新思维、新观念,即便使用再多“新句式”,创造再多“新意象”,也很难创作出“新语句”,更难创造出“新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当时很多创作者没有完全树立起新思维、新观念,所以“诗界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今天的诗歌界而言,百年前的“诗界革命”仍有借鉴意义。诗人不仅是诗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从“高原”迈向“高峰”,不仅取决于诗人个体的水平、能力、见识,也与一个时代诗人群体整体的精神标高有莫大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界要想再现群星璀璨、佳作涌现的生动局面,应该在整体境界上先有一个大的提升。境界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中寻找答案。比如,宋词的高峰是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一批伟大诗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些诗人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成就卓然,也在现实中建功立业,勇于承担各自的历史使命,是“写实家亦理想家”的典范。“写实家亦理想家”意味着既要立足现实、掌握规律,还要合乎自然、合乎大道,又要“邻于理想”,敢于大胆构思畅想,这就是境界。简言之,境界在境外,不在境内,也就是说,诗歌创作要突破诗歌界自己的小圈子,走向历史、国家、社会的大天地,要将对诗歌艺术的“小追求”融入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比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就是突破现实局限、勇于创造“境外之境”的典范。(摘编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材料二:新时代的中国诗歌强调民族性和人民性,强调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更有着不一般的现实意义。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比任何文学样式更精辟,更凝炼,更有感情,更有境界,更富哲思。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讲究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无论翻来覆去怎么变,只要诗人心中以人民大众为中心,必能让读者读出诗意,纵使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必能思而得之,引发共鸣。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人民群众中藏龙卧虎,潜藏着各类人才,比如早先的木匠齐白石,最终成了世界级国画大师;当然不乏诗人,比如原先的普通青年女工舒婷,终于成了当代很受读者喜爱的著名诗人。他们都不是贵族,不是小众,而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谁也不能闭着眼睛不承认《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高雅的精品。宽泛一点说,纵使被人推崇后来成了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也何尝是贵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是典型的流浪诗人,全国山川几乎都可以觅到他浪迹的诗踪;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没有任过府以上之职,对底层百姓的困苦耿耿于心,方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三吏”“三别”等代代盛传不衰的诗篇。诗属人民大众,诗歌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业。从《诗经》起,千百年来诗歌一直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中国自古有诗国之称,历来百姓人家对孩子都重诗教,孩提时代便能背诵许多诗词,比如教孩子爱惜粮食吃饭不掉饭粒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歌伴着人的成长、陶冶人的情操,都有很显著的效应,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一直活在人民口头。写这些诗的诗人许多均是无官无职的平民大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接地气高质量的精品活在人民口头。新时代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必须深入剖析、研究诗坛现状,一定要让失控的诗坛有序地回归人民大众。诗人是人民中一分子,责无旁贷关心时代进步,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民疾苦,也就是应具有“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才能写出有很高境界和情趣的诗来。诗可以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但不能小众化,不能将诗困死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不应无视大众,不应否定生活中涌现的大众诗歌,我觉得网络诗歌也许正是未来繁荣大众诗歌的契机,关键在于正确引导。诗应该是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心灵与心灵对话,才能有社会的和谐、诗美的共享,最终潜移默化,培德铸魂。(摘编自黄东成《新时代中国诗歌属于人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启超先生主张的“诗界革命”,其立足点是艺术实践,最终目的是带动社会实践,培养“新民”“新人”。B.诗歌创作从“高原”发展到“高峰”的主要参照是某时期诗人群体的整体精神标高,而不是诗人的个体水平。C.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语言在精辟、凝炼、感情、境界和哲思等方面的要求更高。D.诗歌不是少数人事业,平民大众也可读诗写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表现当代生活的接地气的诗歌精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如果没有新思维和新观念,就难以创作出新语句和新意境,这正是“诗界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B.诗歌应该充分表现人民大众对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唯有如此,诗歌才能潜移默化,培德铸魂。