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设计_第1页
《短文二篇》设计_第2页
《短文二篇》设计_第3页
《短文二篇》设计_第4页
《短文二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1.播放【影音资源】长江、冬天的山林、青山绿水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晴明的天空、广袤的大地、挺拔的青山……它们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画的名字叫《答谢中书书》,下面让我们一同去欣赏。2.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是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他历经了宋、齐、梁三朝,在三朝都有重要影响;他的博学多识,深为皇帝所器重;他是著名的医药学家,也是一位道士。陶弘景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写作背景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迹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山画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二、整体感知1.掌握字、词、句。(1)字词认读陶弘(hóng)景秣(mò)陵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2)字形辨析竞:jìng竞争、竞赛竟:jìng究竟、毕竟(3)词语释义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歇:消散。夕阳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4)重点词语山川之美之:介词,的。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与其奇者奇:指奇山异水。(5)一词多义答谢中书书书:前者的书为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后者书为书信。2.欣赏【影视课文】,感知内容《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绮丽的自然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撰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三、局部探究(一)品析语言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品析:此句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品析:此句强调了色彩配合所产生的美。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品析:此句写出了作者观察细致,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随意迁,晨景热烈欢跃,给人以美的感受。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二)疑难探究1.《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试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点拨:《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使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跃然纸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能够欣赏它的妙处的人了,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2.有人说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将多种美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你认为都体现了哪些美?点拨: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三)写作特色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好似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四、总结拓展《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图片资源】山水图五、作业设计翻译并背诵《答谢中书书》。六、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水相映山川之美色彩缤纷晨昏变化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1.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2.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图片资源】作者苏轼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二、整体感知1.掌握字、词、句。(1)字词认读寝(qǐn)荇(xìng)竹柏(bǎi)(2)字形辨析念:(niàn)惦念、怀念衾:(qīn)衾枕、布衾(3)词语释义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相与:一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重点词语庭下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竹柏影也也:语气助词,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助词,罢了。(5)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6)一词多义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指置身其中。②念无与为乐者和,同。(7)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8)重点句式省略句:念无与为乐者分析:这句省略了主语“吾”。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分析:“于中庭”作“步”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中庭相与步”。2.欣赏【影视课文】,感知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三、局部探究(一)品析语言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品析: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引出下句“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品析:“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品析: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可播放【影音资源】彩云追月、共赏一轮月(二)疑难探究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品析:“闲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2.《记承天寺夜游》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看出两人的亲密无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品析: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的“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三)写作特色1.言简意赅这篇短文极富特色,言简意赅。特别是文中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味深远,道尽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这哪里是甘心去做“闲人”,然而又不得不做,只好对月空叹息,寄情于山水间罢了。此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于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以宠辱不惊、淡然顺变来维护自尊,这篇在逆境中的小品更能折射出苏轼旷达的人格魅力!2.精妙的写景《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相互映衬,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3.含蓄的议论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见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所不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