C.两则材料都阐述了诗歌和境界的关系问题,材料一强调诗人要有大境界,材料二强调诗歌要有人民性。D.两则材料都批评了诗歌创作局限于小圈子的现象,这一现象或指诗歌的“小追求”,或指诗人的小众化。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陶渊明亲自参与农村劳动,用诗歌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并提出了“靡王税”的理想社会。B.“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C.诗人韩东曾主张,只有在排除政治、文化、历史这三大“动物”之后,中国的诗歌创作才真正开始。D.《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是大地和劳动者的象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为什么新时代的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再现辉煌,就要强调民族性和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麻三爷和他的鹰仲维柯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蜂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竞从老鹰爪下逃脱了……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迹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宾。喝酒、吃肉、喝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窝、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麻三爷要离开林场退休回家安享晚年了,陪伴了他多年老山鹰的归宿问题成了困扰麻三爷的心病。B.人们都不愿意收留老山鹰。一是因为山鹰食量大,成本太高;二是山鹰年纪大了,没有多少价值。C.麻三爷对老山鹰难分难舍,不仅因为山鹰有救命之恩,还因为他们在多年相处中成了彼此的依靠。D.麻三爷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他默默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的品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通过写鹰攻击坏人、为麻三爷呼救的情节,从一个侧面烘托了麻三爷工作环境的艰险。B.“嘭嘭——嘭嘭——三爷……”这处细节写出三爷即将离去的不舍,对山鹰折磨自己的心疼。C.“明天就要离开了……”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写出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心的复杂感受。D.小说语言简练、多用短句,如“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寥寥数语写出此地崇山峻岭的特点。8.这篇小说情节设置极巧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一再提到的“复生”“新生”具有多重意蕴,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动/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雷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2)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14.谭延美从一介平民成为功勋卓著之人,主要原因有哪些?(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渡晚眺韦庄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为当时一大胜景。②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16.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愤》中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找到对症的“方子”、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控的“路子”。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合乎逻辑、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食物是跨越地域文化的亲善大使。①,但人们依然拥有跨越语言的纽带——食物,以及对美食文化共同的热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发现法国蓝纹奶酪与绍兴发酵食物的共通之处,他们对故乡的食物怀有深厚情感,看到家人倾注满满爱意准备的饭菜,也都能体会其中的温暖。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作为创作者,②,来向陌生的人展现那些陌生的地方,呈现当地人对故乡和食物的热爱。美食是世界的故乡,通过唤醒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人类依附其间的情感发生共鸣,美食纪录片就能在海外架起人与人沟通对话的桥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片的一炮走红,缘于国家的鼓励支持,缘于观众日益多样的需求,缘于纪录片人的不断创新和深耕探索。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不变”与“变”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坚持自身创作理念与目标的同时如何求新求变?如何实现食物的美味、营养、审美等更多属性的视听觉呈现?21.请在上文横线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疫情的反复,让很多人、许多事陷入困局,但却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别开“新局”。比如,随时语音留言的作文批改可以反复听,对高三学子来说,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新面批”;老字号“试水”菜品,制作直播线上外卖,反而找到了老餐饮的“新生意”;靠品牌赞助的“线上演唱会”,赢得了上千万人“隔屏互动”,为歌手找到了歌唱的“新天地”……材料二:《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书中曾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于现状。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于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还试图通过对诗歌、小说文体的改良,架起由艺术实践通向社会实践的桥梁,达到“新民”“新人”的目的。但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很多人发现“新语句”和“古风格”难以兼顾,因为“新语句”不仅涉及新名词,还涉及新句式、新意象、新思维、新观念。其中,新思维和新观念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树立新思维、新观念,即便使用再多“新句式”,创造再多“新意象”,也很难创作出“新语句”,更难创造出“新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当时很多创作者没有完全树立起新思维、新观念,所以“诗界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今天的诗歌界而言,百年前的“诗界革命”仍有借鉴意义。诗人不仅是诗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从“高原”迈向“高峰”,不仅取决于诗人个体的水平、能力、见识,也与一个时代诗人群体整体的精神标高有莫大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界要想再现群星璀璨、佳作涌现的生动局面,应该在整体境界上先有一个大的提升。境界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中寻找答案。比如,宋词的高峰是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一批伟大诗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些诗人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成就卓然,也在现实中建功立业,勇于承担各自的历史使命,是“写实家亦理想家”的典范。“写实家亦理想家”意味着既要立足现实、掌握规律,还要合乎自然、合乎大道,又要“邻于理想”,敢于大胆构思畅想,这就是境界。简言之,境界在境外,不在境内,也就是说,诗歌创作要突破诗歌界自己的小圈子,走向历史、国家、社会的大天地,要将对诗歌艺术的“小追求”融入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比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就是突破现实局限、勇于创造“境外之境”的典范。(摘编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材料二:新时代的中国诗歌强调民族性和人民性,强调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更有着不一般的现实意义。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比任何文学样式更精辟,更凝炼,更有感情,更有境界,更富哲思。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讲究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无论翻来覆去怎么变,只要诗人心中以人民大众为中心,必能让读者读出诗意,纵使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必能思而得之,引发共鸣。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人民群众中藏龙卧虎,潜藏着各类人才,比如早先的木匠齐白石,最终成了世界级国画大师;当然不乏诗人,比如原先的普通青年女工舒婷,终于成了当代很受读者喜爱的著名诗人。他们都不是贵族,不是小众,而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谁也不能闭着眼睛不承认《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高雅的精品。宽泛一点说,纵使被人推崇后来成了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也何尝是贵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是典型的流浪诗人,全国山川几乎都可以觅到他浪迹的诗踪;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没有任过府以上之职,对底层百姓的困苦耿耿于心,方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三吏”“三别”等代代盛传不衰的诗篇。诗属人民大众,诗歌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业。从《诗经》起,千百年来诗歌一直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中国自古有诗国之称,历来百姓人家对孩子都重诗教,孩提时代便能背诵许多诗词,比如教孩子爱惜粮食吃饭不掉饭粒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歌伴着人的成长、陶冶人的情操,都有很显著的效应,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一直活在人民口头。写这些诗的诗人许多均是无官无职的平民大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接地气高质量的精品活在人民口头。新时代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必须深入剖析、研究诗坛现状,一定要让失控的诗坛有序地回归人民大众。诗人是人民中一分子,责无旁贷关心时代进步,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民疾苦,也就是应具有“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才能写出有很高境界和情趣的诗来。诗可以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但不能小众化,不能将诗困死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不应无视大众,不应否定生活中涌现的大众诗歌,我觉得网络诗歌也许正是未来繁荣大众诗歌的契机,关键在于正确引导。诗应该是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心灵与心灵对话,才能有社会的和谐、诗美的共享,最终潜移默化,培德铸魂。(摘编自黄东成《新时代中国诗歌属于人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启超先生主张的“诗界革命”,其立足点是艺术实践,最终目的是带动社会实践,培养“新民”“新人”。B.诗歌创作从“高原”发展到“高峰”的主要参照是某时期诗人群体的整体精神标高,而不是诗人的个体水平。C.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语言在精辟、凝炼、感情、境界和哲思等方面的要求更高。D.诗歌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平民大众也可读诗写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表现当代生活的接地气的诗歌精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如果没有新思维和新观念,就难以创作出新语句和新意境,这正是“诗界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B.诗歌应该充分表现人民大众对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唯有如此,诗歌才能潜移默化,培德铸魂。C.两则材料都阐述了诗歌和境界的关系问题,材料一强调诗人要有大境界,材料二强调诗歌要有人民性。D.两则材料都批评了诗歌创作局限于小圈子的现象,这一现象或指诗歌的“小追求”,或指诗人的小众化。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陶渊明亲自参与农村劳动,用诗歌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并提出了“靡王税”的理想社会。B.“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C.诗人韩东曾主张,只有在排除政治、文化、历史这三大“动物”之后,中国的诗歌创作才真正开始。D.《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是大地和劳动者的象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为什么新时代的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再现辉煌,就要强调民族性和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D3.C4.①首先通过分析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未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来强调新思维、新观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②然后指出“诗界革命”对新时代中国诗歌的借鉴意义:应该大大提升诗人群体的整体境界。

③接着列举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境界”。

④最后指出“境界在境外”,强调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5.①民族性:从历史经验来看,新时代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再现辉煌,就需要大大提升诗人群体的整体境界,而提升诗人群体的整体境界,就必须将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所以要强调民族性。

②人民性:中国民众历来重视诗教,很多有成就的诗人本身就来自于平民大众。无论时代和诗歌创作手法怎样变化,只有心中有人民,诗人才能创作出引人共鸣的作品,从而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主要参照是某时期诗人群体的整体精神标高,而不是诗人的个体水平”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从‘高原’迈向‘高峰’,不仅取决于诗人个体的水平、能力、见识,也与一个时代诗人群体整体的精神标高有莫大的关系”可知,原文要表达的是影响诗歌创作从“高原”发展到“高峰”的因素,而不是对诗歌创作是否从“高原”发展到“高峰”的判断。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批评了诗歌创作局限于小圈子的现象”错,两则材料只是提及要突破诗歌界自己的小圈子,并没有对诗歌创作局限于小圈子的现象进行批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用诗歌反映农村生活艰辛,并提出了‘靡王税’的理想社会”可以证明诗歌的人民性。B.“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证明诗歌的人民性。C.诗人韩东主张,诗歌和历史真实及客观实体的所有环境隔离开来,因而不具有人民性。D.“是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是大地和劳动者的象征”可以证明诗歌的人民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结合关键句“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当时很多创作者没有完全树立起新思维、新观念,所以‘诗界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分析可知,首先通过分析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未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来强调新思维、新观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第二段,结合关键句“对于今天的诗歌界而言,百年前的‘诗界革命’仍有借鉴意义”“应该在整体境界上先有一个大的提升”分析可知,然后指出“诗界革命”对新时代中国诗歌的借鉴意义:应该大大提升诗人群体的整体境界。第三段,结合关键句“境界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中寻找答案。比如,宋词的高峰是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一批伟大诗人共同创造出来的……”分析可知,接着列举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境界”。第四段,结合关键句“简言之,境界在境外,不在境内,也就是说,诗歌创作要突破诗歌界自己的小圈子,走向历史、国家、社会的大天地,要将对诗歌艺术的‘小追求’融入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分析可知,最后指出“境界在境外”,强调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从‘高原’迈向‘高峰’,不仅取决于诗人个体的水平、能力、见识,也与一个时代诗人群体整体的精神标高有莫大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界要想再现群星璀璨、佳作涌现的生动局面,应该在整体境界上先有一个大的提升”“诗歌创作要突破诗歌界自己的小圈子,走向历史、国家、社会的大天地,要将对诗歌艺术的‘小追求’融入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分析可知,从历史经验来看,新时代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再现辉煌,就需要大大提升诗人群体的整体境界,而提升诗人群体的整体境界,就必须将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所以要强调民族性。结合“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人民群众中藏龙卧虎,潜藏着各类人才,比如早先的木匠齐白石,最终成了世界级国画大师;当然不乏诗人,比如原先的普通青年女工舒婷,终于成了当代很受读者喜爱的著名诗人”“从《诗经》起,千百年来诗歌一直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中国自古有诗国之称,历来百姓人家对孩子都重诗教”“诗人是人民中一分子,责无旁贷关心时代进步,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民疾苦,也就是应具有‘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才能写出有很高境界和情趣的诗来”分析可知,中国民众历来重视诗教,很多有成就的诗人本身就来自于平民大众。无论时代和诗歌创作手法怎样变化,只有心中有人民,诗人才能创作出引人共鸣的作品,从而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麻三爷和他的鹰仲维柯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蜂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竞从老鹰爪下逃脱了……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迹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宾。喝酒、吃肉、喝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窝、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麻三爷要离开林场退休回家安享晚年了,陪伴了他多年老山鹰的归宿问题成了困扰麻三爷的心病。B.人们都不愿意收留老山鹰。一是因为山鹰食量大,成本太高;二是山鹰年纪大了,没有多少价值。C.麻三爷对老山鹰难分难舍,不仅因为山鹰有救命之恩,还因为他们在多年相处中成了彼此的依靠。D.麻三爷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他默默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的品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通过写鹰攻击坏人、为麻三爷呼救的情节,从一个侧面烘托了麻三爷工作环境的艰险。B.“嘭嘭——嘭嘭——三爷……”这处细节写出三爷即将离去的不舍,对山鹰折磨自己的心疼。C.“明天就要离开了……”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写出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心的复杂感受。D.小说语言简练、多用短句,如“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寥寥数语写出此地崇山峻岭的特点。8.这篇小说情节设置极为巧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一再提到的“复生”“新生”具有多重意蕴,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答案】6.B7.C8.①铺垫与照应。如写“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为后文山鹰两次勇敢救主作铺垫;后文动物园工作人员讲“老鹰复生”的传说,呼应上文山鹰因年迈爪子无力而让野兔逃脱的情节。②结局陡转。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写本来要退休养老的麻三爷被重生的山鹰打动,改变决定,要与它一起留下继续守护山林。这样的设置既制造了情节的波澜,又凸显了主旨。9.①山鹰的新生:山鹰以超强的意志力忍痛剥落磨钝的爪子上的厚厚的包裹,露出带鲜血的新生的瓜子,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力。②麻三爷的新生:三爷被山鹰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震撼,生出老当益壮的豪情,生出雄鹰一般的激情,决心把暮年的时光贡献给毕生热爱的护林事业。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新生:山鹰不用去动物园而重回山林,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麻三爷则愿用余生守护山林守护山鹰,暗示了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共有一个家园。【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没有多少价值”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文章第11段,讲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回“老年公寓”,环境不允许;留在农场,山鹰不适应;送人,喂养成本高。并没有提到山鹰年纪大无价值。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比喻”错误,原句运用了三种手法:对比手法,宴会之欢与别离之悲对比;排比,喝酒、吃肉、唱山调子;夸张,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表现面临与山鹰分别与自己多年坚守的岗位分离的痛苦与难舍。“像”字句表示猜测,并非比喻词。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情节设置手法的能力。本文围绕三爷与山鹰的关系,有多处伏笔与照应,三爷救山鹰,并“严父般训练着雏鹰”,为后来山鹰知恩图报,舍身救主伏笔;上文有山鹰因年迈爪子无力而让野兔逃脱的情节,下文用动物园工作人员讲“老鹰复生”的传说与之呼应。结局情节的斗转。写山鹰与三爷的三十多年深厚感情,促使了山鹰忍痛“复生”,最终使三爷看到山鹰“复生”而改变主意,留在山里,这一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意蕴的能力。小说结尾描述了山鹰忍痛“复活”,同时以动物园人员讲解传说来进一步印证,凸显了山鹰在古稀之年依然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奇迹,而这也是激发和唤醒麻三爷潜意识里的坚韧意志的外在力量;从另一个层面,也表现了麻三爷不服老,从山鹰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此时人与鹰有一种合二为一的意味,三爷亦如一只翱翔山林的雄鹰;最后一层,从人与鹰合一就可以联想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鹰不用被送去动物园(人工圈养环境),获得自由的天地,而三爷也不用去陌生的老年公寓,选择继续留守山林,让精神获得归依。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动/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雷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2)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14.谭延美从一介平民成为功勋卓著之人,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10.C11.C12.A13.①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

②(契丹军)围城几天,城门还是像往常一样开着,百姓出城来取粮草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契丹军最终怀疑担心中计,于是撤兵离开了。

14.①朝廷给了适合他的职位和机会。

②他忠于朝廷,全力以赴,不辱使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断句的能力。句意是:体格壮健魁伟。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幼,谭延美就跟随他们。等到被逮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依据语法结构,“少不逞”中,“少”时间是状语,“不逞”是谓语,表意完整,与下文断开,排除AD;“法”为名词作状语,意为“按照法令,依照法律”,做“皆抵死”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意思相同”错误。“乞骸骨”一般指官员因某种原因主动请求辞去官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A.“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可知,周世宗镇守灌渊,招募他安排在部下。周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散都头,所以周世宗登基之前就已把谭延美召募到身边。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俄”,不久;“恃”,倚仗;“易”,轻视;“宜”,应当。(2)“数”,几;“故”,原来;“刍粮”,粮草;“卒”,最终;“引”,带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1)依据原文“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等可知,他先后担任殿前散都头、控鹤军副指挥使等职务,可见朝廷给了他适合的职位和机会。(2)依据原文“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可知,他把祸害当地的大盗全部逮捕;依据原文“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可知,他指挥骑兵一直前进,敌兵将要溃散时,宋朝的大军紧接而来,于是打败了他们;依据原文“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可知,契丹军队到了城下,谭延美打开城门给他们看,契丹军队不敢进城等,可见他忠于朝廷,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参考译文:谭延美,大名朝城人。体格壮健魁伟。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幼,谭延美就眼随他们。等到被逮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他从此往来潼、魏之间,在家乡做盗贼,家乡人把他看作祸害。周世宗镇守灌渊,招募他安排在部下。周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散都头。跟随征伐淮南,谭延美凭借军功升为控鹤军副指挥使。又跟随攻克三关。当时太祖统率禁军,留下他统领牙队。建隆元年,谭延美补为控鹤军指挥使,逐渐升迁为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伐湖南,他与解晖分别担任行营战棹都指挥使。当时汪端侵犯攻朗州非常凶猛,招讨使慕容延钊派遣谭延美帅兵赶赴那里,大败贼众,活捉汪端回来。提升为铁骑制指挥使,领睦州刺史,经过四次升迁成为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年,谭延美任蕲州刺史,接连调任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把祸害当地的大盗全部逮捕。六年,调任威虏军知军。雍熙三年,朝廷举兵北伐,任命谭延美为曲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一起出兵飞狐北。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当即指挥骑兵一直前进,敌兵将要溃散时,宋朝的大军紧接而来,于是打败了他们,斩首五百级,俘获他们的将领大鹏翼进献朝廷,谭廷美凭借军功提升为本州防御使。一年后,改任亳州,外任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谭延美调任宁远军知军。一天早晨,契丹军队到了城下,谭延美打开城门给他们看,契丹军队不敢进城。围城几天,城门还是像往常一样开着,百姓出城来取粮草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契丹军最终怀疑担心中计,于是撤兵离开了。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的身份退休。后来在家中去世,事年八十三岁,赠官建武军节度。论曰:宋初的诸多将领,大都从民间奋发起家,投身行伍,即使是盗贼无赖,也与他们为伍,与杀狗贩卖丝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等到他们被朝廷任用,都能有卓越的建树,这是因为任用他们使之各得其所。像谭延美开门示敌之类的事情,都算得上是忠义仁爱而勇敢,值得称道。而那些夸耀功劳肆意泄愤的人,与勤恳谦恭的君子相比,难道没有惭愧之心吗?(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渡晚眺韦庄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为当时一大胜景。②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16.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大我之悲”:忧国伤时,如“妖气欲昏唐社稷”点出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②“小我之叹”:羁旅之愁,如“有客伤时独扣舷”表达独居异乡的寂寞;家园之思,如“家寄杜陵归不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错误,无中生有,诗中并未提及家乡就在诗人眼前。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大我之悲”:“魏王堤畔草如烟”写了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妖气欲昏唐社稷”写妖气迷惑了唐王朝,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空照汉山川”中的“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

“小我之叹”:“有客伤时独扣舷”写有客人伤心独自一人拍打船舷,独居异乡的寂寞,表达了羁旅之愁;“家寄杜陵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写了诗人有家回不去,不禁潸然泪下,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愤》中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却匈奴七百余里③.昆山玉碎凤凰叫④.芙蓉泣露香兰笑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藩”“凰”“渡”。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找到对症的“方子”、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控的“路子”。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合乎逻辑、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向死而生(百折不挠)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③蔚然成风(蔚成风气)19.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20.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①内容上强调科学的意义,论证了科学是人类对抗疫魔,战胜恐惧最有力的武器的观点,权威更有说服力;②表达上增添文采,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指面对强大疫情,人类因之更乐观,更有毅力,可填“向死而生”“百折不挠”。向死而生: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百折不挠:也说百折不回。形容意志坚强,屡受挫折而不屈服。②此处指防控知识科普人人都知道,可填“家喻户晓”或近义词“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尽皆知。③此处说“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的好的风气形成,就会更好应对风浪,可填“蔚然成风”或近义词“蔚成风气”。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混淆条件关系,“只要……就……”改为“只有……才……”。“科学防治”是“找到对症的方子’、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控的‘路子’”“缺少不得”的必要条件,不是“有了就够”的充足条件。二是语序不当。看清病毒的“样子”,才能找到对症的“方子”,进而走对防控的“路子”。三者有先后逻辑顺序;另外,上文三组句子,也是从研究病毒、寻找药方、防控策略三个角度展开,要与之相呼应。【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作为结尾段,有总结全文的作用。此处承接上文的科学防疫,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来进一步强调科学的意义,“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强调论证了科学是人类对抗疫魔,战胜恐惧最有力的武器的观点,权威更有说服力;表达上,“不朽荣誉”“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不安全感”等语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既增添了文采,又使语言增强感染力,读来令人信服。(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食物是跨越地域文化的亲善大使。①,但人们依然拥有跨越语言的纽带——食物,以及对美食文化共同的热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发现法国蓝纹奶酪与绍兴发酵食物的共通之处,他们对故乡的食物怀有深厚情感,看到家人倾注满满爱意准备的饭菜,也都能体会其中的温暖。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作为创作者,②,来向陌生的人展现那些陌生的地方,呈现当地人对故乡和食物的热爱。美食是世界的故乡,通过唤醒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人类依附其间的情感发生共鸣,美食纪录片就能在海外架起人与人沟通对话的桥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片的一炮走红,缘于国家的鼓励支持,缘于观众日益多样的需求,缘于纪录片人的不断创新和深耕探索。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不变”与“变”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坚持自身创作理念与目标的同时如何求新求变?如何实现食物的美味、营养、审美等更多属性的视听觉呈现?21.请在上文横线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①尽管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②希望用自己对故乡的深情;③美食纪录片的成功促人思考。22.食物的纽带作用不可忽视;美食纪录片让人无法忘怀故乡;美食纪录片的发展不能满足现状。【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但人们……”可知句式上可以采用“尽管……”了;内容上结合后文“跨越语言的纽带”“美食文化共同的热爱”可知这里应该是承认各地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事实,可以填:尽管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第二空结合前文“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以及后文“美食是世界的故乡”可知讲的是故乡与食物的关系。结合“通过唤醒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人类依附其间的情感发生共鸣”创作者在介绍美食时,可以调动自己对故乡的深情,所以这里可以填:希望用自己对故乡的深情。第三空前面“《舌尖上的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